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法讲课稿件
- 格式:ppt
- 大小:244.00 KB
- 文档页数:56
新《国家赔偿法》讲义新《国家赔偿法》讲义一、引言国家赔偿法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国家赔偿行为而制定的法律。
本法根据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明确了国家赔偿的条件、范围、程序和责任。
下面将对新《国家赔偿法》进行详细讲解。
二、国家赔偿的基本原则1. 依法赔偿原则:国家赔偿必须依法进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变相进行赔偿或以其他方式规避赔偿责任。
2. 公平正义原则:国家赔偿应当尊重和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受赔偿者获得补偿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 效益最大化原则:国家赔偿应当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恢复和补偿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
4. 法律责任追究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追究责任,并做出相应的赔偿。
三、国家赔偿的范围和条件1.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过失作为或者滥用职权造成的损失;2.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失;3.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紧急任务造成的损失;4.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决策失误或不作为所造成的损失;5. 其他法律规定的赔偿情形。
四、国家赔偿的程序1. 提出赔偿申请:权利人或其代理人应当书面提出赔偿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2. 受理和调查:国家机关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调查,确认事实和责任,收集证据材料;3. 赔偿决定:国家机关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赔偿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4. 赔偿支付:国家机关应当按照赔偿决定支付赔偿款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赔偿义务;5. 司法救济:申请人对赔偿决定不满意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国家赔偿的责任主体和方式1. 国家赔偿主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造成损失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2. 赔偿方式:赔偿责任主体可以通过金钱赔偿、恢复原状、公开道歉等方式予以赔偿。
国家赔偿法第一节国家赔偿法的含义与功能一、赔偿赔偿是使受损害权益得到恢复和弥补的一种手段。
受害人要得到赔偿,首先必须具备法律保护的权利或利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合法权益。
法律不予保护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时,受害人不能依法取得赔偿,也不能通过其他合法途径使其收损权益得到恢复和弥补。
权益和利益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形有两种:一是该权益是非法取得的;二是原本应受法律保护的权益因某种原因被法律或法院所剥夺。
二、国家赔偿的含义广义上的国家赔偿是以国家为赔偿主体的侵权损害赔偿,或着可以说,凡是以国库收入或国家财产所进行的赔偿均可以称为国家赔偿。
在我国国家赔偿的含义是狭窄的。
具体是指,国家通过法定赔偿义务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所给予的赔偿。
三、国家赔偿的功能国家赔偿的功能是指国家赔偿预期将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国家赔偿有六个方面的功能第二节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一、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过错原则(二)危险责任原则(无过错原则)(三)违法原则违法原则是以职务行为违法作为归责的根本标准,而不问行为是否有过错。
我国采用的就是违法归责原则。
二、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我国国家赔偿法的主体仅限于行使行政职权及司法职能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排除了权力机1关和军事机关。
2.行为要件-职务违法行为职务违法行为是国家侵权责任中最根本的构成要件,它说明了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最根本原因。
国家赔偿责任的行为要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须为行使职权的行为判断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可以下因素考虑:A.行为人是否具有公务身份。
B.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与其职责有关。
另外,判断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还可从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时间要素:公益要素:命令要素:。
(2)行为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只有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即只有在违法行使职权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国家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法课件一、引言国家赔偿法是一项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本课件将介绍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以及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
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国家赔偿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并提供一些相关案例来强化学习。
二、什么是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法是一项法律制度,确保政府和公务员在法律组织下承担因错误行为而导致的损害赔偿责任。
它包括了国家机关的不法行为,例如过失、错误和违法行为,以及不正当的强制执行行为等。
三、国家赔偿法的适用范围国家赔偿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公职人员的过错或疏忽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名誉损害;2. 司法机关的错判、漏判、违法判决等错误产生的损害;3. 行政机关的错误执行和过失行为造成的损害;4. 不正当拘禁、非法刑事诉讼导致的人身伤害;5. 执法机关的过失或违法行为引起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6. 其他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导致的损害。
四、国家赔偿法的原则1. 充分赔偿原则:国家赔偿的目的是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当进行充分赔偿,包括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的补偿。
2. 举证倒置原则:在国家赔偿案件中,公民或法人的权益受损后,他们无需承担举证责任,相反,政府需要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
3. 损害赔偿优先原则:如果行为人既触犯刑事法律又触犯行政法律,赔偿权应优先考虑。
4. 公正原则:赔偿的决定应当是公正、合理和透明的。
五、国家赔偿案例研究案例一:小王是一位学生,因一次交通事故导致腿部受伤,需承担大量医疗费用。
经过调查,事故是由一位醉酒司机引起。
小王可以根据国家赔偿法向政府请求赔偿,因为司机是公民并代表政府行驶公务。
案例二:李先生是一位企业主,其公司遭受了一次冲突事件,导致财产损失和名誉受损。
他可以依据国家赔偿法向相关政府机关请求赔偿,因为这次冲突事件是由政府机关的错误执行行为引起的。
案例三:张女士被一名警察错误逮捕并非法关押了数日。
《国家赔偿法》教学内容一、国家赔偿的概念、原则和分类二、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三、国家赔偿的赔偿范围四、国家赔偿的当事人和时效五、国家赔偿程序六、国家赔偿的方式与计算一、国家赔偿的概念、原则和分类(一)概念国家赔偿又称国家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国家对于行使公权力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活动。
《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第一款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承担赔偿的权利。
1、国家赔偿的前提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
2、国家赔偿的条件是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
(二)国家赔偿的原则1、违法归责原则:即国家只对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才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法》第3、4、17、38条)2、结果归责原则:如果错误的刑事强制措施或者错误执行刑罚被后来的裁判改正,只要公民因此而受到损害,国家就承担赔偿责任,而不问国家工作人员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者过失。
(《国家赔偿法》第17、18 条)(三)国家赔偿的分类1、行政赔偿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的侵权行为产生。
2、刑事赔偿由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侵权行为产生。
二、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五种构成要件缺一不可:主体要件、行为要件、结果要件、因果关系要件、法律规定要件。
(一)主体要件:即国家对哪些组织和个人的侵权行为负责赔偿1.行政赔偿的主体——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机关、机构和组织,上述机关、机构、组织的工作人员。
2.司法赔偿的主体——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行为要件:即引起国家赔偿的行为四个特征:职权性、权力性、执行性、可归责性。
1. 职权性:只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与其职权有关的行为,方能引起国家赔偿2. 权力性:只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运用权力实施的行为,方能引起国家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