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3.1.1
- 格式:docx
- 大小:253.33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课时知识与技术:1、认识原子结构的结构原理,能用结构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有元素( 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照能量最低原理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汲取或发射光谱,认识其简单应用教课过程:〖课前练习〗1、理论研究证明,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分红不一样的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还能够分红不一样的能级。
能层和能级的符号及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以下:(1)依据的不一样,原子核外电子能够分红不一样的能层,每个能层上所能排布的最多电子数为,除K层外,其余能层作最外层时,最多只好有电子。
(2)从上表中能够发现很多的规律,如每个能层上的能级数与律个电子,s能级上只好容纳2相等。
请再写出一个规。
2、A、B、C、D均为主族元素,已知A原子L层上的电子数是K层的三倍;B元素的原子核外K、L层上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C元素形成的C2+离子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完整同样,D原子核外比C原子核外多5个电子。
则(1)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地点是,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写出式C和D的单质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
〖引入〗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可否用宏观的牛顿运动定律来描绘呢?4、电子云和原子轨道:(1)电子运动的特色:①质量极小②运动空间极小③极高速运动。
所以,电子运动来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绘,只好用统计的看法来描述。
我们不行能像描绘宏观运动物体那样,确立必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辰处于原子核外空间如何,而只好确立它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
概率散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此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
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人们把这类电子云轮廓图成为原子轨道。
的原子轨道是球形的,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P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相互垂直,分别以P x、P y、P z为符号。
P原子轨道的均匀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化学选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包括物质的成分、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古代,人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相当肤浅,只是简单地将化学这门学科视为炼金术或药物的制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化学这门学科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以来,人们将化学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和生活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2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元素。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把物质分为两大类,即化合物和混合物。
1.2.1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纯净物质。
它的化学性质是不可分的,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分解。
例如,水(H2O)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具有独特的性质。
1.2.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通过物理方法混合而成的物质。
它的性质是可分的,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例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混合而成的物质。
1.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和特点。
根据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可以将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3.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测定和描述。
1.3.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内部结构和成分的表现,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1.4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结构是指物质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根据物质的结构,可以将物质分为三大类,即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1.4.1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性质。
例如,氧气、氢气、金属铁都是元素。
1.4.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物质。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目录整理-新版第一章:化学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应用1.1 化学的科学方法 - 1.1.1 科学与方法 - 1.1.2 化学的研究方法 - 1.1.3 实验室安全与实验守则1.2 化学的技术应用 - 1.2.1 化学与农业生产 - 1.2.2 化学与环境保护 - 1.2.3 化学与新材料 - 1.2.4 化学与能源利用 - 1.2.5 化学与医疗保健第二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1 原子与离子 - 2.1.1 原子的发现与结构 - 2.1.2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的周期性 - 2.1.3 离子的结构与性质2.2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 2.2.1 化学键的理论基础 - 2.2.2 分子结构与它们的性质2.3 元素周期律 - 2.3.1 元素的周期律与周期表 - 2.3.2 元素周期律的新解读第三章:物质的组成与变化3.1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 - 3.1.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 3.1.2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 - 3.1.3 化学计量的实际应用3.2 金属元素与金属化合物 - 3.2.1 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反应 - 3.2.2 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重要应用3.3 非金属元素与化合物 - 3.3.1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反应 - 3.3.2 重要非金属化合物及其性质3.4 水和溶液 - 3.4.1 水的特性和应用 - 3.4.2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3.5 酸碱和盐 - 3.5.1 酸碱的性质与反应 - 3.5.2 盐的性质与制备第四章: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4.1 化学反应的速度 - 4.1.