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与道德——浅析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 格式:pdf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
《月亮与六便士》点评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杰作,该书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通过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命运展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作品深刻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一个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有着优裕美满的生活,但他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了原有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
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彻底改变,展示了人性中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复杂面貌。
其次,作品通过思特里克兰德的生活经历,对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婚姻家庭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不惜放弃一切,包括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
这种对物质文明的反叛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无疑对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启示。
此外,作品的语言表达也极具魅力。
毛姆的文笔简练而富有力量,他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细腻而深入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和经历。
总的来说,《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天才与物质文明之间矛盾冲突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还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这部小说不仅值得一读,更值得反复品味和思考。
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追求个性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启示。
月亮与六便士深度解读《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 1919 年。
这部作品以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探讨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自我与社会等诸多重要的主题,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深思。
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一位证券经纪人,拥有稳定的职业、美满的家庭和看似幸福的生活。
然而,就在他四十岁的时候,突然抛弃了这一切,只身前往巴黎追求自己的绘画梦想。
他的行为让身边的人感到震惊和不解,他的妻子认为他是被别的女人勾走了魂,朋友们则觉得他是一时冲动,失去了理智。
但思特里克兰德对这些看法毫不在意,他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
在巴黎,思特里克兰德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他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依然坚持每天作画。
他的画作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认可,甚至被认为是粗制滥造、毫无价值。
但思特里克兰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艺术追求是正确的,他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他作品的价值。
后来,思特里克兰德离开了巴黎,辗转来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创作的灵感。
他与当地的一个土著女子结婚,过上了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在这里,他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赞美。
然而,不幸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在不久后患上了麻风病。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眼睛失明了,但他依然没有停止作画。
他在自己的房间墙壁上绘制了一幅巨大的壁画,这幅壁画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但在他死后,他的妻子按照他的遗愿,将这幅壁画付之一炬。
思特里克兰德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惜放弃一切。
他的行为看似疯狂、自私,但实际上却反映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在他看来,艺术是高于一切的,为了艺术,他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和磨难。
这部小说中的“月亮”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理想和梦想,而“六便士”则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和世俗的价值观。
赏析《月亮和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
该书通过讲述一个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在中年时期突然抛妻弃子,投身于绘画创作的故事,探讨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个人等多方面的问题。
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他的生活平静而稳定,但他却在中年时期放弃了这一切,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
在他的画中,他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画既是他对生活的记录,也是他对艺术的追求。
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让人们感到震惊和不解,但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甚至在贫困和疾病的困扰下也没有放弃。
