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人肉搜索”引发的法律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07.64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许多争议。
特别是在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滥用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还可能引发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危机。
本文将围绕法律案件中的人肉搜索展开讨论,分析其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一、人肉搜索的定义及特点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传播、评论他人的个人信息,以达到揭露真相、监督社会、追求正义等目的的一种网络行为。
其特点如下:1. 快速传播:人肉搜索具有极强的传播速度,一旦发起,相关信息瞬间被大量网民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2. 门槛低:人肉搜索的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专业知识和技能。
3. 真假难辨:人肉搜索的信息来源复杂,真假难辨,容易造成误判。
4. 隐私侵犯:人肉搜索过程中,个人隐私容易被泄露,给受害者带来极大伤害。
二、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危害1. 侵犯个人隐私:人肉搜索将个人隐私暴露于众,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可能导致其生活、工作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2. 影响司法公正:人肉搜索的滥用可能导致舆论压力过大,影响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干扰司法公正。
3. 加剧社会矛盾:人肉搜索的负面效应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引发暴力事件,破坏社会和谐。
4. 法律风险:人肉搜索的滥用可能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给参与者带来法律风险。
三、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应对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人肉搜索危害的认识,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
2. 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规范网络行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3. 强化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涉嫌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4. 提高公众道德素质: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文明上网。
5. 建立人肉搜索举报机制:鼓励网民积极举报人肉搜索违法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6. 加强司法救济: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人肉搜索的法律思考人肉搜索引擎是任何的搜索引擎都无法相比的一种搜索引擎,它灵活多变,力量强大,几乎可以搜索到任何信息,细致,有效,快速。
近几年来在网上兴起,最初起源猫扑,而后一发不可收拾。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人肉搜索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人肉搜索有其强大的搜索功能,也必然有其弊处。
人肉搜索在其使用不规范的时候,容易伤害到无辜的当事人。
在众多的人肉搜索事件中,被搜索的那个人隐私被全部地公布,当事人面对的不但是人们在网络上的侮辱和唾骂,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大量的人身攻击和伤害。
大有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状况。
丢工作,被不明人士无休止的骚扰,甚至她们的家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人肉搜索一旦超越了道德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限度,就容易触犯相关的法律,侵犯个人隐私权等其他的一些相关的合法权力。
对于人肉搜索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去真正的约束它,直到各种关于人肉搜索的事件频频发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的危害性,才引起了社会各方热烈的关注。
网络侦探在寻找事实的同时,往往让当事人的照片、身份证号码等个人隐私被公众所知晓。
人肉搜索能够帮助有困难的人,但是过分的公布别人的隐私并且影响到当事人的家人,这就显的过分了。
人肉搜索构成了对相关当事人隐私的极大的侵犯,公布的信息若不属于个人隐私范畴还好,若属于当事人的隐私,就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一般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都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监督效果都很差。
有了人肉搜索就好像是有了道德法庭一样,社会也会更加的稳定与繁荣。
人肉搜索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的自由表达的平台,每个人可以以一个真实的面孔在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
人肉搜索引擎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治理与现实社会法律治理的两两结合。
人肉搜索是否违法,关键在于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有关保护个人隐私的规定,关键在于这项行为是否对受害人的名誉产生伤害。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思考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思考摘要网络言论作为言论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使其兼具传统意义上的言论和网络的双重特性。
网络言论的这些特点使公民在行使其权利时易发生权利的滥用,这主要以侵权为表现形式。
权利的滥用必然导致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权益的侵害。
