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质量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10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特点分析研究姓名:潘云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2008年高考语文19套试卷的分析对比,结合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总结了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整体特点和突出特点,以反映2008年语文高考的形态状况,及其与新课改的联系。
通过分析比较各套试卷的特点,出现的新题型,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未来的高考命题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2008高考语文试卷特点第一章全国试卷综述2008年全国高考共19套试卷,考查内容及形式也各有不同。
自2007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布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之后,各地高考卷在内容和命卷形式上均有一定变化,下面将用表格分板块呈现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整体特点,根据07年颁布的考纲,将试卷分为以下几个板块:一、语言文字应用(一)突出应用在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新的学生观、新的知识观、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下,语文课程应“淡化语文知识、反对机械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①,而“关于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重点是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能力的培养”②,因此加强语文实践是新课改下语文教育的一突出特点。
高考作为一种检测手段,理应与新课程精神相结合,在语言文字部分突出对语言应用的考查。
全国19套语文高考试卷,除上海卷没有单独的语用题外,其他18套试卷均在基础部分对语言的表达运用进行了考查。
另外,这一部分注重对字音、词语使用、修改病句和语言表达进行考查,也显示了注重语文的实际应用性,而对字形、标点符号、仿用变换句式的考查较少则体现了新课程“淡化语文知识”的特点。
(二)各部分的考查特点各地区对这部分内容考查的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考查内容试题分布合计字音广东、江苏、山东、江西、浙江、湖南、重庆、湖北、四16套①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页川、四川延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安徽、天津、辽宁、北京字形山东、江西、浙江、湖南、湖北、重庆、天津7套标点符号山东、江西、湖北、天津4套词语使用广东、海南、江苏、福建、山东、江西、浙江、重庆、湖南、湖北、四川、四川延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安徽、天津、辽宁、北京18套病句广东、海南、江苏、山东、江西、浙江、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四川延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安徽、天津、辽宁16套扩张压缩语段广东、江苏、江西、浙江、四川、全国卷Ⅰ、安徽、北京8套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海南、重庆、四川3套修辞手法广东、山东、江西、湖北、重庆、四川、四川延考、全国卷Ⅱ、安徽、天津、辽宁11套语言表达广东、海南、江苏、福建、山东、浙江、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四川延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安徽、天津、辽宁、北京17套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2008年各地高考试卷在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对字音、词语的使用、病句、修辞手法及语言表达等的内容考查的较多。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质量分析孟宇萍高孟辉方丽郭继红在老教材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特殊时期,以它为背景的黑龙江省最后两年高考,如何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势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纵观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它坚定地坚持了继承、平稳的原则,难度属中等,考查知识面较广,能力要求契合2008年考试大纲。
整套试卷沿袭往年试题,无创新试题。
下面从试题特点、卷面情况、教学建议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试卷特点:1.稳定为主,变化较小2008年语文试卷(全国Ⅱ)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难度也基本相当。
试卷结构、题目数量、题型样式与2007年基本相同。
这是为了保持稳定:老教材下的最后两年高考,过大的变化不利于保障中学正常的复习迎考秩序,也不利于保持考生应考心态的平衡,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较小的变化体现在试卷结构中部分板块的考点、考查方式的细微调整:第四小题由删除词语换成排序,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也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第八题由只考文言实词变为实词与虚词结合考查,也属于大纲规定的范围及难度:历来富于创新的语言表达题也是保留了一个得体类型的考查,变换的其余两题也是传统题型。
2.贴近生活,不追逐热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语文卷力图传递这样一种理念:语文在生活中,生活即语文的源泉。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一样,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题的语料贴近社会生活。
其内容从基础知识题的“跻身”“徘徊”,外国艺术团体演出,围棋比赛,到语言表达的读者调查和活动的串台词等话题,无不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
