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丁楼中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7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打工,或是出国工作导致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调查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一所中小学的学生,共有200名学生参与,他们的家庭情况各异。
问卷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包括家庭背景、与父母的关系、生活品质等方面,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感受。
二、调查结果:1.家庭背景:77.5%的被调查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或国外工作,只有22.5%的学生的父母常年陪伴在身边。
2.与父母的关系:61%的学生表示与父母的关系紧张,他们因为缺乏交流和陪伴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3.学习表现:57%的学生在学业上存在困难,他们缺乏家长的指导和鼓励,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4.心理健康:43.5%的学生表示有时感到心情低落和焦虑,而10%的学生表示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5.自理能力:62.5%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在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方面存在困难。
三、调查结果分析:1.原因分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工作追求更好的经济条件。
他们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陪伴,导致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影响分析:家庭缺乏关爱和陪伴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学习表现下降、心理健康问题、自理能力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尽量与孩子保持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
3.加强学校帮扶:学校应设立留守儿童专项班级,由特定的老师负责关注和照顾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4.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救助工作中。
五、结论: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面临着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在农村留守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监护,因此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临着诸多成长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教育、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困难。
他们常常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对教育和未来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划。
此外,留守儿童还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等现象。
他们的学习环境质量较低,教育条件有待改善。
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
许多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焦虑、孤独、自卑等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农村教育资源建设,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援助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同时,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并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报告,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调研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父母到城市工作,留下孩子在农村成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备受关注。
因此,我们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调研项目的实施1. 调研地点我们选择在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走访、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老师进行了交流和深入了解。
2. 调研对象我们调查了30名留守儿童,他们平均年龄为11岁。
同时,我们还调查了他们的家长和学校老师、村干部等相关人员,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3. 调研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1)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包括居住环境、家庭收入、饮食习惯、文化生活等情况。
(2) 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校资源、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
(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孤独感、焦虑情绪、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
(4) 与留守儿童相关人员的观点和建议:包括家长、老师、村干部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三、调研结果的分析1.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根据调研结果,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较为简单,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留守在农村的爷爷奶奶或亲戚家。
他们的家庭收入普遍较低,生活水平不高。
饮食习惯主要是以农作物和粮食为主,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在文化生活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的落后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缺乏文化熏陶。
2. 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在教育方面,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这主要与家长不能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孩子们缺乏学习的监督有关。
同时,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条件较差,学生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容易出现自我调适能力较差的情况。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谋求工作机会。
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跟随父母一同前往城市生活,这些孩子被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和教育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社会实践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涵盖了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在农村地区的学校、社区发放问卷,共收集了____份有效问卷。
2、访谈调查选取了部分留守儿童、家长、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3、实地观察深入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观察他们的居住条件、日常活动等情况。
