析徐灿词中的_燕子_意象_张艳艳
- 格式:pdf
- 大小:548.84 KB
- 文档页数:3
言说不尽的“雁”意象第一篇:言说不尽的“雁”意象言说不尽的“雁”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情感常常被诗人和词人通过不同意象表达。
而在诸多意象中,大雁不仅成为怀乡思亲的意象,还成为表现坚贞爱情和边塞爱国之情的媒介。
同时诗人和词人也力图用大雁意象实现诗词的个性化。
雁,化身为唐诗宋词,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身影。
一、借雁抒离思雁是大型候鸟,不善于远距离飞翔,它总是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雁在诗词中多以离思的形象出现。
如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这样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韦应物的《闻雁》中写道:“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还有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北风、落叶、归雁触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
又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二、借雁叹孤寂雁之孤凄,似乎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
张炎的一首《解连环、孤雁》可谓对雁之含蓄孤凄最有寄托:“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怳然惊散。
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 “楚江空晚”,起首便诉空旷质感,“楚江”与“空晚”更显寂寥。
雁于此等空旷之境,“离群万里”,低沉茫然。
一个“恨”字,刻画入微地写出它离群之前的恋、离群之时的苦、离群之后的茫然。
孑立于旷野之楚江,雁犹豫再三:下得寒塘否?然而,放眼漠漠黄沙、瑟瑟枯草,荒蓼之所,离群于万里之外,又到哪里去另寻栖身之所呢?“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一点相思来得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啊!孤雁内心之情感,让人不禁扼腕一叹。
三、借雁表忠贞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因见一雁被杀,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而死而写下《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2、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摘要】诗言志,词抒情,在宋代时期,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秦观,字少游,是北宋的文学家、词人,被推为婉约派的巨擘,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秦观少游作的《淮海词》一卷,清丽凄婉,纵观秦观一生,他感情较为细腻,思想较悲观,也曾年少气盛,但在仕途上遇到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因此也造就了他错综复杂的世界观。
秦观词现存八十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以闺思艳情入词,擅于将怀才不遇的苦衷写于艳情词中。
而意象是情思的一个载体,秦观在他的词作中赋予了意象的生命力,更生动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分析;诗风;燕子;花1 燕子意象自古以来,鸟类意象常被用于诗词中,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鸟儿也被人民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秦观词中多用鸟类意象,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而鸟也被少游寄予了丰富的情感。
在大自然中,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总会激起人们想与恋人双宿双飞的情感,却也容易让人忆起离别的故事。
秦观词中大量地用到了燕子这一意象,常用来写美好的春光美景,以衬托自己浓烈的愁绪,也常用来写女子的思念之苦,词句含蓄轻柔,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少游落寞之心的苦涩,可想而知,作者对燕子这一意象是有着独特情感的。
秦观词笑令中的《灼灼》和《盼盼》都用到了燕子的意象。
从两首词的内容上看,都是写爱情中女子的相思之苦,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无尽的思恋,和自己无尽的怨情。
《灼灼》中写美女灼灼和御史裴质的爱情故事,一句“肠断,绣帘卷,妾愿身为梁上燕”,而这一句化用了冯延已《长命女》中的“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长命女以燕子的双飞双栖为寓意,而秦观在这里从灼灼的角度,表达出想像燕子一样,常栖在裴质家的梁上,只求每天能看他一眼,灼灼却未提出愿与裴质永远在一起,从灼灼舞女和裴志御史的身份来说,灼灼在这段爱情里面是卑微的,却也是忠贞的,一句“愿为梁上燕”永远成了灼灼殷切的希望。
《盼盼》中集中写了盼盼在尚书死后独居燕子楼的孤寂生活,有《永遇乐》词咏曰:“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高考冲刺: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把握一、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
