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报仇心切的唐宣宗缘何逼死郭太后
- 格式:docx
- 大小:9.23 KB
- 文档页数:4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宪宗的死竟是一场杀夫阴谋?唐宪宗怎么死的
导语: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后世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是被唐穆宗害死的,裴廷裕的《东观奏记》有详细记载。
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旧唐书宪宗
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后世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是被唐穆宗害死的,裴廷裕的《东观奏记》有详细记载。
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
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
”
用白话文说,就是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这天晚上,唐宪宗突然在大明宫中死去。
皇帝猝死,当时都说是太监陈弘志谋杀了皇帝,但史官却隐讳了这件事不记录,以致于详情不得而知。
这段记录很是蹊跷。
首先,太监(内官)是“刑余之人”,这种人在正常人眼中,一向是卑贱耻辱的对象,他做下了谋杀皇帝的“大逆不道”之事,为什么史官要“讳而不书”呢?
旧唐书中,并没有对此事有更多叙述,只是在《文宗本纪》中载:“大和九年九月癸亥,令内养齐抱真,将杖于青泥驿,决杀前襄州监军陈弘志,以有弑逆之罪也。
”似乎认定陈弘志是元凶。
可是,在旧唐书中,还是有地方透露了不同的信息。
《皇甫鎛传》载:“宪宗服柳泌药,日益烦躁,喜怒不常,内官惧非罪见戮,遂为弑逆。
”此处又象是陈弘志害怕宪宗无故迁怒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
然而,事实真相远比想象来得丰富。
《后妃传》载:“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尚父子仪之孙,赠左仆射驸马都尉暧之女。
母代宗长女升平公主。
元和八年十二月,百僚拜表请立
生活常识分享。
唐宣宗暴崩的历史真相(唐宣宗—唐懿宗)主要观点唐宣宗暴毙的情形,跟唐武宗如出一辙,剧本都是一样的。
1唐宣宗驾崩是历史谜案。
关于宣宗李忱驾崩的时间,以及唐懿宗继位的日期,各史书记载居然也大相径庭。
《旧唐书》写宣宗死于八月七日,《新唐书》写为八月十日,《资治通鉴》干脆不写。
立李漼为太子之日,《旧唐书》记为七日,《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记为九日。
懿宗继位,《旧唐书》与《资治通鉴》记为十三日,《新唐书》记为十日。
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即使皇帝是暴崩,时间上应该是很清晰的。
又不是兵荒马乱的时刻,此等大事,后宫无数人参与,怎么会连一个时间都记不清。
史书记载如此混乱,肯定是人为故意扭曲所致。
关于宣宗崩逝当天,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的记载仍有很大差异。
记录最详细的反而是最后成书的《资治通鉴》,我们按照《资治通鉴》为线索来展开。
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病重。
宣宗自己想立第三子为储君,让三位心腹宦官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下诏拥立。
三位宦官策划,让反对派势力先离开京城,为了政权平稳交接。
所以下令让神策左军中尉王宗实出京,任淮南监军。
王宗实准备出发,但他的副手亓元实,却不肯就范,怂恿王宗实,入宫面见皇帝。
王宗实直奔寝宫,发现宣宗已经驾崩。
王宗实说诏书是三位宦官矫诏,收押了三人,另一方面派宣徽北院使齐元简迎郓王李漼入宫登基,是为唐懿宗。
唐懿宗登基后,王宗实处死了宣宗的三位心腹宦官。
这就是唐懿宗登基的始末。
2这个记载已经是最详细的记载,但仍禁不起推敲。
皇帝罢免神策左军中尉的要职,是必然预作防范的,这是唐朝的制度规定,所谓“每罢左护军,由右出。
罢右护军,由左出,盖防微也。
”皇帝驾崩,宫中各门都需戒严,不承召见,王宗实和亓元实也不可能轻松走进寝宫。
所以,真相更可能是王宗实、亓元实率领的神策左军,先下手为强,拥兵直接入宫,弑杀或逼死宣宗。