字音考查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如“粗糙”“谆谆教导”等都是生活中习见的词语,只要考生平时养成不读错音的良好习惯,复习时就能事半功倍;成语考查涉及的也是常见成语,着眼点在于生活中常见成语的正确使用。
这一做法无疑是在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语用题的选材则更是贴近生活,不追逐热点。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点评及部分参考答案.h1{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22pt;MARGIN:1 7pt0cm1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h2{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 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1{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22pt;MARGIN:1 7pt0cm1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h2{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 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特级教师王大绩作客教育在线点评2016年语文试题>>视频:特级教师王大绩点评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Ⅰ)难度变化不大·高考-想象作文要关注细节,有独特感悟·典型和易失分题目解析及参考答案·诗歌鉴赏题解析及参考答案,19题最难·今年语文试题平均分在90分以上·全国卷II高考-想象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写地震类型-想象作文未必得高分,要做到独特思考·湖北2016年高考-想象作文题目点评·好文章-想象作文题目要吸引阅卷老师·寄语考生:高考语文学习要遵循规律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教育在线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Ⅰ)(供河南、河北、山西、广西使用)详细解答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刍议(chú)条分缕析(lǚ) 圈养(quān) 愀然不乐(qiǎo)B.倏忽(shū) 越俎代庖(páo) 牛虻(máng ) 自惭形秽(huì)C.靛蓝(dián)毁家纾难(shū)干涸(hé)白头偕老(xié)D.手帕(pà)相互龃龉(yǔ)麾下(huī)探本溯源(shuò)【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多音字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A项中“圈养”的“圈”应读“juàn”,B项中“牛虻”的“虻”应读“méng”,D项中“探本溯源”的“溯”应读“sù”。
C项的几个字读音完全正确。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2008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评析作者:刘万春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8年第17期【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
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
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析]2008 年全国卷II 作文命题明显延续了2006、2007 年的命题形式,基本没有变化,仍然是材料作文。
在命题内容上,选取了一则小故事,相对于全国卷II 来说,这是一种命题内容的变化。
今年这则故事材料很多考生多熟悉,初读的时候,感觉很容易,但仔细品读,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在思考的时候,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笔者认为,考生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来审题立意,进行构思作文。
首先,读所给的文字信息,整体把握作文命题。
当我们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时候,不管它是何种命题形式,我们都必须仔细阅读命题人给我们提供的所有的文字信息,对于材料作文来说,阅读材料和要求是我们寻找审题立意的一个切入点,比如阅读这个作文题目,最起码我们应该知道以下信息:阅读材料是一则小故事,这则故事主要写了好心的游客救了一只出来侦察的幼龟,却使龟群全军覆没的故事。
要求是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以上这些信息为下一步审题立意准备了必要的精神基础。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II)(供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使用)详细解答(311261)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曾良策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迸.发(bâng)不屈不挠.(ráo)怆.然(chuàng)婀.娜多姿(ē)B.跻.身(jī)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谆.谆教导(zhūn)C.恫吓.(xià)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神情尴尬.(gà)D.粗糙.(cāo)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锲.而不舍(qiâ)【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多音字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A项中“不屈不挠”的“挠”应读“náo”,B项中“女娲”的“娲”应读“wā”,C项中“恫吓”的“吓”应读“hâ”,D项几个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II)(供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使用)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第I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参考答案】 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