本文主要从网络言论的现状作为出发点,试图网络言论自由的概念及其特点有较深入的分析,只有在对网络言论自由概念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网络言论自由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言论自由表达自由网络权利冲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自从有了网络人们便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人们可以在各种BBS、论坛上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然而,网络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它给数百年来人类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无意或者有意间导致了对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及权利造成侵害。
于是就有人认为,对于网络言论要严加限制,不能让网民随便发言,否则就会侵犯别人的权利。
针对这种看法,笔者不禁有了疑问,让人既爱又恨网络言论自由到底是什么?是否需要对其限制?该如何限制?本文将从网络言论自由的概念入手,并对网络言论自由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及限制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界定自由,它不仅是一个哲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法律概念。
法律上所说的自由是“人的权利,即自由权” ,具体到本文的网络言论自由概念上,是指人通过网络工具(或途径)表达自己观点或看法的权利。
在弄清网络言论自由的概念之前,笔者就一组概念进行厘定,即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的概念辨析。
有人认为,表达自由就是指的言论自由,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且一般人经常对这二者混同使用。
但是二者还是存在区别的,笔者认为尤其在进行学术讨论时应将二者进行严格界定。
首先,我们来看表达自由的概念,在英文中用freedom of express表示。
“人肉搜索”与言论自由、隐私权保护作者:肖叶飞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3期【摘要】“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人工参与的网络搜索方式,它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舆论监督、捍卫道德和惩恶扬善的作用,但是又容易侵犯公民的隐私等人格权。
那么,“人肉搜索””是社会资源还是网络暴力?如何平衡宪法上公民的言论自由和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等问题值得探讨。
【关键词】人肉搜索隐私权言论自由“人肉搜索”是一种人工参与的网络搜索方式,提问者通过网络发帖子提出问题,其他网民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甚至道听途说的方式回答问题,这种搜索变传统的网络机器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式搜索方式。
人肉搜索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也起到舆论监督、捍卫道德和惩恶扬善的作用。
然而,人肉搜索又极易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甚至由此演化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
因此,如何平衡宪法上的公民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值得探讨。
一、“人肉搜索”的缘起与传播特性“人肉搜索”最早是猫扑网的一种人工参与的搜索方式。
猫扑论坛经常有人提问,提问的人往往会用猫扑的虚拟货币Mp来奖励可以帮助他们的人,一些人为了挣取Mp而勤于回答问题,他们被称为赏金猎人。
广义而言,“人肉搜索”就是这样一种人工参与的搜索方式。
但经常引起隐私权争议的是针对个人信息的搜索,也就是狭义上的人肉搜索,它以网络为平台,以网民为资源,一人提问、八方回应,成百上千的人从不同途径对某个人的各种信息进行挖掘和搜索,并将其公布。
三年来,具有轰动效应的“人肉搜索”的典型案例有:2006年的魔兽“铜须门”事件;2006年的“踩猫事件”;2007年钱军无端打人事件;《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抽烟1500元/条》的帖子引起的2008年的“人肉搜索第一案”,如此等等。
从以上人肉搜索案例的传播过程来看,人肉搜索一般首先通过发帖启动搜索行为,将搜索对象的某些线索公布于网络,发动广大网民进行搜索,相关网站或论坛版主高度关注或反复置顶,广大网民通过参与搜索并提供、分析、整理相关线索,确定被搜索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以及相关信息。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人肉搜索是指在网络上通过公开或半公开的渠道,对特定人物或事件进行搜索和调查,以达到揭露真相、监督社会、娱乐大众等目的。
然而,人肉搜索在追求真相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人肉搜索的法律案例入手,分析其法律性质、法律责任以及法律规制,以期为人肉搜索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人肉搜索的法律性质1. 人肉搜索的法律性质之争关于人肉搜索的法律性质,学术界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侵犯隐私权说:认为人肉搜索涉及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2)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说:认为人肉搜索行为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言论自由说:认为人肉搜索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体现,具有监督社会、揭露真相的作用。
2. 本文观点本文认为,人肉搜索的法律性质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法律关系。
一方面,人肉搜索涉及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具有侵权行为的特征;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言论自由,具有监督社会的功能。
因此,在处理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其法律性质,进行合理规制。
三、人肉搜索的法律责任1. 侵权责任(1)隐私权侵权:人肉搜索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
对此,侵权人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名誉权侵权:人肉搜索过程中,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损害他人名誉。
