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讲义类和对象
- 格式:ppt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62
第六章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的一般知识2.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3.德育4.智育5.体育6.美育第一节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一、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识记)★★★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
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
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
教育内容如从内容的角度看,就是指教育所要进行的价值观、心智、体能等方面的培育等等,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德、智、体、美诸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是活动的主导因素,教育内容、方法等都不过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
一般说来,除了教育目的的纵向和直接的规定之外,教育内容的确定还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一定的社会发展是一定教育形态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社会状况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极大。
社会生产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之一,就是要求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这一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的劳动者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上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又必须能够使教育对象具有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2.文化与科技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教育也传递文化、孕育新的文化,是文化演进的中介。
教育要完成传递和孕育文化的使命,就必须努力在教育内容中不断吸收已有文化的精华。
这样,教育对象个体就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把握,继承特定文化中的价值智慧、生存经验等等,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在承接文化的同时开创文化的未来。
3.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情境中教育对象的特定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取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习效果就是教育效果。
学与效果的取得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因素相关,也与教育内容如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有密切的关系。
第2节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一、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数学表达式(1)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总动量p′)。
(2)Δp=0(系统总动量变化为零)。
(3)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动量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动量守恒的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时,系统的动量守恒。
(2)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但当内力远大于外力时系统动量近似守恒。
(3)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所受合外力为零或不受外力,或外力可以忽略,则在这个方向上,系统动量守恒。
二、碰撞、反冲和爆炸1.碰撞(1)概念:碰撞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持续时间很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2)特点:在碰撞现象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可认为相互碰撞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3)分类:2.(1)物体在内力作用下分裂为两个不同部分,并且这两部分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现象。
(2)反冲运动中,相互作用力一般较大,通常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3.爆炸问题(1)爆炸与碰撞类似,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所以系统动量守恒。
(2)爆炸过程中位移很小,可忽略不计,作用后从相互作用前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
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系统所受合外力的冲量为零,则系统动量一定守恒。
(√)(2)动量守恒是指系统在初、末状态时的动量相等。
(×)(3)物体相互作用时动量守恒,但机械能不一定守恒。
(√)(4)在爆炸现象中,动量严格守恒。
(×)(5)在碰撞问题中,机械能也一定守恒。
(×)(6)反冲现象中动量守恒、动能增加。
(√)2.(人教版选修3-5P16T1改编)(多选)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辆平板车,人和车都处于静止状态。
第六章收集资料的方法学习目标掌握1.收集资料方案设计的步骤2.量表的几种形式3.访谈法的概念4.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观察类型第一节概述收集资料前的准备一、资料的来源资料可来源于现有资料和新收集的资料,某些历史性研究,可从现有的资料例如期刊、日记、信件、报纸、会议记录、病史、报告等处收集。
对此类资源应对其价值、准确性等仔细评估和分析再加以应用。
利用现有资料的方法具有省时、省力、经济的特点,但应根据研究目的而定。
二、设计收集资料方案前应考虑的问题(一)采用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方法收集资料结构式资料收集即按事先设计的特定结构(例如问卷)进行资料收集;而非结构法资料收集,即是提出开放性问题,在一个或几个主题下让研究对象自由阐述。
半结构法资料收集则按事先设计的提纲进行。
结构式资料收集往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研究工具,该方法可对资料作出精确的统计分析,但不足之处是资料不够深入。
(二)采用定量还是定性方法收集用定量研究法进行资料收集时必须用数字将资料量化,使之可测量可统计;但定性研究法则采用非结构式或半结构式方法收集资料,资料以文字形式表示,一般无须将资料用数字量化。
例如对病人压力状态用定量方法式应将资料转化为数据形式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如1分=几乎没有压力,2分=有时有压力,3分=经常感到压力,4分=一直感到有压力。
而用定性的方法则对资料进行描述、分类、诠释,例如,病人叙述手术前一天是住院以来感到压力最大的时候,使他辗转反复,几乎彻夜未眠。
(三)资料是否要求严格的客观性大多数研究要求所收集的资料具有客观性,即是按同样的标准作出判断,不受个人感情和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但定性研究(如现象学研究法),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否存在霍桑效应的影响如果研究对象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研究,则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行为和反应状态,称为霍桑效应。
这种现象会影响资料的有效性,尤其是评价项目实施后效果这类评价性研究。