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命题趋势从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来看,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有主观,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包括对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与把握。
理解诗歌的难点在于诗歌表达的含蓄性,而理解诗歌的重点在于其抒情性。
要在短短的二十几个字里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就需要诗人精心选择词语和意象,大多数诗歌总是力求情感的含而不露,把情感借助意象及意境委婉地表达出来。
知识讲解意象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简言之,意象即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色彩的物象。
1、传统意象有着相对稳定的表意功能(1)柳——离情别绪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2)梧桐——冷落凄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3)杜鹃——哀怨、凄凉、思乡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2、单一物象可以有多重表意功能燕子1——表现春光的美好;惜时,伤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韦应物)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燕子2——表现爱情,传达相思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古典诗词典型意象及其含义考点:高考诗词鉴赏之意象和意境汤云整理诗词典型意象及其含义:一、A自然意像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风、烟、霜。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
“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
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
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洛夫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晏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晏殊十轮①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②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十轮:月光透过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
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
①素娥:即嫦娥。
后面的“玉蟾”即嫦娥居住的玉蟾宫。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十轮霜影转庭梧”写的是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的中秋佳节的夜景。
B.诗的第二句写诗人孤独地站在角落,独自惆怅,渲染了一种孤独、凄冷的氛围。
C.诗的第三、四句借嫦娥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透露出深厚的悲戚之感。
D.全诗题为“中秋月”,整篇却无一个“月”字,所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奇特挺拔。
2.有人说,“十轮霜影转庭梧”中的“转”字用得巧,你赞同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江行窦巩(唐)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
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
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
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诉衷情晏殊(宋)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诗首句照应标题,点明此诗为早秋时节沿江而行时对所见景物有感而发。
B.晏词中,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和下片的“凭高”相照应,尾句点出主题。
C.两诗均借助“雁”这一意象,表达抒情主人公离别时的不舍和羁旅的愁苦。
D.两诗都注重炼字,通过“回望”“惊”和“目断”等动词传达主人公心境。
4.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写景艺术的差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中的“斗”字将荷花、菊花拟人化,写出了二者竞相盛开的景致。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②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
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征人驻马蹄”指明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
树木相连,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烟”“绕垣”被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烟绕垣烘托了严关高“百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析徐灿词中的“燕子”意象张艳艳,刘鑫(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西安710025)摘要:“燕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有着多重的文化涵义。