他的执着和勇气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敬意,但同时也让人们对他的行为产生了质疑。
在小说中,毛姆通过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描写,探讨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个人等多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只有通过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毛姆还通过对斯特里克兰德的绘画作品的描述,探讨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一种技术的展示。
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和灵感,而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艺术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最后,毛姆还通过对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经历的描述,探讨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个人也有自己的选择和权利。
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个人需要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也要尊重社会的规则和秩序。
总的来说,《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通过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描写,毛姆探讨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个人等多方面的问题,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篇)第一篇: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9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不久前便拜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记忆深刻的是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梦想的道路上,表现出对人情与人性的摒弃和过分自私的态度。
也总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斯特里克兰德生活过三个地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塔希提岛,也在这三个地方分别经历了三个女人:妻子艾米、朋友的妻子布兰妮、土著少女艾塔。
伦敦,土生土长生活了四十几年。
有一份在证券公司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双聪慧乖巧的儿女,妻子艾米贤惠且知书达理。
留下一张纸只字片语,就轻而易举抹掉了前面走过的人生轨迹。
巴黎,凭着对绘画的一腔执念,沉迷于梦想一发不可收拾。
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变得不近人情,一切与己无关。
病重时得到了朋友妻子布兰妮的悉心照顾,恼恨的是凭着自己无所谓心理下毁掉了朋友的生活甚至布兰妮的生命。
他还能摊摊手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不堪一击的生活,以及被生活压迫下人性的丑陋。
梦想又是什么呢?之后经过马赛到达塔希提岛,这是他灵魂出窍之后得到升华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心中的梦想毫无阻隔。
有着一个默默守护他,忠诚于他梦想,叫做艾塔的土著少女。
即便是他快到生命终点,也无损他绘画才能的发挥。
梦想可以实现,但原来如此艰辛!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绪一直久久不能平。
这样的男人不是典型的渣男吗?他的出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去了哪里?抢走朋友之妻,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这些让我感到愤怒,任何对梦想的追求都不应该是自私甚至脱离道德的借口。
文末描述了斯特里克兰德病死后盛名,把视角又重新拉回到了他结发妻子与一对儿女身上。
现代短篇小说鉴赏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现代短篇小说鉴赏: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毛姆的短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该作进行深入鉴赏和解读。
从故事开篇,我们就能感受到毛姆独特的叙事方式。
在小说中,毛姆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将整个故事交托给了一个名叫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故事人物。
通过斯特里克兰的视角,读者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主人公查尔斯·波德克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波德克是一个富有的中年商人,他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感到厌倦,决定追寻内心真正的艺术追求。
这种对于内心的执着和追求,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波德克为了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毅然放弃了原本稳定的生活,选择踏上一个陌生而艰难的道路。
他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眼中的“月亮”,尽管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波德克的妻子。
她是一个相当传统的女性,在波德克的艺术梦想面前感到迷茫和不解。
然而,波德克的决定也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感。
毛姆通过这对夫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人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除了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对艺术价值的探究也是非常深入的。
波德克认为,艺术才是真正的存在意义,他追逐着艺术的真谛,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然而,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波德克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诸多嘲讽和质疑。
毛姆通过波德克的经历,探讨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毛姆对于艺术与人生意义的思考。
小说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波德克在最后的时刻,面对自己的死亡,体验到了内心的真正平静和满足。