2015最新版第六章《数据与统计图表》各节知识点及典型例题专题讲义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二节、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第三节、扇形统计图第四节、频数与频率第五节、频数直方图章节知识框图【课本相关知识点】1、数据收集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得到,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查询等间接途径得到2、将数据分类、排序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当然分组、编码也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3、人们根据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需要,对所有的考察对象作调查,这种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人们在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往往会遇到不方便、不可能或不必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而是从所有对象中抽取一部分作调查分析,这就是抽样调查。
特别注意: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要具有相当的样本容量)和代表性(各个阶层或类型对象都要具有),即样本容量要恰当,因此对象不宜太少;②调查对象应随意抽取,即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都相等。
5、在统计中,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
样本的容量是不带单位的。
6、对数据收集和整理后,就可以制作统计表。
一个完整的统计表不能缺少标题(统计表的名称)、标目、数据(有单位要注明单位)以及制表日期【典型例题】【题型一】数据的收集方法例1、如果就下列情况进行统计,你准备采用哪种方式来收集数据?填在后面的横线上(1 )学校足球队队员的身高______________(2)每年到杭州西湖观光旅游的人数 _____________(3)A、B、C三种品牌电池的使用寿命 _____________(4)明天7时〜8时进入易初莲花超市的人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二】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整理例2、某乡镇企业生产部门有技术工人10人,生产部为了合理制定每月的生产定额,统计了这10人某月的加工零件个数如下:40, 80, 50, 75, 50, 70, 50, 40, 35, 50(1)为了使这组数据更为直观,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2 )若生产定额能够使大多数人都能完成即为合理的生产定额,假如你是生产部负责人,你认为每月的生产定额应定为多少比较合理?练习、(2011?南昌)以下是某省2010年教育发展情况有关数据: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000所,其中小学12500 所,初中2000所,髙中450所,其它学校10050所;全省共有在校学生995万人,其中小学440万人,初中200 万人,高中75万人,其它280万人;全省共有在职教师48万人,其中小学20万人,初中12万人,高中5万人,其它11万人.请将上述资料中的数据按下列步骤进行统计分析.(1 )整理数据:请设计一个统计表,将以上数据填入表格中.(2 )分析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师生比,最小的是哪个学段?(师生比在校学生数)=在职教师: 【题型三】利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3、 (2003?安徽)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1 )该风景区称调整前后这5个景点门票的平均收费不变,平均日总收入持平•问风景区是怎样计算的?(2 )另一方面,游客认为调整收费后风景区的平均日总收入相对于调价前,实际上增加了约9.4% •问游客是怎样计算的?(3)你认为风景区和游客哪一个的说法较能反映整体实际?【题型四】样本的选择例4、下列抽样调查中所选的样本合适吗?(1)张老师为了解全班50名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情况,抽查了5名学生进行检查(2)为了解我国中学多媒体的普及情况,在北京市做了抽样调查练习、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题型五】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的区别例5、我市去年参加某次数学考试的人数为45368人,为了了解考生数学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5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是联合国对跨国公司的定义:1986年联合国制订的《跨国公司行为守则》指出:“本守则中使用跨国公司一词系指在两国或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实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本书的定义:“较为普遍的跨国公司定义,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一)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于1960’s提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1、产品周期发展的三个阶段(P.140图6-1)(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开发和生产需要的条件: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新产品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2)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更多地关注成本。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3)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区位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产品周期理论的评述该理论是在综合考虑科斯的内部交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较好解释了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的投资扩展,但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的全球化战略行为。
第六章公共关系策划与管理一、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制定公共关系活动计划的过程就叫公共关系策划。
策划也可以被理解为“出谋划策”,就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设计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
二、公共关系策划的特征★★★(一)目标性确定目标作为公共关系策划全过程的首要环节,是策划的前提。
(二)思想性公共关系策划是高级的公共关系工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公共关系策划的思想性较强。
(三)创造性创造性是公共关系策划的生命力。
要将创造性思维方法贯彻到公共关系策划的始终。
(四)程序性公共关系策划是一种程序,它是管理活动、决策活动和计划活动之前的一种制度化的程序。
同时,公共关系策划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程序。
(五)灵活性由于公共关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它的成功与否要受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公共关系策略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从而卓有成效地实现动态策划。
(六)时机性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时间和速度是策划的重要因素。
三、公共关系策划的作用★★1.公共关系策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公共关系策划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1)公共关系策划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2)公共关系策划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
3.公共关系策划是塑造组织形象的关键4.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保证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活动科学化、健康化的重要保证。