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 4.1.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4.1.3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4.2 化学平衡与化学能 - 4.2.1 化学平衡及其表示 - 4.2.2 化学平衡中的能量转化 - 4.2.3 化学能的应用4.3 化学反应的分类与描述 - 4.3.1 化学反应的分类 - 4.3.2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描述第五章:酸碱和电解质溶液5.1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 - 5.1.1 酸碱概念的发展 - 5.1.2 酸碱的性质和分类5.2 酸碱滴定与中和反应 - 5.2.1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与使用 - 5.2.2 酸碱滴定和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条件5.3 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与应用 - 5.3.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电解性 - 5.3.2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现象和实际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 6.1.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 6.1.2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6.2 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 - 6.2.1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6.2.2 金属的氧化与还原 - 6.2.3 金属的腐蚀及其防护6.3 非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 - 6.3.1 非金属元素与金属的反应- 6.3.2 非金属元素的氧化与还原第七章:化学能与化学反应7.1 化学能的计算 - 7.1.1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 7.1.2 化学热动力学的应用7.2 化学能与能源转化 - 7.2.1 化学能与能源转化的基本方式- 7.2.2 化学能的利用与高新技术7.3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 7.3.1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7.3.2 化学反应机理的解析与确定第八章:化学与生活、环境和产业8.1 化学与生物化学过程 - 8.1.1 物质的生物转化与能量传递- 8.1.2 化学在生物体内的作用8.2 化学与环境保护 - 8.2.1 环境污染的化学及其防治 - 8.2.2 化学工艺的环境友好性8.3 化学与材料工业 - 8.3.1 常见材料的化工原料与制备 - 8.3.2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和发展8.4 化学与能源问题 - 8.4.1 能源的检测、选择与转化技术 - 8.4.2 化学对能源问题的贡献以上是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的目录整理,涵盖了化学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应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酸碱和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与化学反应以及化学与生活、环境和产业的内容。
第3课时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2、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3、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重点难点: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教学过程:〖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激光、焰火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呢?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录像播放或计算机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霓虹灯光、激光、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等。
提出问题:这些光现象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引导学生从原子中电子能量变化的角度去认识光产生的原因。
问题解决:联系原子的电子排布所遵循的构造原理,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与电子跃迁等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解释光谱产生的原因。
应用反馈:举例说明光谱分析的应用,如科学家们通过太阳光谱的分析发现了稀有气体氦,化学研究中利用光谱分析检测一些物质的存在与含量,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的有关资料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总结〗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
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
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阅读分析〗分析教材p8发射光谱图和吸收光谱图,认识两种光谱的特点。
阅读p8科学史话,认识光谱的发展。
〖课堂练习〗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B、基态时比较稳定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D、卫生丸久置后消失3、比较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大小的依据是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B.原子核外电子的多少C.电子离原子核的远近D.原子核外电子的大小4、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2p能级,向其他低能量能级跃迁时A. 产生的光谱为吸收光谱B. 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C. 产生的光谱线的条数可能是2条D. 电子的势能将升高.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全汇总化学热点题型分析化学计算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知识点总结课题一实验化学起步实验化学的目标(1)认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3)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4)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5)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实验化学的内容(1)通过实验活动,获得一些化学事实,再经过思考、归纳、小结,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初步掌握分离、提纯、制备、合成物质的方法。
(3)认识反应条件的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4)认识定量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实验目的(1)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作用。
(2)通过观察亚甲基蓝和亚甲基白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学习观察方法,体验对比实验法。
