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湿地芦苇沼泽蒸散发计算与分析(P)
- 格式:pdf
- 大小:105.37 KB
- 文档页数:4
扎龙湿地野生芦苇营养成分分析与安全性评价
马德志;于侃超;崔莹;李静辉;张可勇;刘吉成;李慧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22(49)24
【摘要】以扎龙湿地野生芦苇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对其营养成分(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和总糖)、重金属含量(砷、汞、铅和镉)和农药残留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扎龙湿地野生芦苇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丰富,配比合理。
蛋白质含量为15.67 g/100 g,含有17种人体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扎龙湿地芦苇为优质的高蛋白质、低脂肪植物来源。
重金属砷、汞、铅和镉等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的限量要求,同时不存在农药残留,具备食品安全性。
【总页数】3页(P165-167)
【作者】马德志;于侃超;崔莹;李静辉;张可勇;刘吉成;李慧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黄芪产业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
【相关文献】
1.扎龙湿地芦苇沼泽蒸散发计算与分析
2.扎龙湿地芦苇恢复与生态补水分析
3.扎龙湿地不同生境芦苇分株构件生物量动态分析
4.扎龙湿地10个不同居群芦苇的ITS 序列分析
5.扎龙湿地不同生境芦苇分株的生长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扎龙湿地生态系统需水量
王建群;韩丽;马铁民
【期刊名称】《湖泊科学》
【年(卷),期】2006(18)2
【摘要】对扎龙湿地生态系统需水量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对扎龙湿地湖泊水库、明水沼泽和芦苇沼泽面积上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扎龙湿地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及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1986-2002年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变化范围为
5.22×108m3-5.92×108 m3;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为
5.55×108 m3、保证率为75%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89×108 m3,保证率为95%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3.54×108 m3.
【总页数】6页(P114-119)
【作者】王建群;韩丽;马铁民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春,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与生态补水分析 [J], 东迎欣;秦紫东;许广军;邓国立
2.水量平衡法对扎龙湿地生态需水量的研究 [J], 刘长荣;付强;赵洋
3.扎龙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J], 刘春丽;吕洪波;魏永霞
4.水量均衡原理在扎龙湿地生态需水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安睿;毕广有;赵岭;刘新宇;韩勤;赵玉恒
5.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扎龙湿地蒸散发量及生态需水量的遥感估算 [J], 宫兆宁;陆丽;金点点;邱华昌;张强;关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扎龙湿地不同生境芦苇分株构件生物量动态分析徐嘉政;于欣宇;陈雨竹【摘要】利用大样本取样方法,比较分析扎龙湿地4个生境芦苇分株构件的生物量动态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4个生境芦苇分株构件的生物量6-9月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0月又均有降低.各构件生物量均以水生生境最高,其次是旱生生境和湿生生境,盐碱生境最低,差异和差异序位相对稳定.茎的生物量分配比率最高,为50.6%~61%,其次是叶片,为22.8%~28%,叶鞘最低,为16%~21.4%,生物量分配比率在生境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芦苇分株构件生物量积累具有由遗传因素控制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也具有受环境因素影响调节的生态学特性.【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芦苇;分株;构件;生物量【作者】徐嘉政;于欣宇;陈雨竹【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0;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4.21977年Harper提出植物种群构件理论[1],把植物种群划分群落水平和个体水平相关联又截然不同的层次,构件理论的建立,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开拓了新途径[2]。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首先表现在构件上,通过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基础特定的形态特征,因此,植物构件的大小不仅能够反映出植物个体及种群的生长发育节律,也反映了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体现了环境条件对植物个体及种群的影响和饰变程度[3]。
在异质生境中,分株构件大小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均可在种群和分株等水平上进行检测[4],朝鲜碱茅在孕穗期和果后营养期,叶构件的生物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率均达到最大值,这是叶构件重要功能的体现,也是种群对营养物质的分配策略之一[5]。
野生葎草茎可反映植株的空间拓展能力,其数量体现无性系的再生能力,匍匐株与攀缘株以不同的角度和时间接受光照,植株的生长采取不同的拓展策略,确保足够的光合面积,野生葎草在种群拓展上表现出多样性[6]。
扎龙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扎龙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利用率低,动物资源利用混乱。
以动植物资源为基础,合理安排规划与开发,以湿地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并重,采用不同的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既保护湿地,又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
标签:扎龙湿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模式扎龙湿地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西部的乌裕尔河下游、齐齐哈尔市区东南郊,河道纵横,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湿地生态保持良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扎龙湿地各种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多,同时也存在着不利的方面。
因此,对扎龙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扎龙湿地概况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23°51.5′~124°37.5′,北纬46°48′~47°31.5′,南北长65㎞,东西宽37㎞。
总面积21万hm2,其中芦苇沼泽面积10 万hm2,草甸面积6万hm2,明水面积2万hm2,农田防护林面积约3万hm2。
该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半干燥地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季风交替、冬季漫长干燥、夏季短促湿润。
年平均气温1~3℃,年温差40℃。
水源主要来自于乌裕尔河,地貌类型主要为河湖相冲积地貌类型,地势低洼平坦,坡度1/1000,最低处海拔137.9m。
保护区内有大面积发育的沼泽,沼泽类型主要是芦苇沼泽,此外尚有香蒲沼泽、苔草沼泽等。
由于湿地地势平、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具有多宜性,可辟为农、牧业用地,发展水产养殖。
水生复合系统的湿地是各周边地区的粮食、渔业、畜牧业及芦苇业的重要基地。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界和功能区区划的批复,保护区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1)核心区:面积7万hm2,为保护完好的典型湿地生态,80%以上为芦苇沼泽,是鹤类等珍稀水禽重要的栖息地和巢区分布地。
(2)缓冲区:核心区外围至实验区,面积6.7万hm2。
(10分)阅读下述材料并结合图回答问题。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因乌裕尔河下游失去河道,河水漫溢而成,它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典型内陆湿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成为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
(1)简要分析该地形成内陆湿地的自然条件。
(3分)
(2)试分析湿地有哪些生态功能。
(4分)
(3)火灾频发,湿地退化,鸟类迁移,使“鹤乡”齐齐哈尔市魅力大减,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3分)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降水较多、水源充足;植被茂盛,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分)(2)美化环境;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
(4分)
(3)靠人工措施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迁移湿地核心区人口;繁殖丹顶鹤。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地湿地的形成和气温、蒸发、降水、植被、冻土、地形等因素有关,可结合该地地理环境特征从上述方面分析。
(2)湿地的功能包括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3)本小题考查湿地生态保护措施,可从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迁移湿地核心区人口、人工繁殖丹顶鹤等方面回答。
考点:湿地的成因、功能、保护措施。
扎龙湿地水质状况评价王文涛,赵蕴珠,宋晓娟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12)E-mail:wwt_0713@摘要: 本文对扎龙湿地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了其水质现状,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并给出了可行性意见。
针对问题一,引入模糊数学理论中的隶属函数和隶属度来刻画环境质量分级界限,根据各污染因子对水质的影响差异确定其权重,采用最大隶属度和加权平均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矩阵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进行了水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确定水质级别:扎龙湿地水质没有太大的变化,几乎处于Ⅰ类,但个别断面水质已经开始恶化,有的甚至达到Ⅳ级,破坏了原有的平衡。
针对问题二,运用最小二乘法模型拟合近几年水质变化规律曲线,近而研究其时空趋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湿地水质会逐渐恶化;而在空间上,沿流域水质先恶化后有所好转。
针对问题三,首先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染物的机理,而后在简单的假设模型下对数据进行整理,从而对出扎龙湿地的去污能力做出评价:对于P、N的去除效果较好,但是还存在富营养化现象。