四、调研结果(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1、数量众多调研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占儿童总数的____%,且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比例更高。
2、年龄分布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 6-14 岁年龄段,这个阶段正是孩子成长和教育的关键时期。
3、性别比例男女留守儿童比例基本持平。
(二)家庭情况1、父母外出情况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外出打工,其中父亲单独外出的占____%,母亲单独外出的占____%,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占____%。
2、监护情况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占____%,由亲戚监护的占____%,还有少数孩子独自生活。
3、与父母联系频率与父母联系每月不足一次的占____%,每周联系一次的占____%,每天联系的仅占____%。
(三)学习情况1、学习成绩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班级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的占____%。
学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学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精选10篇)当去接触不知道的一个情况或事件,我们有必要弄明白问题情况,并最终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怎么写才能避免假大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1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出现与发展,带来一些题目。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年轻的父母)都纷纷到城市往发展,大多不能拖儿带女出往,所以大部分的孩子被留在家中由祖父辈或某一个亲戚朋友来照看。
目前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小孩,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怎么样呢?围绕这一题目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目标:为了了解有关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以及对留守儿童这种现象采取怎样的缓解措施。
三、调查内容: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题目。
四、研究方法:1、调查分析法: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87份,对答卷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2、走访、开办学习辅导班等方式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零间隔接触进行调查。
3、查找文献法: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寻找相关信息。
五、实践基地:福建省浦城县古楼乡古楼中心小学六、实践时间:20XX年9月1日~9月25日七、调查结果分析:我就古楼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思想状况等方面情况,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开办学习辅导班等方式,进行了深进全面的调查,与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了零间隔接触,调查结果如下:(一)古楼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1、全校有358名学生,留守儿童较多,有87名,占全校的24.4%。
2、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
根据调查,中小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的。
3、由于村庄面积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
关于留守儿童实践调查报告范文1. 简介本调查报告是基于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
本报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以获取数量和质性数据,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2. 背景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寄宿在亲属、乡邻、亲朋好友的家中,或是自己独自生活的儿童。
由于父母的离开,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情感上的孤独、教育上的滞后、身心健康问题等。
3. 调查目的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我们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生活环境;•探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4. 调查方法我们选取了一个农村地区作为调查样本,共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面向留守儿童、家长、教师和相关机构工作人员。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收集了留守儿童个人信息、家庭状况、教育情况等数据。
通过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困境和期望。
5.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在教育、心理健康和社交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5.1 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资源不足,教育质量较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引导,学业成绩普遍不理想;•学校餐饮条件差,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发展。
5.2 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父母陪伴,情感孤独感明显;•长期与父母分离,易产生情感问题和焦虑;•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
5.3 社交问题•缺乏同龄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人际关系不稳定,容易导致交往问题;•社会融入感差,对社交环境适应能力较弱。
6. 分析与讨论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我们认为有以下主要原因:1.农民工因务工需要而离乡背井,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2.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普遍较低;3.父母缺乏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指导。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解决方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加强对父母的教育意识和指导,提醒他们关注子女的教育和成长。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调研汇报材料调研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地务工或离异,留下孩子独自生活在家中。
这类儿童在中国人口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达到6000万人。
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孤独、缺乏爱和关注、学业压力、心理问题等。
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应该承担起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情况,我们开展了本次调研。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程度,并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留守儿童的问卷,针对学校各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
问卷共包括“家庭情况”、“成长问题”、“学业状况”、“特殊支持需求”等方面。
调查结果共计收集到100份。
访谈:我们还对学校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在平时工作中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情况。
