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57.5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力学与初中力学的区别
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受力情况。
在学习力学过程中,高中力学和初中力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内容深度、数学要求、物理理论等方面对高中力学与初中力学进行比较。
内容深度
初中力学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平衡条件、简单机械力学等基础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而高中力学内容更加深入,涉及到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高中力学在内容上更加复杂、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
数学要求
初中力学在数学要求上相对简单,主要涉及基本的代数运算和几何推理。
而高中力学则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数学功底,尤其是对微积分的运用。
高中力学中常常会用到导数、积分等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物理理论
高中力学与初中力学在物理理论上也有较大区别。
高中力学更加注重物理概念与数学工具的结合,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而初中力学侧重于物体的基本运动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等,理论体系相对简单。
综上所述,高中力学与初中力学在内容深度、数学要求和物理理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高中力学更加注重理论的抽象性和数学的应用性,适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力学则是力学学科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基本物理概念。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学生对力学的完整认识。
1。
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待商榷之处作者:张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4期【摘要】具体分析了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中分子动理论一节关于物质组成的阐述及气体扩散演示实验器材上的不完善之处。
关于物质组成的阐述,初、高中教材可均改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并对“分子”、“组成”进行注释;关于气体扩散实验,教材可将原有实验进行删除或替换。
【关键词】物理教材分子动理论物质组成演示实验【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226-02分子动理论是学生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它是热学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中考里,分子动理论属必考内容,在高考考纲里,属选考内容。
笔者在对比了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表述并查阅了教材中演示实验器材的相关资料后,提出如下两点粗浅的看法,与广大读者一起讨论交流。
1.关于物质组成的表述分子动理论有三个要点:一是关于物质的组成,二是关于分子的热运动,三则是涉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里关于分子动理论中物质的构成表述如下: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1]。
此处用词为“构成”。
而在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里关于分子动理论中物质的构成表述如下: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
此处用词为“组成”。
在中学化学学科中,“组成”和“构成”的使用被区分在不用的范围内。
笔者查阅的大量的文献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从“宏观”角度分析用“组成”,从“微观”角度分析用“构成”。
而“大量分子”是一种化学微观上的表述,但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却采用的是“组成”一词,且没有对这一组用词的争议性作任何说明,仅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一表述中将分子、原子或离子统称为分子作了说明(见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第1节第2页脚注)。
而这种学科交叉间的概念不统一会给学生造成原有认知上的冲突。
笔者认为,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对物质组成的描述可都改为“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并对“分子”、“组成”进行注释。
一、高中物理能力要求要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情境想象与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现具体分析如次:(一)、理解能力1、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
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在开普勒三定律基础上产生的。
2、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
如a=F/m以及I=u/R不能理解为简单数学式。
3、掌握物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如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动力学和功与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物体运动。
4、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应范围。
如电场中对E=F/q(定义式)及E=KQ/r2(点电荷的电场)两公式的理解等。
5、依据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释问题和进行判断。
如缓冲运动、薄膜干涉等物理现象的解释。
(二)、情境想象与推理能力所谓情境想象,就是要将物理过程想象成纯理想化物理模型。
实际实验中总不能排除干扰或非本质因素,必须借助思考过程的“纯化”或“简化”想象出理想情景。
这种舍弃或简略称为舍象思维。
舍象主要是逻辑思维,运用特有的逻辑规律,采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进行严格推理过程所得出正确物理规律。
如理解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将情境想象和推理结合起来。
(三)、分析综合能力首先要明确分析的具体目标,即明确研究对象,用什么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其次是首要掌握解答物理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方法。
如分步分析、结构分析、图解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
第三,进行分析过程中注意几个问题。
以力学为例:1)、分析物理过程。
2)、注意受力分析。
3)、挖掘隐含条件。
4)、注意用能量观点处理问题。
第四,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环节与程序。
例如力学问题,首先考虑能量转化,功和能的关系,然后再考虑用动力学原理、牛顿定律。
(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能够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如电学中电流输出功率与内外电阻的关系;速度时间图象中斜率及面积的意义等。
第二,要掌握常用的几种数学方法:图象法、极值法、列方程等。
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
1.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基础知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而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更加深入和拓展,增加了电磁学、近代物理学
等内容,涉及更多的理论推导和实际应用。
2.数学运用的要求:初中物理中的数学运用主要是一些基本的代数运
算和简单的几何推导,主要用于解释物理现象和量的计算。
而高中物理中
的数学要求更高,涉及到微积分、向量、复数等高级数学工具的运用,以
便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3.实验设计与分析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
力的培养,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相对较弱。
而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的
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学生要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并能
够准确地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4.知识发展的历史脉络:高中物理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
科学思想和发展历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体系。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物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研究
方法。
5.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高中物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将
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体来说,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来说,难度更大、深度更深、要
求更高。
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将更加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广
泛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有一定的梯度,初中教师授课的时候,要给学生以后劲,使其升入高中后,尽快适应高中的物理课程。
对此,笔者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初中阶段,教师要把物体的受力分析教会学生物体受力分析的规则:首先搞清楚研究对象,然后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别的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分析研究对象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
通俗的讲,就是只能分析谁“打”研究对象,不能分析研究对象“打”别人,虽然也打。
例如:静止在水平桌面的书受几个力的作用?分析:首先搞清研究对象---书,谁打书呢?--地球和桌面。
易知受重力和支持力。
在此,要区分开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
