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伟: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74.67 KB
- 文档页数:50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2014-05-05 09:20:45 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不容低估,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一、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趋于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1.国民经济运行平稳。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2.农业生产再获丰收。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
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长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长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长2.3%。
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少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长2.0%。
全年肉类总产量8373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
生猪存栏47411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
全年禽蛋产量2876万吨,比上年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分析与展望一、中国经济已经筑底企稳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GDP增长率开始出现回升,从2012年第三季度的7.4%,回升到第四季度的7.9%,这次回升对提升各个方面的信心都非常重要。
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一直是总体走低的态势,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1.9%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7.4%,这两年的经济回调,对各方面的信心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考验,包括实体经济、股票市场都深切体会到这样的压力。
当经济持续回落的时候,大家都不敢相信会有一个底部。
直到2012年第四季度的回调,终于感觉到见底了,因为经济增长开始回升。
但是筑底性还要做进一步调查,因为有一些疑问:一个季度回升是否就可以说经济回调了?这样一个经济的筑底回升是否可以保持?所以我们应该分析,经济的回升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个原因是否会保持?这就涉及到市场需求的问题。
二、三大需求走势分析(一)世界经济低位震荡调整,2013年出口增幅预计在10%左右。
2012年下半年,中国的外贸出口发生了比较大的波动:出口同比增长率从上半年的9.2%下降到7月份1%,8月份也仅仅恢复到2.7%,9月份跳高到9.9%,10月份又跳高到11.6%,但是11月份再次下滑到2.4%,12月份又提高到14.1%,上下反复的波动使得对外贸出口信心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与世界经济的短期变化有关:1、一方面美国大选结束,由政治中心带来的经济利好迅速消失。
另一方面美国的财政悬崖、债务巨额上限等问题引起投资者比较强烈的担心,了去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比较明显的下滑波动。
2、欧贷危机的风险点在去年下半年扩大。
“货币直接交易计划”(即欧洲央行通过发行金属货币的形式,持有希腊、西班牙等国的政府主权债)的附带条件要求接受这一计划的国家必须接受相应的改动政策,包括削减预算赤字等。
当时多数欧洲国家表示很难接受这个条件,但是不接受条件,援助就不会实施,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对付欧债的风险就会加速,投资者一度加大对欧债的担心。
2012年我国经济在高压房地产的主调下,财政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3年政府调控高压势态不改,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是这一年的主要任务,官方及权威测评的PMI数据虽然处上升态势,但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由于经济处于非景气周期导致税收收入下降,来年GDP保增长压力巨大。
由发改委批准总额高达7万亿的重大项目,将是明年的经济刺激增长热点。
综合各方指标,预测来年的经济趋势走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一、我国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增速放缓下半年以来,PMI指数下滑,预示着制造业的生存艰难。
我国第三季度南方城市的很多工厂关闭,第四季度虽然好转了点,但是仍然惨淡。
东莞很多工厂都处于半停工状态,很多企业甚至现在就着手放年假。
12年的股市,实在是惨不忍睹,虽不断有利好传出,但股民的信心显然未曾恢复,据有关调查,有三成股民终年账户处于不操作状态,个别地区甚至有股民三个月不敢看账户。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7%。
与过去10年10.7%的平均增速比,回落态势明显。
来年虽然有发改委批准总额高达7万亿的重大项目刺激,但是GDP增速能保持在7%就算是高的了。
二、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前景不会受到同步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北上广南方沿海城市会因国内经济放缓影响,而开工不足,但是中西部地区恰恰可以本地发展,民工外出打工数量会减少,或者说是往中西部城市转移。
一般来说,经济增速放缓,到影响公众就业会有一个延迟期,也就是说经济虽然不景气,公众依然可以有饭吃。
制造业不行,可以转战服务业、旅游业、网络创业等等三、重工业影响不大,轻工业日子难过,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国际方面,由于全球经济都处于不景气时期,加上朝鲜方面的我行我素,发射卫星打破地区均衡,美国欲在太平洋增兵以警告我国,未来一年我国的贸易出口可能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制裁打击,会严重影响轻工业的出口订单,促使企业更多的把市场放在国内,供大于求的竞争模式,必然是拼价格降成本,企业日子会非常难过。
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复杂多变、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仍处于弱周期低增速运行状态,将呈现“降中趋稳”的态势,国家将继续实施以稳增速、调结构、提高效率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重点转向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经济周期进入智谋增长阶段。
区域内经济增长热点受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和规划中的兰乌经济区带动,以及国家在交通运输、能源、电力等重点工程项目增加投入,对于投资拉动型水泥产业影响较为显著,需求较上年持平或稳中有升。
2013年,我公司的优势和机会:一是宏达、漳县、古浪共600万吨水泥产能陆续投产,并购张掖巨龙,战略布局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市场控制力将进一步提高;二是延伸产业链项目有步骤实施,商砼产能增加,布局更加合理,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
三是各种原燃材料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有利于降低成本。
四是区域内投资项目增加,需求缓慢复苏。
五是银行融资政策有适当松动,有利于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
2013年,我公司面临的不利因素和挑战:一是继续消化区域内新增产能,供给增长远大于需求增长,库存加大,竞争激烈;二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三
是成本费用居高不下,竞争力不强;四是内部管理提升仍需精细完善,防范经营风险内控体系建设需进一步落到实处。
