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的临床科学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标题: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那些科学家们的故事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科学家们,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更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些这样的科学家的故事。
一、以技术创新推动国家发展1.1 医学科学家李嘉诚在医学科研领域,李嘉诚教授通过对癌症的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
这种药物不仅在国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更是被推广至国际,为我国医学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推动了国家医疗技术创新的发展。
1.2 工程科学家王启山王启山博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高效节能的太阳能发电装置。
这种装置不仅在我国国内推广应用,更是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贡献了力量。
他的成果推动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为国家科技事业培养人才2.1 教育家钱学森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航天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更是为培养了大批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
他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后人,为推动我国航天事业拥有了强大的人才队伍。
2.2 科研领头人陈省身陈省身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科研领域的杰出成就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而他更是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人才。
他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工作一起,为我国物理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创新3.1 跨学科科学家钱伟长钱伟长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他在生物学和工程学之间打破了学科壁垒,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理念和方法。
这些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为中华崛起的科技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3.2 跨领域专家杨振宁杨振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他还积极参与了数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理念。
中国医生人物简介在中国医疗界有着许多杰出的医生,他们用无私的爱心,救治了许多患者。
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几位中国医生的人物简介。
第一位是王治郎教授。
他是我国神经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先后在北京大学、湖南医学院等高校任教,培养了众多学生。
他也是中国医学界创办的第一份常规化的神经外科学术刊物《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的创办人之一。
他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为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第二位是肖开愚教授。
他在我国的骨科领域中拥有着很高的地位。
他曾任湖南医学院骨科教授,为我国骨科学科的创建、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临床医学工作中,采用了先进的手术技术,解决了许多骨科难题。
他也是我国骨科标准化建设的倡导者之一,提高了骨科治疗的效果和水平。
第三位是李连达教授。
他是我国胸外科领域中的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并拥有着丰富的医疗经验。
他曾主要承担了数百项胸外切除的手术治疗,其中包括大量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他坚持在科学的基础上开展临床工作,在学术研究和医学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为了中国胸外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第四位是桑桥教授。
他是我国内分泌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中国内分泌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从1963年开始,就一直在北京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工作,担任了该研究所所长长达18年。
他曾致力于临床前列腺癌的研究和治疗,为我国内分泌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医生都是我国医学界中的杰出人物,在医学研究、临床工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们的奉献和无私,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龙源期刊网 要做“医疗学科学家”的任军作者:闻卓来源:《大众健康》2015年第06期他总是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身工作,兢兢业业地奋战在医学第一线。
长期以来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并重,既是一名恪尽职守的医者,又是一位身正为范的师者,同时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迈向一位杰出的临床科学家。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常务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院长助理——任军。
横刀立马抗癌前线任军作为一名医生,成就首先体现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领域。
他17岁就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大学2年级开始就开展科研活动,毕业前就发表了我国最早一篇关于胃幽门螺杆菌的学术论文。
大学留校后,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28岁在国际上发明胃癌免疫血清诊断试剂并获国家专利,31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4岁破格晋升教授、博士导师,37岁成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刚来京时奔波于第四军医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周四来北京、每周六回西安,临床、科研齐头并进,无休息日且每天工作到午夜。
至今,致力于肿瘤细胞免疫技术治疗实体瘤研究已经十多年。
任军进入肿瘤研究领域是从对胃癌的关注开始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胃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一直数一数二,在农村地区尤甚,然而却无法普及日本逐家胃镜排查的方法。
