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_文言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文言文阅读专题第七讲筛选整合信息【知识精讲】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Ⅱ卷(海南)的一个新亮点。
主观简答题的加入,不再仅要求考生简单判断,而是要结合自身具有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体现了对考生理解概括能力的考查。
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此类题型,上海卷已作了多年的尝试和实践,北京、广东、江苏、福建、湖南、四川等地的高考卷也有所涉及。
古代文化知识题、概括分析题是客观选择题,筛选整合信息题是主观简答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考查考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2020年新增的简答题,赋分3分。
分值看似不高,但素养能力要求却很高。
理解、借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因此答好这道题有利于夯实我们的文化底蕴。
目前,这道题主要涉及以下两种题型:一、阐释型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阐释。
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第14题第一问“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见“试题解析”考题一)。
1.方法解答阐释型简答题,要注意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来进行具体分析:(1)客观层面。
文言文所涉及的客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局势、国君意志、地方势力、当地风俗、百姓习惯、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地势特点等。
(2)主观层面。
文言文所涉及的主观层面,主要包括天赋如何、性格特点、能力修养、官民素质、努力程度等。
只有从多角度来分析,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还原事实真相,揭示深层意义。
2.步骤(1)认真审题,明确任务。
首先要认真审题,读懂题目的要求;然后明确任务,弄清答题方向。
(2)依题读文,思考分析。
首先,按照审题指向,快速阅读全文,锁定答题区间,准确理解文意,把握文本的语意层次。
然后,依据行文的脉络筛选、分析相关信息,就能顺利厘清内外因,从而达成阐释原因的目的。
一、填空(9分)1.苏轼是_________时期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_词派的代表词人,与_________并称为“苏辛”。
2. _________________,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
3.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南朝宋的_________________。
北宋豪放辛弃疾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只缘身在此山中世说新语刘义庆5.仿写句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3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家中物品,只被褥一床、单人床一张、和米缸一口、缸中米三五升罢了。
课后作业三、文言文阅读(8分)答①谢中书②书③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④。
青林翠竹,四时⑤俱备。
注释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④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⑤四时:四季。
课后作业晓雾将歇,猿鸟乱⑥鸣;夕日欲颓⑦,沉鳞⑧竞跃。
实是欲界⑨之仙都。
自康乐⑩以来,未复有能与⑪其奇⑫者。
注释⑥乱:此起彼伏。
⑦颓:坠落。
⑧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文言文简答题(时间:20分钟分值:19分)1.(2019·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项经传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
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
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羨余[注],无敢冒利者。
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
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②升太平府知府。
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
”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
③移治临江。
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
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
”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④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
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
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
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注】羨余:赋税的盈余。
(1)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3分)[解析]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第②③段。
找出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所采用的不同策略,比较不同策略相关叙述并抓住体现原因的关键性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原因分析即可。
[答案]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产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护。
(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2)第④段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4分)[解析]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在文中找出项经据理力争的相关论述,然后分角度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7讲:文言文翻译》(遮住铺灰影的右栏,先自主试译,再与右栏比对,为后面的针对突破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把握命题规律](一)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明确侧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1.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弦歌、蝗、帝、罪名词作状语:囊、面形容词用作动词:乱、安为动用法:死2.多义实词2018年:率、作、食、荐、狱、去、虑、知、好2017年:度、事、党、过、好、言、论、枉、道、复、歌、对、肆、发2016年:命、疾、处、固、间、胜、见、示、陈、益、当、如、报2015年:知、俱、行、责、济、兴、易、游、宜、逆、恨、复、言2014年:罪、兴、规、过、胜、曾、复、夺、即、疏、阙3.通假字2016年:锡、矢4.古今异义词2018年:以为、先驱、文理、村野2015年:中国20182017201620152014之(15次)4次3次4次3次1次于(2次)1次1次为(5次)3次2次以(5次)3次2次其(4次)1次2次1次而(6次)2次1次2次1次也(4次)1次1次1次1次所(2次)1次1次乎(1次)1次何(1次)1次焉(1次)1次乃(1次)1次必须译出的情况:近五年高考翻译句子中对虚词的考查,多涉及有实际意义、在句中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的具有动词、代词、介词、连词等词性的虚词,这类虚词在翻译中皆需要译出。
可不翻译的情况:近五年高考翻译句子中出现的虚词仅有几处是不需要译出的,涉及面非常小,这也提示我们遇到虚词时要慎重推断其“义”。
1.倒装句①2018年3次:“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为立祠安阳亭西”“威风猛于涣”②2016年1次:“是不虔君命也”③2015年1次:“金人虽不吾索”2.省略句①2018年2次:“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为立祠安阳亭西”②2016年1次:“而必使亲临”3.被动句2014年1次:“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4.判断句①2017年1次:“律不可枉也”②2016年1次:“是不虔君命也”5.固定句式2017年1次:“何以使为?”(二)翻译题考情归纳——定位着眼点命题人在选择翻译句子时,都是精心考量的,所翻译的句子一般都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特殊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上。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文言文阅读专题第七讲文言翻译【知识精讲】一、考情分析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
