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5
2017年四川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6. 材料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段文字出自( ) A.《庄子》B.《韩非子》C.《孟子》D.《道德经》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仁”“义”“礼”“智”可知其是儒家中孟子的观点,对应的著作应是《孟子》。
2.观察图1和图2,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历史脉络是( )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B.从设立郡县到设置行省C.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国有D.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正确答案:A解析:从两幅图片中不难看出,图1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林立的社会局面,图2反映的是秦朝统一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图1到图2反映了由分封走向郡县的历史发展趋势。
这一趋势也是由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所以答案选A项。
B项出现在元朝,C、D两项内容前后颠倒。
3.自吴(三国时期)到陈(南北朝)三百年中,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而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编户就有了引人注目的增长迹象,到北魏末年仅河北扩户就曾使当地丁口增加了一倍之多,这一反差( )A.反映出北方较南方统一安定B.显示出北朝国家能力的强大C.是因为江南经济开发的滞后D.表明北方率先终结门阀政治正确答案:B4.在唐代是谏官帮助宰相,在皇帝面前评论皇帝之是非;在宋代是谏官在宰相旁边,来评论宰相之是非。
可见,宋代的谏官制度( )A.符合用相权限制君权的本意B.形成了谏官对宰相的制约C.使谏官权力凌驾于宰相之上D.避免了宰相与皇帝的直接冲突正确答案:B5.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矣。
”据此可知,明成祖( ) A.认为对外商征税有损天朝的体面B.主张利用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C.试图废止明太祖实行的“通番禁令”D.希望借外商引领国人投身海外贸易正确答案:A解析:“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矣”说明当时明成祖重视国家形象而忽视经济利益,A项符合题目要求。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历史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二题题目描述:假设你是历史教师,在教学《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有位学生提问:“为什么抗日战争最终能够取得胜利?”面对这样的问题,你会如何回答?第三题题目:请你简述中国古代史上的“丝绸之路”,并说明其在当时及现代的重要意义。
第四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五题题目:请你简要阐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具体的实施方法。
第六题题目:请结合当前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大纲,谈谈如何有效地将历史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第七题题目:请阐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
第八题题目描述:假设你是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学校计划开展一次以“中华文明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筹备阶段,学校领导要求你在活动中融入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将如何设计这次活动,以及如何确保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第九题题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请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举例说明。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史记》中的记载,谈谈你对“文景之治”的理解,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要求:请根据《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这一章节,设计一堂45分钟的历史课。
你的教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课堂活动、总结归纳、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题题目:请你根据以下教学主题,设计一节初中历史课的教案。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由于生源存在差异,某中学将学生按入学成绩高低分为快慢班。
该学校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因材施教B.正确,有利于资源配置C.错误,不利于教育公平D.错误,不利于均衡发展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将学生按入学成绩高低分为快慢班,是没有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的表现,不利于教育公平。
2.为了改变学生从课本中找“标准答案”的习惯,刘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索答案。
同事马老师对刘老师说:“你这样做会使学生思维太发散,也浪费时间,将来考试肯定会吃亏的。
我从不这样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马老师的说法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B.刘老师的做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C.马老师的说法欠妥当,不利于维持课堂秩序D.刘老师的做法欠妥,不利于保证正常教学进度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刘老师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马老师的做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维持课堂秩序无关。
故本题选B。
3.进入初三年级后,班主任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
中考时,该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石老师的做法()。
A.正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B.正确。
是提高班级声誉的有力措施C.错误,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谈谈你对历史教学法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教学法。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谈谈如何设计一堂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课堂,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题题目:请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材,谈谈如何设计一堂关于“鸦片战争”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家意识。
第五题题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第六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创设情境。
第七题题目:请简要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你的回答中,请务必包括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并简述这些影响如何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谈谈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第九题题目:请简要叙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主要活动及其意义,并说明这一段历史对当代青少年的历史教育价值。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课程,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的区别”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要求:请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课设计一个详细的教案。
您的教案应包括以下部分: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教学重点和难点3.教学准备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活动-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板书设计6.教学反思第二题教案设计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一节初中历史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唐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医药学等方面的进步;掌握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繁荣。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本卷共分为4大题32小题,作答时间为120分钟,总分150 分,90 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每题2分。
共50分)1 [单选题] 下图中的文字是西周毛公鼎上的铭文.这种文字被称为()。
A.甲骨文B.金文C.契丹文D.小篆【答案】B。
解析: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古文字称为甲骨文。
西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秦朝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契丹文是辽代契丹民族文字。
材料中的毛公鼎制造于西周晚期,刻在上面的文字是金文。
2 [单选题] 战围时期梁惠王问一倚学者有关利国之道的问题.该学者答道:“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位学者是()。
A.墨子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B。
解析:墨子强调“兼爱非攻”,故A选项错误。
孟子的义利观,把义和利看作是一对矛盾,强调要“贵义贱利”.与题目材料内容一致,故B选项正确。
庄子继承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故C选项错误。
苟子的义利观是重利、更重义,不符合题目中的材料二3 [单选题] 下图所示是唐代名窑的瓷器.被诗人陆龟蒙赞誉为“夺得千峰翠色来”。
它产自()。
A.邢窑B.哥窑C.钧窑D.越窑【答案】D。
解析:越窑以生产青瓷著称。
从诗句来分析,说明该瓷器的颜色为翠绿色,为青瓷的特点:A项邢窑主要烧制白瓷。
哥窑、钧窑分别在宋朝出现和兴盛,B、C两项排除。
4 [单选题] 古诗云:“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该诗所指的赋税制度是()。
A.初税亩B.租庸调C.两税法D.地丁银【答案】C。
解析:题目材料中的“胡为秋夏税”,显示农民要交秋、夏两次税,符合唐代两税法的缴纳时间。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征税办法;租庸调为唐代的赋役制度;地丁银是清雍正时期推行的赋税制度。
5 [单选题]1436年。
明朝政府下令,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400余万石,以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为率.共计折银百万余两.解京充俸,称为“金花银”。
中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考点:初中历史1、题目:《西方文明之源》2、内容: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有要有教学评价。
(3)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提问。
(4)讲解罗马帝国征服与扩张的过程。
《西方文明之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掌握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高度发展的内容,了解雅典民主制度的实质。