最后基于扎龙湿地水质评价和趋势分析模型的结果,结合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扎龙湿地水体污染的原因,对扎龙湿地的水质污染问题给出了系统全面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扎龙湿地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最小二乘法,综合污染指数,权重1. 问题的重述和分析湿地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它有蓄洪抗旱、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防止土壤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环境污染、促淤造陆等功能。
扎龙湿地位于东北平原北部乌裕尔河下游齐齐哈尔市区东南郊26.7km处,总面积2100km2。
沼泽总面积40.75km2,最大水深75m,PH值常年保持在7左右,略成碱性。
湿地主要植被是草甸草原植被,覆盖度达80%,草甸、湿草甸植被、沼泽植被、水生植被。
是我国第一个以单顶鹤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湿地生态型的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宝贵的水土资源,具有科研意义、生态价值、经济效益、旅游等功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2]。
扎龙湿地土地覆盖变化分析张玉红;于万辉【摘要】Land cover changes including changes of quantity, velocity, trend and water distribution at Zhalong Wetland are studied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GIS techniques and analysis of a series of satellite images from 1979 to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 cover at Zhalong chang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wetland is getting drier, especially from 1999 to 2006.%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1979-2006年间的一系列卫星影像,研究了扎龙湿地土地覆盖的数量变化,速度变化,趋势变化及引起这些变化的水的空间分布的变化.【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年(卷),期】2011(027)001【总页数】6页(P73-77,90)【关键词】土地覆盖;变化;GIS;RS;扎龙;湿地【作者】张玉红;于万辉【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7作为LUCC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Li Xiubin,1996),土地覆盖变化在近些年被研究的越来越多.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产生剧烈的影响并引起景观格局的巨大变化.土地覆盖在时间上的空间格局的变化被认为是理解景观动态及其结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Turner M.G.et.al,1988).湿地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Balla S.,1994).为了湿地的重建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就需要更好的理解湿地的这种变化,包括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和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结合为分析景观变化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分析工具(O’Neill R V,1999).作为国际知名的重要生态湿地,扎龙湿地近几十年来发生变化显著.通过对湿地多年的土地覆盖和景观变化监测,分析了湿地景观的土地覆盖的动态和趋势,以便为湿地保护提供基本的指导和管理信息.扎龙湿地位于中国东北部松嫩平原的西部,地理坐标为123°51.5' ~124°37.5'E,46°48'~47°31.5'N(图1).扎龙是松嫩平原上最大的湿地,占地面积约2 100 km2,南北长65 km,东西宽37 km.扎龙曾是嫩江的古河道,现在由乌裕尔河和双阳河的末端,形成的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区域内土地覆盖类型主要包括明水泡沼、河道、以芦苇和苔草为优势的芦苇沼泽、草甸、草甸草原和农田.湿地为丹顶鹤及其他多种水鸟提供了繁殖栖息地,也是东亚迁徙路线中的一个重要停歇地.随着区域发展的需要,人类活动增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据扎龙湿地的植被、水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等特征,以及过去对湿地的研究,把扎龙湿地分成了两个等级19个类型(表1).在该研究中,为了能更清晰地区分水的变化和以植被为主地表覆盖物交替作用形成的空间格局情况,又把土地覆盖合并为7种类型(表1).级别一和级别二中的分类通常是用来描述湿地中的植被.本研究使用合并后的分类Ⅰ和合并分类Ⅱ系统用来简化湿地内覆盖物的类别以监测湿地中的景观变化.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分析扎龙湿地的多时段卫星影像数据.数据来源包括1979年8月MSS影像(分辨率79 m)、1989年6月的TM影像(分辨率30 m)、1999年9月的TM影像(分辨率30 m)、2006年6月的 TM影像(分辨率30 m)和2006年6月的TM影像(分辨率30 m).首先,利用扎龙1990年地形图来纠正影像并进行投影的设置.地理坐标系为1954北京坐标系,高斯投影,6度分带,中央经线为123°E.然后通过ERDAS8.7中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对影像进行分类获得矢量数据,并且在2005年10月、2006年2月、2006年5月和2007年5月,2008年3月和5月,开展了广泛的地面调查以纠正分类结果.由于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类型的数量在不同时间段变化的幅度和速度是不同,并且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引入土地利用类型动态模型(Liu J Y,1996)、净变化量的计算和质心模型(Wang X L,1999)来度量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的速度、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上的动态变化.(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与综合动态度模型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与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度;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则K表示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式中:LC是研究时段内的综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LUi为测量开始时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LUi-j是测量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测量时段长度.(2)净变化量湿地景观中土地覆盖斑块是否向较干类型转化向较湿类型转化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由干向湿转化的净变化量.当这种净变化量大于零时,即表示有更多的斑块向较湿的土地覆盖类型转化;当这种净变化量小于零时,意味着更多的斑块向较干的土地覆盖类型转化.本文基于这种向湿转化的净变化量计算湿地景观中土地覆盖的变化趋势.(3)质心模型式中,Xt、Yt分别表示第t年沼泽湿地分布质心的坐标;Cti表示第t年第i个沼泽湿地斑块的面积;Xi、Yi分别表示第i个沼泽湿地斑块质心的坐标.扎龙湿地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就是含有地表水的湿地和无地表水的湿地,它们对景观的动态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4个研究期内扎龙湿地的含有地表水和不含地表水的湿地的比例42% ~51%(表2).但是它的变化量却不是最大的38.2562 km2—只占了研究初期的5.27% .数量变化最大的土地覆盖类型是草地(67.3729 km2),比例变化最大的是明水—91.91%.例如,1979年是一个严重干旱的年份,它的明水面积只有63.2360 km2,但是到了1989年突然增加到192.4568 km2,在十年的时间里几乎增长了3倍.盐碱地(裸地)的数量变化不太大,只有28.0909 km2,但是它的格局变化非常明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农田和村镇的数量变化,它总体增加了75.3368 km2,比例变化了34.49%,而这和近几十年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从总体来看,所有的湿地类型中只有明水的面积由于自然的原因呈现增长的趋势(表2).其他的湿地类型如有地表水的湿地、无地表水的湿地和草甸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有地表水的湿地.在干旱土地类型中,由于人类干扰导致农田和村镇在面积和比例上都增长的最多(75.2268 km2和34.49%).在3个研究时段内,明水的变化速度是最大的,尤其是从1979年至1989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气候等因素导致的明水正向变化速率达到了20.43%(表3);草地的变化速度大于其他的土地覆盖类型,除了第1阶段之外均显示出一个较大的正向变化率.另一方面,湿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大于干旱的土地覆盖类型,而且有地表水的湿地和无地表水的水的湿地的面积下降的速度都大于其增长的速度.综合动态度表现了一个先下降后增长的过程,这意味着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所有的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越来越快(表3).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扎龙湿地的土地覆盖的变化趋势,利用合并分类Ⅱ (表1)进行分析.在早期的1979~1999年,湿地从干向湿的转化是一种主要的变化趋势,表现在有地表水的湿地比例的增加(表2).然而在近十年,土地覆盖中的3种湿地类型都有减少的趋势(表2).从分类结果中可以看出,在1979年到1989年,明水、有地表水的湿地和无地表水的湿地这3种类型的土地覆盖面积有所增加.而在1999—2006年期间,明水和有地表水的湿地比例开始减少(如图2所示).湿地景观中土地覆盖斑块向较干类型转化向较湿类型转化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由干向湿转化的净变化量.当这种净变化量大于零时,即表示有更多的斑块向较湿的土地覆盖类型转化;当这种净变化量小于零时,意味着更多的斑块向较干的土地覆盖类型转化.在研究时段内,最活跃的变化就是有地表水的湿地和无地表水的湿地之间的交替变化(表4).然而比较这3个时期的变化,发现在第1阶段 (1979—1989年)有更多的斑块从干旱类型转向较湿的类型,如无地表水的湿地转化成有地表水的湿地(表4).在第2个阶段(1989—1999年)和第 3个阶段(1999—2006年),则有更多的斑块从较湿的类型转化为干旱类型.这些趋势表明在近几十年湿地变得越来越干.扎龙湿地的景观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仅涉及到土地覆盖类型比例上的变化,也包括空间格局的改变.由于水空间的分布,导致景观中的斑块随着这种分布不时的在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之间来回转换.通过质心模型计算湿地在不同时期的重心,发现扎龙湿地的重心已经移动了大约2~3 km的范围,意味着湿地的水的空间分布已经发生了变化(图3).在不同的时期每种湿地类型的重心都发生了移动,而且这些重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图4).有地表水的湿地重心位于湿地整体重心附近400~1200 m左右.然而明水的重心和无地表水的湿地重心总是远离湿地整体重心,二者反向分布.每种湿地重心和整体重心之间的距离在1989年后逐渐缩小,在2006年变化尤其明显.这种趋势表明湿地在空间大小上逐渐萎缩.水是影响整个湿地景观过程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在扎龙看到的景观变化就是主要由于水文格局的变化所引起的.这种关系在1990年之前尤其明显.