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二、复习指导(一)踩准三大得分点1.五类实词“准确判定”要记牢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具备2至3个关键实词,这几个关键实词就是得分点。
若想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首先要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偏义复词、特殊难解词语等进行准确判定,继而才能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实词的翻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2.两类虚词“译与不译”掌控好(1)高频虚词——确保翻译到位(部分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学习,以下一并讲解)所谓高频虚词,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①以频率最高。
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在”等;译准其连词义,如“用来”。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7讲:文言文翻译》(遮住铺灰影的右栏,先自主试译,再与右栏比对,为后面的针对突破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把握命题规律](一)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明确侧重点(二)翻译题考情归纳——定位着眼点命题人在选择翻译句子时,都是精心考量的,所翻译的句子一般都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特殊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上。
这些特殊的点位就是翻译的重点,评分的赋分点,答题的着眼点。
(三)明晰评分细则——找准采分点1.实词、虚词。
实词、虚词翻译准确,确定翻译语句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实词看语境中的意义,虚词看用法。
每个重点实词和虚词各1分,译错扣1分。
2.文言句式。
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评分细则。
省略句不能补出省略成分的,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调整语序翻译的,固定句式不能合理翻译的,都要扣1分。
3.语句语意。
①细致看每个语句翻译的是否正确,若正确,可得语句大意分1~2分。
句法格式方面正确,但词义错误,仍然不能算对,不能得大意分。
②词义理解不能太拘泥于参考答案,意义相近,在句子中也通顺,就可以按正确计算,得相应的分数,如果意思反了,就不能得分。
学案(二)字字对译,用准“留、删、换”——保基本分[技法初感知]一、细致观察下面的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中的语句翻译,你有怎样的感悟?二、细致观察下面的2017年山东高考第13题第(1)题语句翻译,你有怎样的感悟?通过以上的示例来看,文言文翻译重在“字字落实”,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而“字字落实”主要采用“留”“删”“换”3种翻译手段。
一、字字对译用好“3手段”[例1](2017·全国卷Ⅲ,改编)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绍圣初,(许将)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口技一、文学常识《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集,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⑩稍稍:渐渐。
⑾倾侧:翻倒倾斜。
⑿齁:打鼾。
【语类活用】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④通假字:坐:通"座",座位。
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重点问题】本文在有写作的特色:1.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四、阅读题典【题源】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2014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三)语文试题【题文】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口技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第七讲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基础点: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力争做到“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虚词、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
重难点:1.找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2.翻译出来的句子达到“达”“雅”的程度。
[考法综述]“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最大。
它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
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命题法文言句式典例1翻译划线句子(1)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2)(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答案](1)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责斥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2)(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解析]翻译句子首先要明确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的存在。
(1)句中“金人虽不吾索”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索吾”,如果翻译成“金人虽然不让我要”就说不通了。
(2)句中“誓于神”是状语后置句,如果翻译为“发誓对神”就会语意不顺。
典例2翻译划线句子(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2)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答案](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四年级语文各类阅读真题名师解析系列连载第七讲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前言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养成的关键,各种类型的考试中阅读所占的分量最大,失分也最多。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重点培养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新教材更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考查内容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
考查题型主要是“非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除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解题方法、梳理解题思路,并对照答案对失分点进行反思,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最佳方法。
所以,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应乡多做有价值的阅读题,并学会通过做阅读题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属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期,这一阶段的阅读习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在给学生选择阅读资料时慎之又慎。
本系列连载将陆续选取全国知名小学的期中、期末测试题和各种能力竞赛题中的阅读真题进行解析。
这些阅读真题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在文章难易程度和题目设置上更符合年级训练要求,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有效资料。