2.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希腊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讨论,能运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雅典的民主制度。
2.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以及教师出示的罗马扩张示意图,学生能够自主归纳罗马历史发展的线索,提高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证明了改革使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ニ、教学重难点[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难点]对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辩证认识: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播放雅典的城市形象宣传片,请学生说说看完之后的感受。
然后教师总结:雅典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城市里布满了古希腊时期的文化遗迹,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地,它所在的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西方的文明之源,感受她丰富多彩的文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雅典城邦的繁荣1.雅典城邦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古代希腊地区的地形图和现在希腊地图,提问学生:希腊地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学生可以总结出:希腊半岛山峦起伏,海岸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古代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
教师补充总结:古希腊境内四分之三为山地,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主要有橄榄、葡萄。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历史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谈谈你对“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题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历史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
第四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有效运用这一原则。
第五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第六题题目:请结合你所教授的历史课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七题题目:请结合历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第八题题目:如果你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某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该学生平时表现较好,但最近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对这个学生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请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A. 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了解其近期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扰,给予关心和鼓励。
B. 在课堂上直接点名批评该学生的态度问题,并要求其在课后写一份检讨书。
C. 调整该学生的座位,让他与表现较好的同学坐在一起,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他。
D. 延长该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作业量,以期提高其学习成绩。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
第十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史料教学。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材内容,设计一堂初中历史课的教案。
教材内容:《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秦汉的统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建立、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汉朝的建立和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题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题篇一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
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商西周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
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题篇二(一)知识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对唐朝的贡献,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题初中历史面试试卷及答案(第一批)初中历史《冷战政策》一、考题二、考题解析初中历史《冷战政策》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引用英国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进行导入。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冷战的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史料及二战后的形势图和实力对比图,提问: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局势及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美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二)美苏的对抗教师提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美国的冷战政策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分别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发表。
经济方面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方面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这是否是真正慷慨的善举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材料,去思考马歇尔计划背后的真实意图。
教师提问: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反共态势,苏联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联合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反击。
那么,反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阅读完教材的相关内容后,得出结论:经济上,建立了“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军事上,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三)冷战的影响教师提问: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是否认同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这一观点?引导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讨论上述问题。
讨论结束后,师生进行总结归纳。
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填充表格,对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和回顾。
作业:课下观看介绍“冷战”的相关纪录片。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美苏展开“冷战”而非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参照答案】美苏在二次大战后初期展开“冷战”而非直接进行军事冲突,是由于当时的形势造成的:美苏双方都不想,也没有条件在大战之后再使自己卷进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利用历史图片和实物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题请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觉醒”为主题,设计一堂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活动,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
第三题题目:假设你是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国近代史》中的“辛亥革命”一课时,有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模糊,甚至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你将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教育。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第六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特点,谈谈如何运用历史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七题题目:请你谈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并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特点,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结合。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情境教学法”的理解及其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设计一堂初中历史课《三国鼎立》的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掌握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学生情况:学生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三国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缺乏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的全面认识。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初中历史《冷战政策》一、考题二、考题解析初中历史《冷战政策》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引用英国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进行导入。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冷战的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史料及二战后的形势图和实力对比图,提问: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局势及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美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二)美苏的对抗教师提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美国的冷战政策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分别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发表。
经济方面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方面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这是否是真正慷慨的善举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材料,去思考马歇尔计划背后的真实意图。
教师提问: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反共态势,苏联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联合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反击。
