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文言文鉴赏
- 格式:pptx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28
高考文言文赏读: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译文】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横亘于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公里,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故名火焰山。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一】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导语:高考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把握规律,成功将水到渠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初中学生必背文言文(80篇之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2、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023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议论杂记类)(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10.CEG 11.B 12.C13.(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高考真题文言文及答案解析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言文题目,这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掌握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和答案解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几道典型的高考文言文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一、《汉宫秋朝》中“宫中多鸟,苍鸣高唳,出虞侯者;又与舟人语曰:‘子以深请后者’”。
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深请后者”的“深请”指的是()。
A.谦恭的请求B.迟到的拜访C.远道而来的人D.尊敬的问候答案:B.迟到的拜访解析: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舟人说的“子以深请后者”是在对方到达宫中后引起了鸟群的鸣叫,由此可以推断“深请”是指迟到的拜访。
因此,答案为B。
二、《楚辞·招魂》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以下哪种情感?A.豪情万丈B.自傲和狂妄C.自由奔放D.心旷神怡答案:D.心旷神怡解析:文中描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意图凌驾于众山之上,俯瞰群峰。
而“一览众山小”一句则表达了登上顶峰后所感受到的宽广视野和心旷神怡的情感。
因此,答案为D。
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请到受皇帝严重打击的屈原出山帮助,他回答:“文王既没,迁殷社稷;武王既没,放周百姓;亦几丧嫡。
”请问,下列与文中“亦几丧嫡”表达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A.茅塞顿开B.业已改变C.鞭长莫及D.势单力孤答案:D.势单力孤解析:文中的“亦几丧嫡”意为失去祖先的家业,引申为失去亲人、失去支持者,形容人孤立无助。
而“势单力孤”则是与“亦几丧嫡”意思相近的成语,表示一个人在行动或斗争中处境孤立,力量薄弱。
因此,答案为D。
四、《文心雕龙·例见论》中提到“孙、吴并争天下,诗富战辞”。
这句话说明了以下哪种现象()。
A.孙、吴两国文化盛行B.孙、吴两国在诗歌创作上的争端C.孙、吴两国在战争中富有文化内涵D.孙、吴两国在战争中增加了烦恼答案:C.孙、吴两国在战争中富有文化内涵解析:文中提到的“孙、吴并争天下,诗富战辞”意为孙、吴两国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诗歌歌颂了战争的辉煌和悲壮,显示了吴地文化的繁盛和战争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高考语文古诗文的解读技巧高考语文中,古诗文一直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部分。
它们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有很大差异,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但只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解读技巧,就能让我们在面对古诗文时更加从容自信。
首先,要读懂古诗文,就得先过字词关。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与现代汉语有诸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比如“之”“乎”“者”“也”等虚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实词方面,像“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才能读懂句子,进而理解整篇文章。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一位诗人、词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的境遇、情感。
比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作多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李白则生活在盛唐时期,其作品常常充满豪放洒脱的气概。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以及所处时代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作品的深层含义。
古诗文的体裁多样,有诗、词、曲、赋等等。
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词则有固定的词牌和格律。
熟悉各种体裁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形式上把握作品,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
在解读古诗文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
这些关键语句往往能够体现作者的主旨和情感。
比如在诗歌中,常常会有抒情句、议论句或者用典的句子,它们往往是理解整首诗的突破口。
同时,还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情感和表达思想的载体,像明月常常寄托思乡之情,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对于文言文,要注重断句。
正确的断句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可以根据语法结构、虚词以及对称句式等来进行断句。
比如“夫战勇气也”,“夫”是发语词,这里应该断开。
此外,反复诵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通过诵读,能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文言文高考满分作文欣赏导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文言文高考满分作文欣赏,欢迎阅读。
篇一:大同世界,焉能忘本?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
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晚楫香风细;鸳鸯戏水,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
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月又明空。
忆往昔,唐风宋韵,过长街十里,尽是人间繁华;叹而今,闾阎扑地,皆为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何缺青雀黄龙之舳。
于是余有叹焉,斯大同盛世,风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怡人。
呜呼!陶陶然之乐哉。
然则,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为猫,本在捉鼠;子为人,本在图学。
倘若忘本,将何以立身治国,何以齐家平天下?不为学者,学书学事学志气,枉费七尺之躯;不为图者,图家图民图天下,怎称炎黄子孙?学为本,终身勿忘。
忘本者,如离江之水,无以致远;忘本者,若无泽之鉴,岂能一用?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且夫大同盛世,儒雅书生,春风得意,何曾闻失路之人?昔精忠岳将,悲故土,一去沃野遭掠戮,伤哀怨痛深藏处。
忍堪回首,国无路,泱泱中华如何复?悲乎!今大同盛世,楼高但凭云飞过,水深且任鱼纵横;英雄侠肝义胆,神游五湖四海;君子风度翩翩,静对天地变幻。
十里碧阴,亭中谁在斗奇葩?才子风流,六丈高楼,听风听雨听天下,心怀广宇。
大同盛世,无战火之忧,无贫寒之苦,学而优则仕,不曾闻失路之人。
我莘莘学子,幸遇时机,尤当图学治国,不可忘本。
猫捉鼠,人图学,此天之道也。
呜呼!闲书草草,幸承恩于盛世;抛砖引玉,是所望于群英。
随赋对联一则,勉吾学子,闻鸡晨舞剑,悬梁夜读书。
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
看英雄,侠肝义胆,扭乾坤傲宇宙,笑傲苍穹,名垂千古,挥洒磅礴气势。
【导语】⽂⾔⽂⼀直是⾼中语⽂考试中⾮常重要的⼀部分,⼀篇篇经典的古⽂都是中国古典⽂学上的瑰宝。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经典⽂⾔⽂赏析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经典⽂⾔⽂赏析 兰亭集序/兰亭序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不知⽼之将⾄⼀作:曾不知⽼之将⾄)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赏析 《兰亭集序》,⼜题为《临河序》、《禊帖》、《三⽉三⽇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谢安、孙绰等四⼗⼀⼈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集,并作序⼀篇,记述流觞曲⽔⼀事,并抒写由此⽽引发的内⼼感慨。
这篇序⽂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崇《⾦⾕诗序》影响很⼤,其成就⼜远在《⾦⾕诗序》之上。
⽂章⾸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物,⾔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简洁⽽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处落笔,由远及近,转⽽由近及远,推向⽆限。
先写崇⼭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下转写⼈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高考文言文阅读重点字词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
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
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
”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