这种平静并非是外部的功成名就,而是来自于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内心的满足。
毛姆巧妙地通过这一结尾,提醒读者重视内心的追求和个人价值。
总的来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充满深意的现代短篇小说。
《月亮与六便士》深度解读《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小说,以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优裕的生活,追求艺术和自我实现的历程。
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深度解读。
《月亮与六便士》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哲学著作。
毛姆通过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经历,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一位伦敦的证券交易员,拥有稳定的职业、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健康的孩子,但他却因为对绘画的痴迷,抛妻弃子,远赴巴黎,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在巴黎,他的生活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却从未改变。
毛姆在小说中通过斯特里克兰德的经历,提出了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是追求现实的安逸,还是勇敢地追寻内心的激情?斯特里克兰德的选择显然是后者,他放弃了六便士的世俗生活,选择了月亮般高洁的艺术理想。
小说深刻地描绘了斯特里克兰德内心的挣扎与冲突。
他的行为虽然被社会视为离经叛道,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却是真实的。
毛姆并没有简单地对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而是通过他的经历,让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斯特里克兰德在追求个人艺术理想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家庭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读者对艺术家社会责任的思考。
毛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月亮与六便士》也反映了毛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虽然极端,但他的追求却触及了人性的本质:对于真理和美的渴望。
这种渴望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是人性中最纯粹的部分。
总之,《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人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
毛姆通过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无论选择何种道路,都应该勇敢地面对,真诚地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赏析《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艺术家的人生故事,通过对人生价值观、艺术创作和追求真实的思考,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本文将从情节梗概、主题分析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对《月亮与六便士》进行赏析。
首先,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主角是一位叫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英国商人。
故事以斯特里克兰的一次变故开始,他决定告别现实生活去追寻内心的艺术梦想。
他来到巴黎,并深陷于绘画之中,但却并不满足于常规的艺术方式,他寻求创造性的表达。
然而,他的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以及自己内心的挣扎都使他的生活变得困难重重。
斯特里克兰的艺术之旅中相继出现了几个关键人物。
首先是塞缪尔·莫乃,一位前印象派画家,给斯特里克兰带来了艺术上的启发。
莫乃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对真实生活的追求为斯特里克兰指引了一条道路。
然而,斯特里克兰并不仅仅满足于模仿莫乃,他追求更为自由和创新的艺术表达。
随后,斯特里克兰结识了蒙·德·劳伦斯,一个对他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女孩。
劳伦斯是一位富有才华的雕塑家,坚信人类应当勇敢地面对自己真实的欲望,并寻找真正的幸福。
她的出现给斯特里克兰的内心带来剧烈的冲击,斯特里克兰怀疑了自己过去的选择,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以及他自己对艺术的真实渴望。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铺陈,《月亮与六便士》探索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社会的冲突。
斯特里克兰为了艺术的追求放弃了传统的家庭生活和商业事业,这使得他遭受到了亲友和社会的非议和不理解。
他的选择让人们开始反思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的意义。
小说中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冲突上。
斯特里克兰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信仰,试图借助艺术去表达,但他却在社会现实中遭遇到严重的困境。
小说通过斯特里克兰的选择和经历,表达了艺术家在现实世界中追求真实和自由的困难。
同时,小说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现实和理想是否可以和谐共存,以及个体应该如何选择和权衡。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美学思考“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美学思考伟大的文学家毛姆曾说过:“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
”作为一名小说家,他一直坚持着这一信仰,将生活中的人情世态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名著《月亮与六便士》,以描绘一个艺术家的人生为主线,探讨了艺术、美学、社会、道德等众多问题。
本文将从中挖掘与美学相关的思考。
一、个人的美学观人的美学观在很大程度上由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形成。
在小说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人,他厌倦了繁琐的生活方式,在画家布鲁姆的影响下,走上了寻求内心真正的美的道路。
