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的中西结合

  • 格式:pdf
  • 大小:138.36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彩画的中西结合

前言:中国水彩画是中西绘画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中西绘画不同要素重新组合而产生的具有艺术新特质的一个画类。水彩画的中国精神是伴随着时代脚步、国际文化交流、画家的创作技艺和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而发展进步的。在对中外水彩画作品构成要素探讨的基础上,比照东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创作理念,探求差异,追求共识,从中确定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前进方向,亦即切磋东西方绘画技艺,融合东西方艺术理念——“对比异同,调和中西”,使中国水彩画能够健康成长。

中国水彩画的成长是中西绘画理念有机融合的历史,也是异域文化逐步发展成本土新文化的历史。水彩画的美学价值和美学地位的形成是有自身规律可以寻找的,水彩画的色彩美是通过工具、材料并结合技艺手法实现的:掌握颜料特性和用水调和的技艺,以及对色彩关系的料理,实现作者的构思就能产生不朽的作品。例如用淡彩加素描,炭描加水彩或趁颜色未干之时轻揩画面使之产生一种柔和感,点彩和浆彩,薄与厚,或者在颜料上用橡皮擦拭,求取油画感,等等——所有的技法都在于作者合理运用、巧妙操作,并在色彩美方面努力创新,就能够逐步完善,从而使水彩画愈发系统,成为独具特色的绘画体系。早在水彩画问世之初人们就有这样的见解:“今日我们所谓的水彩画,不单单指用水调色这点而言,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一套完整的技巧和方法。它充分利用水的作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水在现代水彩画中的重要性,甚至有支配画面的主宰地位。这特点,在古代用水调色的各种水彩绘画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现代水彩画受古代水彩画的启发、影响,但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继承与发展。水彩画的发展伴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出现变化。现今的水彩画不仅是以水为溶液作为衡量的尺度,而且还包括完整的技艺和特殊的韵味。18 世纪前的水彩画问世之后,为欧洲现代水彩画奠定了基础。水彩画成为独立画种是18 世纪至19 世纪英国艺术家努力的结果。另外,在水彩画的发展中出现了用粉与不用粉两派的对立:一派主张白色,应在纸地上留出空白;另外一派则以博宁顿(1801-1828)为代表,主张可以将白色添加在水色之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可以证明水彩画的色彩美在问世之初就受到了画家们的重视,因此水彩画就一直处于发展的进程之中。

水彩画就是以颜料与水调配而图绘画面,这就需要画家充分发挥水彩颜料的作用,娴熟运用水、颜料与画纸高度结合的技法,展示其特定的色彩功能。在中国,水彩画被认为是舶来画种,大约19 世纪末从英国传入,时间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因水彩画在使用水色和工具方面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在表现技法上也有着较多内在的联系——中国传统绘画的水、色、笔、墨等拥有极为丰富的技艺。在色彩功能方面,水彩画与彩墨国画有着相同和相异之点,即以水调和彩墨作画,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早已有之。翻开中国绘画史,映入眼帘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就有了“彩绘”的影子,而壮观的敦煌壁画更是让人惊叹古代画家高超的彩绘技艺:这里有墨与色的完美组合,即把最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色彩融于墨线、墨色之中,绘制成绮丽的画面,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中国绘画史表明,宋元以来基本是以水墨为主导的一部崇尚笔墨的历史,绘画的其他因素被放置到从属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国画几乎成了清一色的黑白世界。文人画家创造了文人画的艺术高峰,却没有给彩墨艺术应有的重视。明清之后文人画开始走向衰落,20 世纪中叶一批勇于变革的画家一心要复

兴民族艺术,他们认真研究和学习东西方艺术,吸收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语言、色彩规律,并与中国本土的绘画传统结合,创作出一批彩墨画新作,林风眠便是其中的代表画家之一。林风眠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中、西美术比较学的开拓者以及亲身实践调和中、西绘画艺术的先导。他在融合中西绘画并创造自己独特风格的进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林风眠1938 年之后专心探索中西艺术的结合,他在正方形宣纸上用水彩、水粉和水墨创作的大量作品有时很难判断属于那个画种。林风眠说过:“最早我是学中国画的,后学西画。我很想把写意的更写实些,如中国画表现水和天,常留空白,我就画天画水,画法是汲取了水彩特点的……我要表现什么,是从效果出发,不受什么限制”,并戏称自己是“炒杂菜的”。他的作品吸收了中国瓷器彩绘、陶瓷刻花、漆器纹样以及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又融入西方艺术大师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艺术精华,创造出一个笔墨流畅、色彩绚丽的艺术世界(见图2)。林风眠的艺术观念超越了古人也启迪了今人,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大大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和范畴。20世纪70年代,以黄永玉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在林风眠的启发下,将西方艺术的构图模式、造型规律和色彩观念融合在中国民族艺术的造型、色彩之中,同时注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天人合一、意象造型等理念,加以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创作,因而推动了彩墨画前进的步伐。80年代“云南画派”画家群又成功地将中国重彩艺术介绍到了美国,使西方的观众逐步了解了中国的彩墨画。

与此同时,20世纪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绘画,既受东方绘画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技巧方面的启迪,更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强烈冲击。他们从中国绘画作品中体会到中国艺术由于物我合一而带来的宁静、平衡和空灵明净,注意到中国画善于以展示浑然之物来表达内心和更多更本能地以自觉精神去感受事物的能力。中国画“意在笔先”、“以气韵求其画”、形似到神似、自外向内的艺术精髓及毛笔画法轻快而明确、线条纵横驰骋、墨色恣意舒展的情感宣泄,使长久接受重比例、重空间几何透视等以追求事物客观形态的逼真、写实手法教育的西方画家深感两种文化的差异。他们惊叹东方艺术那种形象的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以及大胆的纯色涂抹、厚重的墨色韵味,这些都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于是,海外不少水彩画家操起彩笔在宣纸上作画,汲取中国画的长处。而深受传统影响的中国画家也在探索、吸取水彩画的特点,在中西色彩交流中展示其异曲同工之妙。就色彩功能而论,在不同点中寻找共性美,在共同点中探索其特殊规律,获取彼方的色彩美……

“东学西渐”或换言之“中为洋用”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此种融合的魅力和吸引力究竟是什么?其内涵与根源从何处追溯?由此,就可以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艺术品了。总体上论,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其登上大雅之堂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而中国画兴盛于唐代。无论东西方美术,从以往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来看,不难发现,任何艺术品的美都与其功利目的、尺寸大小以及使用的材料基本没有关系。人们分析、评论艺术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将某幅绘画的物理因

素分离开来,在考虑其相互关系之后再加以区别。一般而言,艺术品有这样四种因素,即线条(节奏)、色调、色彩(光影)与形体(空间)。在通常情况下这四种因素是按上述次序排列的,但在艺术家的头脑里却暗示着这四个因素是逐次相续的艺术创作阶段。形式有赖于轮廓,栩栩如生的画面必须拥有自身的线条节奏。而形式组合、空间以及光影则应该相互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因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