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教案(新版)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个人展示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以新疆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新疆干旱区面积广大,所以,本节内容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更明确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认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要求学生了解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简要评价地理位置对新疆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归纳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3.了解新疆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理解区域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以新疆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判断等能力。
2.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疆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难点: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平台。
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如:音像、图片。
等将枯燥内容多彩化,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3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三个方面对新疆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了解新疆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新疆的基本地理知识,提高对我国西部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其地理特点复杂多样,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新疆,提高其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基本地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其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2.难点:新疆的自然地理特点及区域开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新疆的地理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新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新疆的区域开发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新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新疆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讲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干旱、高原、山地等,以及这些特点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设计一些读图题目,让学生分析新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的内容包括新疆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新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行政区划、地理分区的基本知识。
但新疆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复杂,学生对其了解相对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直观地感受新疆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疆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学会分析新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疆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难点:新疆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对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疆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疆地理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新疆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新疆的地理概况和区域开发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PPT,明确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环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新疆的地理位置、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成因(“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干旱的气候及其成因)、人口和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环境保护等内容。
不仅凸显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而且隐含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重要的人地关系思想。
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山环抱的地形特点,造成了新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特点,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高山冰雪融水汇集处的绿洲成为新疆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课标分析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所选择的区域是新疆,新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西北地区的学习,对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民族等地理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成因不是很了解,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和图文结合解决重难点问题。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新疆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中国的行政区划图,新疆地形图使学生对新疆在全国的位置以及地形的结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新疆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对新疆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利用学生自己准备的小节目《比比谁最牛》和有关新疆的图片导入新课,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2分钟) 板书:第三节新疆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2.课前预习检测利用课件中设计6个用于检查基础知识的问题,任意抽小组进行两两PK,进行量化,督促学生及时掌握基础知识。
湘教版地理八下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以及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这个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从而提高学生对国家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一些省级行政区,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和区域开发等方面知识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和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新疆的地理特点,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新疆地区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国家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和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新疆的地理特点,理解其区域开发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新疆的美丽风光、民俗风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疆的典型地理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和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分析新疆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新疆的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引导学生关注新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和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地图,得出新疆的经纬度位置,经度范围:73°E-95°E,位于东半球;纬度范围:35°N-48°N,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新疆的海陆位置:新疆深居西北内陆边陲,邻国众多。
教师:读图,找出新疆的邻省和陆上邻国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与新疆相邻的省区: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与新疆接壤的国家: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
新疆是中国邻国最多的省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新疆地形类型以山地、盆地为主。
地形分布特征:三山夹两盆。
主要地形区:北部为阿尔泰山,中部为天山山脉,南部为昆仑山,天山以北为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南为塔里木盆地。
教师:通过新疆的地形特征,解释“疆”这个汉4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这句话反映新疆的气温日较差大,新疆的气候不仅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思考:新疆气候对农业生产或生活有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受纬度因素影响,南疆的气温高于北疆;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南疆的降水少于北缰,主要是由于北疆三面环山,西部敞开,有大西洋湿润气流进入,而南疆四面环山,海洋水汽不易到达。
教师:阅读课本P86页图,完成以下任务:在图8-42中找出1.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2.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新疆河流、湖泊特征:1、大部分为内流河,6学生: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