四、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1.利益性原则公共关系策划必须事前弄清组织公共关系行为的深层次动机。
马克思说过:“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的获取。
”利益应当是公共关系策划和公共关系行为的原动力。
组织的利益由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构成。
在公共关系策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应当是公众的利益。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公共关系策划运作过程中,策划者通过各种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意志自觉地、能动地符合客观实际。
主观指导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这是公共关系策划的一条根本原则。
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生命观念) 2.说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贡献和局限性。
(生命观念) 3.探讨耐药性的出现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含义(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相对的。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②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③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①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肤浅的解释了适应的形成。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①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②环境的定向选择。
(2)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①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②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3)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
②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①研究水平: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②研究结果: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③研究对象: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④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繁殖能力表现为“过度”(2)生存斗争⎩⎪⎨⎪⎧起因:过度繁殖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方式⎩⎪⎨⎪⎧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大量死亡,少量生存(3)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有利于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4)适者生存①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存或淘汰。
第六章如何进行访谈研究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访谈研究是什么第二节访谈研究的类型第三节访谈研究的设计程序与实施技巧第一节访谈研究是什么一、访谈研究的概念和特点(一)学前教育访谈研究的概念访谈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受访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回答的形式来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二)学前教育访谈研究的特点访谈研究作为收集人类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一种研究性交谈的方法,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受访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2)访谈研究是访谈者主动与受访者建立积极信赖关系的人际交往过程。
(3)访谈研究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二、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1) 日常谈话的目的性不如访谈那么强。
(2) 日常谈话通常以友好的招呼开始,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和身体接触方式表明交谈双方的亲密程度和关系。
而访谈虽然也可以友好的方式开始,但通常不会超过握手的范围,招呼过后即开始预定的访谈内容。
(3)日常谈话中,双方经常有意避免重复,以免使对方感到自己心不在焉,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表达得不够清楚。
但在访谈中可就某一重要问题重复发问和追问,以便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具体细节。
(4)在日常谈话中,交谈双方可以相互问对方问题,问题的内容多半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有关。
而在访谈中,通常是访谈者向受访者发问,受访者一般需要向访谈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5) 在日常交谈中,交谈双方常常向对方表示自己对话题很感兴趣,希望继续交谈下去。
而访谈只要求访谈者向对方显示兴趣和热情,受访者一般不需要这样做。
(6) 在日常谈话中,为了使对方感到自己所说的话很有意思,双方会经常使用一些表示自己惊喜、敬佩的话语,以衬托出对方话语的重要性。
而在访谈中,主要是访谈者经常会做此表示,目的在于鼓励受访者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7) 在日常谈话中,双方的言语轮换是平等的,双方往往是有问有答,有来有往。
而在访谈中,通常访谈者提问题的时候比较多,而且主要是由访谈者挑起新的话题。
第六部分法律——第三十二章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本章重点:1.“调整经济的法律”和“经济法”2.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知识点一:法律调整对象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例题·单选题】(2015年)法律调整的对象是()。
A.宗教信仰B.自然规律C.社会关系D.道德理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含义。
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知识点二:法律对经济关系调整经历的三个阶段1.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诸法合一阶段,刑法、民法不分。
2.自封建社会末期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法律进入了大分化、大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对经济关系调整起主导作用的是民商法。
3.当代社会:民法、商法和经济法共同对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同时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新兴法律部门也成为调整经济关系的辅助性法律部门。
【例题·单选题】在当代中国,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模式是()。
A.民商法主导模式B.行政法主导模式C.经济法主导模式D.民商法、经济法主导,其他部门法辅助模式『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进入当代社会,法律体系重新整合,民法、商法和经济法共同对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同时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新兴法律部门也成为调整经济关系的辅助性法律部门。