正在攻读硕士的任军立志找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普查法,准确性要高,成本要低。
“我当时想,如果只需提取唾液、血液或尿液,就能筛查早期胃癌,那就便捷多了。
”任军说。
从1991年到1994年间,这个理想始终在鞭策着任军。
他是著名消化病专家樊代明院士的开门弟子,硕士毕业那年,他终于拿出了成果——“胃癌免疫PCR血清诊断试剂盒”,抽血排查早期胃癌的愿望成了真。
1994年,该试剂获得国家专利;次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中国十年专利成就展金奖;1997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药证书。
2002年,任军对山东临朐进行普查,在接受普查的几千人中,胃癌免疫PCR血清诊断试剂为多人赢得了珍贵的治疗时机。
中国科学家大全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杰出科学家的国家。
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展示他们的研究领域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1. 屠呦呦(生物学药学家)屠呦呦是中国现代生物学药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她通过对中草药的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有效抗疟疾药物。
这项发现使得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邓稼先(核科学家)邓稼先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的突破使中国成为拥有核武器和太空技术的国家,为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树立了榜样。
3. 陈景润(数学家)陈景润是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拓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著名的陈-格罗蒙迪猜想,并在数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景润的成就使得中国数学走上了世界舞台,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
4. 袁隆平(农业专家)袁隆平被誉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通过跨品种杂交育种方法,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袁隆平的成果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5. 钱学森(航天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钱学森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中国航天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6. 任仲夷(物理学家)任仲夷是中国现代物理学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发展了多体格林函数方法,并提出了“任氏技巧”,被誉为“任工技巧”。
任仲夷的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方法。
7. 张衡(天文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中的璀璨明星。
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浑仪,具有测量天文数据和地理位置的功能。
张衡的贡献被后人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
从养猪女兵、部队卫生员,到军医大学学员;40岁考博,45岁留学哈佛;从发表轰动国际的顶尖论文,到59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侯凡凡属大器晚成的科学家,她的一生充满传奇。
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她在世界肾病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拼搏,从女猪倌到博士生侯凡凡个子很高,挽着发髻,戴着一副珍珠耳环,白上衣黑裙子显得格外精神、干练。
一头扎进肾病研究领域便大器晚成大医精诚忘我投入。
侯凡凡有着很多头衔与兼职:南方医科大学(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肾病中心主任等等。
1950年10月侯凡凡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 (18)岁那年,侯凡凡应征进队,成为了原南京军区战医院的新兵。
炊事班※文/惠之——记中科院院士、肾病专家侯凡凡《金秋》下半月刊2024年03期精彩内容预告◎冯理达与罗元铮:爱恋之花永不凋谢◎春寒料峭冬梅暖◎梳妆镜里的父爱◎错换的人生,谁之过?◎徐京坤 乘风破浪的独臂航海家◎“机车刘奶奶”有梦的人随时可出发◎腰旗橄榄球,一种“抓尾巴”游戏◎运动前热身你做对了吗?◎苻坚大帝,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毁灭◎宋朝经济繁荣,为何没有知名商人◎《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声当彻天 有泪当彻泉——品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需”是刚需◎帮助癌症患者过三关◎分离焦虑之后◎常吃的补铁食物并非最佳◎“摸你黑”节记趣◎开在冬天的花◎泉州洛阳桥 跨江接海第一桥◎方寸间闪耀的雷锋精神17切关注的公众议题。
十名新兵中挑选一个炊事员,“谁愿意当炊事员?”首长问。
“我愿意”。
侯凡凡没二话就举手回答。
后来侯凡凡被安排去养猪。
步入猪圈,她怔住了:眼前,小猪乱窜,有些还在脚边不停打转,打扫猪圈更是无从下手。
但很快,侯凡凡适应了“猪倌”这份工作。
空余时间,倔强的她开始在猪圈读书,自学英语。
有时身旁无人时,她就对着猪念英语。
中国医学界泰斗排名中国医学界泰斗排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医学界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医学专家和学术权威,其贡献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医学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泰斗是一个主观评价的概念,评选标准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中国医学界泰斗的排名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单。
以下是一些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的泰斗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
1. 吴阶平,中国医学界的终身名誉院长,享誉全球的心脏外科专家。
他是中国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移植术的奠基人,为中国心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陈省身,中国脑外科专家,被誉为中国神经外科之父。
他是第一位在中国成功实施脑干切除术、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等高难度手术的医生,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 杨汉军,中国骨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位成功进行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医生,为中国骨科学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4. 郑必坚,中国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先驱,提出了临床医学教育“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中国医学教育走上了更加科学和实践性的道路。