扎龙在1979年经历了50年来有记录的最严重的干旱,湿地明显萎缩.直到 1989年——平水年,湿地才慢慢恢复和涨水.人类活动在湿地景观变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9年和2006年是58年有记录以来水量相对丰沛的年份,然而结果表明在这个时期内湿地呈现干旱的趋势.在1990年之后人工建筑数量不断增加,使得湿地中的水被大量拦截和排出.土地覆盖中的湿地类型的比例下降,湿地整体萎缩,干旱化程度加剧.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的这种变化会引起湿地生态系统中各个方面的明显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有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科学的方法和行动来减缓这种干旱化的趋势以恢复和重建湿地.【相关文献】[1]Li Xiubin.A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on land use/land coverchange.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6,51(5):553-557.[2]Turner M G,Ruscher C L,“Changes in landscape patterns in Georgia,USA.”Landscape Ecology,1988,1(4):241 -251.[3]Balla,S.,Wetlands of the Swan Coastal Plain,Vol.1,“Their mature and management.”Water Author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and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ustralia,1994.[4]O’Neill R V.Theory in landscape ecology.In:Wiens J A,Moss M R,ed.Issues in Landscape Ecology,Snowmass Villag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1999“1~5,.[5]Liu Jiyuan.The Macro Investigation and Dynamic Research of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6.[6]Wang Xiulan,Bao Yuhai.Study on The Methods of Land Use Dynamic Change Research.Progress In Geography.1999,18(1):81-87.。
扎龙湿地芦苇沼泽蒸散发计算与分析王 昊,许士国(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摘 要】 根据水生植物芦苇生长期内的特点,利用扎龙湿地水文气象监测站2003年6月份的气象监测资料及F AO (56)推荐的P -M 公式,计算了扎龙湿地芦苇沼泽区域的参照作物蒸散发量,并采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了扎龙芦苇湿地的实际蒸散发量.【关键词】 FAO (56)Pen m an -M onte it h 公式;芦苇沼泽;参照作物蒸散发;单作物系数法;实际蒸散发;扎龙湿地中图分类号:X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60(2005)02-0022-04Ca lcul a tion and analysis on ree d s wam p evapotranspirati o n i n Zha long w etlandWANG H ao ,XU Shi -guo(Co llege of C iv il and H ydraulic Eng i nerring ,D alian U ni ve rsit y o f T echno logy ,D a lian 116023,L iaoning ,Ch i na )Ab strac t :In acco rdance w it h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aquatic reed du ri ng it 's gro w i ng pe ri od ,t he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 p ira tion (ET c )of the reed s w a m p be lt in Zha l ong we tland is ca lcu l a ted w it h t he m ic ro m e t eo ro l og ical monitoring da t a fro m Zha l ong hyd ro m e t eo ro l og ical stati on i n June 2003and FAO (56)P en m an -M on t e ith (56PM )m ode l ,wh ile t he actua l evapotrans p ira tion (ETa )is de ter m ined w ith the si ng le c rop coe ffic ien t (K c )as w e l.lK ey w ord s :FAO (56)Pen m an -M onteit h ;reed s wamp ;re ference c rop evapo transpirati on ;si ngle crop coe fficient ;act ua l evapo transpira tion ;Z ha long we tland收稿日期:2004-09-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0139020).作者简介:王 昊(1976—),男,辽宁辽阳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 引 言湿地的蒸散发与大气、地下水、地表水的特性及植物的生理特性有关.气象因素可以促进蒸发和散发,例如阳光辐射或者水面温度,这些气象要素可以通过增加水面气压值或者减少湿度、增加风速来降低周围空气的气压从而改善下垫面的蒸散发[1].在众多影响蒸散发的环境要素中辐射强度、相对湿度和温度是最能影响蒸散发的三个气候要素.在潮湿的湿地环境下,土壤含水量对蒸散发影响的作用似乎低于这三者的影响.众多的水面蒸发研究表明,蒸发率直接受到风速的影响.野外的水生植物例如芦苇在对蒸发的影响作用时,一方面通过自身对风与水面的隔离减少了水面的蒸发;另一方面由于植物对水的强力蒸腾作用(尤其在辐射很高相对湿度较小的季节)似乎又加强了水面的蒸发.两种作用相互交叠共同影响下垫面的蒸散发[1].迄今为止,对湿地蒸散发的确定有直接和间接的方法,各种方法有各自的针对性.较为常用的是通过对下垫面水文气象要素的监测模拟蒸散发过程.国际粮农组织(FAO )1998年出版的文献C rop evapotranspira -tion —Gu i d elines for co m puting crop w a t e r r equir e m ents (作物蒸散发—作物需水量计算纲要)中有详尽的指导方法和算例.芦苇属于十分典型的湿地植物,其生长特点类似于农作物水稻.计算其生长期的实际蒸散发量、使用较少参数量化扎龙地区芦苇湿地的蒸散发水损失,对于研究扎龙地区的水循环、确定湿地的生态环境需水量都具有现实的意义.2 研究区域计算芦苇蒸散发的区域位于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D OI 牶牨牥牣牨牫牴牪牳牤j 牣cn ki 牣wrah e 牣牪牥牥牭牣牥牪牣牥牥牰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北纬46°48′~47°31.5′,东经123°51.5′~124°37.5′,总面积2100km 2,属于湖泡沼泽型湿地,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及居民用水压力持续增加,进入湿地的水量明显减少导致湿地很大程度的萎缩,1998年松嫩流域特大洪水及2001年湿地补水工程后湿地萎缩程度有所缓解.建立水文气象监测站的扎龙湿地管理局地理坐标北纬47°11.5′、东经124°14′、海拔145m.水文气象监测站位于水、陆交界处,年水位变化0~90c m ,区域内水生植物主要是芦苇、香蒲(芦苇比例90%以上),生长旺盛.3 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3.1 FAO (56)Pen m an -Monteit h 公式计算扎龙地区参照作物潜在蒸散发量 为了可以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进行植物的蒸散发计算,FAO 推荐选取标准作物乘以系数描述不同植物、不同阶段的实际蒸散发量.参照作物是指一种假想作物,高度0.12m ,叶面阻力固定为70m /s ,反照率0.23,类似经过修剪,高度一致,正常生长,大面积覆盖地面,水分供应充足的绿色草类植物.FAO (56)Penm an -M onteith 公式计算参照作物(潜在)蒸散发量ET 0可以表示为(1998年A ll e n 等[2])ET 0=0.408Δ(R n -G )+γ+900T +273U 2(e s -e a)Δ+γ(1+0.34U 2)(1)式中,ET 0为参照作物蒸散发量(mm /d );R n 为植物表面净辐射[M J /(m 2d )];G 为土壤热通量密度[M J /(m 2 d )];T 为2m 处高度日平均气温,T =T max +T m in2(℃),T max 、T m in 为日最高、最低温度(℃);U 2为2m 高度处风速(m /s ),U 2=U Z 4.87l n (67.8Z -5.42),U Z 为Z 高度处风速值(m /s );e s 为饱和水气压(kPa ),e s =e 0(T m ax )+e 0(T m in )2;e 0(T )=0.6108exp (17.27T T +237.3);e a 为实际水气压(kPa ),e a=0.6108exp(17.27T dewT dew +237.3),T dew 为露点温度(℃);Δ为饱和水气压曲线斜率(kPa /℃);γ为干湿表常数(kPa /℃),γ=CpP ελ=0.665×10-3P ,λ为蒸发潜热(2.45M J /kg ),P 为气压(kPa ),Cp 为定压比常数1.013×10-3[M J /(kg ℃)],ε为水汽与干空气摩尔质量比ε=0.622.以日为时间间隔计算参照作物潜在蒸散发量时,土壤热通量G d ay ≈0.3.2 Kc 单系数法计算植物实际蒸散发量K c 代表着植物高度、反照率、冠层阻力和土壤(尤其是裸土)蒸发4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一年生植物为例,在其生长期内从开始生长到枯萎可分为4个阶段:初始期、生长期、稳定期和枯萎期,初始期的定义是绿色植物从开始生长(种植)到地面覆盖率达到10%,生长期是指从初始期结束到植物产生最大地面覆盖率的时间段,稳定期从生长期结束到植物成熟的时候,最后一阶段从稳定期末至植物收割或植物枯萎[2].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应不同的K c 值:要描述一种植物K c 值的年变化规律仅需要确定Kc in i 、Kc m id 、Kc end ,大部分农作物和常规植物的生长期持续时间、各阶段的K c 值可在FAO 提供的文献中获取.4 结果与分析4.1 数据处理数据来自扎龙管理局水文气象监测站.计算采用的净辐射、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露点温度、风速、水气压、相对湿度等数据每小时收集一次(风速测量高度5m ,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参数的测量高度2m )[3].按照计算参照作物蒸散发的步长(以日为时间间隔计算),处理数据为日累积净辐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最低温度、日均露点、日平均风速、日均水气压、日均相对湿度.2003年6主要的水文气象参数的日平均值列于表1中.4.2 方法应用扎龙芦苇湿地蒸散发特点分析.区别于陆生植物,水生芦苇的生长有其特殊性.以扎龙地区芦苇为例,芦苇属多年生植物,每年“五一”前后扎龙湿地芦苇沼泽表层冻土融化后开始生长,这个阶段植株密度很小,蒸散发量主要由潮湿土壤贡献.在其生长发育阶段,下垫面通常存留几十至上百厘米深度的水充分供应其蒸散发需要(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不会出现由于缺乏水份供应导致植物枯萎的现象).整体的蒸散发主要由芦苇的散发和部分水面蒸发构成.进入枯萎期,芦苇停止生长(叶面积指数几乎不发生变化)直到完全枯萎.可以假定芦苇沼泽的实际蒸散发量等于其潜在蒸散发量.本文的研究即是应用扎龙监测站水文气象监测资料计算标准作物的参照蒸散发量,利用FAO (56)中的单系数法确定芦苇湿地的实际蒸散发量.F AO (56)Penm an -M on t e it h 公式,K c 单系数法计算扎龙地区2003年6月芦苇实际蒸散发量.查表得到芦苇各生长时期的植物系数(图1).