知识点三、“经济法”与“调整经济的法”1.“经济法”:与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并列的一个法律部门,是现代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调整经济的法”:是调整围绕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体,是一国所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既包括传统法律体系中的民法、商法,也包括近代产生的经济法;既包括调整国内经济关系的法,也包括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
【例题·单选题】关于“经济法”和“调整经济的法”,说法正确的是()。
A.“调整经济的法”包括了“经济法”B.两个概念内涵一致C.“经济法”的外延比“调整经济的法”的外延大D.“经济法”是与“调整经济的法”并列的法律部门『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经济法”和“调整经济的法”的区别。
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过程一、测量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测量是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细致的系统观察而把握某种现象存在程度的过程。
例如,人们通过观察去把握一件物体的大小,用手去试试水温,用尺子去丈量长度等等都是测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测量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行为,有时它甚至能决定人们该做些什么。
在科学研究中,更是经常借助测量工具去测量所研究的对象。
测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许多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借助测量工具进行的测量活动。
测量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如温度计对温度变化的感知程度,要比用人的皮肤去感知温度变化强很多。
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关于社会和自然的测量分别针对不同的对象,一个是物理现象,另一个则是社会现象,由此在测量方法和工具上,存在着许多不同。
相比之下,社会研究者的工作要比自然科学家困难一些。
自然科学家测量的行星、细胞或化学物质的存在方式更加客观,并且相对比较稳定。
不过,与日常生活中的测量相比,社会测量更接近自然科学测量,也是一种科学测量,它具备一切科学测量的基本要素。
首先,它是按照一定程序的系统测量,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记录,是可重复的、客观的和能被检验的。
其次,它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还是在一定理论背景下发生的。
最后,它有精心设计的测量工具,特别是有针对类似偏见这样的非物理存在,发展出了特殊量表工具。
社会测量中,与自然科学测量最接近的是定量测量,即针对表示某种社会属性的概念,构造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之进行经验观察,并以数字形式表示观察结果。
二、测量过程一般说来,测量过程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说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这就是“概念化”过程;其次,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这属于“操作化”的内容;最后,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第六章车辆购置税第一节车辆购置税概述一、车辆购置税的概念车辆购置税是以在中国境内购置的规定车辆为课税对象、在特定的环节向车辆购置者征收的一种税。
现行车辆购置税法的基本规范,是2018年12月29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并于2019年7月1日起实行的《车辆购置税法》。
二、车辆购置税的特点(一)征收范围有限。
(二)征收环节单一。
(三)征税目的特定。
(四)采取价外征收。
第二节纳税人《车辆购置税法》规定:纳税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置汽车、有轨电车、汽车挂车、排气量超过150毫升摩托车的单位和个人。
【注】车辆购置税实行一次性征收。
购置已税车辆,不再征收车辆购置税。
第三节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一、车辆购置税的征税对象包括汽车、有轨电车、汽车挂车、排气量超过150毫升摩托车,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装载机、平地机、挖掘机、推土机等轮式专用机械车以及起重机(吊车)、叉车、电动摩托车,不属于应税车辆。
二、车辆购置税的征税范围购置是指取得并使用的行为:购买使用行为;进口使用行为;受赠使用行为;自产自用行为;获奖使用行为;拍卖、抵债、走私、罚没等方式取得并使用的行为。
【注1】车辆购置税的应税行为是从各种渠道取得并使用应税车辆的行为,关键字是“自用”,所以购进后用于出售、赠与、捐赠等非自用的车辆无需缴纳车辆购置税。
一般情形,购置已税二手车,无需缴纳车辆购置税。
【注2】车辆购置税和增值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有所交叉,因此常常将三者结合在一起综合考察。
判断车辆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消费税或车辆购置税,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征税对象不同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所有类型车辆消费税的征税对象:①小汽车(包括乘用车、中轻型商用客车、超豪华小汽车);②摩托车车辆购置税的征税对象:①汽车(包括各类汽车);②有轨电车;③汽车挂车;④排气量超过一百五十毫升的摩托车(2)征税环节不同增值税的征税环节:①销售(包括生产销售、批发、零售)环节;②进口环节消费税的征税环节:①进口、生产、委托加工环节;②零售环节(超豪华小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征税行为:购置(取得并自用)【多选题】下列行为属于车辆购置税应税行为的有()。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要点•难点解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三、知觉的偏见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定型作用。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一、需要理论的要点(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二、需要的五个层级(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一、态度及其与结构(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民法总那么第一章节:根本规定调整对象: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三足鼎力〕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原那么:平等、自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平等〕、诚实信息、合法〔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绿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适用:民事法律关系可适用法律,无法律可适用公序良俗。
其他法律有规定,从其定。
第二章自然人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医学证明、户籍证明〕止于死亡胎儿拟制:遗产和承受赠与时,视为有权利能力。
娩出为死体的:自始不存在权利能力娩出为活体随死亡的:作为婴儿的遗产继承行为能力:完全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含16-18以自己劳动作生活来源〕限制行为能力:8岁-18岁。
纯获利行为、经监护人同意或追认有效无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下或不能识别行为的,由其法代实施无限人的认定:利害关系人、有关组织向法院申请认定或恢复认定为无限人、完人关关组织指:居委会村委会、学校、医院、妇联、残联、老年人组织和民政部门第二节、监护父母对未成年子妇的义务:抚养、教育、保护成年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赡养、扶助、保护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