2.实验原理(1)在碱性溶液中,蓝色亚甲基蓝很容易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亚甲基白。
(2)振荡此无色溶液时,溶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溶液中氧气的溶解量就增多,氧气把亚甲基白氧化为亚甲基蓝,溶液又呈蓝色。
(3)当瓶子静置时,有一部分溶解的氧气逸出,溶液里葡萄糖所起的还原作用渐渐起主导作用,其颜色将由蓝色到无色。
颜色可以重复变化,直到所有的葡萄糖都被氧化完毕或溶液内的氧气耗尽为止。
(4)其方程式为:由上式可知,本实验颜色变化是反应体系交替发生还原与氧化反应的结果。
3.振荡周期(1)含义:由蓝色出现至变为无色所需的时间。
(2)影响因素:振荡周期的长短受反应条件如溶液的酸碱度、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做“蓝瓶子”实验时锥形瓶中颜色变化停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该反应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亚甲基蓝可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物质,而氧气又可把该无色物质氧化为蓝色物质。
故当溶液中的葡萄糖或瓶中的氧气被耗尽之后,锥形瓶中的颜色变化就会停止。
1.(2013·张家港高二检测)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A.NaOH B.NH3·H2O
C.AgNO3D.BaCl2
【答案】 A
2.有关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检验,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加入硝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后有红色物质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有Fe3+存在
B.加入盐酸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有大量的CO2-3存在
C.用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时火焰为黄色,则该溶液中一定有钠元素,可能有钾元素
D.分别含有Mg2+、Cu2+、Fe2+和Na+的四种盐酸盐溶液,只用NaOH溶液是不能一次鉴别开的
【解析】A项中若有Fe2+,也有此现象;B项中若有HCO-3、SO2-3、HSO-3,也有此现象,D项中生成物的颜色不同,可以鉴别。
【答案】 C
3.(2013·燕山高二检测)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有沉淀生成,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纯碱溶液又有沉淀生成,下列溶液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①Ag+、Fe3+、Na+②Ag+、Al3+、K+③Ag+、Ba2+、NO-3④SiO2-3、AlO-2、K+⑤Ag+、NH+4、H+⑥AlO-2、K+、Ba2+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⑥
【解析】含有Fe3+的溶液呈棕黄色,故不是①。
而⑥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发生反应AlO-2+4H+Al3++2H2O,没有沉淀生成,故不是⑥。
溶液⑤中加入过量的盐酸虽有沉淀AgCl生成,但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纯碱溶液没有沉淀生成,故不是⑤。
②③④中先加入过量盐酸分别生成AgCl、AgCl、H2SiO3沉淀且④中的AlO-2转化为Al3+,再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纯碱溶液分别生成
Al(OH)3、BaCO3、Al(OH)3沉淀(Al3+与CO2-3发生双水解反应),均符合题意。
【答案】 B
4.下列各组物质不能用一种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区分的是()
A.MnO2CuO FeO
B.(NH4)2SO4K2SO4NH4Cl
C.AgNO3KNO3Na2SO3
D.Na2CO3NaHCO3K2CO3
【解析】A组物质用浓盐酸加热可区别;B组物质用Ba(OH)2加热可区别;C组物质用盐酸可区别;D组物质用一种试剂无法区别。
【答案】 D
5.以下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将铜丝用盐酸洗涤后,蘸取NaCl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焰色为黄色,证明含Na+
B.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原溶液中一定有NH+4
C.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一定有SO2-4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解析】A选项焰色反应应用Pt丝或无锈的铁丝,故A项错;而B选项是NH+4检验的常用方法;C选项可能有SO2-3、HSO-3的干扰,故C项错误;D 选项中的溶液可能含有Ba2+、Ca2+、Mg2+等,故D项错。
【答案】 B
6.(2011·上海高考)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NH+4、Ba2+、SO2-4、I-、S2-。
分别取样:①用pH计测试,溶液显弱酸性;②加氯水和淀粉无明显现象。
为确定溶液的组成,还需检验的离子是()
A.Na+B.SO2-4C.Ba2+D.NH+4
【解析】用pH计测试,溶液显弱酸性,则应是强酸弱碱盐,则一定有NH+4,可能有SO2-4、I-、S2-;加入氯水和淀粉无明显现象,则一定无I-、S2-,故一定有SO2-4,则无Ba2+,故还需检验的是Na+。
【答案】 A
7.(2013·萧县高二测试)用过量的H2SO4、NaOH、NH3·H2O、NaCl等溶液,按如图所示步骤分开五种离子。
则溶液①②③④是()
A.①NaCl②NaOH③NH3·H2O④H2SO4
B.①H2SO4②NaOH③NH3·H2O④NaCl
C.①H2SO4②NH3·H2O③NaOH④NaCl
D.①NaCl②NH3·H2O③NaOH④H2SO4
【解析】根据溶液中含有Fe3+、Al3+、Ba2+、Ag+、K+,而用的分离试剂为H2SO4、NaOH、NH3·H2O、NaCl溶液,结合题目的分离流程图示,第①
步只分离出一种沉淀,所以只能向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使Ag+沉淀而分出,同时对其他离子无影响,因此试剂①为NaCl溶液;这样余下的溶液中只有Fe3+、Al3+、Ba2+、K+,而加入试剂②后得到的沉淀和溶液均需要再加入试剂进行分离,说明加入试剂②后将得到两种离子的沉淀,另两种离子则在溶液中,因此试剂②为NH3·H2O,形成的沉淀为Fe(OH)3和Al(OH)3,另两种离子Ba2+和K+则留在溶液中;对于沉淀Fe(OH)3和Al(OH)3只能用NaOH溶液将二者分离,而对溶液中的Ba2+和K+则可以通过加入硫酸溶液使Ba2+形成BaSO4沉淀而分离,所以试剂③为NaOH溶液,试剂④为H2SO4溶液。
【答案】 D
8.把下列离子与其检测试剂及检测方法连线。
Fe3+强碱沉淀法
NH+4SCN-生成气体法
Cl-Ag+和稀HNO3显现特殊颜色法
【答案】
9.有一无色透明溶液,欲确定是否含有下列离子:K+、Mg2+、Al3+、Fe2
+、Ba2+、NO-3、SO2-4、Cl-、I-、HCO-3,取该溶液进行下列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溶液,加几滴甲基橙溶液变红色
②取少量该溶液加热浓缩,加铜片和浓硫酸加热有无色气体产生,气体遇空气可以变成红棕色
③取少量该溶液,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取③中上层清液,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稀硝酸
⑤取少量该溶液,加NaOH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当NaOH过量时沉淀
部分溶解
由此判断:
(1)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________。
(2)为进一步确定其他离子,应该补充的实验及对应欲检验离子的名称(说明使用试剂的名称,不必写详细操作步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①知溶液显酸性,则不存在HCO-3;由②知有NO生成,原溶液中含NO-3,则一定不含Fe2+、I-(具有还原性);由③知有SO2-4存在,则原溶液不含Ba2+;由④不能确定是否含Cl-(因③引入Cl-);由⑤知含Mg2+、Al3
+。
【答案】(1)Mg2+、Al3+、NO-3、SO2-4Fe2+、Ba2+、I-、HCO-3
(2)用焰色反应确定是否含K+;用原溶液、Ba(NO3)2溶液、稀硝酸和AgNO3溶液确定是否含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