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4.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27 主要内分泌腺的分泌(二)下丘脑-神经垂体内分泌1.神经垂体为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等部位的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延伸结构,不含腺细胞,不能合成激素。
这些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可合成抗利尿激素(ADH)和缩宫素(OT)。
ADH和OT 都是由六肽环和三肽侧链构成的九肽,两者区别只是第3与第8位的氨基酸残基不同。
VP和OT是由前激素原裂解而产生,经囊泡运送至神经垂体。
当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将兴奋传至位于神经垂体的轴突末梢时,引起Ca2+内流,囊泡以出胞的方式将其中的ADH或者OT 与其运载蛋白一并释放入血。
下丘脑-神经垂体结构示意图2. 抗利尿激素(ADH)(1)生理作用①降低渗透压当机体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ADH含量增加,通过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加强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从而降低渗透压至平衡状态,导致尿量减少。
ADH是调节机体水平衡作用的激素之一。
②升高血压当机体失血导致血压下降时,ADH的释放量明显增加,其血中浓度可增至1ng/dL以上,可使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的血管广泛收缩,这对于维持动脉血压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因此ADH又称为血管升压素(VP)。
③其他作用在神经系统,VP还具有增强记忆、加强镇痛等效应。
(2)作用机制ADH通过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通路转导其调节信号,ADH受体分为V1(或V1A)、V2和V3(或V1B)受体三种。
ADH作用于分布在肝、平滑肌、脑及肾上腺等的V1受体,经Ca2+介导产生效应,如升高血压;生理状态下,ADH与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V2受体结合,通过Gs蛋白激活AC-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水通道蛋白合成分泌到细胞膜上,促进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ADH可直接通过作用于腺垂体ACTH分泌细胞的V3受体刺激ACTH分泌。
(3)分泌调节 ADH的分泌主要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和血压变化的调节(下图)以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的调节作用最强且最早。
血浆渗透压仅1%的变化就可引起位于下丘脑室周器的渗透压感受性神经元兴奋,经轴突支配视上核与室旁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分泌ADH。
解剖基础:垂体mri解剖再分享,轻松认识垂体结构!
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脑下垂体窝内,负责产生和释放多种激素,调节和控制多种生理功能。
进行垂体的MRI解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垂体的结构和功能。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通过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产生体内组织的详细图像。
在垂体MRI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垂体位于脑下垂体窝的正中央,呈椭圆形或半圆形。
垂体通常分为前叶、中叶和后叶三个部分。
前叶是垂体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大部分体积。
它包含了分泌多种激素的垂体细胞,如促甲状腺激素(TSH)、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
中叶位于前叶和后叶之间,它分泌的激素相对较少,主要包括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后叶位于垂体的背部,主要负责储存和释放由下丘脑产生的两种激素,即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通过垂体的MRI解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垂体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
例如,垂体与视交叉部位于一起,视交叉负责视觉信号的传递。
此外,垂体下方还与垂体后叶储存激素的下丘脑相连。
通过对垂体的MRI解剖,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垂体的结构和位置,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如垂体瘤等。
同时,垂体MRI解剖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
请简述垂体门脉系统的分布位置、组成和功能。
垂体门脉系统是指位于颅底前方的一组结构,包括视神经孔、脑膜瘤、脑脊液通道和脑室系统。
这个系统是大脑和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位置、组成和功能如下:
1. 分布位置:垂体门脉系统位于颅底前方,从头顶的视神经孔开始,向上穿过额部、颞部和顶部,最终止于颅底的蝶骨箱。
2. 组成:垂体门脉系统由多个组织构成,包括视神经孔周围的脑膜瘤、脑脊液通道和脑室系统。
其中,视神经孔周围的脑膜瘤是最常见的肿瘤,它可以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缩小和失明;脑脊液通道和脑室系统则是维持脑脊液循环的重要结构,如果它们发生问题,可能会导致脑膜炎、脑脊液泄漏等并发症。
3. 功能:垂体门脉系统对大脑和视觉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视神经孔周围的脑膜瘤可以影响视神经的传导,导致视野缩小和失明。
其次,脑脊液通道和脑室系统的功能对于维持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和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例如,当脑脊液通道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导致脑脊液泄漏,从而威胁神经系统的健康。
垂体门脉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功能多种多样。
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头痛、失眠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因此,对于任何年龄层的患者来说,了解垂体门脉系统的分布位置、组成和功能都非常重要。
垂体目录[隐藏]【组成】【垂体有什么功能】【垂体会发生哪些疾病?】【脑垂体实验】脑垂体瘤临床表现脑垂体hypophysis 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其形状大小在各种家畜略有不同。
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可影响其它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的活动。
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颅中窝、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外包坚韧的硬脑膜。
根据发生和结构特点,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位于前方的腺垂体来自胚胎口凹顶的上皮囊(Rathke囊),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位于后方的垂体神经垂体较小,由第三脑室底向下突出形成(各部详见组织学)。
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部组成。
垂位(如图)位于颅内底部,在蝶骨体的垂体窝中,借漏斗与下丘脑相连。
成人垂体大小约为1*1.5*0.5厘米,重约0.5-0.6克,妇女妊娠期可稍大。
[编辑本段]【组成】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前叶和后叶两部分。
它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素、催产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等,还能够贮藏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这些激素对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
(一)腺垂体▲1.远侧部远侧部(pars distalis)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
在HE染色切片中,依据腺细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大类。
嗜色细胞(chromophil cell)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
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观察到各种腺细胞均具有分泌蛋白类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而各类腺细胞胞质内颗粒的形态结构、数量及所含激素的性质存在差异,可以此区分各种分泌不同激素的细胞,并以所分泌的激素来命名。
(1)嗜酸性细胞:数量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9mμ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一般较嗜碱性细胞的颗粒大。
一起学习垂体解剖
垂体
垂体hypophysis 是机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是调节大量激素轴和周围内分泌器官的主要腺体。
垂体位于颅底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呈椭圆形,重约0.5~0.6g。
垂体上端借漏斗与下丘脑相连。
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
'腺垂体
位于垂体的前端,以U形结构环绕在神经垂体的前外侧,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
腺垂体包含嗜酸性、嗜碱性和嫌色细胞,以及其他细胞如伸长细胞,负责大多数垂体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远侧部:
组成腺垂体的大部分,主要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泌乳素。
•结节部:
围绕着漏斗柄的前侧。
•中间部:
是位于远端和神经垂体之间的一层薄薄上皮细胞。
它起源于Rathke囊的后壁,含有Rathke囊的残留腔,表现为变长的狭窄囊泡。
这些可能会引起Rathke裂囊肿(亦称中间部囊肿)。
腺垂体
'神经垂体
由神经部和漏斗部组成。
由胚胎时期的间脑(前脑)形成,是下丘脑向下延伸的一部分。
加压素和催产素由下丘脑产生,向下通过下丘脑垂体束,输送至神经垂体贮存。
神经垂体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相关激素对比图
垂体的血管
来源:医学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