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2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4.经济重心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历史当中农业的耕作制度有哪些耕作制度一、原始社会——撂荒制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
石斧、石锛一类砍伐工具的应用是原始农业的特点之一,与之并存的是播种用的竹木棒和收获用的石刀、石镰。
锄、铲一类翻土工具是稍后出现的,在我国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
耕地开始可能在山地,以后向江河两岸比较代平的地区发展。
实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继之是熟荒耕作制。
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以后产生了与播种直接相结合的原始的封耕作,生产技术的重点逐步由林木砍烧转移到土地加工。
出现了用以掌握农时的原始物侯历。
牲畜野放,后来产生了简单的栏圈。
把野生植物和动物培养、驯化验室栽培植物和家畜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最大成就。
人类现今得用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全部是在原始农业时代栽培和驯化成功的。
二、奴隶社会——休闲制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占主导地位,因为广泛使用的木器已用青铜工具加工制造,而且青铜农具已日益普遍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与原始农业时期相比,农具的类型变化不大,耕犁可能已经出现,但耒耜和锄钁无疑是当时的主要农具,虽然这些农具许多已安上金属刃套了。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耕地主要在华北大平原和其它江河两岸比较低平地区。
当时华北地区沼泽沮洳较多,要在比较低平的地区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的沟洫农业是黄河中下游华夏族农业的主导形式。
沟洫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沟洫的作用在于排而不在于灌。
沟洫农业是旱地农业而不是灌溉农业。
与沟洫农业相适应,撂荒制基本上已被休闲制所代替,《诗经·尔雅》中的“菑、新、畲”,《周礼》中的“易田”等,都是休闲制的反映。
在南方,除了部分地区仍在山区实行刀耕火种外,也较普遍地在低平地区经营水田。
沟洫农业是垄作形式的旱地农业。
当时的农业劳动采取两人简单协作的耦耕方式。
在这种形式下,耕地的选择、布置、整治,农时的掌握,品种的选育、播种、管理、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就。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结构】知识点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4)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一直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5)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利用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
知识点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时期工具发展状况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出现犁壁、发明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知识总结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主线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 传统农业初步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明清(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高考资料点这里……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传统农田与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古代中国,农田与农作物种植技术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业在当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田的规划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对于保障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中国的农田规划和农作物种植技术。
一、古代中国的农田规划古代中国的农田规划基本遵循“均田制”,即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农田一般分为封建领地和公共领地两种类别,封建领地归地主所有,而公共领地归国家或者宗族所有。
在农田规划中,还有一部分土地专门用于宫廷耕种,供皇室成员使用。
农田的布局也非常注重平衡和合理利用。
古代农民普遍采用“井田制”,将农田划分成以井为四角的方形或矩形块状区域,每个区域之间都有一条水沟相隔,以供灌溉使用。
这种规划方式不仅保证了土地的平均利用,还加强了水资源的供给和利用效率。
二、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植技术1. 水稻种植技术在古代中国,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种植技术在这个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农民们普遍采用了相对科学的种植方法。
首先,在选择土地时,他们会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和容易灌溉的地区。
其次,在田地准备阶段,农民会精心翻耕土壤、松土,并平整田地,以便水稻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最后,他们会合理安排灌溉系统,使水稻能够得到适当的水源供应。
2. 小麦种植技术除了水稻,小麦也是古代中国的重要作物之一。
小麦的种植技术相对简单,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技巧。
农民通常会在春季将小麦种子撒播在准备好的田地里,密度适中。
在生长期间,他们会定期除草和松土,以保持小麦生长的良好环境。
小麦成熟后,农民们会收割并进行干燥和储存,以备后用。
3. 其他农作物种植技术除了水稻和小麦,古代中国的农民还种植了许多其他的农作物,如豆类、蔬菜、果树等。
在这些作物的种植中,农民们也采用了各种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
例如,他们会选择适宜的土地种植豆类,合理安排灌溉系统和施肥,以确保作物生长健康。
同时,他们还会采取措施保护作物,如防止害虫和疾病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