甘肃区域内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平凉海螺、榆中京兰,青海省内的竞争对手主要是青海金圆和盐湖集团等新建大型水泥企业,无负担、成本低,具有竞争优势。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及货币、财政政策展望(上)范建军2013-06-06 09:15:00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5期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分析(一)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包括城乡结构问题、地区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投资消费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等等。
结构性问题从广义上讲是制度层面的问题,从狭义上讲则是价格层面的问题。
如果不通过改革完善制度,理顺定价机制(尤其是土地、资源、能源、资金、外汇等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短期政策,是无法解决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结构性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短期看,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量问题,即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匹配问题。
从过去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持续负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来看,总量问题依然是产能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
因此,2013年政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稳增长,即通过适度扩大总需求,以使之尽快与总供给(实际产能)相匹配。
根据定义,经济中的总需求通常指名义总需求,它在数量上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通常保持稳定,因此,适度扩张总需求在政策操作上等同于适度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速。
(二)CPI涨幅将会有所扩大,但物价全面性上涨压力不大预计2013年物价将呈稳中趋升的平稳走势。
与2012年相比,2013年翘尾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有所减弱,而且全年翘尾呈现前低-中高-后低的特点。
根据2012年各月的CPI环比数据粗略计算,2013年CPI同比涨幅受翘尾因素影响最强的月份是6月和7月,影响幅度分别为1.7个点和1.8个点。
尽管2013年翘尾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弱于2012年,但预计2013年的新涨价因素将明显强于2012年,各月CPI同比涨幅将围绕3%上下窄幅波动,全年涨幅大约在3.2%左右,较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13年宏观经济分析欧债危机还在发酵,美国经济复苏蹒跚,日本经济仍然萎靡不振,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放缓,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在加剧;而中国经济的宏观基本层面依然良好,全年可望增长8%左右。
他认为,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因素,也是我们实行调结构、转方式的客观需要。
另外,从长期看,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增长速度逐渐下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意味着需求减少、市场萎缩,特别是失业增加、财政收入减少。
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认真对待。
具体而言,2012年美国整体经济走势较为平缓,较去年相比略有放缓。
1季度美国经济受到暖冬影响,建筑业开工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2季度受到全球经济放缓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经济有所放缓,3季度以后受到美联储QE3的刺激,地产市场复苏明显,临近年底,美国“财政悬崖”威胁企业投资和消费支出,经济略有放缓,但总体复苏势头并未改变。
从分项来看,消费支出增速有所放缓,主要受到个人收入增长放缓,失业高企等影响,年底美国“财政悬崖”可能导致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受此影响美国消费支出放缓;非住宅类投资支出在1季度达到高点后,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这主要是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住宅类投资出现大幅的反弹,显示美国地产市场复苏加快;美国净出口对经济作用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受到政府债务约束,美国政府投资同比依然负增长。
2012年,中国政府换届年。
受到政府换届、欧洲债务危机、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一至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出口增速下滑,企业盈利水平同比转负,GDP增速缓慢下滑。
四季度以后,受到政府换届消息落地,欧洲债务危机好转等影响,基建投资加速,零售销售小幅增长,外需小幅回暖,整体经济出现普遍回暖的迹象。
综合来看,2012年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预计将达成政府7.5%的增长目标。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我们有两个基本看法。
第一,2013年,中国经济将前平后高,下半年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
2013年宏观形势预测与分析引言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周期交替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交替综合症”:经济增速回落,政策不断放松,但经济却难以恢复往昔活力,内在动力减弱,经济增速结构性放缓,价格低迷,制造业产能过剩与服务业不足并存,困境倒逼改革。
预计未来3-5年中国将推进新一轮改革,即通过城镇化、放开垄断管制和金融改革来释放增长潜能,再造增长引擎,实现新经济周期;服务行业崛起,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医疗保健、体育和文化娱乐业景气有望趋势性上升,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两点纷呈。
从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状况看,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征兆更趋明显。
展望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不确定性弱化,但回升空间有限,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
一、2013年宏观形势预测前三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济最坏的时期基本上已经过去,预计2012年第三季度是经济增长的底部,第四季度应该是经济增速的转折点,2012年全年经济增速将实现软着陆,GDP全年增速在7.7%左右。
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开始蓄势式增长,第一、第二季度将延续201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回升走势,GDP分别增长8.1%和8.2%上下,下半年由于受基数的影响,增速将略有回落,全年增长8%左右。
经济回升主要得益于内需改善,消费潜力逐渐释放,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投资加速带动投资回升,缓和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压力。
随着十八大的闭幕和投资资金的陆续到位,预计第四季度投资回升的趋势将持续到明年,2013年全年投资预计增长22%左右。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将趋向于稳健和积极相组合,社会融资总量预计超过15万亿,M2增速将为14-15%,新增贷款达到9万亿左右;利率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1-2%,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规模加大。