同时拘捕宣宗的亲信宦官,迎郓王李漼入宫登基。
神策右军中尉王茂玄则做壁上观,虽然两位位高权重的枢密使拥护宣宗,但没有兵权也无力阻挡神策军。
唐宣宗—搜狗百科⼈品⼤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个什么概念,⽽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
⼆⼗年来的政治⽃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地爆发出来!李忱先是⽤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段甚⾄使李德裕的政敌⽜僧孺都感到措⼿不及,之后⼤加起⽤重视科举出⾝的⽜党成员,并且宣宗本⼈极其重视科举。
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
另外⼤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年,皇上对我⾮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次不是汗流浃背。
”但是宣宗极度礼遇⼤⾂,施之以情待之以礼,⾮常的恭敬,如此⼀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唐宣宗李忱宣宗还极度平易近⼈,宫中⼀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就能记住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如果⽣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还会亲⾃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也是极端的⾃律,甚⾄可以被称之为偏执。
曾经有地⽅献给宣宗⼀⽀⼥⼦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佳丽被宣宗收⼊后宫加意宠幸,⼀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宗朝之故事。
于是把这名⼥⼦召到跟前,对她说:“我留你不得。
”左右奏道:“可以将她放出宫。
”唐宣宗却说:“放她回去,我就会想念她,不如赐她毒酒⼀杯。
”⼀名天⾹国⾊的⼥⼦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
如此之⾏为简直可以称之为恐怖。
(事见《唐语林》卷七补遗)。
(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但是对于⽇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露之变”⼀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是被宦官所救,⼜是被宦官所拥⽴,所以他只能在⼀些较⼩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做⼀些尽可能的约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宣宗喜欢浙江官员进献的美女为何还杀掉她呢?导语: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以皇太叔继位李忱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
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
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
经一刻时辰,复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
大中年间最得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
”但是李忱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李忱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李忱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李忱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可是,有一次,浙江地方官曾进献一名美女,唐宣宗一见面就爱上了,几天时间就赏给这美人无数珍宝,但不久他忽然宣布:“留她不得!”大臣们听出语带杀机,都建议把这美女遣送回老家,宣宗却说:“放还,我必思之。
