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部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33
【教学设计】妙心感知,融情于景——学习景物描写【教学目标】1.能细心观察景物,描绘时能突出景物特征。
2.能在描写景物时,运用选择典型景物、调动联想想象、准确用词等方法融情入景,增强文章感染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写景传情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在描写景物时,运用选择典型景物、调动联想想象、准确用词等方法融情入景,增强文章感染力。
【教学创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由此可见,将“教材”这个“例子”作为学生写作时阅读的对象,从中归纳、提炼出相关的写作技巧,再通过写作训练实现写作技能的迁移与内化,是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最常用的策略之一。
我精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经典文本中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对比、揣摩、探究,步步归纳出描写景物时融情于景的常见技巧,同时现场开展写作训练,在练笔中实实在在提升学生融情于景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每到暮春,落花飘零,人们便总会借落花而抒发感情。
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与“落花”有关的古诗词吧!2.全班交流后教师重点出示下列三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曹雪芹《红楼梦》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写到了落花,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预设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诗人虽离开了官场,但仍关心国家命运,愿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预设2:李煜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感叹故国就如这水流花落,一去难返,无法再见。
预设3:“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由落红想到自己的身世,自伤自怜,为自己以后的命运感到悲伤。
4. 教师小结并导入课题由此可见,虽是同样的景,由于人物性格、遭遇的不同,融入景物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也只有在笔端融入了情感的景物描写,才会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三《学习描写景物》写作指导及名著范文写作指导一、什么是景物描写?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二、写作引导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
三、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第一、定点观察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有不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
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动用多种感官例如《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段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描绘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春花,表现其繁花似锦,给人一种互不谦让、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感觉。
第四、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常常使用修辞方法,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
第五、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例如《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慧眼观美景,妙笔蕴真情——八上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课标分析】1.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力求有创意。
3.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5.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教材分析】本次写作指导来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
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
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同时,本课是在七年级分散学习景物描写基础上的一次集中探究,是抓牢“写景抒情”这一主线的拓展延伸,提炼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优美写景文章的共性,即:抓住景物特点,努力用语言文字营造立体感、画面感,同时在山水美景中寄托作者的情怀,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审美效果。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对写作的一些基本的技法还不能完全掌握;有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受到知识量、词汇量和表达方式的限制,不能清楚、明确、精彩的把自己想说的、要说的和该说的表达出来。
分析原因在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畏难情绪,大多偏向于喜好易于掌握的文体和技巧。
而对于景物描写,囿于观察角度的单一,描摹语言的苍白,则不是很擅长。
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段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描绘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春花,表现其繁花似锦,给人一种互不谦让、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感觉。
第四、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常常使用修辞方法,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
第五、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例如《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文章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第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部分作者着力写烈日下酷热的一段。
本来用正面描写足矣,然而作者又接着用柳树“像病了似的”,叶“打着卷”,枝“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路“发着白光”那样干燥灼人;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平日指望吆喝招揽买卖的小贩们也“不敢吆喝”了;柏油路都“晒化了”等等。
从各个侧面进一步烘托出天气酷热憋闷的环境,由此,更加衬托出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生活苦难。
范文风 雨贾平凹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作文指导(素材)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作文指导单元要求1.有针对性地观察,抓住景物形状、色彩、声音等不同方面的特征。
2.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述景物的特征。
3.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主观情感。
写作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
”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类作文,抓住景物特征,在行文中灵活地穿插景物描写,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染读者。
一、多点儿时空转换,让景物更立体。
时间不同,景物各异,不同季节,景物的形态一定不同;不同空间,同一时段的景物也有差异。
如《济南的冬天》第四段描写小雪的空间顺序是: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二、多点儿层次,让景物更有画面。
写景要突出景物层次,就要选择不同的观察点,要合理安排远近高低的顺序。
若以时间为经,既可以从大的时间,如春、夏、秋、冬各选一个时间段,也可以选取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变化。
如写出太阳升起或下落的几个片段,既可直接描写太阳光线变化,还可以借助云彩的变化间接写太阳。
若以空间为序,山峦、田塍、湖上……抓住各个画面最主要的景物,精心选择,注意色彩变化,动静结合,高低景物搭配,努力使画面有声有色。
三、多点儿感官描写,让景物更多彩。
景物描写要让读者如临其境,就要善于调动感觉器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角度描写,绘形绘声又绘色,将景物真切再现,使之富有立体感。
如写春天:从视觉来写树木的翠绿、花朵的艳丽;从听觉来写声音的悦耳;从触觉来写太阳的温暖;从嗅觉来写早晨空气的清新、鲜花的芬芳;等等。
四、多点儿动静结合,让景物更生动。
动静结合是景物描写最常见的手法,既要写出景物的静态,如景物的位置、形态、色彩,又要写出景物瞬间的变化。
有动有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社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写作《学习景物描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有选择、有顺序地进行多角度观察;2. 训练学生的具体描写能力,让学生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景进行有机融合;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能根据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感悟。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景物写得生动新鲜;难点: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一节我们学习景物描写。
对于景物描写,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学就开始训练,它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功。
那么,关于景物描写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请大家说说看。
来,有请——(以开火车形式,请5位学生回答)好,有关景物描写的知识看来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
那么,知道了这些知识,我们是否就能够把景物写好了呢?我前几天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景物描写的小训练,题目是《最美的校园一角》(板书),“美”是景物的“特征”(板书),我们要抒发的情感是“喜爱与赞美”(板书)。
我拜读了四十余位同学陆续发给我的习作,发现同学们有写操场的,有写花坛的,有写樟树的,有写竹林的……当然,写得最多的还是“池塘”。
我从中挑选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现在跟大家进行分享、交流。
二、出示例文,学生评点展示学生习作:春天,校园里生机盎然,太阳公公把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
就在学校的中央,有一个池塘,池边的垂柳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轻轻摆动着腰肢。
池里的睡莲漂浮在水面,高洁典雅。
池塘里的鱼儿有的欢快地游弋在水中,有的争相跃出水面。
好像锦鲤,它们都泛着粼粼的金光。
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比翼齐飞,一群群蜻蜓围绕在水面上像是在表演空中特技。
池塘周围簇拥着花花草草,它们弥漫着芳香,点缀着美丽的校园。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篇短文。
好!非常感谢你的朗读,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再请两个同学说说这篇短文写得如何?(你认同他的说法吗?你还有什么补充?)三、学生习作的“通病”好!刚才几位同学对这篇习作做了简单地点评。
我觉得同学们的景物描写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1. 观察点不清楚,顺序“随意化”;2. 感官太单一,描写“扁平化”;3. 缺乏独特体验,形象“大众化”;4. 修辞用语欠考虑,语言“平庸化”。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这是一篇写作指导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对于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景物,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这些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景物的描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景物描写片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4.学生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景物进行观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描写。
5.分享成果: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交流。
6.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7.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物,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观察景物2.抓住特点3.运用修辞4.具体、生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