财政赤字可能超过万亿,逐步从“投资型财政”向“消费型财政”转型,采用杠杆刺激,如营业税转增值税、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结构性减税将是2013年宏观调控的“主阵地”。
2013-2014年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一、2013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2013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表现良好。
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欧洲经济复苏缓慢,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实现了温和增长。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美国经济稳步复苏。
2013年,美国GDP季度增速分别为1.1%、2.5%、4.1%和 3.2%,经济稳步增长。
其中,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增长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速回升的主要动因,房地产相关产业继续支持美国经济增长,制造业在持续回暖,就业市场保持温和复苏。
整体来看,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较稳固,消费、政府开支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支撑美国经济增长。
欧洲经济复苏缓慢。
2013年,欧元区GDP季度增速分别为-0.2%、0.3%、0.1%和0.3%。
自二季度以来,GDP环比增速进入正值区间,欧洲经济整体呈现缓慢复苏态势。
一方面,德国经济的不断扩张为欧元区经济的复苏输出动力。
另一方面,欧元区工业生产缓慢复苏,贸易持续改善。
10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1.3,连续四个月扩张。
但由于欧元区失业率高企、各国经济分化,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增长持续性,欧元区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
日本经济温和增长。
2013年,日本GDP季度增速分别为4.1%、3.8%、1.9%和1.0%。
2013年上半年日本GDP增速大幅上升,主要得益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消费、出口和政府开支对经济产生大幅拉动作用,制造业也在持续回暖,物价和就业情况缓慢改善。
但在下半年,GDP增速出现连续下滑,主要是消费和出口增长减弱,说明在政府财政赤字日益扩大的不利环境下,债务高企、劳动力萎缩等深层次结构性难题,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增长面临挑战。
(二)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风险2013年虽然全球经济呈现缓慢复苏,但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多方面潜在风险。
首先,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较大风险。
第12期(总第361期) 2013年12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12(General Serial No.361)December,20132013年第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闫 坤1袁于树一2(1.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836)摘 要:2013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的表现令人联想到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复苏都不具有长期性,衰退和复苏频繁反复,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对需求能力的轻信和对供给贡献的忽视而导致宏观经济失去平衡。
认识到这一点并着手纠正此前的偏差,世界经济就有可能沿着“提升供给贡献”之路进入到全面复苏并加速发展的“第二季”。
2013年第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提升供给贡献方面,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是实践的亮点,而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出理论界的重视。
为了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供给贡献,我国财政政策需要做出战略性调整。
关键词:财政政策;宏观经济;经济发展“第二季”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12⁃0075⁃08 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拉开序幕,李克强总理在开幕式上演讲的一句话“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深深触动了世界。
事实上,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洗礼的世界经济苏醒之后,全世界都热切期望经济发展“第二季”的到来,并且不惜一切代价为之创造条件,“非传统”、“超常规”的刺激政策较长时期地占据着世界主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舞台的中央。
但“千呼万唤”之下,经济全面复苏并加速发展的“第二季”仍然迟迟没有呈现,往往是经济向好势头刚刚萌芽就又钻进土里,几个季度观察下来,这种特点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
2013年分析景气状况相对稳定从短期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来看,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不仅宣告了全球悲观主义者所持的“2013年中国崩溃论”的失败,同时也没有证明乐观主义者在2012年底所持的“中国周期逆转论”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基本上延续了2012年“底部波动”、“复苏乏力”的局面,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相对稳定。
与其他年份相比,2013年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从短期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来看,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不仅宣告了全球悲观主义者所持的“2013年中国崩溃论”的失败,同时也没有证明乐观主义者在2012年底所持的“中国周期逆转论”。
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全面爆发、经济增长直线下滑的局面,也没有在反周期的刺激政策作用下出现持续性的反弹。
这种底部小幅波动的宏观状况有利于大改革的推出。
1、出口在发达国家经济小幅改善和新兴经济体持续恶化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前弱后稳”、“持续低迷”的态势,外部不平衡的逆转幅度有所减弱,但外需对于GDP的贡献依然为负。
世界不平衡的持续逆转对中国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依然较为明显。
2、消费扩张并没有如政策承诺那样取得收效。
收入增速的明显回落导致2013年消费疲软,增速回落幅度较大。
中国并没有从危机前的“出口—投资驱动型模式”转向“消费—内需驱动型模式”,而是向“信贷—投资驱动模式”转变,内需的稳定依赖于信贷与投资的扩张,可持续性进一步弱化。
3、供给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
第三产业的持续扩张是2013年宏观经济稳定的核心,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贡献度接近50%,并使2013年就业状况出现超预期的反弹;第二产业的复苏依然受到产能过剩、需求下滑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但低迷的状态有明显的改善;第一产业增速的明显回落是2013年值得高度重视的事件。
