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悌故事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7
古代八德简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代八德简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标签:传统文化分类:文化巡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
儒家学说,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学问。
儒家创始人首先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
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然而,一旦国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另:中国人向来讲究“四维八德”,其中“礼、义、廉、耻”组成“四维”;而“八德”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因其有八字,固称做“八德”。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会意,形声字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
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
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
其义有:1.善事父母之道曰孝。
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2.善事父母之人曰孝。
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3.居丧曰孝。
如守孝、在孝。
4.奉养、孝顺曰孝。
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
5.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
如孝媳、孝孙。
6.能继先人之志也。
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
故古云:「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
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叙: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
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
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
“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中华经典八德故事传承中华美德重现华夏光辉——青龙县三拨子小学校本教材目录前言孝篇1.虞舜耕田2.闵损芦衣3.黄香温凊(jing)4.陆绩怀桔悌篇1.泰伯采药2.朱显焚券3.郑濂碎梨4.世恩夜待忠篇1.苏武牧羊2.李善乳主3.岳飞报国4.守仁求心信篇1.魏征妩媚2.季札挂剑3.郭汲亭候4.朱晖许堪礼篇1.孔子尽礼2.锄麑触槐3.朱熹间居4.居仁敬斋义篇1.仲淹义田2.天祥义带3.宋弘念旧4.冯谖焚券廉篇1.大禹克俭2.孔明洁身3.刘宠钱清4.杨震四知耻篇1.勾践尝胆2.相如称疾3.管宁善化4.卢革避试前言“八德”故事,可歌可泣,发人深省,催人泪下,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能给予人们最好的传统美德教育,每一个炎黄子孙理应把它传承后世,为后世子民留下永恒的精神宝藏,现华夏文明万代光芒,保中华精神千古流芳。
小学阶段,是品德养成的黄金时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从这些精选的感人至深的“八德”故事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从迷失当中唤醒过来做好人,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净化心灵,祥和社会,造福人类。
“八德”简释一、孝:就是孝顺。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孝顺长辈,是做子女,做晚辈的本分。
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知恩感恩,孝心才能萌生。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就是悌敬。
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相互帮助。
对朋友、同学、同事也要有兄弟姐妹之情。
三、忠:就是尽忠尽职。
尽忠国家,是国民的责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忠于组织,忠于职业。
四、信:就是诚信。
诚实守信,是众德之基。
五、礼:就是礼节。
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
对人有礼,遵守规定,遵纪守法。
为人要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
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
《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六、义:就是正义、道义、义务。
有正义感,有见义勇为精神,对朋友有道义。
八德故事—初集孝篇仲由负米《德育故事》白话解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
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
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
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
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