徐灿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女词人,其词意象丰富,其中,“燕子”意象是她最常用的意象之一。
徐灿以其善感的心灵、敏感的才思赋予“燕子”这一常见意象不同的精神内涵,“燕子”成为含蓄地表达她内心思绪、情感意趣的借用之物。
关键词:徐灿;徐灿词;“燕子”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3)06-0037-03The “Swallow ”Image in Xu Can ’s Ci-poemsZHANG Yanyan ,LIU Xin(School of Literature ,Institute of North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 ’an Shanxi 710025,China )Abstract:The “Swallow ”image is a classical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with multiple culturalmeanings.Lived betwee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Xu Can is a famous poetess and the imagery in his poems is very rich.The “swallow ”imag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magery in her poems.Xu Can ,who had sentimental heart ,gave the “swallow ”with different mental connotations.“The swallow ”implicitly expressed her thoughts and emotion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wallow ”image in Xu Can ’s ci-poems and see her emotional world from another side.Key Words:Xu Can ;Xu Can ’s Ci-poem ;The “Swallow ”Image徐灿,字湘萍,号深明,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
为明末光禄丞徐子懋次女,“幼颖悟,通书史,识大体”[1]3,深为其父所喜爱。
后嫁陈之遴为继室。
她诗画兼美,尤工于依声填词。
清初著名阳羡派词人陈维松曾在《妇人集》中如此评价她:“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
”[2]晚清词评论家陈廷焯也说:“国朝闺秀工词者,自以徐湘萍为第一。
”[3]后人对徐灿的词[4]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徐灿,以一个诗人的敏感善感用词表达着她对世事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
伤春、悲秋、闺情、感旧、怀友、念人、思乡、国殇、吊古、伤逝、咏物、祝寿等内容都在其词中有所记载。
可以说,一部《拙政园诗馀》[4],就是一代才女的心灵史。
收稿日期:2013-04-12基金项目:2012年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1232)作者简介:张艳艳(1984-),女,河南洛阳人。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刘鑫(1981-),女,陕西西安人。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28卷第06期2013年06月Vol.28,No.06Jun .201337徐灿在词中运用了很多极富感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形成了“尽洗铅华,独标清韵”[5]25的独特风格。
袁行霈曾说过:“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写出诗人的风格。
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6]242徐灿词中,意象丰富,而“燕子”就是她经常选取的重要意象之一,据笔者统计,其现存99首词中出现“燕子”意象的就有将近20首。
在“燕子”这个意象上,寄寓着她丰富的、复杂的、微妙的情感意绪,本文试图透过“燕子”这一意象来解读徐灿独特的情感世界。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燕子”意象“意象”可以说是中国诗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诗词一向推崇一种“意在言外”“言有尽,意无穷”的含蓄深远的境界,故而中国的文人经常要通过意象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而情感和物象的组合就是所谓的“意象”。
袁行霈先生说过“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6]63意象这一概念,它特别强调主观情意的作用,因为经过淘洗与筛选出来的物象,必须经过作家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作家的人格和情趣,才能成为意象。
因而,意象往往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化的色彩。
尤其是一些历朝历代经常运用到的一些传统意象,则会因为长时间人们集体无意识的渗透,带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情感、意味。
“燕子”这一意象就是如此。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最早提到“燕子”的篇什是《诗经·商颂·玄鸟》,其中写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传说中皇帝儿子玄嚣的后裔高辛氏的妃子简狄,吃了燕子下的蛋之后,生下了殷的始祖契。
