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6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学习目标: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3.正确使用量和单位。
教学重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过程: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X(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例题:某实验室中需要氧气进行实验。
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2H 2O 通电===2H 2↑+O 2↑36 4 32x yg x 6.13236=,x=;gy 6.1324=,y= 答:电解消耗水,同时生成氢气。
常见题型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例1 已知在反应3A+2B=2C+D 中,反应物A 、B 的质量比为3:4。
当反应生成C 和D 的质量共140g 时,B 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 和D 的质量共140g ,所以A 和B 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 。
由于反应物A 、B 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 占其中3份,B 占其中4份。
所以消耗B 的质量为140÷7×4=80g 。
例2 在化学反应3X+4Y=2Z 中,已知X 和Z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根底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响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标准化。
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 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以下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复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响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2KClO 3==2KCl +3O 2↑ 245 149 96假设 〔 〕g 〔 〕g 48g同理: C + O 2 == CO 2 12 32 44假设 〔 〕g 〔 〕g 22g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响中,反响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的一种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响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点燃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根底上学生答复〕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算:计算正确答案〔保存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2KClO 3 == 2KCl +3O 2↑…………〔2〕方245 149 96…………〔3〕关5.8g y xx g 968.5245= yg 1498.5245=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练习:假设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为后面有关含杂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题目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2)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三、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并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既符合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学法指导分析教学矛盾主要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实施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利用多媒体显示云南玉龙雪山的图片):这里是云南的玉龙雪山,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老师很喜欢那里美丽的自然景观,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年级化学上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巩固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简单计算方法及实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教学内容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 新课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包括反应物与物的摩尔比例、质量比例等。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3. 课堂练习:布置几道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讲解和指导。
4. 拓展应用: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化学方程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基本技巧。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计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在计算过程中遵循这一原则。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难度的适中,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一个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或化学老师,给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化学方程式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说课各位专家,评审,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引导学生从定量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教材中给出了两个实例来说明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特点来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本节内容在本册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为今后的化学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教案目标教案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为此,我确定了如下教案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2.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1.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学科间交融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1.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2.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三.教案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大纲,教材内容的设置及对今后教案的影响,本节的教案重点为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以及正确的解题格式。
这也是本节教案的难点。
四.教法根据教案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法,讲授法,范例教案法和讨论法。
(1)引导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社会热点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旧引新。
(2)讲授法: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达和采用挂图的形式讲解,传授新知识。
(3)范例教案法:通过讲解范例,给学生一正确的解题格式,通过练习,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如何做化学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