可赐鸩一杯。
”这是什么原因?生活常识分享。
为父报仇心切的唐宣宗缘何逼死郭太后唐宣宗算是晚唐英主,但英主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虽然他任内加强吏治,任人唯贤,还特别勤政,恨不得大事小事都包揽上身的狠劲,这却又是一种“双刃剑”,那就是滋长了唐宣宗独断独行的臭脾气,因为自己深谋远虑明察秋毫,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治国智术,一不小心往往就会陷入偏听偏信大权独揽的极端行政泥潭之中,直到皇帝意旨谁也不敢违反的地步。
难怪连令狐绹这样的宠臣都到了见皇帝冬天也要出冷汗的地步,果然是独特有型也。
据历史牛书《资治通鉴》记载,兵部侍郎、判户部蒋伸曾从容又宛转地向唐宣宗奏议道:“据本人了解,近日来很多人的官位似乎得来非常容易,因而人们都在求官方面心存侥幸心理,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这样一来吏治要出乱子也。
”大胆蒋伸此言一出(其实蒋又何曾不是想博出位),惊得自以为用人非常严格正规的唐宣宗出了一身冷汗,立马大为惊奇地问道:“如果是像你说的那样,那不是乱套了吗?”蒋伸也立马趁热打铁接着说:“乱倒还不至于,但心存侥幸的人太多的话,也离出乱子差不远了。
”蒋伸这答话蛮有水平,可谓是讲到了皇帝的心坎上。
所以,唐宣宗对蒋伸的上言大加欣赏并赞不绝口,说你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一心为公什么的。
蒋伸看到政治效果出来了,就知趣地要起身告退,不料已经对其另眼相看的皇帝却再三挽留他,动情地说:“你还是留下来吧,以后别的时间朕就不再能单独与你谈论政事了。
”这话的意思当然明白不过,因为按照唐制,宰相不单独见皇帝,换句话说也就是因为蒋伸的一句话被皇帝认为有才,于是就立马要任蒋伸为宰相。
果然,不久以后唐宣宗就任命蒋伸为同平章事,充任宰相。
其实蒋伸也就是一个很平庸的官员,没有多大政绩,就因几句动听的上言博得皇帝欢心,立即就做了位极人臣的宰相,这宰相也太不值钱了吧?这不是蒋伸所言“官容易得,大家都想侥幸”的翻版吗?这个讽刺意味也太大了点。
从蒋伸的这一升迁之奇特遭遇,我们也不难判断当时的吏治因皇帝的大权独已经变得很坏,物极必反,基本上也离乱套不远了。
唐宣宗李忱的生平简介李忱,原名李怡,唐宪宗李纯的儿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
李忱在位期间勤于政事,重新整顿了官吏,且对皇亲与宦官的势力做了一定的限制,动荡了许多年的唐王朝终于在他的手上又重新安定下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宣宗李忱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唐玄宗李忱简介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生于公元810年,他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李忱的母亲郑氏,本来是当初唐宪宗郭贵妃的宫女,但是被唐宪宗临幸,生下了李忱,公元821年,李忱被封为光王。
公元845年,唐武宗病危,但是唐武宗并没有立太子,当时朝中以马元贽为首的宦官为了找个傀儡皇帝,就把37岁的李怡立为了皇太叔,成为皇位的继承人,且将他更名为李忱。
846年,唐宣宗李忱登基,登基后的他,勤于政事,孜孜不倦。
他熟读《贞观政要》,进行政改,限制皇亲国戚和宦官。
很快,唐朝社会逐渐安定下来。
唐宣宗李忱重视人才,他想封白居易为宰相,可是下诏时,白居易已经死了8个月了。
于是宣宗写下《吊白居易》。
对内,他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贬了武宗时期的李德裕,结束了长达好久的牛李党争。
他抑制宦官、外戚,还体恤百姓,减少赋税,又收复了大片吐蕃占领的土地。
唐朝出现了难得的富裕状态,使衰败的朝政出现了“中兴”局面。
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至”,对唐宣宗本人的评价也极其高。
唐宣宗李忱是怎么死的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宣宗“疽发于背”,也就是说,是死于滥用春药,最终一命呜呼,享年50岁。
事实上,和很多唐朝皇帝一样,唐宣宗也是个很荒淫的皇帝,他也效仿前面几个皇帝,一生不立后,然后在后宫肆意追求“性福”。
唐宣宗有12个儿子,11个女儿,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不知道其生母到底是谁!可以想象宣宗的私生活确实很乱。
当时宣宗的后宫有成千上万的美女,为了更好的享受,宣宗服用了御医调制的秘药,也就是春药。