斯特里克兰的艺术观是:“艺术应该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表现形式,不需要太多繁琐的细节。
”这是一种非常抽象的美学观,但在小说中对斯特里克兰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学差异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人们的审美判断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小说中描写了斯特里克兰在太平洋岛国居住的时候,由于对当地的自然风光产生了强烈的美感,而与当地的女人艾达发生了婚外情。
但在当地居民的眼中,斯特里克兰的行为并不是一种艺术创作,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种差异,展示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存在的差异。
三、生命的美学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美学思考是生命的美学,为了追求艺术,斯特里克兰经常以艰苦的方式生活,过着拮据的日子,在这些艰苦中,他却能看到美的另一面。
尽管他原来的生活很平凡,但是这个平凡的生活,往往又是最特别的。
四、对艺术价值观的探究在小说中,布鲁姆和斯特里克兰在艺术上的价值观分道扬镳。
布鲁姆的理念是追求细节表现的完美,“把衬衫上的扣子画得清晰可见”。
而斯特里克兰则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直接而真实的表现方式,通过艺术来传达内心的情感。
这种不同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对于艺术的认知有深刻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也有极大的影响。
五、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小说中最主要的美学思考莫过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水滴石穿般的艺术修炼,终于让斯特里克兰成为了一个有名的画家。
《月亮与六便士》赏析《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艺术与金钱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对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进行探讨,同时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
小说以斯特里克兰为视角展开,他是一个成功的股票经纪人,过着安逸而保守的生活。
然而,斯特里克兰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自由和真实的艺术追求。
在偶然邂逅画家查尔斯·莫洛的作品后,斯特里克兰被深深吸引,并立刻决定放下一切,追随内心的呼唤。
小说的情节发展极具戏剧性,斯特里克兰放弃了财富与名利,毅然离开家庭,远离社会的束缚,去巴黎追求艺术的理想。
而在巴黎,他结识了莫洛,并迅速进入了艺术圈子。
斯特里克兰以自己的热情与才华,展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天赋,并成为备受赞誉的画家。
然而,斯特里克兰的艺术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他受到极高赞誉的同时,他也面临着道德上的挑战。
他与模特儿阿兹黛尔陷入了爱情,并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家庭。
小说通过斯特里克兰的选择和行为,探讨了个人情感和道德与追求艺术的冲突。
小说的主题之一是现代社会中艺术与金钱的对立。
斯特里克兰最初是一个成功的股票经纪人,过着富有而安逸的生活。
然而,他深知金钱并不能带给他内心真正的满足,他想要追求一种更高尚的生活。
作者通过莫洛的形象,揭示了自由艺术家所追求的理念。
莫洛坚信艺术的真实与独立,不受外界的影响和金钱的束缚。
他批评社会对艺术的商业化,呼吁艺术家追求内心的真正追求,而不是迎合市场的需求。
然而,小说中也暗示了艺术与金钱之间的微妙关系。
斯特里克兰离开了成功的事业,追求艺术的梦想,却在艺术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的选择引发了家庭的破裂和内心的痛苦。
小说告诫读者,艺术的追求虽然高尚,但也需要在社会和现实中找到平衡,避免理想主义的极端。
除了艺术与金钱的对立,小说还涉及了生活的意义和个人追求的价值。
斯特里克兰通过选择放弃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追求自由与独立的艺术家生活。
解读《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成功的股票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艺术梦想,抛弃家庭和事业,最终在巴黎过上了贫穷而充实的生活。
这部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的困境,引发了人们对生活、艺术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首先,从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角度来看,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一方面,他是一个成功的股票经纪人,拥有美满的家庭和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他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渴望在画布上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内心的冲突使得他在道德和现实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抛弃家庭和事业,去追求艺术梦想。
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也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抑和束缚。
其次,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看,《月亮与六便士》展示了一种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艺术,不惜背叛家庭,甚至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漠不关心。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被认为是道德败坏的,但作者却用斯特里克兰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虚伪。
这使得人们不禁思考:真正的道德是什么?是遵循社会的规范,还是追求个人的真实?此外,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月亮与六便士》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斯特里克兰虽然在生活中饱受痛苦,但他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这表明艺术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和升华。
同时,这部作品也提醒人们,艺术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给个人带来多少物质利益,而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多少丰富和启示。
