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我为大家都本书
- 格式:pptx
- 大小:834.19 KB
- 文档页数:38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
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
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
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
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
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
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
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
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
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
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
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
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
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
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
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
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
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
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
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
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腹部针刺来调理身体,帮助治疗各种疾病。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腹针疗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原理腹针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腹部有许多与内脏器官相对应的穴位,称为腹部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操作步骤腹针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使腹部暴露。
2.医生根据病情确定需要针刺的穴位。
3.医生用消毒棉球擦拭所选穴位,保持清洁。
4.医生用针管将针头刺入患者的腹部穴位中,刺入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医生旋转针头,进行刺激,刺激的时间和频率也根据病情而定。
6.刺激结束后,医生将针头轻轻拔出,用消毒棉球按住刺口处几分钟,以防止出血。
7.患者可以慢慢起身,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应用腹针疗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腹针疗法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示例:消化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胃肠道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胃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腹部的相应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等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可以舒缓支气管痉挛,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增加膀胱的容量,改善排尿问题。
妇科疾病腹针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经痛,促进子宫肌瘤的吸收。
注意事项腹针疗法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腹针疗法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进行操作,患者不应擅自进行。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神龟图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腹针的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腹针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禁忌症:1、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孕妇。
3、急腹症。
4、腹部肿瘤。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患者。
注意事项: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排大、小便。
腹针疗法是针灸的特种针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腹部针灸,刺激腹部特腹针疗法是针灸的特种针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腹部针灸,刺激腹部特定的穴位来治疗全身的疾病。
腹针疗法在治疗运动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颈肩腰腿痛的治疗效果较佳。
如颈椎病的治疗,可以针刺下脘、商曲、滑肉门、关元等穴位,通过调整腹部穴位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作用。
该疗法创伤较小,见效较快,治疗时间较短,目前在临床中广受欢迎。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中文名腹针疗法应用学科医学适用领域范围中医适用领域范围治疗快速导航基本技术主治病症常见疗法腹针治疗时的体位禁忌症注意事项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三)腹针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腹针疗法简介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腹针疗法的基本方法“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是腹针疗法的基本特点。
在临床的治疗中,只要找到与疾病对应的处方便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例如:治疗肩周炎的处方是: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只要把这些穴位准确的进行标定,在操作时根据处方中对穴位针刺深度的不同要求依序针之,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浅刺,病人的症状便可以很快地缓解。
当病人的患病部位不在肩关节周围或者牵拉到内外侧疼痛时,如果在肩关节内侧,则在滑肉门的内侧取穴浅刺,而在肩关节外侧疼痛,则在滑肉门的外侧斜上方取穴浅刺,即按腹部的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
又如治疗落枕的处方是: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把这些穴位准确的定位后,根据中脘深刺、滑肉门中刺、商曲浅刺的原则进行治疗便可很快见效,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肩部时再在商曲的外下方取穴浅刺,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颈部牵拉疼痛时,在商曲的内上方取穴浅刺即刻便能使症状缓解。
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这是腹针疗法有别于其它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进一步的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地筛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初学者陷入针灸的治疗方法太多不知选用那种方法较好的盲目性,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
可能某一穴位的不同会治疗不同的疾病,也可能穴位相同而左右取穴的不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上述肩周炎与落枕的处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对任何疾病的治疗取穴得到相对的统一,为针灸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为大家掌握针灸的规律与提高临床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说明了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着很深科学内涵的医学,是与现代医学同样可以在临床上得到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
腹针疗法腹针针刺手法在腹针治疗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
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相关,然后进行治疗。
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1、针具的选择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采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层.一般采用更短-些的如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这样,不仅可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而且可以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苫及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2、进针的深度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
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区分为天、地、人三部。
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
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3、针刺的手法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予计的深度时,-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
初读《腹针疗法》“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
”为了弘扬腹针,薄智云教授参阅了古今书籍,汲取前贤宝贵经验,并结合自身经验编著称《腹针疗法》一书。
该书主要描述了腹针提要、概论,腹针的中医基础、原理,腹针的定位及取穴特点,以及腹针的临床应用、常用处方等。
这本书集结了薄教授20多年的经验,从他的自序中,我了解到没有一个人出钱赞助过他的腹针事业,所有的研究资金都是从自己和妻子微薄的工资中挤兑出来的。
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对事业的热爱才能支撑一个人艰难地走过那么多年。
看到他的自序,我深感惭愧也无比的崇敬。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会元针灸学》中曾写到:“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
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盲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门、横户、脐居其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神阙调控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腹针疗法的广泛适应性。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
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其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腹针以传统的腹部穴位为框架,部分新穴为补充,但在临床治疗上却有很广的涵盖面。
腹部的解剖与我们目前所学的《正常人体解剖学》有一定的联系,主要讲解前腹壁的表面解剖、腹部的形状和脏器的体表投影。
用西医中的解剖来确定每个穴位在体表位置,更加简单明了。
而腹针的中医学基础则与我们已经学过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许多知识相关联。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象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腹针疗法详细介绍腹针疗法介绍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中国著名针灸学家薄智云教授经过30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针灸新技术,以其治疗范围广、治疗周期短、稳定性好、无痛易操作,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确切疗效为特点,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薄氏腹针疗法的临床特点是:①安全无副作用②无痛或微痛③疗效迅捷,当时见效④疗效广泛高效,可同时治疗全身多处病痛。
⑤疗程短,比传统针灸痊愈快。
针刺特点:全部取穴均在腹部皮肤区域,采用无痛针刺的方法,治疗全身各处的病痛,使患者易于接受。
适用的疾病种类有:1.肩周炎、颈椎病、落枕、颈肩部外伤、上肢及手腕部痛、麻,头痛耳鸣、胸背部不适以及疼痛,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背部外伤,髋关节痛、下肢痉挛疼痛,膝关节损伤及各类骨质增生、骨关节不适疼痛,足心痛,踝关节损伤等。
各类风湿性四肢病变,术后手术切口处疼痛。
2.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以及中风等其他内科杂症。
朱文莲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临床擅长:目前主要以中药汤剂配合腹针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也擅长传统针灸包括毫针刺、各类灸法、电针、刺络拔罐、耳针疗法、埋线、及传统中医外治法等。
特色疗法1腹针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落枕、颈肩部外伤、上肢及手腕部痛、麻,头痛耳鸣、胸背部不适以及疼痛,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背部外伤,髋关节痛、下肢痉挛疼痛,膝关节损伤及各类骨质增生、骨关节不适疼痛,足心痛,踝关节损伤等。
各类风湿性四肢病变,术后手术切口处疼痛。
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以及中风等其他内科杂症。
2中医汤剂配合传统针灸拔罐放血等治疗牛皮癣、荨麻疹、带状疱疹、阴疽、面黑、神经性皮炎、黄褐斑、痤疮等痈肿疮疡,伤口溃烂不愈各类皮肤病,以及腹胀、胁肋痛、痛风、糖尿病足、风湿病、心烦、失眠、四肢冰凉、胃下垂、静脉曲张、水肿、血尿、喘证、更年期综合征、血小板增多症、抑郁症、盆腔病变等有较多经验。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
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
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
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
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人类的第二大脑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据11月号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
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作出的”报道说,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