而且根本没有节制,以至于到年老的时候他还是乐此不疲,天天寻乐,所以他也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春药皇帝”。
就因为大肆服用春药,宣宗皇帝的身体越来越差,以至于8个月都不能上朝。
解密:唐宣宗李忱无故鸩杀无辜越地美女的原因是什么?唐宣宗在位时,越地官员送来一支女乐队,其中一名女子姿色冠代。
唐宣宗初见此女,甚是欢喜,一时间缠绵缱绻,宠爱异常,赏赐无数,没过多久,唐宣宗突然变脸,一杯毒酒把她送上了黄泉路。
大概是因为事件太小,或涉及宫闱秘事,史官们没有载入正史,而不少笔记、札录却当作花边新闻记了下来。
——越守尝进女乐,有绝色者。
上(宣宗)初悦之,数月,锡赉盈积。
一旦晨兴,忽不乐曰:“玄宗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乃召美人曰:“应留汝不得。
”左右或奏“可以放还”。
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命赐酖一杯。
”(《续贞陵遗事》)——宣宗时,越守进女乐,有绝色。
上初悦之,数日,锡予盈积。
忽晨兴不乐,曰:“明皇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召诣前曰:“应留汝不得。
”左右奏,可以放还。
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赐酖一杯。
” (《唐语林》引《续贞陵遗事》)——唐宣宗时,越守献美人,姿色冠代。
上初悦之,忽曰:“明皇以一杨贵妃,天下怨之,我岂敢忘。
”召美人,谓曰:“应留汝不得。
”左右请放还。
上曰:“放还,我必思之。
”令饮鸩而死。
(《绿窗新话》引《续贞陵遗事》)贞陵,即唐宣宗李忱之陵墓。
《续贞陵遗事》为唐人柳玭所著,该书记载唐宣宗轶事,是唐代一部小说性质的杂史,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多有采用,特别是在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十三年”八月《考异》中,就引用了《续贞陵遗事》关于唐宣宗鸩杀越女一事,可见此事不虚。
一个当礼物送来的无辜美女,唐宣宗爱也爱了,睡也睡了,即使突然不想要了,完全可以像他即位之初“出宫女五百人”(《新唐书》)那样把这名女子遣返回乡,或将其冷落不加理睬,为何不非要将其置于死地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唐宣宗是一位比较有思想的君主,他对唐朝由盛到衰作过反思,得出美女即祸水的结论。
他没有从封建君主自身找原因,却把唐朝败落的罪责推给了杨贵妃,认为杨贵妃是引发安史之乱的导火索,而他身边那位越女无异于现实版的杨贵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宣宗为抗拒诱惑而毒杀最心爱的女子
导语:江山与美人似乎是一个不可得兼的两难选择,选择江山就不能选择美人,选择美人就必须舍弃江山。
我们今天要讲的唐宣宗的故事,为了定心与江山
江山与美人似乎是一个不可得兼的两难选择,选择江山就不能选择美人,选择美人就必须舍弃江山。
我们今天要讲的唐宣宗的故事,为了定心与江山社稷而将诱惑斩尽杀绝。
唐宣宗毒杀女艺人
唐宣宗,是一个知名度不高的皇帝,生活在唐朝后期,前面提到的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是他的五世祖。
唐朝后期出色的皇帝不多,他就算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了,有“小太宗”之誉,意思是有其远祖唐太宗之风。
唐宣宗的画像
唐宣宗曾经爱上一个风华绝代的女艺人,据说两个人在一起缠绵缱绻耳鬓厮磨达数月之久,其间宣宗对美人也不吝赏赐,极尽挥霍之能事。
想不到的是,一天早晨起来,宣宗忽然闷闷不乐,对别人说:“玄宗皇帝只一个杨贵妃就搅得天下不宁,至今未能恢复。
我哪里敢忘记历史的教训。
”于是就将美人召来,说:“恐怕我不能把你留下来了。
”身边有人说:“可以将她打发回原籍。
”宣宗说:“打发回原籍,我还会思念她,可以赐给她一杯酒。
”这酒不用说,是毒酒。
随着一杯毒酒下肚,美人就归西了。
有心人将这个故事记载下来,是要歌颂赞美唐宣宗励精图治,不受女色诱惑,但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自私和残忍。
一个君王,面对诱惑,不是强根固本,加强自身修养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而是责备那个诱惑物太具诱惑力了,从而将其残忍地消灭。
生活常识分享。
唐宣宗为何专业装傻36年据史载,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子,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初封为光王。