总之,《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的困境。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还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外国文学唯美与道德——浅析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杨俊婷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摘要: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刻画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超越世俗追寻自由的伟大艺术家形象是被大众所认可的。
本文聚焦于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的过程,重点探讨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分析发现,毛姆表面上写主人公对艺术的唯美主义追求,实则为一种讽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两者对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来说缺一不可。
关键词:唯美;道德;《月亮与六便士》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生前曾被誉为“当今在世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侯维瑞,585)。
然而,评论家对他的创作却评价不高,他自己也不无诙谐的称自己是“二流作家中的一流作家”(11)。
《月亮与六便士》出版于1919年,以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的人生经历为蓝本,刻画了一个醉心艺术、追寻艺术之美但忽视道德的画家形象。
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伦敦的一名证券经纪人,不惑之年的他突然对绘画着了迷,毅然抛家弃子,去巴黎追寻他的梦想。
经过几年的漂泊,他最终到达塔希提岛,在与世隔绝的丛林中作画,直至患麻风病,客死异乡。
毫无疑问,对艺术的自由追求是该小说的主题之一,但本文无意于继续探讨这一话题,而是聚焦于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的过程,重点探讨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分析发现,毛姆表面上写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的对艺术的唯美主义追求,实则是一种讽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两者对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来说缺一不可。
一、《月亮与六便士》的创作背景《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1917年游历塔希提岛之后创作的。
作品主人公的形象并非与高更完全一致,毛姆在创作这一形象时加入了虚构成分。
他曾说:“一个作家写哪一类的书决定于他是哪一类的人,所以最好是对他的个人经历进行一番了解”(摩根,23)。
众所周知,毛姆是一个同性恋,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同性恋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公开的话还会以犯罪论刑。
相比王尔德身上的浪漫主义气息,毛姆更偏向于是一位现实主义者。
他深知他的性取向不会被当时的社会接受,索性结婚生子(尽管是在他的妻子西莉以怀孕相威胁的情况下),婚后的他虽先后与杰拉德•哈克斯顿及他的秘书阿伦•西耶尔保持亲密关系,但他的一生都在尽力维持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形象。
可见,道德感在他内心深处还是占有一席之位的。
毛姆的一生可谓阅历丰富。
作为一名跨越了十九、二十世纪的作家,他的思想自然会受到当时文学思潮的影响。
同为同性恋的王尔德受早期唯美主义倡导者沃尔特•佩特等的影响,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掀起了一场唯美主义运动,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佩特并非完全将艺术与道德分离,他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作品中力图说明唯美主义原则与道德的一致性(陈丽,28))。
身为王尔德的朋友,毛姆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一文学潮流的影响。
但奉行现实主义原则的他并未完全被这一主张所折服,这从《月亮与六便士》中他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这一放荡不羁的艺术家形象的刻画可以看出。
小说借一名作家之口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自由的故事。
叙述者在小说开头设置悬念,说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伟大的人,之后便开始讲述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的。
纵观整本小说,从伦敦到巴黎再到塔希提岛,斯特里克兰德的突出个性特点主要是“非道德化”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专业精神(胡永华,41),这是促使其“伟大”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在伦敦:为了作画,抛家弃子斯特里克兰德本是一个证券经纪人,但谁曾想到,工作顺利、家庭美满的他在不惑之年突然有了想要画画的念头,便一声不响的舍弃工作、抛家弃子从伦敦到巴黎学习画画。
他并未给妻儿留下任何维持生计的钱。
等到了巴黎,他才给妻子写信说:“我已经决意离开你了……我的决定是不可能改变的”(040)。
他在信中并未解释离开的原因,这对与他生活了17年的妻子艾米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她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后来,小说的叙述者受艾米之托到巴黎找到了他,发现他在巴黎的生活条件远不如之前:他租住在一个廉价的宾馆,手头仅有的钱已所剩无几。
当叙述者对他的不道德行为加以谴责时,他却反驳说:“我养活了她十七年了。
她为什么不能换换位,养活自己呢?”(049)。
他还告诉叙述者“我告诉你我得画画。
我管不住自己。
一个人掉进水里,他以何种姿势游泳是无关紧要的,游得好坏都无所谓: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别让自己淹死才是大事”(054),他的言外之意是,我不会受到任何事物的约束,我只管画画。
但他的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就像是在说所谓的“伟大人物”只是“不礼貌”的同义词(摩根,261)。
在他们的交谈过程中,他始终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连叙述者也感到“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是十分可恶的。
我酝酿起来一种道德的愤怒”(050)。