5. 陈和生,中国老年医学专家。
他在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突出成果,提出了老年病早期综合诊断的概念,推动了中国的老年医学事业的发展。
6. 张伯礼,中国医改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他是中国医学界的著名实力派领军人物,通过医改实践和政策研究,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7. 邓宇萍,中国妇产科学泰斗。
她在妇产科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上具有卓越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妇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8. 李轩宇,中国眼科学的先驱。
他是中国著名的眼科专家,为中国眼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在白内障手术和眼底病诊治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
9. 邵澄成,中国急诊医学泰斗。
他是中国急诊医学的奠基人之一,致力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和研究,培养了大量的急诊医学人才。
10. 魏新生,中国心脑血管专家。
中国医学创新人物事迹素材
1. 中国医学创新人物之一是屠呦呦。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因在青蒿素的研发和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研究成果使中国成为了疟疾治疗和预防的主要贡献者,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2. 张志红是中国医学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是中国首位实施人体脊柱活体植骨手术的医生。
他创新性地将患者自身的颈椎骨移植到腰椎上,解决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无法通过传统手术治疗的难题。
3.于贵炳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脑机制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4. 王辰院士是中国医学遗传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人群的遗传疾病筛查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5. 张伯礼是中国医学界的著名专家,他在感染病学领域的贡献备受认可。
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染病的防治上,特别是针对艾滋病、流感等病毒的研究和治疗。
这些中国医学创新人物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研究,为中国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和健康事业的发展。
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为中国的医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中国十大科学家简介中国拥有众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不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以下是中国十大科学家的简介。
1. 钱学森钱学森(1911-2009)是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
他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是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2. 屠呦呦屠呦呦(1930-)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科学家。
她在中药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地分离出青蒿素并证明其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她的研究为全球疟疾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吴文俊吴文俊(1919-2013)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数学之父”。
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吴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数学难题。
他还积极推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数学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4. 丁肇中丁肇中(1926-)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的总设计师。
他在物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丁肇中模型”,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物理难题。
他还积极推动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为培养物理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5. 陈省身陈省身(1907-1998)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陈-西蒙斯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数学难题。
他还积极推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数学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6. 李政道李政道(1926-2016)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他在物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李政道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物理难题。
他还积极推动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为培养物理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7. 吴大猷吴大猷(1908-1997)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科学家。
中国医学奇人屠呦呦:为人类保驾护航屠呦呦,中国的一位杰出医学奇人,是中药研究和抗疟疾药物研究的开拓者和开拓者。
她对抗疟疾的贡献被广泛认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故事展示了她如何利用一生奉献于医学科学和人类健康。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西南部疟疾的流行率高达30%,成为当地人口的威胁。
作为一名草药学家,屠呦呦开始尝试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疟疾。
经过多年的研究,她和她的团队最终发现了大青叶中含有的有效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具有治疗疟疾的效果,特别是对恶性疟疾的治疗效果更好。