那么,反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阅读完教材的相关内容后,得出结论:经济上,建立了“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军事上,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三)冷战的影响教师提问: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是否认同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这一观点?引导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讨论上述问题。
讨论结束后,师生进行总结归纳。
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填充表格,对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和回顾。
作业:课下观看介绍“冷战”的相关纪录片。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美苏展开“冷战”而非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美苏在二次大战后初期展开“冷战”而非直接进行军事冲突,是由于当时的形势造成的:美苏双方都不想,也没有条件在大战之后再使自己卷进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虽然很强,但战后按传统很快复员了大部分军队,可供动员的力量已十分有限;西欧各国经济残破,社会动荡,情况更糟。
苏联在大战中大大发展了军事实力,其影响越出国界,扩及东欧大部,到达中欧,在亚洲也有很大影响。
但它在战争中人力、物力损失最为沉重,因而特别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重建。
2.对于本课内容,除了名言导入,你还想到了哪些导入方式?【参考答案】(1)引导学生回顾二战中美国、苏联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
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从而导入新课。
(2)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
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批)初中历史《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历史《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如来佛、观音菩萨以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知道他们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吗?这些宗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佛教的传入教师指出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并提问:佛教在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的教义是什么?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主张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得到幸福。
(二)道教的兴起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看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是道教尊奉的人物。
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教义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道教是土生土长,在民间兴起,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三)盛行的原因教师展示白马寺、四大佛教圣地和四大道教圣地的图片,并提问: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发展如何?为什么它们得以传播和发展?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之后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持,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归纳。
作业:课下搜集有关佛教和道教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谈谈佛教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参考答案】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佛教的心性论、人生论、认识论和辩证法,都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塔寺建筑。
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
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长佛画而知名于世。
在天文、医药等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十分突出。
8世纪的高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子午线,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于医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医方,仅隋朝和唐朝史籍的记载就达十余种。
2.请你说说历史课堂中教学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第一类基于讲授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以及图示教学法。
第二类基于活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情景实践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
(第三批)初中历史《英国的宪章运动》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历史《英国的宪章运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国际歌》,之后提问: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简单阐释国际歌的意义,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英国宪章运动的起因教师展示“卢德运动”的图片,提问: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工人要摧毁机器?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后得出。
(二)宪章运动的中心内容教师引导之后提问:为什么把这次英国的工人运动叫做宪章运动?学生阅读教材得出。
教师播放英国宪章运动的视频,并提问:这次运动的斗争形式是什么?学生观看视频回答,之后教师总结:这次工人运动采用了罢工和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的形式。
教师适时展示图片《宪章运动中的群众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史实。
之后教师展示《人民宪章》的内容,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这次运动的斗争形式是什么?它的中心要求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宪章运动的中心要求是争取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三)英国宪章运动的性质教师展示法国里昂工人运动的口号,请学生结合卢德运动思考:这次工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参与人数和提出的要求两方面来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分析并总结:这次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作业:请学生课下收集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运动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你说一下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参考答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最终导致公社失败。
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参考答案】(1)目标性原则根据并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以使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资源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思想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认识。
(3)精选性原则历史课程资源有多种多样,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选取反映历史真实状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理解。
(4)可行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课程资源必须易于在教学实际中应用,并且省时、有效。
(第四批)初中历史《张骞通西域》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历史《张骞通西域》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水果:葡萄和石榴,并提问:你吃过这些水果吗?你知道它们的原产地在哪吗?它们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西域的地理概念教师展示地图,询问西域具体在哪呢?与学生一起看图,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学生观察地图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二)张骞通西域1.两次出使西域课件出示“招贤令”,提问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问张骞共出使了几次西域?两次出使的情况怎样呢?请同学们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成果,并填写表格。
2.张骞的精神教师播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引导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的艰险。
学生思考回答: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教师继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思考,教师总结: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忠于祖国等。
3.影响教师出示PPT,提问汉朝和西域各国的频繁往来给彼此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小组讨论结束,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教师总结。
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结合上节课内容,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意义。
作业:搜集材料,设计以“张骞通西域以及开通丝绸之路”为主体的板报,并评比。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评价丝绸之路?【参考答案】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汉朝的兴盛。
此外,它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更好地加以利用。
2.你引导学生如何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参考答案】(1)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历史人物,全面的了解历史人物。
讲述人物的具体事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衣着打扮等,塑造出生动的形象。
这样会使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更加客观、准确。
(2)褒贬功过。
在建构人物形象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物的功过是非,做出正确的评价,认识历史人物的本质。
评价历史人物,可以采用“寓论于史”的方法,把对人物的褒贬寓于史实的叙述中,也可以在叙事完毕后,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一下,给他一个评语。
1.如何评价丝绸之路?【参考答案】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汉朝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