表1 2004年6月扎龙监测站主要水文气象参数日平均值日期净辐射M/J(m2d)-1平均气温/℃气压差/kPa风速/m s-1相对湿度/%114.7117.3 1.42.738.6 213.6619.35 1.8421.839310.6523 2.3393.137412.823 2.1072.341.6 510.0919.45 1.2113.250.4 613.8618.7 1.3922.247.5 713.4514.650.8204.959.2 812.1912.30.7692.758.8 910.513.50.8401.557.2 103.5115.650.5643.673.7 1112.0919.10.7861.571.7 1211.9422.05 1.3742.558.5 1311.1820.40.9122.468.2 1415.2621.2 1.2401.660.8 1511.8624 1.7482.858.6 160.1119.350.5771.981.8 1712.5721.1 1.1541.468.4 1815.4222.35 1.5972.056.6 1911.7724.9 1.7423.952.6 2017.0719.4 1.1843.854.9 216.520.450.9702.061.7 229.8525.05 1.1142.173.6 234.8417.40.4944.981 2416.0819.60.9873.365.5 2514.4321.7 1.1351.467.2 268.5622.30.8341.970.5 279.7424.4 1.1562.667 2812.1223.25 1.1812.166.9 2913.1521.550.9241.271.4 3015.523.45 1.5671.267.9 芦苇在初始期阶段(每年“五一”前后)开始生长,此时土壤含水量丰富(表层冻土开始融化,补给水分),可以充分供应芦苇生长和土壤蒸发.在第一个阶段,植物未充分覆盖地面蒸散发量主要由土壤蒸发构成,可参照水稻类植物考虑非标准状态下(标准状态RH m in=45%,U2=2m/s)空气湿度和风速对Kc的影响(播种时地面存水10~20c m)修正第一阶段芦苇的图1 2003年芦苇各生长阶段持续时间及植物系数系数Kc ini.在芦苇生长的稳定期,芦苇的叶面积指数不会再有太大的变化,根据下式对芦苇生长稳定期系数K c m id进行调整.调整前后系数见表2,芦苇各时期参数指标见表3.K c m id=K c mid(Tab)+[0.04(U2-2)-0.004×(RH min)-45](h3)0.3(2)式中,K c mid为调整后的植物生长稳定期系数;K c mid(Tab)为调整前植物生长稳定期系数(FAO56表12);U2为植物生长稳定期内每日风速的平均值(m/s,1m/s≤U2≤6m/s,测量高度2m);RH min为植物生长稳定期内每日最小相对湿度的平均值(%,20%≤RH m in≤80%);h为植物生长稳定期内植物平均高度(m, 0.1m≤h≤10m).表2 芦苇生长初始期植物系数调整(地表存水10~20c m)相对湿度风 速<2m/s2m/s>2m/s干旱、半干旱RH m in<45% 1.101.151.20湿度较低RH m in=45% 1.051.101.15湿度较高RH m in>45% 1.001.001.10表3 芦苇各时期参数指标(2003年)芦苇时间段/月-日K TabU2/m s-1RH m in/%h/m调整后KcKc ini05-01~05-10 1.00 3.5815.40.251.20 Kc m id06-10~09-111.20 2.2954.21.851.178 Kc e nd09-01~09-20 1.00---- 2003年6月扎龙湿地参照作物蒸散发计算结果见图2.扎龙水文气象监测站在进行常规气象要素观测的同时进行了E601蒸发皿的观测.本文使用公式[4] E水面蒸发=0.98E601代表观测站处的水面蒸发,见图3.(下转第28页)4 结 语(1)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进行软基处理,试验区在预定的工期内安全填筑到设计高程,从而说明,该方法用来加固高填方路堤的软土地基是完全可行的.(2)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后,试验区的固结沉降在抽真空阶段已基本完成,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填筑的施工工期大大缩短.(3)目前高速公路上路面的时间一般由沉降速率控制,即上路面时的沉降速率≤5mm/月,大概相当于0.2mm/d.该试验区结果表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对于高速公路的路基加固处理同样是可行的.(4)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由于真空作用,产生负的孔隙水压力和发生向路堤坝中心收缩变形,因而相对于堆载预压而言,其施工通常是比较安全可靠的.(5)用堆载预压进行地基加固时,为满足稳定安全要求,通常把沉降速率控制在10mm/d以内,而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时,工程的经验表明,沉降速率可以放宽到20mm/d.参考文献:[1] 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2] 魏汝龙.软粘土的强度与变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3] J TJ017-96,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4] 真空排水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理论与实践[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987.[5] 砂井真空排水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试验研究[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988.[6] 砂井真空排水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的沉降计算[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987.[7] 软土地基真空排水预压的固结变形分析[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984.[8] 杭宁高速公路二期工程真空预压加固软土路基的试验研究[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1.[9] 叶柏荣.真空预压加固法的发展及工程实录[J].地基处理,1995,6(3):1-10.[10] 麦远俭,刘成云.软基预压加固中的体积应变、侧向位移与沉降修正[J].水运工程,2001,(8):7-11.[11] 曹 宁,等.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高速公路路基:表面沉降测试和数值分析[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1,15(2):81-85. [12] 高志义.真空预压法的机理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89,11(4):45-56.(责任编辑 欧阳越)(上接第24页)5 结 论2003年6月扎龙湿地芦苇沼泽累计蒸散发量167.8mm,自由水面累计蒸发151.1mm.由于湿地水生植物芦苇的影响,湿地2003年6月份的蒸发平均增加了11%.湿地水生植物蒸散发影响系数α=E芦苇湿地E自由水面= 1.1.2003年6月扎龙站的数据说明,湿地水生植物的蒸腾作用明显增强了水分的损失.但是整个扎龙湿地范围还缺乏长系列的大面积监测的数据,结论对于延伸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发生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 Sán chez-C arrill o S.A s i m plem et hod f or es ti m ati ng w ater l oss by tran-s p iration i n w etl and[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 rnal,2001,46(4).[2] R i chard G A ll en,Luis S Pereira,D irk Raes.C rop evapotran s p ira-tion—G uideli nes for co mpu ti ng crop w ater requ ire m ents[R].RO M E: FAO Irrigation and D rai nage Paper56.1998.[3] 王 昊,许士国.湿地资料的获取与监测站的建设[A].第九届全国水利水电工程青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4] 郭生练,程肇芳.流域蒸散发的气候学计算[J].水文,1994,(5). (责任编辑 聂建平)。
2007年7月水 利 学 报SH UI LI X UE BAO第38卷 第7期收稿日期:20072012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0139020)作者简介:周林飞(1971-),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湿地及水资源方面的研究。
E 2mail :zlf924@文章编号:055929350(2007)0720845207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安全阈值的研究周林飞1,许士国1,李青山2,刘大庆1(11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21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长春 130021)摘要:在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内涵剖析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需水量分为存量(蓄水量)与通量(耗水量)两个部分。
提出了基于生态水面法的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
应用该方法对扎龙湿地长序列水面面积数据进行了频率分析,再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照分析,确定生态水面系数,得出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安全阈值。
安全阈值分为:最小、中等、理想三个级别,分别计算全年月均最小存量、中等存量和理想存量;全年最小通量、中等通量和理想通量,并分别给出了逐月需水过程。
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变化过程符合当地的自然水文变化规律。
关键词:扎龙湿地;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水面法;生态系统健康;存量;通量中图分类号:X 143文献标识码:A水是湿地形成、发育、演替、消亡与再生的主导因素,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潜育化土壤形成、维持生物物种的关键。
水量和水质影响着湿地自然环境的变化。
为了保护并恢复湿地,必须给与湿地适量的水资源[1]。
因此,正确认识湿地与水的关系,寻求解决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新方法、新途径,确保湿地水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已成为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重要内容[2]。
国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上,对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较少。
目前国外采用的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湿周法和栖息地法。
第41卷第5期2020年㊀9月水生态学杂志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 e c o l o g yV o l .41,N o .5S e p.㊀2020D O I :10.15928/j.16743075.2020.05.011㊀㊀收稿日期:2020042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 F C 0404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25904);中国水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WR 0145B 522017).作者简介:王伟泽,1992年生,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生态及水资源.E Gm a i l :w a n g w z i w h r @126.c o m 通信作者:胡鹏,1985年生,男,教高,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和生态水力学研究.E Gm a i l :h p5426@126.c o m 扎龙湿地植被覆盖度及其分布结构对水文气象要素的响应王伟泽1,2,胡㊀鹏1,王建华1,杨泽凡1,刘㊀欢1,杨㊀钦1,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038;2.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㊀100084)摘要: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乌裕尔河尾闾,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芦苇湿地,也是丹顶鹤等珍稀鸟类重要的繁育场所和栖息地.基于遥感㊁气象和水文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植被覆盖度,分析了扎龙湿地核心区20052017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径流㊁降水和气温3项水文气象要素对湿地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为科学开展湿地生态需水核算和芦苇植被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湿地中高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于乌裕尔河来水和人工补水形成的河道及周围地区,20052017年,中高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于2015年达到峰值,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占比达到87.48%,湿地植被生态质量整体改善.