这种发现对世界抗疟疾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青蒿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屠呦呦继续研究其他有效成分,并在1981年开发出新的药物双氢青蒿琥酯(DHA)。
这种药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抗疟疾的有效性,现在仍然是抗疟疾药物治疗中的一种首选药物。
除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琥酯,屠呦呦的研究还开发了一种名为“古法青蒿脐带灌注液”的非常规制剂。
这种灌注液具有治疗脐带感染的独特功效。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仅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琥酯的发现,她还培育了第一批中国抗疟疾药物研究人才。
在她的领导下,研究人员团队逐渐成长为综合性研究机构,并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青蒿素疗法的推广计划。
在屠呦呦的杰出贡献得到全球医学界的肯定和文化界的关注。
在2015年,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女性,也是战后第十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
屠呦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她一生致力于影响中国和全球的医药领域,她的研究成果挽救了无数生命。
她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向我们展示了能够克服困难并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用于造福人类的力量。
屠呦呦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琥酯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抗疟疾治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这两种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疟疾效果,特别是在治疗恶性疟疾和多药耐药疟疾的方面,青蒿素和其它抗疟疾药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这些药物也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需要服用的剂量较小,减轻了患者的药物负担。
“做中国的临床科学家”作者:李燕燕来源:《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第06期辣椒素能有效改善代谢及降低血压——这是祝之明团队历经十余年研究出的成果。
2015年1月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现场掌声雷动,镁光灯闪动。
那个长长的、听起来让“外行”颇有些费解的成果名称,其实质却非常“亲民”。
就是这项成果荣获了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也是2014年度全军获得的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走下领奖台,面对采访镜头,课题牵头人、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主任、教授祝之明,告诉前来的记者:“一项成果的诞生,其前前后后绝对是一项系统工程——多年的积淀,许多人的心血和付出,党委领导的支持,老专家老教授的帮助。
靠某个人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定要写,就写我们的学科,我们的团队。
”带着这样一位低调而严谨的专家的叮嘱,也怀揣几分好奇,我在一个周五的下午,走进了这个学科和团队。
采访的地点是在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的一间医生办公室。
推开门,只见屋里已坐了约十名医护人员,他们都属于这个团队,虽然是不同的分工,但对这个团队都有着共同的认知和理念。
于是,采访便从他们的了解和感知开始,他们的讲述成为我写作的主线。
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翻阅手中的资料,我注意到,其实今天的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是个相当年轻的科室。
第三军医大学的心血管研究始于六十年代,由全军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李言让教授首先开设了西南地区高血压专科门诊,并于1978年招收全国首批心血管(高血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创建了高血压实验室。
2000年,祝之明教授根据国外高血压研究发展的趋势和欧美国家同类学科设置的现状,成立了由心血管、代谢内分泌、肾脏和基础研究等多学科人才组成的高血压内分泌科。
我也同时注意到,这个科室伴随学科建设的步伐,走得快而稳健:科室在诞生的当年获批为重庆市高血压研究所,2001年获批为重庆市高血压研究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家教育部首批心血管病重点学科之一。
2005年又成立了全军高血压及代谢病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将心血管病与代谢内分泌病整合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
“我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但是在这里融为一体。
”倪银星教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把我拉回到现场的访谈中。
倪银星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专业为内分泌,2002年她从重医来到这个科室。
“当时最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边缘化,会不会被漠视。
”时间一天天过去,她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科带头人祝之明教授对科室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尤其善于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使得这个新兴的学科在“祥和”的气氛下蓬勃发展。
祝之明教授让倪银星负责临床教学。
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亦一点点凸显。
如今倪银星已经是总后育才银奖获得者、医院优秀的教学骨干、内科教研室主任。
闫振成教授、刘道燕研究员、陈静副教授、赵志钢副教授、何洪波副教授和钟健副教授……他们来自于肾内科、内分泌、心血管、病理生理等不同专业,纷纷汇集到这个学科。
“甚至包括护士科室主任,祝之明教授也要求…一专多能‟。
不仅要会护理,会做专科检查,还要会做实验室的一些工作。
”护理骨干杨艳说。
“对护理人才培养,科室一点不会含糊。
在最忙的时候,依然让我去四川华西医学院学习,并取得…伤口护理师‟的资质。
”护士长杨莉琴说。
聚拢人才,挖掘潜力,放手栽培。
百川归海,气势必宏。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学科有高级职称7人,国内外客座教授8人,科室人员三十余人,主系列人员中80%以上均有博士以上学历。
近年来,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5名,硕士21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名,全军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名,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4名和硕士论文获得者1名。
远见、开放、灵动与仁爱“高血压、糖尿病是…上游‟病,对应着…下游‟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我们的学科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把临床的入口作为临床的出口。
”何洪波副教授说。
