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化学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90.83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原子的结构及其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3.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2. 利用模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3. 运用对比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2.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及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1. 原子结构的理解;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模型演示法、对比分析法等。
1. 分子和原子的模型;2.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蒸发、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讲解与演示:讲解原子的结构,演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异同。
5.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查找学生的困惑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
3.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对分子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教学反思: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概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
2. 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重点:1. 分子的性质。
2. 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难点:1. 分子间的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分子的性质。
2. 使用多媒体展示分子间作用力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对分子性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
2. 讲解分子的性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3. 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通过示例解释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范围。
教学反思:在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和示例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和作用范围。
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性质和作用力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概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
教学重点:1. 原子的结构。
2. 原子的组成。
教学难点:1. 原子的结构的解释。
教学方法:1. 采用模型展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
2. 使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的结构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对原子结构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
3. 让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
2.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3.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体验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举例。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的基本特征,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分子的理解。
5.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看或亲自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观察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特点和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分子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分子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