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大学及部属高校2015届毕业生人数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11.29 KB
- 文档页数:3
全国985、211高校Excel表一、引言全国985、211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把金字招牌,代表着一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在我国社会,高校的排名和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而了解全国985、211高校的情况,一份详细的Excel表格是必不可少的。
二、全国985、211高校的定义985、211高校是指由教育部认定的国家重点支持的一批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重点高校。
在我国,985、211高校通常指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具有较高声誉和较大影响的高等学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三、全国985、211高校的Excel表格分析为了深入了解全国985、211高校的情况,我们将分析一个详细的Excel表格,该表格包含以下内容:1. 高校名称与简介2. 所在地区3. 学校类型(综合大学、工科、农林、医药等)4. 学校性质(本科、硕士、博士点情况)5. 学科专业情况6. 研究生招生人数、学士招生人数7. 师资情况8. 学校规模9. 学术成就(如获奖情况、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10. 就业情况11. 其他具体信息通过这份Excel表格,我们可以透过数据看到985、211高校的整体情况,包括学校的规模、学科、研究生招生情况、学术成就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大学的办学情况。
四、全国985、211高校的评价和展望在了解了Excel表格中的数据和详细情况后,我们对全国985、211高校的整体水平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这些高校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也要看到,985、211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学术创新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
未来,我们期待这些高校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对全国985、211高校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我认为这些高校将会在未来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继续取得重要成就。
清华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2015年12月目录第一部分 201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 (1)一、毕业生总规模 (1)二、就业率和就业结构 (1)(一)就业率与毕业去向 (1)(二)出国(境)深造 (3)(三)就业单位性质与行业 (6)(四)就业地域 (8)(五)重点单位就业 (8)(六)基层就业 (9)(七)自主创业 (10)三、毕业生求职状况分析及雇主评价 (10)第二部分 201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12)一、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12)二、构建专业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支持学生职业生涯科学发展 (13)三、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14)四、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14)五、完善“一体两翼”信息平台,提高就业服务精细化水平 (16)六、开展就业调查研究,推进更高质量就业 (17)七、把握就业形势变化,全面做好就业创业工作 (18)附表1:各院系毕业生就业情况(本科生) (19)附表2:各院系毕业生就业情况(硕士生) (21)附表3:各院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博士生) (23)2015年,清华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及北京市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继续全面推进就业创业工作。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全面综合改革,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以充分就业为基础,就业引导为特色,提升质量为重点,积极构建精细化的就业引导工作体系,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以及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
通过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就业工作,支持和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科学发展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第一部分 201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一、毕业生总规模清华大学2015届毕业生共7035人(不含留学生与港澳台学生),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
截止2015年12月23日,我校2015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8.31%。
其中,本科生就业率97.43%,硕士毕业生就业率99.13%,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39%。
1、毕业生就业去向基本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为国内升学、出国/境留学、签约就业和灵活就业。
表2 201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基本情况2、各学院就业率统计数据表3 2015届各学院就业率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企业为主,本科生到各类企业就业的人数达86.72%,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均超过30%;硕士生到各类企业就业的人数达69.45%,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均超过25%,到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的人数有7.16%。
博士毕业生就业以高校为主,比例达45.62%,到国有企业、医疗卫生单位就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的人数也均超过10%。
图1 2015届本科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图图2 2015届硕士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图表4 2015届毕业生签约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图3 2015届博士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发[2000]33号)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区: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权、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从经济区域分布上,我校2015届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最多,达46.52%,其次为东部地区43.01%,到东北地区就业的人数最少,89.53%的毕业生就业于东部和西部。
其中,本科生到东部就业的人数最多,硕士和博士主要就业于西部地区。
2015年985大学名单排名发布时间:2015-12-02“985工程”也称“世界一流大学”工程。
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
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等学校共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3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
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而是引入动态竞争机制,遴选已经是“211工程”建设且是中央部属的顶尖行业特色型大学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第一档:两牛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七名校: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
第二档:理工类: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
综合类: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专属类: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第三档:综合类: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
理工类: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第四档:综合类:兰州大学、东北大学。
专属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为什么要分档呢?不要小看这个分档,作用可大着呢。
1、通过分档,把39所大学按级别、按类型,分成五六所左右的,同类同档次的大学,能够真正做到理解的记忆。
2.分档以后,一口气就能把这些大学说出来。
3、可以冲高选学校,大学档次摆在那里,分高的考生不至于浪费分数。
4、可以保底守专业,分数不是很高时,能够在同档学校中选一个性价比最强的,面子上也说得过去的大学。
在高考前定目标,高考后报志愿时,就是定位在第二档的综合类(南开中大武大厦大)。
利用以上的分档表,一下子就找到了符合分数的定位,这四所大学都可以选择,大学选好以后,就进行第二步的专业选择与分析,这是以后要讲的内容。
一张表告诉你什么是C9、34所、985、小985、211和小21134所“34所”即在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的高校,一共有34所高校,因此简称“34所”。
这个名词是从2002年开始的,到现在有12年的历史了。
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目的是给予这些大学在招生的时候有更多的优势,能够让学校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有更大的自主权。
学校根据报考自己学校考生的情况和计划招生的人数来确定分数线,学校确定后上报教育部备案就可以了。
参看这些年的情况,“34所”的分数线都在国家分数线公布之前公布,时间最长的可以相差两周。
一般而言,“34所”由于分数线公布得早,其复试要比其他院校要早。
对于考生来说,这个时间差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那些需要调剂的同学。
举例说明,A报考“34所”之一的北京大学,在3月10日知道自己未能达到北大的自划分数线后,就可着手进行调剂,而不是如非“34所”高校的学生要在3月25日前后,知道自己是否能过国家线,方能着手进行调剂。
通常情况下,非“34所”高校的学生是不能调剂到34所高校的,不考虑学校实力原因,仅仅是时间上也是来不及的。
“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的分数线基本上都会高于国家线,也不排除有个别学校个别专业会低于国家线。
这就是可以钻的“空子”,事实上这样的空子并不少,尤其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文科类大学的理工科专业,即使是其优势专业,这样的空子也不少。