虽然他追求艺术的勇气可嘉,但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建立在他抛妻弃子这一不道德的行为基础之上的。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对艺术的唯美追求违背4950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是不会被人们所认可的,更不用提“伟大”之说。
三、在巴黎:为了作画,背叛朋友五年之后的巴黎,当叙述者再次见到斯特里克兰德时,他的生活状况更加糟糕了:没有工作、食不果腹、依然穿着五年前的外套。
但他却很固执,即使穷到连基本的作画工具和材料都买不起,他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他没有想要卖画,更不在乎别人对他画作的看法,他活着的唯一的兴趣就是画画。
为了能够继续画画,他可以忍受肉体的痛苦,可以放下身段做杂工。
叙述者和读者都对他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绘画精神感到吃惊。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似乎证明:“非道德化”是斯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的前提条件。
在巴黎期间,斯特里克兰德遇到一个名叫德克•斯特罗伊夫的画家。
他们成了朋友,但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表明他从没把对方当朋友对待。
斯特罗伊夫在他命悬一线时极力说服妻子把他接到自己家里,花钱给他调养身体,和自己的妻子不分昼夜的轮流照顾他。
但当他的身体刚有好转,他就反客为主让斯特罗伊夫滚出画室,理由是他“无法和别人在一个画室里作画”(116)。
即便如此,斯特罗伊夫依然原谅了他粗鲁的行为。
但斯特里克兰德却不知感恩、得寸进尺。
当斯特罗伊夫的妻子布兰奇说爱上了他时,他竟不顾道德和她生活在一起,并霸占了斯特罗伊夫的家。
作为一个情妇,布兰奇对斯特里克兰德而言“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一个模特儿而已”(180)。
画作完成后,他便要离开她。
布兰奇被抛弃后自杀而死,但斯特里克兰德并没有感到一丝内疚。
他甚至还说“她可以自己选择,没有人逼迫她干什么”(120)。
他为了画画不止愿意牺牲自己,而且不惜牺牲别人,连叙事者都感到他“冷酷无情到了不通人性的程度”(165)。
斯特里克兰德挣脱一切的道德束缚只为能够画画,他对艺术的这种唯美主义追求看似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献身精神,但其实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是不会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的。
四、在塔希提岛:为了作画,离群索居,客死异乡布兰奇死后不久,斯特里克兰德便离开了巴黎。
但他的生活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拮据。
他穷到不得不依靠救济所施舍的面包才能生存下去。
在漫无目的的游走了很多地方之后,他最终到达了塔希提岛。
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旅馆的老板娘蒂亚蕾,正是她给斯特里克兰德找了个拥有一小片地产、存了几百法郎的当地土著女孩阿塔作为他的妻子。
斯特里克兰德同阿塔回到了房子所在地,与她结婚生子,过了三年安稳的生活。
他并没有提及他在伦敦是个有家室的人。
当然,他选择与阿塔结婚并非因为爱她,而是因为阿塔有房子、贤惠且房子所在地远离嘈杂的人群,能给他画画提供绝好的条件。
当蒂亚蕾问他和阿塔在一起是否幸福,他的回答是:“她从不干涉我,她给我做好饭,照看她的婴儿。
我让她做什么,她做什么。
我想从一个女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她都给我了”(227)。
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把孩子当成是他的。
所以,他也不必对孩子和阿塔负有任何的责任。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道德上极度自私自利的人。
在塔希提岛生活的前三年里,斯特里克兰德完全融入了当地土著人的习俗:“他也什么都没穿,只围了一条帕蕾袄……他已经本土化了,比当地人还老土”(225)。
他经常赤裸上身在丛林中奔走,寻找作画的灵感,岛上的居民都认为他疯了,但他并不在乎,画画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三年之后,他不幸得了麻风病,被折磨的不成人形。
当地人对这种病闻风丧胆,不愿与他接触。
但这些从未阻止他对绘画的追求。
即使医生对他下了死亡判决书,他也面不改色,继续他对艺术的唯美追求。
他在麻风病晚期虽双目失明,但依然坚持作画。
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临死前终于在丛林木屋的墙上画出了一幅杰作,但他却命令阿塔在他死后把房屋烧了。
唯一目睹这幅杰作的库特拉斯医生说:“我想斯特里克克兰德知道那是一幅杰作。
他取得了他所想要的”(249)。
由此可见,他画画并非为了金钱名利,也不需要获得世人的认可,他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创作的欲望,这体现了斯特里克兰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创作精神。
纵观整本小说,斯特里克兰德对艺术的唯美主义追求都是建立在非道德化的基础之上的,他挣脱了物质、情感和家庭道德的束缚,一心追求他的绘画梦想。
叙述者和读者一方面对他在道德方面的行为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又佩服他对艺术的唯美追求。
也许毛姆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读者思考唯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通过小说读者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叙述者一直强调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天才,但叙述者除了告诉读者他是如何在非道德化的基础之上展开对艺术的唯美追求之外,并不能让读者完全信服他是个伟大的画家、天才。
这无疑是毛姆对像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纯粹追求艺术之美而忽视道德的艺术家的一种讽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两者对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来说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1]陈丽.审美与道德——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道德观[J].国外文学,2018(1):28-37.[2]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胡永华.从《月亮与六便士》看艺术家的产生[J].外国文学,2018(2):39-46.[4]特德•摩根著.梅影等译.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5]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苏福忠译.月亮与六便士[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7.(文中相关引用只标明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