教师: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人均土地拥有量多;新疆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新疆风能资源丰富,近年来,在风力较强的区域建立了风力发电场。
学生:新疆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
教师:新疆气候干旱,农业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第1课时)的内容包括新疆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以及人口和城市分布等。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对新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其他省份的地理概况,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其地理特点和区域开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新疆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以及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基本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分析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难点:新疆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以及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地理特点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了解新疆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基本地理特征。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疆地理特点和区域开发的认识和看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研究新疆地理特点和区域开发的复杂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地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
3.资料:关于新疆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开发的图文资料。
4.投影仪:用于展示地图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新疆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基本地理特征。
教师简要介绍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一、教学目标1、认识新疆的位置和范围,理解位置对新疆的重要影响。
2、掌握新疆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
3、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新疆的位置和范围。
2、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难点:坎儿井的结构和原理。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导入】我国第六个经济特区——喀什所在的省区?【提出学习目标】1、认识新疆的位置和范围,理解位置对新疆的重要影响。
2、掌握新疆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
3、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自学探究一阅读P85–88图文,思考问题,明确新疆的位置、范围和自然地理环境(5分钟):1、新疆位于我国,其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是最的省级单位,其边境线,众多,是的重点区域。
2、新疆地形以和为主,形成的大势。
你能结合“疆”字理解其地形分布特征吗?3、的位置和的地形使新疆气候,大,属于气候。
4、新疆、广布,河流多为河,湖泊多为湖。
河流主要依靠和补给。
5、新疆拥有丰富的、、资源。
6、拓展了解:坎儿井的结构和原理。
(三)检测学生自学效果,教师典型启发(四)自学探究二阅读P89–92、《地图册》P40图文,思考问题,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保护(3分钟):1、农业:中国最大的、和生产基地,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工业:建成以和为主的工业体系。
交通运输:以、和为主,线路长。
积极发展产业,拥有最多。
2、新疆面积广大,土地比重大,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善?(五)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师生互动解决疑难(六)课堂小结(七)当堂训练1、完成《填充图册》P42第一大题的1小题。
2、结合本课所学,请你判断以下投资领域是否为新疆的优势产业:畜牧业?有色金属开采加工业?水果种植与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加工业?写在P92表格中间一列。
(八)课堂作业必做:《全优》P68-69选择题;选做:P70第15。
湘教版地理八下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下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本地理情况、自然资源、人文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新疆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新疆的地理环境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新疆的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格局和主要地理特征。
他们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认识还相对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新疆的地理概况和区域开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本地理情况、自然资源、人文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新疆的地理环境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新疆的资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疆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人地关系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本地理情况、自然资源、人文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新疆的地理环境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新疆的资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疆的地理概况和区域开发。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新疆的美丽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八章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八章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疆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人口与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新疆地区认知的重要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新疆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其他省份的地理概况,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但新疆地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对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疆地区的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人口与民族、经济发展等情况,提高学生对新疆地区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疆地区的热爱和关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人口与民族、经济发展等情况。
2.教学难点:新疆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新疆地区的地理特征。
2.案例教学法:选取新疆地区的典型实例,分析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认识。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疆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疆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新疆地区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认知。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呈现新疆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人口与民族、经济发展等情况。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疆的位置和范围,理解位置对新疆的重要影响。
2、掌握新疆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
3、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新疆的位置和范围。
2、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难点:
坎儿井的结构和原理。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导入】我国第六个经济特区——喀什所在的省区?
【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识新疆的位置和范围,理解位置对新疆的重要影响。
2、掌握新疆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
3、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自学探究一
阅读P85–88图文,思考问题,明确新疆的位置、范围和自然地理环境(5分钟):
1、新疆位于我国,其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是最的省级单位,其边境线,众多,是的重点区域。
2、新疆地形以和为主,形成的大势。
你能结合“疆”字理解其地形分布特征吗?
3、的位置和的地形使新疆气候,大,属于气候。
4、新疆、广布,河流多为河,湖泊多为湖。
河流主要依靠和补给。
5、新疆拥有丰富的、、资源。
6、拓展了解:坎儿井的结构和原理。
(三)检测学生自学效果,教师典型启发
(四)自学探究二
阅读P89–92、《地图册》P40图文,思考问题,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保护(3分钟):
1、农业:中国最大的、和生产基地,重要的和
生产基地。
工业:建成以和为主的工业体系。
交通运输:以、和为主,线路长。
积极发展产业,拥有最多。
2、新疆面积广大,土地比重大,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
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善?
(五)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六)课堂小结
(七)当堂训练
1、完成《填充图册》P42第一大题的1小题。
2、结合本课所学,请你判断以下投资领域是否为新疆的优势产业:畜牧业?有色金属开采加工业?水果种植与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加工业?写在P92表格中间一列。
(八)课堂作业
必做:《全优》P68-69选择题;选做:P70第15。
四、板书设计
8.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一、位置与范围
二、自然环境——干旱
1、地形:“三山夹两盆”
2、气候:温带大陆性
3、河流:内流河
4、资源:丰富
三、社会经济面貌
四、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