在蔬菜价格以及肉禽价格的持续上扬的带动下中国CPI 的回升证实了第一产业供给滑坡带来的宏观冲击不容忽视。
二、从中期来看,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宣告了中国传统的“出口—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但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转向预期中的“消费—内需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反而走向了“信贷—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一)主讲老师郭宏宇第一节国内经济形势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总体经济发展呈现总体平稳、温和复苏之势。
总体经济温和复苏的表现:(1)GDP增速7.7%,比2012年下降0.1个百分点;(2)但是全年的经济增长率略高于预期;(3)分季度来看,2013年经济增长率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
1.国内需求稳定增长(1)国内需求的拉动力量——消费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根据商务部预测,2014年,我国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3%左右。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表现为大众化消费增长较快,节能环保产品消费继续升温,网络零售增长迅速,同时信息产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快速增加。
促进消费政策力度加强,致力于扩大便利、实惠消费,促进安全消费,倡导绿色低碳循环消费。
(2)国内需求的拉动力量——投资201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0.4%,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2014年,我国的投资政策取向将体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的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
2.出口增长逐渐回稳(1)逐渐回稳的出口增速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比2012年增加1.4个百分点,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
贸易顺差2 597.5亿美元,增长12.8%。
2014年我国仍将面临严峻复杂的外贸形势。
由于受成本高、资金短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季节性因素和2013年同期基数比较大的原因,预计2014的进出口数据仍有可能出现波动。
(2)2013年外贸运行的特点我国对欧盟、美国、东盟贸易持续增长;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迅速;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增速放缓;机电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消费品、部分资源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2013年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在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背景下,去年前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增速逐季放缓、物价涨幅回落、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的态势,在国家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等因素影响下,去年四季度我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
相关机构和专家预计,今年我国政府“宽财政”政策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的回暖;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稳;企业的库存调整也将进入再库存周期,对GDP增长贡献由负转正;海外的“宽货币”以及我国的经济结构问题对国内“稳货币”带来扰动,同时“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组合容易导致私人部门进一步受到挤压,因此,2013年经济增长温和反弹伴随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将在去年四季度企稳基础上继续小幅增长,而宏观经济政策受制于通胀和房价上涨压力则可能维持审慎稳健。
一、我国经济运行外部环境分析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美国经济仍将缓慢增长,欧元区经济继续受到债务危机拖累,日本经济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增速可能略有回升。
首先,经济放缓底部显现,缓慢增长态势可期。
过去一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放缓。
新的一年,多数国家经济有望温和增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将由2012年的3.3%微升至3.6%。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甚至乐观预期,2013年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将分别增长6%和2%。
联合国报告认为,2013年~2014年的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3%和4%。
这与过去30多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不相上下。
综合分析,世界经济或在2012年经历又一放缓低谷后,在2013年上半年企稳,下半年温和回升,两年的总体走势将呈“U”形。
但是,世界经济已不可能回到危机前的高增长时代。
何况,当时全球经济蕴含非理性繁荣,是一种不可持续的亢奋发展。
2013—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不仅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应有之意,更是推动体制改革、为之营造一个宽松宏观环境的迫切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
伴随着这种增速转换,2013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特征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略有降低,但企业赢利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是,伴随中国经济长达三年的持续调整,大部分企业在生产和投资方面的调整也已经比较充分,赢利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企业自身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能力在逐渐提高。
工业增速继续下探,但服务业发展动能逐渐增强。
2013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比上年同期下跌了0.3个百分点,但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提高,与伴随着结构转型服务业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有关。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和工业服务专业化的趋势等,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能,从而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率先步入复苏之路。
制造业投资陷入全面深度调整,但是消费触底后开始稳步回升。
2013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只有18.5%,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3 .5个百分点。
尽管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也比上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但自2月份以来,增速逐月稳步回升。