乌裕尔河来水及人工补水量与第二年湿地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 =0 555,P <0.05),表明径流量对湿地植被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特别是对高㊁中高覆盖度区域面积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存在年际滞后性;温度升高有利于湿地核心区内植被覆盖度整体的提高,但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降水对湿地核心区植被覆盖无明显影响,乌裕尔河来水及人工补水量是影响扎龙湿地核心区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关键词:扎龙湿地;像元二分法;植被覆盖度;水文气象要素中图分类号:Q 948㊀㊀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20)05008909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㊀㊀遥感数据覆盖范围广㊁时空连续性好,是植被覆盖监测的重要手段.归一化植被指数(N o r m a l Gi z e dD i f f e r e n c eV e ge t a t i o n I n d e x ,N D V I )是反映植被光合作用吸收有效辐射的一个重要指数,对植被的生长势和生物量非常敏感,能够较好地反映地表植被的繁茂程度,并进一步反演出地表植被覆盖度(曹乐瑶等,2019;薛华柱等,2019).陈涛等(2008)通过像元二分法估算密云水库上游植被覆盖度,经过验证,该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刘家琰(2018)等基于19982013年S P O T GV E G E T A T I O N 影像计算N D V I ,应用像元二分法估算了神农架林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水资源是植被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大量学者针对植被覆盖度与水文气象要素的关系开展过相关研究.李春晖等(2004)研究了黄河流域各区域的N D V I 对降水㊁径流的响应关系,认为年内变化上N D V I 和径流呈明显的正相关,但年际变化上N D V I 和径流不具有明显相关性;孙艳玲等(2012)根据华北区域1982200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对植被盖度变化与降水㊁气温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降水和气温对植被覆盖度的驱动作用;史晓亮等(2013)基于G I MM S /N D V I 数据对诺敏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流域尺度上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像元尺度来上植被覆盖度和径流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共存;赵秀霞等(2017)基于艾比湖湿地不同年份的N D V I 数据,建立了植被覆盖度与湿度㊁气温和降水的线性回归模型;G o u v e i a 等(2017)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地中海地区N D V I 和降雨及蒸散发的相关性,发现降水与蒸散发差值对该地区N D V I 有显著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径流㊁气温㊁降水等水文气象因素对区域植被覆盖度有重要影响(P e t t o r e l l i e t a l ,2005;J e o n g et a l ,2011;L i ue t a l ,2018),但目前研究大都针对某一特定区内N D V I 整体变化进行分析,各项因素对高㊁中㊁低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分布结构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次研究则将同一区域根据植被覆盖度划分为不同等级,以研究各因素对特定区域植被覆盖度分布结构的影响.目前水文生态研究大都关注单一生态系统(夏军等,2020),本次研究则重点关注河沼系统水文生态响应,特别是植被演化剧烈和水文要素变化明显的尾闾型河沼湿地(董李勤等,2013).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齐齐哈尔市与大庆市交界处(图1),是由于乌裕尔河尾闾地势平坦低洼㊁河水漫散㊁流速缓慢发育而成的芦苇沼泽,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降温急剧,降水量整体较少,且年际㊁年内波动大,干燥指数在1.01~1.14(于成龙和刘丹,2019).扎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9年,是我国最大的鹤类繁殖栖息地,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世纪前扎龙地区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乌裕尔河径流以及嫩江洪泛水量均进入该区,扎龙湿地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呈现出沼泽湿地遍布㊁湖泡发育㊁芦苇丛生长势良好的繁荣景观(刘加海等,2006).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乌裕尔河流域内水利建设㊁灌溉㊁水库蒸发㊁河流及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尾闾湿地来水量减少(崔保山等,2001),造成湿地芦苇和羊草面积不断缩小,香蒲及由菊科蒿属植物㊁蔷微科萎陵菜属植物㊁藜科碱蓬属植物㊁莎草科苔草属植物构成的亚优势种或单优群落等低劣牧草面积不断扩大,植被呈逆向演替(王海军等,2003).图1㊀扎龙湿地范围及研究区域F i g .1㊀L o c a t i o n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i nZ h a l o n g we t l a n d ㊀㊀本研究基于扎龙湿地核心区N D V I 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区域植被覆盖度,利用植被覆盖度像元尺度时空分布和频率分布可视化以及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究径流㊁降水和气温对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的影响效应,以期为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质量提升提供参考.1㊀资料与方法1.1㊀N D V I 数据获取本文N D V I 数据基于连续时间序列的S P O T /V E G E T A T I O N N D V I 卫星遥感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生成,将云层和大气散射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经过波段计算转化为N D V I 原始值,分辨率为1k m ˑ1k m ,时间尺度为20052017年逐月(徐新良,2018).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分别计算扎龙湿地核心区范围内的N D V I 月平均值.1.2㊀气象数据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下载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象资料日值数据集(V 3.0),获得20052016年各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根据扎龙湿地附近富裕站和齐齐哈尔站气象资料进行克里金插值(李俊晓等,2013),最终得到扎龙湿地日气温和降水数据,2个气象站点位置如图1.1.3㊀径流量数据扎龙湿地客水来源主要为上游乌裕尔河径流及黑龙江省中部引嫩工程生态补水.其中乌裕尔河主河槽经由龙安桥水文站断面汇入扎龙湿地(图1),但由于龙安桥水文站1978年后撤销缺乏实测水文数据,因此根据19561978年依安站与龙安桥站流量关系曲线进行推导,依安站和龙安桥站年径流量关系如图2.通过公式(1)校正后的流量作为乌裕尔河入扎龙湿地径流量:Q L A Q =0.005Q 2Y A +0.362Q Y A +0.9(1)式中:Q L A Q 为龙安桥站径流量;Q Y A 为依安站径流量.黑龙江省中部引嫩工程补水量由黑龙江省中部引嫩工程管理处提供,该工程于2001年对扎龙湿地开展紧急补水工作,后每年根据湿地缺水情况相机补水,截至2019年累计补水29亿m 3,补水时间为每年59月.乌裕尔河径流量和人工补水量之和作为入扎龙湿地径流量,其公式下:Q T o t a l =Q L A Q +Q S u p pl e m e n t (2)式中:Q T o t a l 为进入湿地总径流量;Q L A Q 为龙安桥站径流量;Q S u p pl e m e n t 为中部引嫩工程补水量.09第41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生态学杂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图2㊀依安站龙安桥站年径流量关系曲线F i g.2㊀A n n u a l r u n o f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Y i a na n dL o n g a n q i a oh y d r o l o g i c s t a t i o n s1.4㊀植被覆盖度计算研究区内存在村镇等居民聚集区,如林齐村㊁烟筒屯及扎龙景区等土地硬化㊁植被覆盖度极低的区域,因此采用像元二分法计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像元二分法假设每个像元的N D V I值均由裸土和植被两部分混合构成.N D V I=V F CˑN D V I s o i l+(1V F C)ˑN DGV I v e g(3)式中:N D V I s o i l为纯裸土像元的N D V I值;N DGV I v e g为纯植被像元的N D V I值;V F C为植被覆盖度,其计算公式如下:V F C=(N D V I N D V I s o i l)/(N D V I v e g N D V IGs o i l)(4)研究区内夏季植被丰茂,裸土像元和纯植被像元并存,可近似取V F C m a x=100%,V F C m i n=0%,公式(2)可变为:V F C=(N D V I N D V I m i n)/(N D V I m a x N DGV I m i n)(5)式中:N D V I m a x为区域内像元的最大N D V I值; N D V I m i n为区域内像元的最小N D V I值.扎龙湿地内7月份平均N D V I值最高,因此根据7月份N D V 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计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考虑到扎龙湿地研究区域内植被状况总体较好,本文将植被覆盖度分为5类:低植被覆盖度(V F C<60%),中低植被覆盖度(60%ɤV F C<70%),中植被覆盖度(70%ɤV F C<80%),中高植被覆盖度(80%ɤV F C<90%)和高植被覆盖度(90%ɤV F C<100%),并分别统计不同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百分比.1.5㊀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为研究降水㊁径流和温度对扎龙湿地核心区内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对春季(35月)㊁夏季(68月)㊁秋季(911月)降水量㊁径流量㊁平均温度和不同覆盖度等级区域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检验.本文采用皮尔逊(P e a r s o n)相关系数法来确定两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计算相关系数(r):r=ðn i=1(x i-x)(y i-y)ðn i=1(x i-x)2(y i-y)2(6)对两个独立变量在95%的置信区间内相关性是否显著进行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P=0.05下,零假设是指两个变量没有显著性关系,替代性假设是指两个变量有显著性关系.2㊀结果与分析2.1㊀湿地N D V I时间变化扎龙湿地多年平均N D V I从3月开始逐渐升高,5月升幅最大,到7月达到峰值(N D V I=0.78)后开始下降(图3a),1月和2月的N D V I值最低,均为0.16.这与湿地核心区芦苇沼泽面积占比80%以上,植被类型以芦苇等水生植物为主,芦苇在46月出芽,78月开花,于冬季封冻后对芦苇进行收割的植被生长规律基本一致.采用7月的平均N D V I代表区域内当年植被覆盖情况,分析植被覆盖年际变化趋势.