调研结果家庭情况90%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极少数还有父母在当地照顾他们。
超过75%的被调查儿童从小就一直与父母分离。
成长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50%的留守儿童回避社交或者社交能力较差。
学业状况学习疏于管理,缺乏规律,是留守儿童的普遍问题。
约70%的留守儿童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管理学习时间和计划,50%的留守儿童需要额外的教育支持。
特殊支持需求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关注和支持。
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儿童希望学校能够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60%的被调查儿童希望有更多机会参加课外活动。
班主任访谈结果访谈结果显示,班主任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帮助很大,但他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来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
分析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更好地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应该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2篇(一)调研报告:留守儿童教育情况一、研究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在农村或城市寄宿亲戚、乡邻、家政等人照顾的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着很多困境和挑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0份。
调查对象包括留守儿童、父母、教育工作者等各相关群体。
三、调研结果1. 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根据调查结果,超过60%的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一般,学习成绩相对较低。
他们缺乏家长的陪伴和教育指导,无法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激励,较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和厌学情绪。
2. 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的因素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教育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父母的缺席,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缺乏学习资金支持,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等。
3. 留守儿童的性格与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的性格和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其中表现最为常见的问题包括孤独、沉默寡言、依赖性强等。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留守儿童往往比较胆小、自卑,缺乏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需求留守儿童教育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加强与父母的联系。
四、结论与建议1. 家庭教育的加强:应鼓励父母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例如通过网络和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沟通和联系,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2. 加强学校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应为留守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辅导,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
3. 社会组织的介入:政府和社会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以上为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和组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1. 调查原因和目的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儿童在家中无人照顾,通过亲朋好友或住校方式来解决生活和学业问题。
在现代化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隐患,要深入调查和分析留守儿童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推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2. 调查方法和过程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人口情况、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学校情况、社会活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我们实地走访了一些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了解到他们日常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足、亲情关系淡化、社会意识淡漠等多方面原因,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 留守儿童的状况根据我们的调查,留守儿童家庭的人口数量普遍较多,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且其中不少家庭确实由于父母进城打工等原因无法长时间照顾孩子。
此外,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相对较为贫弱,学习成绩往往较差;在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日常生活也存在很多问题。
另外,留守儿童常常与外界缺乏沟通和互动,尤其是缺乏与父母的亲情交流,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4.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将留守儿童纳入相关政策措施的考虑,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生活保障•加强家庭与学校互通沟通,建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辅导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帮扶,营造支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鼓励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创造共建共治的格局5. 总结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为解决留守问题做出实际行动。
留守儿童调研社会实践报告一、调研目的与背景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大量农民工向城市迁徙,为了谋生,他们将子女留在乡村,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次社会实践以调研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为主要内容,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状况,提出相关解决办法,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出一份力。
二、实践过程1. 走访调查我们小组先走访了当地的一些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业情况以及心理状态。
家访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到这些孩子的真实生活情况,得以观察和记录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
2. 组织座谈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组织了一次留守儿童的座谈会,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座谈会上,他们向我们诉说了他们的内心困惑和烦恼,例如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学业压力大,没有人在家照顾等问题。