李忱原名李怡,由于是庶出的皇子(其母郑氏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当然不可能像其他嫡传皇子一样吃香,加上这家伙天生异秉心里鬼精(史曰“忽有光辉烛身”,诡异之致),他知道把握唐朝皇权的宦官都喜欢把智商不高无决断力的痴傻皇子推上皇位,以便有效控制成为宦官的傀儡,所以他从小就有意装出落落寡欢呆滞木讷离群索居的皇室边缘人,很多人都忘记了他的存在似的。
长大以后的李忱更加有意颓废得成了一根朽木,几乎可以一天都不说一句话,让嘴巴荒芜变臭,像个彻头彻尾的哑巴,很多皇室子弟都以能逗他开口说话为乐。
据《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载:“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
武宗气豪,尤不为礼。
”这大意就是说,由于李忱痴呆不爱说话,从此以后就成了其他皇室子弟专门捉弄玩耍的对象。
唐文宗皇和唐武宗在十六宅(李唐宗室亲王的聚居地,也算是李唐王朝最高级豪华的私人会所吧)宴请诸王时,总是喜欢强诱木讷而不喜言语的光王李忱开口说话,皇帝还说如果谁能让光王开口说话就重重有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大家一哄而上百般戏谑。
反正为了奖赏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想撬开光王的金口,还不顾辈份地乱喊光叔什么的。
年轻气盛的唐武宗性格十分豪爽,对这个痴呆木讷的光叔更加极尽捉弄之能事,尤其无礼,简直就当叔父是他的侄子,一切倒了个个。
可是不管大伙如何起劲地拿倒霉的光叔开涮,坚忍不拔的光叔始终都像泰山顶上一青松一样岿然不动,好像就是一具木头人,除了痴傻,连七情六欲全都没了。
玩到最后,由于缺少当事人的有趣配合,就好像是逗死人一样索然无味,最终这班无聊透顶的皇室子弟也感觉很没意思,就放弃了(所以说对手戏很重要)。
最终大家一致鉴定,这个天生的呆鹅肯定是吓出病来了。
据说这可能和他在唐穆宗朝代遭遇的一次严重惊吓有关,源于皇宫的一次刺杀事件。
天下奇冤——明朝藩王十大冤案展开全文元朝时期杂剧凡盛,产生了众多的杂剧和杂剧作家。
其中最有名的作家之一就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众多杂居剧本,其中流传至今被人耳熟能详的就是《窦娥冤》,这部杂剧描写了邪恶势力勾结官府草菅人命制造了一场冤案,其中主人公窦娥身世悲惨,最后含冤被杀,成为千古同情的角色,也被后人视为冤案的代表人物。
元朝结束后明朝建立。
由于元明两个朝代紧密相连,想必明朝人也经常能看到这部《窦娥冤》,不过明朝君主并没有从这部杂剧中吸取教训,相反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一再制造冤狱,最典型的就是针对藩王们。
明朝的藩王始自朱元璋大肆分封,意图巩固朱家天下。
为了给子孙扫清障碍,消灭一切威胁,他开始频繁制造冤狱对功臣进行打击,结果却意外逼死了自己的儿子,从而开启了对藩王的严厉打击,而后来的皇帝朱棣及其后代因为是造反起家,并且和这些旁系藩王关系原来越远,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防止藩王造反,对藩王门频繁打击,不断制造冤狱,从而制造杀鸡儆猴的效果,因此一时间宗室人人自危,只能老老实实的低调生活,下面让我们来统计一下明朝藩王中的十大冤案。
1、被冤案牵连的潭王朱梓朱梓是朱元璋第八个儿子,也是唯一被朱元璋除名的儿子,朱元璋至死都不承认有这个儿子。
其实说来朱元璋并没有刻意制造冤案要害死儿子,他这个人虽然狠毒,不过都是对外人,对于儿子他还下不去手,但是他没想到制造的一场冤案最终牵连到了朱梓,而从小害怕父亲的朱梓最后选择了自杀,从而结束了自己生命,成为第一个因为冤案而死的藩王。
朱梓在洪武三年被封为潭王,封地为长沙。
被封为藩王前往封地居住,可以说是庶子出身的朱梓最好的归宿,他后来娶了都督於显的女儿为妻,于是在洪武十八年离开南京前往长沙居住。
朱梓从小就很聪明,对学习很感兴趣,到了长沙后,因为这一代很太平,再加上他确实不善于带兵,因此朱元璋并没有交给他军事任务。
于是朱梓得以过上了优哉游哉的日子,他在府中召开文学大会,和自己招揽的那些饱学鸿儒一切饮酒作诗,然后品评文章好坏,赐给金币作为奖励,一时间快乐无比。
为父报仇心切的唐宣宗缘何逼死郭太后
唐宣宗算是晚唐英主,但英主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虽然他任内加强吏治,任人唯贤,还特别勤政,恨不得大事小事都包揽上身的狠劲,这却又是一种“双刃剑”,那就是滋长了唐宣宗独断独行的臭脾气,因为自己深谋远虑明察秋毫,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治国智术,一不小心往往就会陷入偏听偏信大权独揽的极端行政泥潭之中,直到皇帝意旨谁也不敢违反的地步。