从图3b可以看出,20052017年扎龙湿地N D V I波动较大,其中2015年平均N D V I值最大,为0.83;2005年和2009年的N D V I值最低,同为0.74,多年平均N DGV I值为0.78,整体呈上升趋势(r2=0.49),说明近年来扎龙湿地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2.2㊀湿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根据像元二分法反演研究区域内各像元植被覆盖度后,统计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百分比,结果如图4所示.20052017年,研究区内低㊁中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显著降低,由2005年的31.37%下降至2015年的0.52%,随后出现小幅度增长;中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由26.89%下降至2015年的4.38%,随后小幅度增长.20052014年,中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总体不变,2015年降至7.6%,随后小幅度增长.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达到峰值,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占比达到87.48%,随后2年有所下降.从7月湿地的平均植被覆盖度来看,2005年湿地平均植被覆盖度最小为65.97%,2015年湿地平均植被覆盖度最大,达到89.47%.192020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伟泽等,扎龙湿地植被覆盖度及其分布结构对水文气象要素的响应高植被覆盖度区域所在空间位置频率分布结果表明,主要集中在上游乌裕尔河径流和水库补水入水口以南以及上游来水和中部引嫩工程补水形成的河道周围(图5).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则是湿地周边及湿地内的村落乡镇及村镇附近所存留的耕地,湿地北端为林齐村,南端低植被覆盖度区域为烟筒屯镇(图1).2005年㊁20082010年㊁20122014年扎龙湿地核心区内高覆盖度区域面积较小,仅在湿地内河道中上游周围地区形成高覆盖度分布,其他年份湿地内高覆盖区域基本贯通南北.高覆盖度植被的形成对水分依赖性大,主要为河道坑塘等水分丰富区域内形成的高密度芦苇,中植被覆盖和中低植被覆盖度区域介于湿地高密度芦苇和村镇群落之间.图3㊀扎龙湿地核心区植被指数的年内变化(a )及N D V I 年际变化(b)F i g .3㊀M o n t h l y v a r i a t i o n (a )a n da n n u a l v a r i a t i o n (b )o f t h e n o r m a l i z e dd i f f e r e n c e v e ge t a t i o n i n d e x (N D V I )i n t h e c o r e z o n e o fZ h a l o n g we t l a nd 图4㊀20052017年扎龙湿地核心区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百分比和平均覆盖度F i g .4㊀P r o p o r t i o n s o f d i f fe r e n t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r e g i o n s a n d v a r i a t i o nof a v e r ag e a n n u a l v e ge t a t i o n c o v e r i n t h e c o r e z o n e o fZ h a l o n g we t l a n d (20052017)3㊀讨论3.1㊀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由表1可知,春季㊁夏季㊁年降水与各个覆盖度等级区域面积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表明降水对植被覆盖度影响不强.扎龙湿地处于半干旱地区,20052016年降水量在305~728mm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8mm ,降水量相对较少,蒸发量大,总体较为干旱(冯夏清等,2010).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其中78月降水量最大,占全年的53%,春季干旱少雨,45月降水仅占全年的10%左右(图6).降水与植被生长节律不匹配,因此对湿地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小.秋季降水与第二年7月的平均覆盖度呈显著正相关,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秋季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与扎龙湿地地势低洼,秋季降水形成径流后流动缓慢,12月进入冰封期后将水资源存留于湿地内有很大的关系,第二年解冻后满足了植被出芽及生长所需水分,促进植被生长,提高了湿地植被覆盖度.3.2㊀径流量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春季径流量与当年低覆盖区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 =0.661,P <0.05),秋季径流量与第二年的中㊁中低覆盖度区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 1=0 573,P 1<0.05;r 2=0.648,P 2<0.05)(表2),年径流量与第二年高覆盖度区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29第41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生态学杂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r=0.555,P<0.05);同时与第二年7月的平均覆盖度呈显著正相关(r=0.561,P<0.05)(图7).这表明径流量对湿地植被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特别是对高㊁中高覆盖度区域面积的增长作用明显.图5㊀20052017年扎龙湿地核心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及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频率分布F i g.5㊀S p a t i a l a n d t e m p o r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a n d f r e q u e n c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h i g h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a r e a s i n t h e c o r e z o n e o fZ h a l o n g w e t l a n d(20052017)表1㊀降水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比例相关性矩阵T a b.1㊀C o r r e l a t i o n s o f t h e r a i n f a l l a n d p r o p o r t i o n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r e g i o n s 降水情况低覆盖度区域中低覆盖度区域中覆盖度区域中高覆盖度区域高覆盖度区域7月平均覆盖度春季降水0.0580.4470.2900.2060.1920.159夏季降水0.4910.2790.2280.4130.2840.423年降水量0.3020.1840.1000.2380.1700.258秋季降水(延后一年)0.552∗0.572∗0.2390.4490.4240.561∗年降水量(延后一年)0.3990.1830.2130.1050.1950.230㊀㊀注:∗表示在0.05级别相关性显著.N o t e:∗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r r e l a t i o na t t h e l e v e l o f0.05.392020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伟泽等,扎龙湿地植被覆盖度及其分布结构对水文气象要素的响应图6㊀20052016年月度降水量分布F i g.6㊀M o n t h l y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20052016)㊀㊀根据图5可知,高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区域主要位于上游乌裕尔河来水及人工补水形成的河道周围.扎龙湿地核心区主要植物为芦苇,其为多年生水生或湿生植物,发育生长耗水量较大(刘长发等,2012),并且对水深有一定要求(逄世良等,2018),因此主要分布于河道周围等具有一定水深的区域.径流量较大时,湿地来水量丰富发生洪泛过程,水面面积扩大,满足芦苇生长发育所需水分㊁适宜芦苇生长的区域扩大,逐渐出现中高㊁高覆盖度区域面积增大的现象;并且,径流量对中高㊁高覆盖度面积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秋季径流量和年径流量往往对第二年湿地的植被覆盖度具有提升作用.㊀㊀葛晓光等(2009)通过研究额济纳绿洲N D V I 对黑河下游径流量响应发现,径流量对N D V I影响存在一年的滞后性,河边植被主要生长在包气带内,受地下水位㊁包气带含水量等多重因素影响,河流水文站径流量与这些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导致滞后性的发生,这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类似.扎龙湿地芦苇及其株下的沼泽蓄滞水能力很强,是蓄水防洪的天然 海绵 (刘兴土,2007;谢映霞,2019),每年的910月乌裕尔河来水和人工补水经湿地沼泽的蓄滞及冬季封冻,于次年34月流出湿地,历经半年多的时间.因此,径流量对于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年际滞后性.3.3㊀温度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由表3可知,夏季温度与湿地低覆盖度区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除低覆盖度区域以外,与其他区域面积之和呈显著正相关(r=0 519, P<0.05),表明夏季温度的升高对于整个湿地核心区内植被生长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湿地核心区平均覆盖度并没有显著相关性.年均气温对于植被覆盖度也没有显著影响,这是由于该地区位于我国高寒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冬季气温对于年均气温影响较大,而此时芦苇处于休眠越冬状态,对于植被生长一般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张友民等,2005).表2㊀径流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比例相关性矩阵T a b.2㊀C o r r e l a t i o n s o f r u n o f f a n d p r o p o r t i o n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r e g i o n s 季节径流低覆盖度区域中低覆盖度区域中覆盖度区域中高覆盖度区域高覆盖度区域7月平均覆盖度春季径流0.661∗0.4470.0080.3920.3320.498∗夏季径流0.3090.2440.2020.0240.2100.171年径流量0.0470.4290.0520.2180.0070.076秋季径流(前一年)0.573∗0.648∗0.1290.4620.4020.557∗年径流量(前一年)0.558∗0.573∗0.2090.3210.555∗0.561∗㊀㊀注:∗表示在0.05级别相关性显著.N o t e:∗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r r e l a t i o na t t h e l e v e l o f0.05.