由于投资关联效应和收入放缓效应,更多上游行业及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受到了影响,是导致制造业全面深度调整的主要原因。
汽车消费、网络消费以及与住宅成交量相关的居住类消费等都有明显增加,则是促使消费持续回暖的根本动力。
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结构性通胀并未被有效遏制。
2013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分析第一部分:国际宏观经济分析2013年下半年世界经济总体呈低速复苏态势从国际看,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呈低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加大,加上大国的宏观政策有可能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以改变,美国量宽政策退出预期增强加大了世界经济走势的变数,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惠誉评级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世界经济将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好转,且2014年至—2015年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因为美国经济开始增长,欧元区经济已接近拐点。
惠誉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2.4%,2014年增长3.1%,2015年增长3.2%;并预测主要发达国家2013年经济增长0.9%,2014年增长1.9%,2015年增长2%。
新兴市场国家2013年经济平均增长4.8%,2014年增长5.2%,2015年增长5.2%。
同时,惠誉降低了对所有金砖国家2013年—2014年经济增长预测。
如中国2013年经济平均增长7.5%(比先前预测下降0.5个百分点),2014年增长7.5%,2015年增长7%;俄罗斯2013年经济平均增长2.2%(比先前预测下降1.7个百分点),2014年增长3%,2015年增长3%。
此外,惠誉还预测2013年印度经济增长5.7%(比先前预测下降0.8个百分点),巴西增长2.5%(比先前预测下降1.1个百分点)。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日前表示,2013年欧元区通胀率将降低2%,2013年下半年起欧元区经济将开始复苏。
欧洲央行近日下调了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2012年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萎缩0.4%至0.6%,2013年预计萎缩0.3%至0.9%,2014年增长0.2%至2.2%。
欧债危机恶化,国际大宗商品大幅上涨6月份开始,银行的批贷额度逐渐收紧,贷款申请难度提升。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趋向林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下面,我介绍明年(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
我准备介绍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是什么样的;第二个,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变量有哪些;第三个,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取向。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中国经济形势总体判断首先我们看一下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我们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总体的判断是这样的,这是我们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相对比较权威的官方判断。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源丰富,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
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所以,“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这是我们对中国经济形势总体的一个判断。
(二)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下面,我给出若干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经济指标来分析一下我们经济的各个主要层面的情况如何。
第一个指标,就是广受关注的GDP情况。
我国2008年取得了9%的增长速度,2009年是8.7%,2010年是10.3%,2011年是9.2%,这是前四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的情况。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速企稳回升,投资、消费稳定增长,消费价格涨幅和就业基本平稳。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6.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
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6%,涨幅与上年持平。
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
(一)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投资增速稳中有降,进出口结构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需求平稳增长。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
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0.3%,较上季提高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万亿元,增长14.6%。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有降,民间投资占比上升。
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4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
其中,民间投资27.5万亿元,增长23.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3%,占比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投资增速继续快于东部,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9%、22.8%和23.0%。
分产业看,第一、二、三次产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32.5%、17.4%和21.0%。
进出口增速回升,结构优化。
2013年,进出口总额4.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7.9%,增速与上年持平;进口2.0万亿美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高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
从区域结构看,欧美日传统市场份额下滑,东盟等新兴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一、前三季度GDP增速下滑,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第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小幅回升至7.8%左右。
2012年我国GDP增速连续下滑三个季度,第一季度增长8.1%,第二季度增长7.6%,第三季度增长7.4%,各季度GDP下滑幅度逐渐减小。
从前三个季度来看,世界经济环境低迷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我国外需严重萎缩,同时国内需求不振、企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影响着今年的经济增速。
但是,从第四季度前两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逐渐正趋向平稳并有回升的趋势。