如,北京师范大学近几年的文学复试分数线都是50分,要远低于国家线的55分或54分。
2013年北京大学文学的复试分数线总分是340,而文学国家线的总分是350。
“34所”自划线高校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985“985”的生日和北京大学是同一天,只是出生的时间晚了100年。
山东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前言前言山东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百余年来,山大人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始终胸怀崇高的天下观和家国观。
近年来,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在2015年10月发布的U.S.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6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山东大学居全球第272名、中国大陆高校第11名。
当前,学校正致力于建设综合性、创新性、国际性、引领性的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生机勃勃的气象。
山东大学把一流的学生就业作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举全校之力打造学生就业工作“升级版”,努力使学生充分享受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
学校引导山大学子着眼于做新时代的引领者和塑造者,立大志,谋大业,在国家需要、社会期望和人生价值三者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2015年11月发布的“QS全球毕业生就业力排名”中,山东大学居全球第175名、中国大陆高校第8名。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弘扬山大精神、传播山大品牌、续写山大故事。
在编制《山东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过程中,我们遵循“崇实求新”的校风,全面收集信息、科学严谨分析,以期真实地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特点趋势、工作举措以及反馈评价等信息,希望为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促进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提供客观有价值的参考;希望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获取社会支持,协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1山东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说明一、数据来源本报告就业数据来源于山东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15年11月30日,统计对象为山东大学2015届毕业生(未含港澳台毕业生、2015年12月毕业学生,以及威海校区本科毕业生)。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中心城市举办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走在全国前列。
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省人民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1]。
目前,广东高校138所,在校生179万人。
但是,正如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的一样,广东高校国内一流水平的很少,高校科研整体水平比不过北京、上海、南京等。
下一步关键要围绕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2]。
这是一个重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重大的问题。
任何地区的高等教育制度都难以达臻完美无缺,对自身教育制度的“反观”与“检阅”,从中找寻突破是一种比较好的优良做法[3]。
本文遵循这一方法,抛弃高教研究中常见的理论说教和空话套话,以一所省属A 高校和一所部属B高校为例,运用比较法从微观的层面探讨广东省省属高校和部属高校所获得上级支持的一些政策和经费差距,为政府资源的配置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建议,对相关高等教育政策制度的修改完善、推进科教兴粤战略、推进“创强争先建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要差距因主管部门不同等原因,广东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在获得主管部门支持方面,存在较多和较大的差异。
(一)政策支持严重倾向部属高校1.政策在各类项目支持方面倾向部属高校。
国家有些项目只对部属高校开放,其他地方高校根本没有申请资格。
例如,2006年起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遴选范围为中央部、委、局、办所管理的“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4]。
还有一些人才建设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等的指标和比例也明显倾向部属高校,比如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的选拔、教育部科研课题和科研奖励等,使得大多数省属高校处于规则的边缘和弱势地位。
2.研究生教育政策存在的差距。
省属院校的招生政策支持较为缺乏。
我国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览我国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万人。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45万人。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00万人。
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
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人。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820万人;2019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是834万同比增加14万人,将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20届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将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同比增35万,将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
我国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原因以上是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其实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来,其实在2000年之前,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没有突破100万,但到了200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3.63万,在这之后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的增加。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大学生含金量远不如以前的大学生,其实这个是不可否认的,因为以前能考上大学的基本上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因为在1980年-1989年那段时间里,参加高考是需要先进行预考的,预考通过的人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那个时候大学生的含金量自然就比较高了。
2015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高校概况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前身是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
1996年进入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5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拥有84个本科专业,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科布局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
现有专任教师1934人,其中副高级以上109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13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810人。
作为华南地区教师教育的“龙头”,学校是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泛珠三角区域教师教育联盟、东南十一省重点师范大学联盟的发起者和核心成员;是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是全国唯一一家教育部设立了教师海外培训项目办公室的地方高校,累计培训广东乃至全国各级各类教师40余万人次,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美国、英国等国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广东、辐射港澳、面向世界,致力于培养卓越教师、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引领中国南方教师教育,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服务,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报告说明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文件要求,学校编制和正式发布《华南师范大学2015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主要分五个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就业质量相关分析,就业发展趋势分析,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及反馈。
中国历年高校毕业人数(1949-2017)中国历年高校毕业人数(包括统计由新中国到现在每年高校毕业人数)1949年,人才十分缺乏,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万人。
?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7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8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8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14万人。
?198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
?说明:这是因为1978年春秋两季入学的四年制学生同时在1982毕业。
?198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比上年减少万人。
?说明:比上年减少是由于1978年春秋两季入学的四年制学生同时在1982年毕业。
? 198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8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8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8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万人。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