图7㊀年径流量与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比例(a)和平均植被覆盖度(b)相关性F i g.7㊀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a n n u a l r u n o f f a n d p r o p o r t i o n s o f h i g h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r e g i o n s(a)a n da v e r a g e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b)49第41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生态学杂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表3㊀气温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比例相关性矩阵T a b.3㊀C o r r e l a t i o n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p r o p o r t i o n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r e g i o n s 季节气温低覆盖度区域中低覆盖度区域中覆盖度区域中高覆盖度区域高覆盖度区域7月平均覆盖度春季气温0.1880.2440.4490.4310.1750.274夏季气温0.519∗0.0650.1080.3250.1290.299年均气温0.3460.1230.3510.1850.3460.338秋季气温(前一年)0.3480.2300.0580.2800.0880.250年均气温(前一年)0.0190.0510.3880.0660.1860.119㊀㊀注:∗表示在0.05级别相关性显著.N o t e:∗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r r e l a t i o na t t h e l e v e l o f0.05.4㊀结论与展望1)20052017年扎龙湿地低㊁中低和中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占比在2015年达到峰值87.48%,表明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高植被覆盖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游来水和中部引嫩工程补水形成的河道周围,低植被覆盖度区域主要是湿地周边和湿地内的村落乡镇以及村镇附近所存留的耕地.2)扎龙湿地属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小而蒸发量较大,季节和年降水量对湿地植被覆盖度均无明显影响.湿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8mm,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春季干旱少雨,35月降水仅占全年的12%,降水分布与植被生长节律不匹配,对湿地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小.3)相对于降水和温度,径流量对扎龙湿地核心区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年径流量对次年高覆盖度区域面积的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径流量对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有一年左右的滞后性,这与沼泽湿地蓄滞水能力很强,冬季湿地封冻将水资源滞留有很大关系.4)夏季温度与低覆盖度区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表示温度上升能够促进湿地核心区内覆盖度的整体提高,但总体并不明显,水资源限制仍是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度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处高寒区,冬季温度对年均温度影响较大,而对植被影响较小,因此年均温度和湿地植被覆盖度并无明显相关性.湿地植被的生长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等非自然因素的影响,但由于人类活动状况调研难度大,数据资料匮乏,本文仅考虑了人工补水这项非自然因素.下一阶段研究可结合湿地内人口数量㊁耕地面积等资料,同时对更大时间尺度的气象水文要素数据进行收集,统筹考虑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对湿地植被覆盖度结构的影响.参考文献曹乐瑶,周涛,罗惠,等,2019.森林覆盖率在森林生长对气候干旱响应上的调节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5(2):240247.陈涛,李平湘,张良培,等,2008.利用 北京一号 小卫星数据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可行性研究[J].遥感信息, (5):3740.崔保山,杨志峰,2001.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3):3136.董李勤,章光新,2013.嫩江流域沼泽湿地景观变化及其水文驱动因素分析[J].水科学进展,24(2):177183.冯夏清,章光新,尹雄锐,2010.基于S WA T模型的乌裕尔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J].地理科学进展,29(7):827832.葛晓光,薛博,万力,等,2009.黑河下游径流量与额济纳绿洲N D V I的滞后模型[J].地理科学,29(6):900904.李春晖,杨志峰,2004.黄河流域N D V I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径流关系[J].地理研究,23(6):3743.李俊晓,李朝奎,殷智慧,2013.基于A r c G I S的克里金插值方法及其应用[J].测绘通报,(9):8790,97.刘加海,许唯临,曹波,2006.制约扎龙湿地生存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3):156158.刘家琰,谢宗强,申国珍,等,2018.基于S P O T V E G EGT A T I O N数据的神农架林区19982013年植被覆盖度格局变化[J].生态学报,38(11):39613969.刘兴土,2007.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蓄水与调洪功能[J].湿地科学,5(1):6468.刘长发,郑晶予,李晋,等,2012.基于G I S的双台子河口潮滩湿地翅碱蓬和芦苇生境适宜度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33(3):1419.逄世良,焦德志,2018.扎龙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因子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6):8285,94.史晓亮,李颖,赵凯,等,2013.诺敏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与径流的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7(6):5460.孙艳玲,郭鹏,2012.19822006年华北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1(1):1116.592020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伟泽等,扎龙湿地植被覆盖度及其分布结构对水文气象要素的响应王海军,盛连喜,陈鹏,2003.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渍化逆向演替的影响因子与调控系统[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5(3):6065.夏军,张永勇,穆兴民,等,2020.中国生态水文学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J].地理学报,75(3):445457.谢映霞,2019.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系统治水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5(5):552555.徐新良,2018.中国月度植被指数(N D V I)空间分布数据集[D S/O L].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h t t p://w w w.r e s d c.c n/D O I).D O I:10.12078/2018060602薛华柱,张国东,周红敏,等,2019.几种典型地表类型反照率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参数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5(2):272283.于成龙,刘丹,2019.扎龙湿地N P P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8(4):741751.张友民,王立军,曲同宝,等,2005.芦苇资源的生态管理与芦苇的高产培育[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7(3):280283,295.赵秀霞,楚新正,马晓飞,等,2017.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艾比湖湿地N D V I指数对微气候的响应[J].草业科学,34(6):11681177.G o u v e i aC M,T r i g oR M,B e g u e r i aS,e t a l,2017.D r o u g h t i m p a c t s o nv e g e t a t i o na c t i v i t y i nt h e M e d i t e r r a n e a nr eGg i o n:A n a s s e s s m e n tu s i n g r e m o t es e n s i n g d a t aa n dm u l t iGs c a l e d r o u g h t i n d i c a t o r s[J].G l o b a l a n dP l a n e t a r y C h a n g e,151:1527.J e o n g SJ,C h a n gGH o iH O,G i m HJ,e t a l,2011.P h e n o l oGg y s h i f t s a t s t a r t v s.e n d o f 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 i n t e m p e r a t e v e g e t a t i o no v e r t h eN o r t h e r nH e m i s p h e r e f o r t h e p e r i o d 19822008[J].G l o b a lC h a n g eB i o l o g y,17(7):23852399.L i uS,H u a n g S,X i eY,e t a l,2018.S p a t i a lGt e m p o r a l c h a nGg e s o fm a x i m u ma n dm i n i m u mt e m p e r a t u r e s i n t h eW e i R i v e rB a s i n,C h i n a:C h a n g i n gp a t t e r n s,c a u s e s a n d i mGp l i c a t i o n s[J].A t m o s p h e r i cR e s e a r c h,204(5):111.P e t t o r e l l iN,V i kJO,M y s t e r u dA,e t a l,2005.U s i n g t h e s a t e l l i t eGd e r i v e dN D V I t oa s s e s s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p o n s e s t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h a n g e[J].T r e n d s i nE c o l o g y&E v o l uGt i o n,20(9):503510.(责任编辑㊀万月华)69第41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生态学杂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R e s p o n s e o f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a n dS t r u c t u r e t oM e t e o r o l o gi c a l a n d H y d r o l o g i cF a c t o r s i nZ h a l o n g We t l a n d WA N G W e i Gz e 1,2,HU P e n g 1,WA N GJi a n Gh u a 1,Y A N GZ e Gf a n 1,L I U GH u a n 1,Y A N G Q i n 1,2(1.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a s i n W a t e rC y c l eS i m u l a t i o na n dR e gu l a t i o n ,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 a n dH y d r o po w e r R e s e a r c h ,B e i j i n g㊀100038,P .R.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H y d r a u l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 ,T s i n g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㊀100084,P .R.