无父母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其他经两委会同意成年无限人的监护人: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经两委会同意的个人或组织〕遗嘱指定监护:父母可遗嘱指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可在几个有资格的人间协议,但应当尊重被监护人意见指定监护:对监护有争议的,可由两委、民政、法院指定。
指定原那么:利于被监护人临时监护:未确定监护人,两委会、有关组织或民政部门临时担任有监护资格基层两委会和民政部门具有监护资格尊重被监护人意见成年人协商确定未来监护人:有能力时,书面形式确定自己无能力时的监护人监护职责:保护和代理。
履职原那么: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那么〔除为维护利益外不得擅自处分〕监护资格撤销后果:不免除义务,且对被监护人故意犯罪的永久不可恢复资格撤销监护人资格:1、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2、怠于履行或无法履行且拒绝履行监护职责,导致被监护人危困的;3、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恢复监护人资格:确人悔改,经申请,法院可以恢复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一、宣告失踪1、条件:失联2年〔失联、战争完毕或确定的时间起算〕,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宣告2、后果:财产代管:父母、配偶、子女或其他愿意担任代管人的人代管所欠债务和税款人代管财产中清偿变更代管人的,应当移交财产+代管执行报告财产代管职责:妥善管理+维护权益3、重新出现: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宣告撤销失踪。
第6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6.2化学平衡一、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的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同时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要点诠释】不管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向右方向进行的反应叫正反应,向左方向进行的反应叫逆反应。
一个可逆反应是2个反应组成的体系,含有2个反应速率:v(正)和v(逆)来表示各相应反应的快慢程度,v(正)与v(逆)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2.可逆反应的特点:(1)反应不能进行到底(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3)由正反应和逆反应2个反应组成,正、逆反应方向同时进行,分别用v(正)和v(逆)来衡量各自反应进行的快慢。
(4)若条件保持一定,最终都会建立一个化学平衡状态。
3.可逆反应的表示方法: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号代替“===”号二、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的建立(1)浓度对速率的影响的角度对于可逆反应2SO2+O22SO3,在一定温度下,将2 mol SO2(g)和1 mol O2(g)通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浓度速率变化v正、v逆关系反应开始反应物浓度最大v正最大v正>v逆生成物浓度为0 v逆为0反应进行中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v正逐渐减小v正>v逆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v逆增大反应一段时间(t1)后反应物浓度不再改变v正不变v正=v逆≠0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v逆不变(2)利用速率—时间(vt)图像分析2.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称之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要点诠释】①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或完成的最大限度,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
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转化为生成物的最大转化率②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当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转化率、产率达到了最大限度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1)逆:化学平衡状态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2)等:平衡时,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v逆≠0(实质)(3)动:平衡时,反应仍在不断进行,是一种动态平衡(4)定:平衡时,各物质的转化率(α)、百分含量(w%)、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量浓度(c)、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混合气体的密度(ρ)、压强(P)等所有物理量全部恒定(5)变: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可能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即发生化学平衡移动三、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1.任何情况下均可作为标志的是:(1)v(正)=v(逆)【要点诠释】v(正)=v(逆)在一个反应中,其含义是指对某一物质而言v(生)=v(消),必须包含两个方向的速率(即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同一物质,速率相等,不同物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第六章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第一节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第二节心理契约、组织承诺与忠诚管理第三节职业倦怠、心理压力、情商管理与EAP第一节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参与的概念和研究(a)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一个人对工作肯定、愉悦和满意的一般性态度。
工作满意度与人的价值观、认知、需要满足、工作的感受有关。
工作满意度与其他态度倾向一样,其心理结构包括对工作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
①认知是指对某种工作的评价;②情感是指对工作所产生的喜欢、热爱、厌恶等情绪体验;③意向是指对工作的反应倾向,即个体做出何种行为的反应。
工作参与是人们对工作的认同与投入的程度。
参与感对工作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工作满意度早期的研究成果是美国心理学家赫波克于1935年出版的《工作满意》专著。
满意水平通常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期、不同人或不同的单位中,职工的满意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作描述指标(JDI)是从工作的五个特定方面来测量满意度工作满意度要素调查表:工作本身(趣味性、自主性、复杂性、反馈等);薪酬(工资、福利等);晋升机会(资历晋升、工作绩效晋升、高层晋升);上司管理(上司的技术援助、利益关注、员工导向程度、员工参与度);同事关系或工作团队(友好合作、支持帮助、团体和谐)。
显然,一名员工有时会对其中几个方面满意,对其他方面不满意。
四、工作满意度提升策略(c、d)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1)从领导者、管理者及员工自身进行自主选择,使工作变动有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给予公平的激励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技术与能力的角度将人和工作进行有效匹配,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促进成长与发展;(4)鼓励员工参与设计工作,使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关系、工作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和创造性,进而使员工得到更高的兴奋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