11月份的CPI、工业生产增速、宏观经济先行指数PMI、出口增速等数据与10月份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且十八大的召开,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中国经济走向都有较明确的主导,会议中指出未来将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降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成本,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部分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视点,这些将为2013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并提升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为扩大内需、加快投资增长产生有利推动作用。
在“稳中求进”政策的指导下,预计年内以及明年经济增长将小幅回升,第三季度很有可能成为GDP增速的底端,四季度GDP很可能回归8%,明年GDP 将增长8.5%左右。
二、价格指数CPI和PPI将出现小幅回升,CPI保持在1.9%左右201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止跌上涨2.0%,环比上涨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2.2%,同比增速连续两月回升,走势与预期相符。
从数据方面看,年内CPI指数的拐点已经形成,未来一年将进入上行周期。
作为CPI涨幅风向标的食品价格本月同比上涨3.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0.95个百分点,与10月份的1.8%来说有所上涨。
袁吉伟:袁吉伟:2013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展望————经济温和复苏经济温和复苏经济温和复苏,,改革势在必行摘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同时我也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转变,这种转变来自社会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的出口红利逐步下降,以工业化所带动的投资增速上升空间缩小,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面临衰退的困境。
经济粗放发展的模式越来越多受到资源供给、劳动力生产率下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诸多因素限制,经济潜在增速开始下降。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国城市化水平不足,由此所带动的投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另外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也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2012年,我国经济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逐步实现软着陆,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实现经济企稳和温和复苏。
2013年,政策推动的经济动能依然发挥作用,同时经济自主增长动能进一步得到修复,经济温和复苏可期。
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所累积的生产率低下、收入分配等经济结构矛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长期经济问题还是有待解决。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呈现宏观层面热、微观层面冷;内需稳定、外需疲软;国企效率不高、民企经营艰难等诸多结构性现象。
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速将如何波动、未来经济增长有效模式是什么等种种不确定性产生疑问。
因而,我国政府需要重视影响经济增长的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需要统筹宏观调控政策,以全球化的视角,通过逆周期管理政策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以实干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各项改革措施,解决桎梏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和结构性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预测:201020112012F2013F GDP10.39.27.88.1 CPI 5.4 3.3 2.7 3.0 PPI 5.5 6.0-1.70.6工业15.713.910.010.6消费18.317.114.315.0投资24.323.820.722.0出口31.320.37.010.0进口38.724.9 4.28 M219.713.614.113.8信贷余额19.915.815.113.9一年期存款2.753.5 3.0 3.0利率目录一、立足国情,认清我们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 (7)(一)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7)(二)城镇化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8)(三)我国正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 (9)(四)中国逐步确立世界经济大国地位 (10)二、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性质:结构因素和周期性因素 (12)(一)供给决定长期经济增长 (12)(二)本轮经济增长放缓受供求因素共同作用 (13)三、短期内宏观经济将温和复苏 (14)(一)宏观经济已处于本轮短周期的尾声 (15)(二)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约为8.1% (22)(三)潜在产出负缺口逐步缩小,通胀压力上升 (24)四、经济增长中长期难题尚待解决 (28)(一)去杠杆周期下企业和政府都承担压力 (28)(二)产能过剩制约生产水平和质量 (33)(三)我国潜在经济增速下降 (36)五、外部冲击如何化解是问题 (39)(一)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速的动态影响 (39)(二)外部冲击对我国价格的动态影响 (41)(三)2013年出口增长小幅反弹 (42)六、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稳定,改革势在必行 (44)(一)2013年宏观调控政策基调保持稳定 (44)(二)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 (47)(三)改革势在必行 (48)图表目录图1:中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 (7)图2:我国工业增加值率有提升空间 (7)图3:我国城镇化水平处于世界平均水平 (8)图4: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 (9)图5: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增大 (10)图6:我国金融发展仍落后其他发达国家 (10)图7: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供给管理 (11)图8:目前供给负面冲击要大于需求负面冲击 (13)图9:宏观经济处于短周期尾声 (14)图10:宏观经济先行指数显示经济有企稳趋势 (14)图11: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反弹 (16)图12:新开工项目增速显示未来投资增长潜力较大 (16)图13:部分省市投资计划 (17)图1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归历史均值 (18)图15:企业去库存周期逐步结束 (18)图16:PPI回升有利于调动工业生产积极性 (19)图17:消费增速保持稳中有升 (19)图18: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升高 (20)图19:汽车和商品房增速反弹 (20)图20: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为8.1% (22)图2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回升 (22)图22:产业结构有优化趋势 (23)图23:产出缺口处于负值区间 (24)图24:供求因素对物价作用不同 (24)图25:供求冲击对价格影响方向相反 (25)图26:非食品价格有上升趋势 (26)图27:核心通胀率明显抬升 (26)图28:PPI有回升态势 (27)图29:地方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占比较大 (28)图30: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位运行 (29)图31:去杠杆周期还在进行中 (29)图32:制造业投资增速有继续放缓趋势 (30)图33:投资缺乏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 (31)图34: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偏低 (33)图35:工业生产回升有限 (34)图36:工业企业利润率趋势性下降 (35)图37: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比呈现下降态势 (36)图38:我国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下降 (37)图39:2011年至203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逐步下降 (37)图40: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继续放缓 (42)图41: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 (42)图42: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望小幅回升 (43)图43: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取向 (44)图44: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图 (45)图45:2012年央行两度降存准率和基准利率 (46)图46:一、二、三线新建房屋价格指数开始反弹 (46)图47:房地产投资增速有企稳趋势 (47)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经济温和复苏经济温和复苏经济温和复苏,,改革势在必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同时我也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转变,这种转变来自社会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的出口红利逐步下降,以工业化所带动的投资增速上升空间缩小,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面临衰退的困境。
经济粗放发展的模式越来越多受到资源供给、劳动力生产率下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诸多因素限制,经济潜在增速开始下降。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国城市化水平不足,由此所带动的投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另外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也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因素和中长期因素的作用。
2012年,我国经济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逐步实现软着陆,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实现经济企稳和温和复苏。
2013年,政策推动的经济动能依然发挥作用,同时经济自主增长动能进一步得到修复,经济温和复苏可期。
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所累积的生产率低下、收入分配等经济结构矛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长期经济问题还是有待解决。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呈现宏观层面热、微观层面冷;内需稳定、外需疲软;国企效率不高、民企经营艰难等诸多结构性现象。
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速将如何波动、未来经济增长有效模式是什么等种种不确定性产生疑问。
因而,我国政府需要重视影响经济增长的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需要统筹宏观调控政策,以全球化的视角,通过逆周期管理政策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以实干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各项改革措施,解决桎梏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和结构性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国情,认清我们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一)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工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工业化生产基地,掌握了一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工业生产技术。
2011年,我国工业化率已达到47%,已处于工业化后期。
从纵向历史进程看,美国、日本等率先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其历史上所达到的最高工业化率也不及我国现在的水平。
目前,世界、美国、日本、韩国的工业化率为26%、20%、28%以及38%,远不及我国的47%。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率未来提升空间有限。
与我国工业化率较高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不高,目前仅为26.5%,与发达国家的35%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与美国和德国的40%以上差距更大。
这与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工业信息化水平低、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等因素都有较大关系。
因而,在工业化水平上升空间的同时,我国工业结构有优化空间,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增加附加值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率。
图1:中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图2:我国工业增加值率有提升空间(二)城镇化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工业化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我国人口呈现显著的由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但是受到了户籍制度、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充足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仅位于世界平均水平,距离发达国家的80%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这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化率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率,未来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由此所形成的基建投资需求、服务需求潜力较大。
图3:我国城镇化水平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我国正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图4: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与陷入中等陷阱的拉美国家不同,日本、韩国则成功的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韩国在人口和城市化红利的推动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日本人口红利和工业化率下降的不利影响下,日本凭借全球经济增长的红利实现进入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