3. 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和座谈会,我们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数据收集和整理。
根据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业、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1. 家庭状况留守儿童的家庭多数是由年迈的祖父母或者亲戚照看。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陪伴和关爱,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构成了不小的影响。
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生活条件不够优渥。
2. 学业情况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监督和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在学校中,他们往往缺乏动力和目标感,成为了教育的薄弱环节。
3. 心理状态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导致心理上容易出现焦虑、自卑、懒散等问题。
同时,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单一,缺乏适当的社会交往和沟通技巧,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源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
首先,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长的陪伴和关心,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其次,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辅导和关心不够,也是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低下的原因之一。
萧县丁楼中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丁楼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地区位置以及当地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这所学校里的留守儿童数量非常之多。
在调查期间,我们采用了问卷、面谈等形式,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背后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造成这些现象原因,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学校留守儿童现状我们的调研基本概况如下:(1)此次调查,由于校方的某些原因,我们的调查对象只限于部分班级,包括初二整个年级7个班和初一年级2个班,初二共314人,初一共109人,总人数为423人。
在423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共有133人,约占31%,如图1所示。
在其他未调查对象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样是留守儿童,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我们决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
(2)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选择在较远或较发达的地区就业,例如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等,由于工作性质或工作时间等原因,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孩子,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尤其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等更无法关注。
正因为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给社会留下了很多的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等等。
图1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1)家人与孩子之间感情冷漠我们与这里的学生交流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这些学生对我们的感情不能说冷漠,只能说很冷静!这是必然,因为他们确实是一群情商很低的留守儿童。
但这些儿童之所以这样看待我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引起了我们全体队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我们这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造成这样情形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得不到任何家庭温暖,从而导致他们对整个社会的冷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竟然有70.7%的留守儿童在中秋节没有跟父母一起度过,尽管学校已经集体放假,仍有部分留守儿童选择留在学校,他们的解释是要么家里没人,要么是父母没回来。
想一想,在中秋月圆人不圆的夜晚,这些孩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伤感?孤独?思念?我们不得而知。
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等原因,部分家长回家探亲的次数也不是很多,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所以学生在一年内跟家人见面的次数少的可怜,具体情况如图2。
如上图所示: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三个月或一年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
他们都是十四、十五岁的青少年正是需要与父母沟通的时期,而且他们刚刚开始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探究这个世界。
多数学生奉行的是“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这种相对的情感认识。
因此留守儿童见到父母后感觉非常陌生,有的虽然意识到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但一直都没有对他们产生亲近的欲望,也有的感觉跟父母刚见面很陌生,不久才亲密起来。
总体上看,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极短,从而导致父母无法跟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亲子关系情感的培养,所以说,在情感上孩子是很难感受到家庭温暖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孤独的。
面对聚少离多的情况,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也有很多,例如返家探亲,写信,打电话等等,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在“你和父母多久通一次电话?”问题中,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具体情况如图3:如图所示:半个月以及半个月以上才通一次电话的留守儿童约占75.9%,这充分看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远远不够的,且情况非常让人担忧。
在缺乏沟通的环境下,尽管有76.7%的留守儿童认为“接到父母的电话很高兴”,但也有19.5%的留守儿童觉得无所谓,想接就接,甚至有3.8%的留守儿童不愿意接父母的电话或很讨厌接到父母的电话,从这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关爱对一个孩子的发育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心理学者称,孤独的成长对这些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
缺乏关爱的家庭,让这些孩子对人对事都变得非常冷淡,不论家人,老师,还是同学,在他们眼中都成了没有温度,没有血肉,没有情感的过路人。
(2)缺乏安全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要么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有的甚至自己一个人故居在家。
他们要么寄住在亲戚家里,要么一直住在学校。
祖辈大部分都是社会弱势群体,没知识,没文化,没有能力为留守儿童营建一个坚硬的家庭保护外壳;亲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稍微有人情味亲戚还有些许责任心保护他们的安全,没有人情味的亲戚都是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这些儿童一旦受到社会的歧视或不公平对待,他们就没有了任何招架能力,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家人,对社会产生不信任,缺乏安全感。