对此,侵权人应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 刑事责任(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人肉搜索过程中,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他人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诽谤罪:人肉搜索过程中,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3. 行政责任(1)网络安全法:人肉搜索过程中,违反网络安全法规定,如未采取技术措施保护他人个人信息等,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平衡保护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和表达权利。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互联网上,隐私权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平衡保护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其中,“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互联网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不仅涉及到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平衡问题,还涉及到道德、法律以及社会伦理等多个领域。
一、什么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来追踪、搜集并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通常会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如社交网络、博客、论坛等,集中力量对某个特定的目标进行调查、追踪和公开。
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民间的公益心理、求真心态或个人好奇心,但也存在着侵犯隐私权的风险。
二、“人肉搜索”的利与弊1. 利“人肉搜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公共信息的不足,追踪到一些重要信息,揭露某些腐败、欺诈等不光彩行为,对维护社会公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通过“人肉搜索”揭露了一些被遗忘的公益事业,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人肉搜索”还推动了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改善,为民众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变革。
2. 弊然而,“人肉搜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这种行为往往缺乏合法性和规范性,容易滋生网络暴力和私人恶意的追踪与攻击。
其次,很多时候,“人肉搜索”过程中的信息与事实之间存在误导或断章取义的情况,会给被搜索者带来巨大的伤害和困扰。
此外,个人信息的公开和滥用也威胁到了个人的隐私权和人权。
三、隐私权与言论自由的边界1. 隐私权的重要性隐私权是个体在个人生活、思想、信仰、家庭等方面的自由权利,是个体对自己个人信息的保护。
隐私权的保护有助于个人发展、尊严和自由的实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护个人隐私尤为重要,因为公开个人信息可能导致个人的丧失尊严和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2. 言论自由的必要性言论自由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基石,保障了个体的表达权利、知情权利和监督权利。
人肉搜索引致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社会思考[摘要]“人肉搜索”引起了诸多问题,它的泛滥折射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欠缺及公共领域信息公开的滞后。
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来规制人肉搜索、促进公共领域的信息公开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人肉搜索;个人信息保护;隐私;公共领域信息公开网络的快捷发展在带给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上便利的同时,也引起诸如人肉搜索泄露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法律问题。
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检视进而提出改进方略,以期望通过立法规制,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同时促进公共领域的信息公开。
一、人肉搜索的涵意(一)基本含义释析人肉搜索引擎是基于搜索引擎技术上的人群应用: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1](二)存在原因探究1.生存的空间每一个人肉搜索事件都需要网民及网站管理者互动,比如网友大量关注、转载,网络管理员的反复置顶推荐。
如果没有炒作和支持,人肉搜索并不会存在。
与此同时,网站和相关媒体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为一旦发生”人肉搜索”事件,几乎所有的网站和媒体都会跟进。
2.道德的责难“人肉搜索”还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道德争议:在大众的眼中一些人应该受到谴责,但是法律并没有制裁他们,只有通过道德的途径进行批判。
“小悦悦事件”中18名冷漠路人、见义勇为事件中受益人的漠视等等,诸多不当行为激发了网民的正义感及社会责任心。
在网络世界不需承担风险就可以满足惩恶扬善的心理,弘扬社会正义。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法律研究中心刘德良教授说:“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在客观上会使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在网络上不被发现和不被拘束。
”[2]3.信息公开的滞后公共领域的信息公开近年虽有不少进展,但在涉及官员个人的财产申报制度等方面,一直未能有效建立起来。
公众要获知公职人员的真实信息,履行公众监督之责,依然存在困难。
对互联网“人肉搜索”现象的法律思考摘要:“人肉搜索”在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同时,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
因此,如何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约束不当言论和行为,给“人肉搜索”一个适度合理的法治框架,让“人肉搜索”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从而发挥越来越多的正面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肉搜索;侵权行为;隐私权;立法规制人肉搜索从2006年在猫扑网出现发展至今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已有不少人肉搜索大事记,从这些大事记中笔者看到了“人肉搜索”的是是非非以及“人肉搜索”对公民权利的冲击,同时也引起了笔者从法律的角度对互联网“人肉搜索”现象的思考。