我一直觉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国传统谚语充满着辩证思维,此刻,我感受到祝之明教授似乎也一直在用辩证的观点指导自己,带领这个学科、这个团队前进。
祝之明团队的高血压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高血压本身,而是循着“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代谢综合征”这样一条相互关联的研究链进行,表面上看是针对“心血管代谢”,实际上他们把触角伸向了胃肠道、甚至伸向了更加高级的大脑。
在赵志钢教授的回忆中,科室是较早开展“糖尿病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的,那时学术界的争议颇多。
祝之明教授鼓励他放手去做,自己承担了所有的风险和责任。
事实证明,这样的大胆和远见,使得学科发展一点点被实践所肯定,步入良性循环。
目前,科室己独立开展糖尿病合并复杂性外周血管病(含膝以下30厘米血管闭塞)的介入治疗300余例,成功率达95%,使80%糖尿病足患者避免了截肢。
在“传统”观念上,内科与外科的合作较少。
几年前,“胃转流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在国内刚刚开展,祝之明便以敏锐的眼光盯住了这项外科新技术,从2010年起,主动与胃肠外科联合,在医院开展了这一手术,同时开展了临床研究。
“多年来,在祝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围绕高血压代谢病这一主线,不断根据基础研究的成果探索疾病的临床实践。
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做事很有激情。
”陈静副教授说,“祝教授常常带领我们研究一些学科…跨界‟、…交叉‟问题,因为在那里,往往埋藏着我们最需要的…宝藏‟。
比如,往…辣椒素‟这类膳食因子研究方向走的时候,冷不丁就有一个新的火花迸现。
”“火花”迸现必须“抓住”,“抓住”要靠勇气和实践。
从研究热通道TRPV1,即“辣椒素受体”和膳食辣椒素的临床干预,到探索冷通道TRPM8和膳食薄荷胶囊的临床干预,这支团队由“热”到“冷”探究代谢性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如今,学科平台由临床部(高血压内分泌科)和研究中心(高血压代谢病中心)组成。
临床部包括专科病房,有45张床位,展开床位60张,年收治病人2000余例。
高血压代谢病研究中心面积>1000㎡,由心血管及代谢生理实验室、组织病理室、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钙信号转导实验室、生化内分泌代谢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构成。
形成了高血压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综合干预、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的介入诊治等三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不改初心的军医当天下午的采访一共进行了3个小时。
大家谈学科,谈团队,自然不可避免地谈到了学科带头人祝之明教授,这也是访谈中的主要话题。
“祝主任是一位优秀的临床科学家,也善于管理和教书育人。
他提出的科室发展理念…适度规模、人员精干、注重实效、特色优势‟,与学校…质量取胜、办学取胜‟的办学思路对接。
”“他坚持学科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为特色,提倡…大科研、小临床‟、…大门诊、小病房‟的模式,带领学科稳步发展。
”“他为人谦虚,实事求是。
有一次祝教授上门诊,遇到一个拿不准的问题,因为我主攻这个专业,他竟然接连几次向我打电话咨询。
学科成立之初,查房时他总是请来一些本专业的资深老专家,自己跟随在专家身旁,边看边学。
”科室副主任闫振成教授说。
“祝教授对科研十分重视,他鼓励临床的研究生到实验室学技术。
导师再忙也会抽出时间,亲自为每个研究生修改论文。
”博士研究生熊诗强和杨涛感慨的说。
“他特别实在,事业心与人生目标重合在一起。
我与他既是爱人,也是同事,我们呆得最多的地方是实验室。
对于物质上的需求,他总是淡淡地说…没必要‟就打发了。
”妻子刘道燕研究员说。
“他对自己特别节约,可是对课题、实验所需的经费,对团队其他同志的支持却特别大方。
”团队的人说。
——这就是大家眼中和心中的祝之明:谦逊、低调,不事张扬,不爱抛头露面。
与之相对,他的业绩熠熠生辉,一次次科研拼搏斩获的闪亮成果呈现大众、造福社会。
从医近30年来,他获得一系列的荣誉:全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十佳杰出青年医务工作者”,重庆市争光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4项。
目前主持首个高血压基础研究的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任务。
祝之明出生于医生家庭,父亲是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祝善俊教授,母亲钱永如是重庆医科大学国内知名的儿科心血管专家、教授。
1980年,祝之明考取了第三军医大学。
与父亲一样,他选择了军医这一需要在挑战中提升自我的职业。
如果说每个人血管里流动的都是一种血脉相承的文化,那么,祝之明的血管里鼓荡呼啸着的则是无畏、创新、一往无前的铁血雄风。
随着物质文化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疾病也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疾病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中国患者已近两亿人。
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祝之明深深感到肩上的负荷,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队伍,他瞄准学科前沿,积极跟踪探索。
凭科学良心说话,体验病人的疾苦。
“钠泵抑制假说”是国际上常用于解释高血压发病机制的传统理论。
该假说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人体内存在的一种内源性钠泵抑制因子的增加有关,这种因子可通过抑制细胞膜钠泵,增加细胞内钠离子,并进而激活钠、钙交换,引起细胞内的钙离子增加,从而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增高。
祝之明却在临床中观察到,这种改变并非存在于所有患者。
有的病人体内的钠泵抑制因子增加了,有的反而下降了,有的却是正常的,而且细胞膜上的钠泵活性也表现为上述几种情况。
祝之明对这一现象兴趣浓厚,大胆质疑传统,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医学院高血压肾脏科深造时,他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机理上研究这一问题。
观察——试验——再观察——再试验,他从不轻易放过自己的每一发现。
经过不懈努力,祝之明用新的实验结果证实:钠泵抑制因子引起血压升高的关键环节为直接激活钙通道,而非传统认为的激活钠/钙交换,高血压患者的膜离子变化分为钠钙泵抑制和非抑制两种形式,应针对不同型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此基础上,他又对血管细胞钙信号转导的调控做了深入研究,发现一类新的离子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3)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干预此类通道能降低血压。
上述研究丰富了对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上述结果发表在Hypertension,J Hypertens,Am J Physiol,Am J Hypertens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研究委员会主席Webb在述评中将其TRPC3的工作列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高血压血管钙调节的重要创新性发现之一。
受欧洲科学院院士Nilius等邀请为《Pflügers Arch》等SCI期刊撰写TRP通道与高血压的综述,祝之明作为唯一中国学者应邀参编《TRP通道作为治疗靶标: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应用》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