A项“无伤大雅”的意思“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B项“络绎不绝”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项“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这三项成语使用均恰当。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质量分析孟宇萍高孟辉方丽郭继红在老教材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特殊时期,以它为背景的黑龙江省最后两年高考,如何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势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纵观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它坚定地坚持了继承、平稳的原则,难度属中等,考查知识面较广,能力要求契合2008年考试大纲。
整套试卷沿袭往年试题,无创新试题。
下面从试题特点、卷面情况、教学建议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试卷特点:1.稳定为主,变化较小2008年语文试卷(全国Ⅱ)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难度也基本相当。
试卷结构、题目数量、题型样式与2007年基本相同。
这是为了保持稳定:老教材下的最后两年高考,过大的变化不利于保障中学正常的复习迎考秩序,也不利于保持考生应考心态的平衡,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较小的变化体现在试卷结构中部分板块的考点、考查方式的细微调整:第四小题由删除词语换成排序,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也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第八题由只考文言实词变为实词与虚词结合考查,也属于大纲规定的范围及难度:历来富于创新的语言表达题也是保留了一个得体类型的考查,变换的其余两题也是传统题型。
2.贴近生活,不追逐热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语文卷力图传递这样一种理念:语文在生活中,生活即语文的源泉。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一样,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题的语料贴近社会生活。
其内容从基础知识题的“跻身”“徘徊”,外国艺术团体演出,围棋比赛,到语言表达的读者调查和活动的串台词等话题,无不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
字音考查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如“粗糙”“谆谆教导”等都是生活中习见的词语,只要考生平时养成不读错音的良好习惯,复习时就能事半功倍;成语考查涉及的也是常见成语,着眼点在于生活中常见成语的正确使用。
这一做法无疑是在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语用题的选材则更是贴近生活,不追逐热点。
今年的两件大事在试卷中都没有体现,试卷更关注青年学生日常思想生活的相关情况。
3.能力立意,注重基础本套试卷依旧发扬2007试卷的以能力立意为先的原则。
这一特点在2008年继续得到彰显。
文言文翻译试题既能体现学生整体理解文本能力,也能展示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文学作品阅读一如既往地全部采用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
语用题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18题的是否得体的考查,19题的准确用词的考查,20题的语意与修辞的结合考查,均是兼顾了基础与能力的结合。
21作文从形式上看,延续了2007年的作文方式——材料作文,仍然是以给材料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让审题是从“材料”出发,进而适当提高了审题的难度。
这种命题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立意是开放的,对材料思考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但材料对立意的范围又是有规定性要求的。
这种命题方式,比较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选择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考查考生的选择角度、确定立意的能力,使得考生在“材料”限制下,展现尽情飞扬的思维、情感、才华与个性。
就本材料来看,作文的角度就是多元化的,可以从“小海龟”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从“老鹰”的角度去构思,还可以从“好心人”的角度去立意,还可有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所以说,本作文比较能让考生真正做到自主立意,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
4.人文情怀,文化品位高考科技文阅读常常给人一副冷面孔。
今年科技文阅读所选语料围绕话题“世界经济全球话”进行,追根溯源,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没有过多的冷僻的专业术语,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选材引导学生有距离地关注热点,引发学生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宋书·王昙首传》,为保持稳定而延续了全国卷多年来考查人物传记为主的模式。
内容上弘扬了一贯的高尚情操与气节。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了我国文学泰斗季羡林的《马缨花》,这有助于学生对这位国宝级的世纪老人的了解。
作文题从内容上看,作文材料选择了一个令很多考生并不陌生的故事。
是一则反映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有生动情节的小故事。
“人与自然”是个很大的主题,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及视野扩展开来,在大主题,大范围的引导下,使学生感到选择余地很大。
二.高考语文答题情况分析1.数据统计1--10每小题3分11—13题14-17题18---21题2.存在的问题:(1)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整体成绩较好的学生客观试题答得都比较理想,整体成绩低的学生这部分分数偏低,由此可以推断,这一部分的分值是拉开档次的关键所在。