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Z h a l o n g w e t l a n d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l o w e r r e a c h e s o f t h eW u y u e rR i v e r ,i s t h e l a r ge s t r e e dw e t Gl a n d i n t h ew o r l d a n d p r o v i d e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b r e e d i n g s i t e a n dh a b i t a tf o r r a r e b i r d s s u c h a s G r u s j a po n e n Gs i s .I n t h i s s t u d y ,w ee x p l o r e d t h e t e m p o r a l a n d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i n t h e c o r e z o n e o f Z h a l o n g w e t l a n d f o r t h e p e r i o d 20052017.T h e e f f e c t s o f r u n o f f ,r a i n f a l l a n d t e m pe r a t u r e o n 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so fd if f e r e n tv e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sw e r ea n a l y z e db a s e do n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a n dh y d r o l o gi c a l d a t a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w a s c a l c u l a t e d u s i n g a d i m i d i a t e p i x e lm o d e l b a s e d o n t h e n o r m a l i z e d d i f f e r e n c e v e gGe t a t i o n i n d e x (N D V I )d e r i v e d f r o m L a n d s a t s a t e l l i t e i m a g e s o f t h e c o r e a r e a o f Z h a l o n g we t l a n d .M e t e o r o Gl o g i c a l a n d h y d r o l o g i c a l d a t aw e r e o b t a i n e df r o mt h eY i a n a n dL o ng a n q i a oh y d r o l o gi c s t a t i o n s ,a n d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w a s 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a n d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h y d r o l o g i Gc a l f a c t o r s .R e g i o n s o fm e d i u m Gh i g h a n dh i g h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w e r em o s t l y di s t r i b u t e dn e a r t h e r i v e r c h a n Gn e l c r e a t e db y w a t e r s c o u r i n g f r o mr i v e r i n f l o wa n d aw a t e r d i v e r s i o n p r o j e c t .F r o m2005t o 2017,t h e a r e a o fm e d i u m Gh i g ha n dh i g h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r e g i o n s i n c r e a s e d ,p e a k i n g in2015a t 87.48%o f t h e c o r ea r e a .V e g e t a t i o ne c o l o g y i nZ h a l o n g w e t l a n d i m p r o v e dd u r i n g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p e r i o d .I n p u t o fw a t e r f r o mt h e W u y u e rR i v e r h a d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e f f e c t o n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i n t h e c o r e a r e a .T h e q u a n t i t y o f i n f l o w i n g w a t e r f r o m W u y u e rR i v e r ,s u p p l e m e n t e db y w a t e r f r o mt h ew a t e rd i v e r s i o n p r o j e c t ,w a s p o s i t i v e l y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h i g h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a r e a t h e f o l l o w i n gy e a r (r =0.555,P <0.05).V e g e t a t i v e c o v e r i s p r o m o t e db yh i g h i n p u t s o fw a t e r f r o m W u y u e rR i v e r ,b u t t h e p o s i t i v e r e s po n s e o c c u r s t h e y e a r a f t e r t h e i n c r e a s e i nw a Gt e r q u a n t i t y .H i g h e ra i rt e m p e r a t u r ea l s o p r o m o t e d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a c r o s st h ee n t i r ew e t l a n d ,b u t t h e e f f e c tw a sm o d e r a t e ,a n d 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e f f e c t s o f r a i n f a l l o n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w e r e o b s e r v e d .T h u s ,t h e p r i Gm a r y f a c t o r a f f e c t i n g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i nZ h a l o n g w e t l a n d i s t h e v o l u m e o fw a t e r f l o w i n g i n t o t h ew e t l a n d f r o m W u y u e rR i v e r a n d t h ew a t e r d i v e r s i o n p r o j e c t .O u r r e s u l t s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e s t i m a t i n g t h e e c o Gl o g i c a l w a t e r f l o wr e q u i r e d t o s u p p o r t r e e d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Z h a l o n g w e t l a n d .K e y w o r d s :Z h a l o n g w e t l a n d ;d i m i d i a t e p i x e lm o d e l ;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a n dh y d r o l o g i c a l f a c t o r s792020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伟泽等,扎龙湿地植被覆盖度及其分布结构对水文气象要素的响应。
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与生态补水分析
东迎欣;秦紫东;许广军;邓国立
【期刊名称】《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8(035)004
【摘要】通过对扎龙湿地的基本概况的描述,从水资源特征、功能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梳理了扎龙湿地的现状,分析了需水量的计算方法,采用水量平衡方法确定扎龙湿地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对扎龙湿地的补水恢复提出相应的措施,并分析了扎龙湿地的补水影响.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东迎欣;秦紫东;许广军;邓国立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
滨,150080;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3
【相关文献】
1.饮马河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与补水方案初探 [J], 张锐
2.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及优化分析模型应用 [J], 张帆;徐建新;郭文献
3.郑州市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与分析 [J], 徐建新;穆磊;雷宏军
4.扎龙湿地芦苇恢复与生态补水分析 [J], 王永洁;邓伟
5.扎龙湿地生态需水分析及补水对策 [J], 崔丽娟;鲍达明;肖红;张曼胤;何春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扎龙自然保护区水文监测概况分析张丹【摘要】通过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设置水文监测设施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水文要素及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说明扎龙湿地来水传播有3个途径:①乌裕尔河来水;②双阳河来水;③中部引嫩工程补水及翁海排干来水,从而为扎龙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湿地提供依据.【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1页(P367)【关键词】扎龙湿地;水文监测;来水途径;径流量;生态用水【作者】张丹【作者单位】齐齐哈尔水文局,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21 概况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是嫩江、乌裕尔河洪泛漫滩而形成的以芦苇为优势种的沼泽湿地,1979年建立了以保护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沼泽湿地生态的自然保护区。
扎龙保护区的水源主要来自乌裕尔河、双阳河以及地表径流,嫩江防洪堤修建后,乌双径流成为维持扎龙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水源,其中乌裕尔河是维系本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龙安桥站1956—2007年降水资料,经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6.5 mm。
2 扎龙自然保护区水文情势通过2005—2008年对保护区的水文监测,初步认清了扎龙的水文情势以及该区的时空变化。
保护区受到水资源分流方面的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的建设割裂了保护区内水资源系统的自流格局;与自然分配机制;湿地人工补水缺乏生态调配知识和基础资料支撑,在补水方面存在缺陷。
同时,区域性的干旱,加剧了保护区水资源的短缺矛盾。
确保保护区湿地的生态用水,是保障湿地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3 水文监测工作经过4 a水文要素的监测反映了保护区内湿地不同生态代表性区域水位年内变化特征,特别是鹤类繁育期间的变化特征。
因此水资源监测站网的设立,基本了解扎龙保护区主要来水过程、退水过程和湿地核心区水位变化。
监测频次满足了解鹤类繁育期及幼鹤生长期湿地内的水位、水量变化,以及入出湿地径流的水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