因而,在始祖神话中,燕子是神圣吉祥之鸟。
燕子作为自然界的一类候鸟,春去秋来,在北方出现的时间一般是从春分到秋分,时间上与人们有较长时间的相处;它们筑巢喜欢筑在人们的屋檐下,空间上与人们的距离又比较近,因而,燕子与人们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是其它的鸟类所不能比拟的。
因而,燕子除了具有始祖神话中那种神圣吉祥的色彩之外,更多表现出的是人间普泛的温馨的、朴素的情感。
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于天地间,成双成对地呢喃于画梁上,它们是美好春天、美好爱情的的象征,春天的明媚、春天的生机、爱情的自在、生活的幸福似乎都可以让燕子来诠释。
久而久之,“燕子”便成为一种汇聚了人类种种文化情感的一个符号,文人们也喜欢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内心各种各样的情感。
二、徐灿词中的“燕子”意象(一)借燕子抒发盼春伤春之愁燕子与杨柳、百花、芳草、细雨等共同组成了人们眼中那美丽美好的春之景。
它体态轻盈,“微雨燕双飞”,它叫声悦耳,“声声燕语明如剪”。
因而,它是春天的精灵,是春天的象征。
所以,人们盼望燕子的归来,赞美燕子的归来。
如杜甫这样写燕子:“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晏殊这样写燕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过后清明。
”人们对于燕子的到来是高兴是欣喜是愉悦的,燕子是春天的一抹不可替代的风景。
才女徐灿的词中也出现了很多燕子的身影。
然而,尽管和其他的文人面对的都是同一种候鸟燕子,徐灿的情怀却显得更为微妙、更为复杂、更为细腻。
徐灿盼望春天,盼望燕子的到来。
燕子的到来或许可以让明媚的春天更为灵动,也或许可以带来爱人的点点信息。
所以,对于燕子,她满怀期待:“一春催试桃花雨,游丝只供晴烟舞。
燕也不曾来,湘帘空自开。
”桃花开了,春雨也应该如约而至,可是,一个“试”字点明只是洒过几点甘霖而已,在这干燥烦闷的天气中,只有几缕游丝在空气中有气无力地飘来飘去,这是一个沉闷的的没有生气的春天,所以,屋内的女子卷起了帘幕,希望能见到燕子的身影,听到它们的呢喃,以纾解自己的愁闷无聊。
可是一个“空”字,说明燕子并没有回来,并没有飞来与词人相伴,满腔希望化为深深的失望。
那么今年的燕子到底哪里去了呢?是不是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嫌贫爱富飞往富贵人家去了呢?词人禁不住开始猜测燕子的行踪:“萍叶将圆,桐花飞了。
雕梁不见乌衣到。
想应春在五侯家,东风怕拂寒闺草。
”浮萍的叶子将圆而未圆,桐树也开花了,但是还不见燕子飞回来,往年的燕子到底到哪里去了呢?燕子似乎已经毫无留恋旧地而飞入富贵人家了,那么自然春风也就吹不到自己的寒门深院了,明媚的春光春色与今年的自己似乎也就无缘了,惆怅、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没了燕子的春天似乎就不叫春天,这样寂寞的春天,怎不令人伤感?正所谓“明明是春天,我却感到绝望”。
(二)借燕子抒发相思离别之苦燕子择檐而居、双宿双飞的生活习性与人类对理想婚姻生活的期待有许多相似之处。
所以,人们盼望着可以像燕子那样相亲相爱、如影随形。
然而,现实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相爱的人儿很多时候却不得不分离。
对于独守空闺的女子,满目春色只能是触景伤情情更伤。
徐灿在《醉花阴》中写道:“午梦沈沈香薄覆,梦醒春依旧。
怕得双燕归,带却愁来,偏向人心授。
”“双燕”的归来,它们的成双成对,不仅不会使人欣喜,反而更让人伤感,“梦醒春依旧”,是梦醒愁依旧罢了。
燕子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相亲相爱,可是自己呢,心爱的人远在天涯,自己独守空闺,形单影只,真是人不如燕,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愁怨?又如其在《虞美人》中所写:“杨花独解随风去,38无奈廉纤雨。
为春茫未点离愁———不知惊起双飞燕,偷入帘前见。
”淅淅沥沥的细雨已经让独守空闺的女子愁闷不堪,心情晴朗不起来,然而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燕子,又偷偷地飞入她的帘前窥视她,在帘前双双飞来飞去,似乎在炫耀它们的成双成对,嘲笑着她的孤单寂寞。
就像晏几道词中写的那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徐灿的词中也经常用“双飞燕”来和“人独立”对比,反衬人的凄凉寂寞,抒发“人不如燕,情何以堪”的愁苦,可谓匠心独运,令人回味无穷。
(三)借燕子抒发家国兴亡之感“燕子”是一种美好的象征,象征着快乐幸福,象征着美满和睦,象征着生机无限,象征着欣欣向荣。
然而,对于那些经历了国破家亡、亲友离散的文人来说,“燕子”则常常会牵动他们敏感而又脆弱的心,他们借“燕子”来怀念亲友,借“燕子”来凭吊往事,“燕子”来感叹兴亡。
徐灿词中也经常借“燕子”来抒发这种家国兴亡之感。
如:旧柳浓耶,新蒲放也,依然风景吴阊。
去年今年,何处把霞觞。
赢得残笺剩管,犹吟泛、几曲回塘。
伤心事,飞来双燕,絮语诉斜阳。
(《满庭芳》)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
前度刘郎,重来江令,片事何堪说。
(《永遇乐》)词中反复诉说的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兴亡之感,风物如故,风景依旧,柳树依然浓绿,蒲草依然发芽,桃花依然艳丽,燕子也依然是旧时的燕子———可是“物是人非事事休”,面对着曾经熟悉的给自己带来快乐幸福的一切,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乐情绪,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这些风物、风景也染上浓重的哀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见证了家国兴亡的燕子似乎也因为家国的变故而变得哀伤起来,陪着词人伤感、惆怅,“伤心事,飞来双燕,絮语诉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