学生如果能长期坚持做阅读真题,定能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时间控制能力,以及对阅读试题类型更好的把控能力。
学生要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只有“到真题中去”,因为真题经过了一线教学的检验,学生可以通过做真题检验、改正、巩固、提高所学,通过真题来纠错提高。
通过做阅读真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年级训练的目标,于无形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真诚地希望我们这套阅读真题系列连载能为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能成为提升同学们阅读能力的好帮手!第七讲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本单元就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①结合课题;②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③如果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要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第 07 课 陈情表(第 2 课时)1.阅读课文第 2 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逮奉圣朝(__________。
) (2)前太守臣逵察①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②臣秀才(①__________。
②动词,__________。
) (3)臣以供养无主①,辞②不赴命(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 (4)诏书特①下,拜②臣郎中③,寻④蒙⑤国恩,除⑥臣洗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中医医生。
④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
⑥__________。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向上级报告;刊登在 报纸上。
)(6)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
) (7)诏书切峻①,责臣逋②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8)臣欲奉诏奔驰①,则②刘病日笃③【①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车、 马等)很快地跑。
②连词,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 (9)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今异义,古义是__________;今义是说给人,使人 知道;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 2.阅读课文第 2 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省略句。
第 2.四个“臣”后省略 谓语“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明风整理》》》》》》》》》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句。
“急”的状语“于星火”后置。
“于”是 状语后置的标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
,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三)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
其次语句要通顺。
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
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
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一)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2)是日,饮酒乐,天雨()(3)公将焉之()(4)岂可不一会期哉()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二)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 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A. 居五日,扁鹊复见。
B. 北山愚公……面山而居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 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
3. 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4.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整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三)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1. 解释加点词。
(1)天雨,解素衣。
()(2)岂能无怪哉?()2. 翻译下面句子。
(1)衣素衣而出(2)迎而吠之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停顿两处)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四)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对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秦青的歌声太悲壮了B秦青的歌声由于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振住了,不能流动。
C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这里运用了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秦青弗止响遏行云3、翻译句子薛谭乃谢求反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5、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迪?(五)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晏子:春秋战国时期人,齐国著名大臣,名婴,字仲。
傧者:引导的人。
临淄:齐国的都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楚人以晏子短齐无人耶?使子为使2、翻译句子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3、从选段看,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六)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去(2)欲(3)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注释:欲金者:想要得到金子的人。
衣冠:穿衣戴帽。
之:到。
鬻:买。
攫:抓取,这里指抢夺。
焉:指示代词,那儿。
何:疑问代词,为什么,这里作谓语。
徒:只,只是。
1、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造诣颇深,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攫金者的形象的?2、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寓意吗?3、翻译句子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答案:(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4)守信【试题答案】(一)1. D A项应为“妇/亦起大呼”,B项应为“又夹/百千求救声”,C项应为“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2. C “虽”是“即使”;“指”是“指明”;“走”是“跑”。
3. D 画线句的用词都是观众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是表演者引起的,所以从侧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B 根据“施八尺屏障”可知表演者与听众隔开的。
(二)1. B2. 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3. 1—9句为第一层;10—11句为第二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
4. 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1.(1)下雨(2)感到奇怪2.(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2)冲着杨布叫3. 向者/ 使汝/ 白而往黑而来4. 举例:遇事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