差距就体现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强弱上。
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表现看出对课本的遗忘、日常积累的欠缺、基本答题技巧的陌生、整体感知的茫然、提炼归纳的偏颇等情况。
例如字音,是课本及生活中常见的,居然错误比例达到40%。
成语使用上,对成语意义不了解,望文生义,或者弄错使用范围、对象。
不了解病句可分为结构性病句和语意性病句。
结构性病句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等知识。
解题时,完全跟着感觉走,关键是还没有培养出敏锐准确的语感,这样答题胜率就很低了。
错误率高达66%。
排序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透彻分析语句内在的逻辑,掌握起始句、后续句、总括句的特征,抓住指代词、关联词、过渡语等解题要点,有些同学只是凭想当然,没揣摩这些,就贸然下笔。
科技说明文就是要细心研读文本,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
解题是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定性”、“定位”、“定点”“定案”的顺序,逐项与原文对照,逐个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进行合理的推断,就是要符合逻辑;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想象要合理,成绩稍差的这部分学生缺乏这种技能,错误率达到72%。
文言文要注重课本的学习,加强积累,并学会知识迁移,有些同学很显然是没能认真读文本。
文言文答题看出忽略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足够的语言素养,造成对问题的理解有偏颇,这是个普遍问题,三个段的学生都较严重地存在这个问题。
第三段学生错误率达86%。
(2)文言文翻译题,“信”的要求基本能够达到,但“达”和“雅”的方面就差些。
(3)古诗鉴赏题,答题语言不简洁,一些学生还停留在“少答不如多答”“凡是认为可能的,就一定要蒙上”的状态。
不能准确解读题干,也就不能有针对性地答题。
答题语言不规范,不能用“术语”作答,语言缺乏科学性和文学性。
(4)名句名篇默写题,平时重视的、记忆扎实的学生得分高,相反,则可能不得分。
(5) 现代文阅读①审题不深不透,从主观入手,答题方向不明;②整体感知不足,把握全文不够,孤立地理解语段及词句,文句读解表面化片面化,疏离中心,断章取义。
③筛选信息不准,不是立足文意和主旨的把握来思考问题,而是简单地不加选择地抄录原文;④对文章章法结构表现技巧类专有名词及相关含义及作用认知不明,理解模糊,因而乱说乱用一气;或一味地想以“量”取胜,拉拉杂杂,离题万里。
⑤平时语言表达修习不足,纵有所理解,无奈用词难以达意(6)语言表达18①本语段应从“谦敬”的角度考虑用词,有的同学没有抓住这个要点乱改一气。
如“送”改为“拿”,“作报告”改为“演讲”“主题讲座”,“针对”改成“面对”等,思路很混乱,目的不明确。
②答题时,把用错的词找出来更正即可,有的同学把整个句子都抄下来,评卷人还要到句子当中去寻找所要更正的词语,很容易遗漏了要点,造成失分。
③个别同学空着不写,无谓的放弃实在可惜。
19 题,此题必须删去的有三处,不能删去的有两处,极少有同学答得准确无误。
有的同学找出的项目较多,没有安排好主次顺序造成失分。
还有同学选出的太少,也遗漏了正确答案。
没有选出①句的同学较多些。
20题,学生几乎都能按照排比的修辞手法构思,并努力使语句形成递进关系,所以多数同学得分都在4.5分以上。
主要问题是造出的句子内容或语法上有瑕疵,或语句令人费解,或用词不妥,或者语言缺少文采,平淡乏味。
如“一朵鲜花,是一段优美的旋律;一簇鲜花,是一组曼妙的乐章;一片鲜花,是一曲响彻千古的绝响。
”(5.5分)“一颗星星,是一个闪烁的文字;一个星座,是一篇华美的文章;满天星星,是一部光彩生命的史诗。
”(5分)“一棵大树,是一点阴凉;一排大树,是小鸟生存的乐土;一片森林,是人们生存的支柱。
“(4分)21题,作文得分普遍较高,采分点是有侧重的。
150分样卷,平均分达到49.51分。
得分的层次基本由审题立意来左右,在这个前提下,语言和逻辑也是重要的因素,卷面整洁也必不可少。
高分的学生,一般都能做到,审题正确,主旨鲜明,材料丰富,语言华美,字迹清楚,书写漂亮。
如有文章《好心人,请停下你的脚步》,语言很一般,有点啰嗦,材料一般,但因审题较好,仍然得了50分。
《帮助之后》,语言较好,因偏离题意,仅得42分。
《母亲日记》从母亲的角度,以日记形式反映出母亲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形式较新颖,但偏离题意,主题不集中,得到45分。
文章《中国共产党=侦察兵》,题目就令人费解,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偏离题意很远,得了38.5分。
学生存在的问题除了审题不当之外,语言的锤炼和材料积累方面都有欠缺,好多同学的卷面涂抹得脏乱。
三.教学建议1.从教育心理学那里我们知道:复习具有巩固知识,优化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功能;具有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促进迁移的功能;具有运用规律解决新的问题,促进发展的功能。
基于这样的认识,关于“基础知识”的高三复习指导就必须根据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依托课本,遵循六条原则:抓住基础性、注意针对性、加强自主性、凸显规律性、强化情境性、体现综合性。
从四个板块字音字形记忆、熟语的使用、病句的判断与修改(有时语言表达题需要)、文言实词虚词(120个与18个)的理解把握入手,让学生在系统的梳理、总结中巩固知识、夯实基础、发现规律,在灵活的拓展、运用中形成能力、提高素养、获得发展,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文言翻译指导方面,要侧重字字落实,流畅为主的训练,最简便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课本的典型句子作为训练的靶子,这样会一举多得。
3. 在诗歌鉴赏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素养,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解答古诗鉴赏题的专用术语,清晰答题思路,再帮助学生体会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鉴赏要领,深入到作者内心深处,这样,才能做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4. 名句名篇默写题,平时要加强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一高二时,就要给予充分重视,不能靠高三搞速成,否则将事倍功半。
5.现代文阅读首先,要学生明确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般程序,即①浏览全文,粗知大意;②阅读题干,确定范围;③辨别题干,筛选信息;④整合信息,拟写答案。
其次,教学中注重落实如下几点①重视文章整体感知把握主旨的训练,面对文章,要先引导学生进行主旨归纳再细化到分析段、层,品词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