调查数据显示:有57.9%的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在“你会被别的小孩欺负吗?”问题中,有35.3%的留守儿童回答“偶尔害怕”,有6.7%的留守儿童回答“常常害怕”。
就初二(5)班的朱观雄同学来说,父母长年在外务工,自己在校住宿。
有一次,他有气无力走过来向班主任借钱,班主任问他为什么,他犹豫了一回才说出原因,原来他的父母没给他生活费,他已经饿了两天,打电话给父母,电话没人接,又不敢跟别人借,怕没钱还给别人,实在撑不住了,才鼓起勇气跟班主任说。
当时我们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一个学生每天都在担心父母会不会给生活费,今天有没有饭吃等等。
这些本不应该担心的消极问题,连一点温饱安全感都没有给他们,那么学生还有什么心思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呢。
所以缺乏安全感的留守儿童开始质疑家长对待他们的态度和他们自己活着的理由。
在调查中,尽管有82.0%的人认为“自己的出世是令父母喜悦的”,但仍有9.2%的人认为“自己是父母的负担”,还有4.5%的人认为“自己令父母讨厌,可有可无”。
他们有这种消极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父母给予他们太少的关怀和关注,让他们感觉失去了依靠,没了精神支柱,没有安全感。
另外,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寄居在亲戚家里,如果亲戚家中也有小孩,这些留守儿童往往会受到很不平等的待遇,同样,他们也会感到没有安全感。
没有归宿感。
失去家人的庇护就像失去表皮保护的沙土,变得脆弱,变得漂泊不定。
(3)隔代教育不尽人意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
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祖辈们绝大部分都是没知识,没文化的老人,素质低,文化程度不高,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而且祖辈的教育方式往往偏于溺爱,对孩子太过纵容,导致小孩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通常,祖辈和孙辈之间很容易产生代沟,祖辈们只一味追求物质满足,并没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导致与孩子沟通存在困难。
例如,初二(5)班的李慧欣同学曾经因爷爷奶奶的不理解而一个人离家出走,去深圳找自己的父母。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李慧欣同学喜欢交笔友,她的爷爷奶奶以为她结识了一些社会不良青年,就不辨黑白狠狠训了她一顿,李慧欣同学立即感觉到爷爷奶奶并不了解她,也不尊守儿童处于中等偏差状况。
由于受当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一有时间就往校外跑,出去喝酒,打桌球,玩游戏等等,根本无心恋学;部分留守儿童虽然呆在学校里学习,但自控能力很差。
例如上课用手机上网,狂热追星,晚修时看小说……一些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关注过少,平时只会寄钱寄物;还有部分父母目光短浅,总认为读书没用,只希望孩子快点初中毕业,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后就可以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另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低,对孩子的成绩没太大的要求,导致这些学生想学就学,不学也无所谓。
以上这些父母的表现,无疑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商量余地’,以至其学习缺乏动力状况更令人担忧。
这些学生的平时表现,几乎可以这样形容:上课睡觉泛滥一片,晚修讲话泛滥成河,照抄作业泛滥成灾。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中。
对此,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感到非常头痛,我们这些实习老师也感到非常无奈。
对于父母在身边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却积极多了。
不言而喻,有父母在身边,这无形之中就给孩子施加了一种压力,让他们更加勤奋努力学习,相比之下,留守儿童就不同了。
如果这些留守儿童同样有父母在身边,相信情况也会很不一样。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父母回来的时候,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变化?”问题中,有44.4%的留守儿童回答“比平时勤奋”,具体情况如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在身边,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帮助作用,这种作用来自多方面:一方面,孩子在父母眼皮底下生活不敢‘恣意妄为’,时刻受到父母的监督与关注;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有一定的学习辅助作用,例如检查作业、练习册等等。
总的来说就是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而这两者都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助力。
(6)性格出现缺陷与留守儿童交谈,让我们感到最费力的是:很难让他们张口说话,非常害羞,也不敢正视我们的眼睛,一开口,整个脸就扭开了。
一般情况下,如果你不主动找他们说话,主动靠近他们,他们就离你远远的,性格很腼腆、内向。
在调查留守儿童性格时,我们也发现了这个事实,尽管有49.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很外向活泼,但另外50.4%的留守儿童,情况就不是很乐观了,具体情况如下:同时,留守儿童的性格比较自卑,不自信,他们经常怀疑自己,否认自己。
譬如问他们相不相信自己能考上高中时,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希望了;向老师请教问问题时,他们都非常担心老师会责怪他们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怕老师说他们笨。
还有性格比较孤僻,在平时生活中,都习惯一个人独来独往,没什么朋友。
生病了,不敢跟同学和老师说,除非病得非常严重,才走来跟老师说;有心事,从来不外露,一直压抑着自己,也不向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同学倾诉,所以到最后就憋出问题了。
另外一些留守儿童虽然性格活泼外向,但也很让人担忧。
这些留守儿童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变得非常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唯我独尊,欺负弱小。
一旦被老师教训,叛逆心理特强,而且屡教不改,所以老师对这部分同学感到非常头痛。
这些留守儿童的性格之所以变成这样,除了受社会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父母。
父母是家庭的第一位教师,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但这些父母过早地离开了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导致孩子性格的不健全。
在我们的调查中,问及“父母到外地工作之后,你的性格有什么变化?”时,有9.8%的留守儿童说“没什么精神,对什么都很难提起兴趣”,有8.2%的留守儿童渐渐变得不爱说话。
三、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1、父母自身(1)尽可能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一年回家探亲的次数尽量频繁一点,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在无法见面的情况下,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联系,例如打电话,写信等等,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谈心沟通;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给予必要的精神营养和道德灌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这些留守儿童也是非常乐意与父母保持联系和沟通的,具体情况如下图:调查数据显示,有95.5%的留守儿童想念见到远方的父母,79.7%的留守儿童说“见到父母的心情是很高兴”的。
(2)改变思想观念有的父母以为学校是一所“劳教所”,把子女放在学校后就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一切后果由学校负责;有的父母以为金钱就能满足小孩,用金钱就能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平时,只懂得寄钱寄物,任其所求,没有给小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感情;有的父母把错误的观念灌输给小孩,那就是“读书无用”论,以至这些小孩无心向学,一心想早点出来打工赚钱,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