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而杀之。
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
”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
”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
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
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9.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部编版”中高考必背文言文74篇(初中50篇)目录1. 《论语十则》 (1)2. 鱼我所欲也 (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4.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 (2)5. 邹忌讽齐王纳谏(西汉刘向《战国策》) (2)6. 出师表(诸葛亮) (3)7.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4)8. 三峡(北魏郦道元) (4)9. 杂说(四)(唐韩愈) (5)10. 陋室铭(唐刘禹锡) (5)11.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5)12.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6)13.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6)14.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7)15.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7)16. 送东阳马生序(明初宋濂) (7)17. 关雎(《诗经国风周南》) (8)18. 蒹葭(《诗经秦风》) (8)19. 观沧海(曹操东汉) (8)20. 饮酒【其五】(晋代陶渊明) (9)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9)22.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3. 使至塞上 (唐王维) (9)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9)25. 行路难(唐李白) (10)26. 望岳(唐杜甫) (10)27. 春望(唐杜甫) (10)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11)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11)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11)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32. 观刈麦(唐白居易) (12)33.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12)34.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13)35. 赤壁(唐杜牧) (13)36. 泊秦淮(唐杜牧) (13)37.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13)38. 无题(唐李商隐) (13)39.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14)40. 相见欢(南唐李煜) (14)41. 渔家傲(宋范仲淹) (14)42. 浣溪沙(北宋晏殊) (14)43.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14)44. 水调歌头(宋苏轼) (14)45.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15)4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5)47.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15)48. 天净沙.秋思【其一】 (15)49.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16)50.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16)“部编版”中高考必备文言文50篇(初中篇)1.《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技巧文言文阅读技巧一、高考选文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
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
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二、第一卷中的选择题题型:1、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3、能指出常见指示代词在文中的指代内容或指认文中省略部分;4、筛选文中信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
这四题的安排顺序: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个别的字词语句文段到全文内容的理解,每一题都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找答案。
三、如何读懂第一卷中的文言选文1、看文段的出处,做到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调动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粗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3、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或者文中出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性格。
高三语文文言文名篇的解读与鉴赏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三的学生正处于全面复习阶段,掌握好文言文名篇的解读与鉴赏对于他们备战高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解读几篇文言文名篇,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言文作品。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是史书之首,也是史学之源,经典之作。
它集中展示了司马迁作为史家和学者的自我定位和学术观念。
首先,本文有一个规范的开头,自序即序言,一般用于自我介绍和向读者交代写作动机。
此外,司马迁通过描述自己身世背景,从而使读者了解到他追求史学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全文结构分明,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二、《论语·述而》《论语·述而》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是原文中的第五篇。
全篇由孔子和门徒之间的对话组成,通过孔子的教诲,反映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文章表达简练,言简意赅,蕴含哲理深度。
通过对对话的解读,高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左传·定公二十七年》《左传》是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历史评论性著作之一。
其中的《定公二十七年》是该书中的一篇。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审视和解读,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文章主要围绕着齐国君主的行为展开,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和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全文气势磅礴,用词精准,富有感染力,对高三学生研究历史有着重要作用。
四、《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瑰宝,也是一部批判封建社会的文化巨著。
通过对贾宝玉一家的生活和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家族衰败的原因。
全文描写细腻,情感真挚,通过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风气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高三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还可以深入探讨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收录了唐代众多著名诗人的经典之作。
高考文言文氓原文翻译及赏析高考文言文氓原文翻译及赏析《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氓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氓》译文及注释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
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
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
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
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
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
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
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
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
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
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注释:(1)氓:《说文》“氓,民也。
”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
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2)贸:交易。
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
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匪:通“非”,读为“fěi”。
即:走近,靠近。
谋:商量。
古音咪(mī)。
(4)淇:卫国河名。
中高考文言文出处
1.《论语·为政篇》:“生民之道,如饮醍醐,如振冰雪,如遇春风。
”
2.《孟子·梁惠王上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3.《孟子·离娄上》:“人皆可哀也,自古皆然。
”
4.《庄子·逍遥游》:“逍遥游在德不在力,乘散策而已矣。
”
5.《荀子·劝学篇》:“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6.《论衡·明夷疑》:“岂胥之罪也,时禽斩于市。
”
7.《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之计曰……”
8.《左传·僖公十一年》:“人无恒心,不能远取。
”
9.《战国策·秦策三》:“孙子兵法曰……”
10.《资治通鉴·唐高宗咸亨二年》:“千古之间,历数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