难怪连令狐绹这样的宠臣都到了见皇帝冬天也要出冷汗的地步,果然是独特有型也。
据历史牛书《资治通鉴》记载,兵部侍郎、判户部蒋伸曾从容又宛转地向唐宣宗奏议道:“据本人了解,近日来很多人的官位似乎得来非常容易,因而人们都在求官方面心存侥幸心理,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这样一来吏治要出乱子也。
”大胆蒋伸此言一出(其实蒋又何曾不是想博出位),惊得自以为用人非常严格正规的唐宣宗出了一身冷汗,立马大为惊奇地问道:“如果是像你说的那样,那不是乱套了吗?”蒋伸也立马趁热打铁接着说:“乱倒还不至于,但心存侥幸的人太多的话,也离出乱子差不远了。
”
蒋伸这答话蛮有水平,可谓是讲到了皇帝的心坎上。
所以,唐宣宗对蒋伸的上言大加欣赏并赞不绝口,说你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一心为公什么的。
蒋伸看到政治效果出来了,就知趣地要起身告退,不料已经对其另眼相看的皇帝却再三挽留他,动情地说:“你还是留下来吧,以后别的时间朕就不再能单独与你谈论政事了。
”这话的意思当然明白不过,因为按照唐制,宰相不单独见皇帝,换句话说也就是因为蒋伸的一句话被皇帝认为有才,于是就立马要任蒋伸为宰相。
果然,不久以后唐宣宗就任命蒋伸为同平章事,充任宰相。
其实蒋伸也就是一个很平庸的官员,没有多大政绩,就因几句动听的上言博得皇帝欢心,立即就做了位极人臣的宰相,这宰相也太不值钱了吧?这不是蒋伸所言“官容易得,大家都想侥幸”的翻版吗?这个讽刺意味也太大了点。
从蒋伸的这一升迁之奇特遭遇,我们也不难判断当时的吏治因皇帝的大权独已经变得很坏,物极必反,基本上也离乱套不远了。
也就是因为传奇皇帝唐宣宗太迷信自己的的治国智术相信自己的见解绝对没错(发展到后来都有点“个人崇拜”的味道了),所以事无巨细都大包大揽(这也是高层管理的大忌),凡事不给自己的大臣插手,比如刺史无一例外都要进京谒见皇帝就是大权独揽的表现,而且皇帝认为可用的人即使是不胜任也照用可也,再也没人敢说个“不”字,唯有顺从。
有一个不顺从他的官员叫丁柔立,这人因李德裕当宰相时被弃用,唐宣宗的用人原则就是凡武宗朝不被重用的都用,所以丁柔立因这个滑稽逻辑当上了谏官。
公元847年,上台之后的唐宣宗贬李德裕为潮州司马,居然不知好歹的丁柔立上书为李德裕喊冤叫屈,说李德裕是大大有才之人,不至于沦落如此。
最终判定丁柔立是忘恩负义的“反骨仔”的唐宣宗也立马连丁柔立也贬为县尉。
再者,最滑天下之大稽的是,精明强干的唐宣宗反对他的宝贝侄子唐武宗的一切政策措施,武宗灭佛他要恢复佛教,武宗信道吃长寿仙丹他却独独不反对,还和武宗一样大吃特吃,简直就像是中了蛊(唐朝吃长生药死掉的皇帝还不少耶,简直就是“自杀感染”),最终也是病死于道士的仙药上,简直就是怪事一桩。
还有就是唐宣宗即位以后,大张旗鼓为他的父皇唐宪宗报仇的事,也有滥杀的嫌疑。
据说中唐有为皇帝唐宪宗名为死于道士仙丹的中毒,实际是被当时的权宦害死的,以免让这样有为皇帝坏了自己染指权力的大事,那就是一劳永逸把他干掉,而且据说这还是一个串案窝案,牵涉的朝中层面很广,连郭太后(唐宪宗皇后,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郭念云,宣宗的母亲郑后曾经是郭太后的侍女,关系非常不好,唐宣宗上台后当然对郭太后大不敬,郭太后也因此十分郁闷)与唐穆宗母子全部脱不了干系,有因权力蛋糕争夺而犯罪的嫌疑。
于是一场陈年仇恨而演化的腥风血雨水到渠成。
反正,唐宣宗还没有成立宪宗死亡调查专案组,嗅觉灵敏又尊贵无比的郭太后就因对新皇帝的礼薄而耿耿于怀,曾登上勤政楼要跳楼自杀,被宫女救起自杀未遂。
十分要面子的唐宣宗听说后十分不高兴,因为这事说出去会被人嚼舌头,说皇帝不能容人,挟私打击政敌,对自己影响当然非常不好,会扣自己很多历史分数,所以有点怒不可遏的样子。
而最要命的是,居然当夜自杀未遂的郭太后突然暴卒身亡。
一时谣言四起,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让唐宣宗始料不及,压力很大。
后来屠杀之刀还是降临到唐宣宗认为有罪的人的身上,很多被认为参加了弑君的人遭杀戮或流放,这些人中包括宦官、外戚以及当时的东宫属下,甚至于是株连九族,比如被杀诸人的家族一众全受到重罚和牵连,一时可谓是腥风血雨。
再后来,可能是这种秋后算账的打击面太大,也引起了朝野的一片恐惧,最终解铃还需系铃人,怕政局动荡人心不安的唐宣宗被迫在公元854年下诏说:“长庆(唐穆宗年号)初年乱臣贼子的余党,现在已经惩治完毕,其余疏远族人,一切不再追究。
”(范
文澜语)也算是要平息对士族滥施刑罚的怨恨和由此可能发生的政治危机,这个也算是唐宣宗滥政的一种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