一、什么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信息搜索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根据一般解释,广义的“人肉搜索”泛指将Google、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与人工搜索相结合,一切由信息“征集者”提出问题,信息“应征者”回答问题的信息搜索与提供方式。
[1] 狭义的“人肉搜索”是指以网络为平台,以网民为资源,逐渐获取某个人或某些人信息,然后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最后找出这个人并确认某个人信息的过程。
[1]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超强的搜索手段,不再仅仅依靠网络数据库,而是由网民自发性的、集体完成的行动。
它通过充分动员广大网民的力量,集中网民注意力,在网络上搜索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的信息和资料,确定被搜索对象的真实身份并将其暴露于互联网世界。
二、“人肉搜索”的是与非(一)“人肉搜索”代表了“正义”,具有积极性。
“人肉搜索”的出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体现了社会对公平、公正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对做了坏事、不道德之事但却未能得到应有惩罚的行为,特别是对那些法律还不能直接介入的道德失范现象,“人肉搜索”使人人都变成了“警察”、“法官”和“道德审判者”。
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不光需要来自政府上层的监管和法律制约等手段,还需要来自民间的力量,“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相对新鲜的事物,是互联网送给我们的一种特殊工具,其威力很大,有其他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优势。
由人肉搜索谈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关键词: 人肉搜索侵权隐私权保护内容提要: 将个人信息在网上传播,导致被传播者的个人安宁遭到破坏,那就超越了法律的规定,存在侵犯公民隐私的问题。
把隐私权纳入人格权保护范围,一方面使公民明确个人的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护隐私权的自觉性,做到有法可依,推动法制建设。
另一方面使司法、执法机关有法必依,不仅不会造成原有体系的不和谐,相反是对原有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一、人肉搜索的含义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甄别真伪,部分又基于通过知情人匿名或公开“爆料”的方式搜集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
“人肉”一词表明人工的介入在搜索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区别于基于算法的传统机器搜索。
一般来说,人肉搜索的起因是一起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是犯罪行为(如撞人后逃逸),或者是不违反法律,但为主流道德观所憎恶的行为(如丈夫婚外恋导致妻子自杀),甚至只是一个不合常理的事件(如很黄很暴力的事件)。
事件发生后,相关人或对事情真相好奇者,往往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帖子,列出已掌握的人物资料,号召网民帮助查出该人的身份和详细的个人资料。
而响应者通过互联网、人际关系等手段,寻找到更多的资料,并以总结形式再次发布于网上。
人肉搜索,最早起源于2006年3月天涯虚拟社区之“娱乐八卦”论坛对网络名人“毒药”的调查。
当时在各大网上社区广泛流传“毒药”为高官许世友之后,数名天涯网友对“毒药”发起了互联网上首次基于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人肉搜索活动,“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从此彻底改写了互联网匿名的历史,造成了巨大影响。
案例一:死亡博客事件2008年1月9日,天涯论坛一位网友在浏览到姜岩的MSN空间后,在“天涯八卦”义愤发帖,标题为《看到一个MM自杀前的博客因为小三……她从24楼跳下去了,好惨》,帖子全文转载了姜岩自杀前的博文。
1月10日晚,一个自称姜岩的朋友的朋友的网络友发了题为《哀莫大于心死,从24楼跳下自杀MM最后的BLOG日记,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帖子。
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思考09公管吴昊娇 090107043 人肉搜索引擎,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它利用接近“百度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
先是一人提问,然后八方回应,通过网络社区集合广大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并把这些细节曝光。
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
人肉搜索的发动和参与者各式各样,一些人肉搜索案件发生,其中有正义的也有不正义的,利弊参半。
一、人肉搜索有利有弊利:可以维护正义良知的“道德审判”。
“人肉搜索”最初是作为一种信息的供需技术而存在,但是更大规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肉搜索”,是社会问题的折射,其本质是道德表达。
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有利于人们回避现实社会,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
“人肉搜索”所选择的对象,几乎都是引起广大网友愤怒,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或人物。
在我国特殊的网络环境下,“人肉搜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公民行使监督权、批评权的体现。
网民将涉嫌违法、违纪或者道德上存在严重问题的人或事件以及相关信息公布在网上,由网民们自行评判,如果行使得当,也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维护公共利益。
通常情况下,道德只能靠自律和监督,在现实中效果较差。
“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使社会更稳定。
弊:人肉搜索是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网络暴政” 。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会收到网络上和现实的人身攻击和伤害。
这种行为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会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来自五湖四海、成千上万个人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就能掌握这个人的所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