二力平衡是:同体等大反向加共线。
相互作用力是:等大反向加共线。
与二力平衡区别是两力不同体。
二力平衡的两个力性质可以不同,但相互作用力两个力同生同灭同性质。
上题中,书与桌面之间相互作用,有一对相互作用力。
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二、初中阶段,教师要把力的合成与分解教会学生力的合成是等效替代的一个例子,分力F1、F2,其合力为F。
要让学生明白:两个力能合成一个力,一个力却能分解成无数对分力。
对具体问题要看其效果。
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和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这三个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重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沿斜面下滑,二是对斜面的压力。
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坐标系--适当引入正交分解法。
三、初中阶段,教师要把力的作用效果教会学生力有两个作用效果。
一是改变物体的形变。
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何为改变运动状态?有三种情况:1、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2、物体速度方向的改变3、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三种情况一变则变,两变更变,三变更更变。
如:高中讲的匀速圆周运动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则其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收到向心力。
还要让学生明白: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力。
反过来物体受力,运动状态则不一定改变。
力的作用不是使物体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比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下面将对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对比,以了解其差异和变化。
一、内容设置
初中物理课程主要涉及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物理量、物理规律、物理实验等方面。
高中物理课程则更加深入,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习。
二、知识难度
相对而言,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难度更高一些,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与操作
初中物理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而高中物理实验则更加注重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考试要求
初中物理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高中物理考试则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总之,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知识难度、实验与操作以及考试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也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1 -。
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物理是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科学家思维的重要学科。
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即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面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困难。
这种教学衔接不良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学业成绩,也阻碍了他们对物理学科的深入理解。
研究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研究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也有助于促进各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协调,实现学校物理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对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差异1. 知识深度和广度: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有着明显的提升。
高中物理更加注重原理性和深入性,涉及的知识点更加复杂和抽象。
2. 数学要求: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数学运用更加频繁和复杂。
高中物理涉及的公式推导、数学模型等内容更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
3.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高中物理实验要求更加注重严密性和精确度,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4. 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高中物理更注重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求学生能够将不同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和应用。
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待商榷之处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虽然是目前我国主流的物理教材,但在其编写和内容呈现上仍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
以下将从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教材的质量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方面,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存在一些概念表述不清晰、错误或过时的情况。
在对于某些物理现象的解释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涉及概念、原理的表述不够准确,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误解。
由于物理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部分教材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已经过时,与科学前沿发展的研究成果脱节。
教材编写者在撰写内容时应更加注重科学性,避免错误和过时知识的出现。
在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方面,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存在一些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和单一的问题。
在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中,教材的呈现形式大多是文字和图表的描述,缺乏形象生动的实例分析和引导性实验,导致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和灵活。
在对于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教材中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过于简单化,不符合实际情况,缺乏实践性和探究性。
教材编写者应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宽实例教学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教材的质量和实用性方面,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存在一些内容重复、知识难易度不均等问题。
在教材的组织架构和知识体系上,存在着一些内容的重复和交叉,导致学生难以理清知识体系,容易产生混淆。
在知识难易度的设置上,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难易度不均,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有差异,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材编写者应注重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避免内容的重复和交叉,以及合理设置知识难易度,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和质量。
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在科学性、教学方法和质量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对其内容和编写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希望相关部门和编写者能够重视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提高,确保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以更好地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服务。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有哪些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我们刚开始接触到高一物理,就可以感受到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不同之处,那么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们刚开始接触到高一物理,就可以感受到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不同之处,那么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
第一学期所学的新编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章:力,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物体的平衡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
第一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
第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第四章则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平衡的规律。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
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
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
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