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国学:廷机教弟(八德)(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廷机教弟(八德)【廷机教弟】廷机教弟。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教你为人处世的8个字-“悌”!
【诚】 【诺】 【仪】 【悌】 【耻】 【恩】 【恭】 【谐】
《说文•心部》:“悌,善兄弟也。
”本义为弟弟敬爱兄长。
《礼记•礼运》中也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十义”。
这是古代圣哲所界定的道德原则。
《论语•学而》中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弟,才有可能在外忠君,无孝悌之行者也必无忠信可言。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对兄弟如此,对世人亦然,这便是推恩的道理和原则。
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传承情义承悌道——古代⼏个⼿⾜情深的故事传统⽂化的⼋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的悌道。
“悌”字是⼀个“⼼”字,跟⼀个弟弟的“弟”,⼼在弟旁,表⽰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友爱。
兄弟和睦,妯娌和⽓。
兄长爱弟弟妹妹要像爱护⾃⼰的⼦⼥⼀样,弟弟妹妹尊敬兄长要仅次于⽗母。
所以古⼈讲:有⽗从⽗,⽆⽗从兄。
许武教弟⽤⼼良苦诗⽈:许武教弟,半读半耕,取多与寡,以成弟名。
汉朝许武,有三个兄弟,⽗亲很早就过世了,两个弟弟⼀个叫许宴,⼀个叫许普,年纪还⾮常⼩。
在过去传统的家庭⾥长兄如⽗,⽗亲过世了,⾝为长兄的许武,必须要肩负家庭的重任,不但要负责⽣计,更要提携照顾两个弟弟。
许武知道他的责任⾮常重⼤,⽩天到⽥⾥劳作时,就把弟弟安置在树下荫凉的地⽅,教两个弟弟学习如何耕种;晚上回家时教两个弟弟读书,⾮常⾟劳。
如果两个弟弟不肯受教,他就跑到家庙向祖先禀明,今天我教导不利,所以两个弟弟才不受教。
他把所有的责任⾃⼰承担下来,在祖先⾯前告罪,是⾃⼰的过失,忏悔⾃⼰没有尽⼼尽⼒,直到两个弟弟哭泣着来请罪,许武才起⽴,⽽且他始终没有严声厉⾊地对待弟弟。
许武到了壮年还没有娶妻,有⼈劝他,他回答说:“我恐怕找到不适当的⼈选,反⽽使兄弟的情感发⽣嫌隙!”后来许武被推荐为孝廉。
为了让两个弟弟也能够成名,跟他⼀样被举孝廉,就故意把家产分为三份,⾃⼰取最好的,让弟弟得到的⼜少⼜不好,让所有亲朋好友、邻⾥都骂这个哥哥贪婪,推崇两个弟弟谦让。
等到弟弟在品德、学问和产业上有⼀点点成就,也被推举为孝廉时,哥哥才把亲朋好友聚集在⼀块,把他成就两个弟弟的苦⼼表露了出来。
当场的⼈都⾮常惊讶,许武竟然是这样的长兄,疼爱他两个弟弟,提拔他两个弟弟,如此地⽤⼼良苦!从此以后,乡⾥的⼈都称他“孝悌许武”。
郡守和州刺史推荐许武出来为民服务,并且请他担任“议郎”的官职。
许武的声望⾮常显赫,不久,他却辞去官职⽽返回故乡,先为两位弟弟张罗婚事,⽽后⾃⼰才娶妻。
八悌故事中国八德故事(悌篇)1 泰伯采药【原文】殷泰伯、周太王长子。
弟季历。
生子昌。
有圣瑞。
太王有传位季历以及昌之意。
泰伯知父意。
即与弟仲雍相约。
因父病。
以采药为名。
逃之荆蛮。
被发文身。
示不可用。
孔子以至德表之。
李文耕谓泰伯之逃。
遵朱注以让商为定论。
然即其默窥太王爱季及昌之意。
率仲弟飘然远去。
使王季自然得位。
而太王亦无立爱之嫌。
其曲全于父子兄弟间者。
浑然无迹。
非至德其孰能之。
【白话解释】殷朝末年的时候。
有个孝悌兼全的人。
姓姬名字叫泰伯。
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
他的第三个弟弟。
名字叫做季历。
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
名叫姬昌。
就是后来的文王了。
生下来的时候。
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
嘴里衔了丹书。
停在门户上。
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
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
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
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
假称因为父亲有病。
要到山里去采药。
借着这个名头。
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
披散了头发。
又在身上画了花纹。
表示自己的身子。
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
孔夫子表扬泰伯。
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2 赵孝争死【原文】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礼相友爱。
岁饥,贼据宜秋山,掠礼,将食之。
孝奔贼所,曰,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
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获,死亦命也,汝何辜。
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并释之。
事闻,诏分别迁授。
赵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盗贼。
夫恶至杀人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令起慈心,则世间安有不能化之人。
《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其然乎。
【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
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
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
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
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3 许武教弟【原文】汉许武,父卒,二弟晏普幼。
武每耕,令弟旁观,夜教读,不率教,即自跪家庙告罪。
武举孝廉,以弟名未显,乃析产为三。
自取肥田广宅,劣者与弟,人皆称弟而鄙武。
及弟均得选举,乃会宗亲,泣言其故,悉推产于弟。
许武与薛包,适成一反比例。
薛包让美取恶,不欲居瘠己肥侄之名,故设种种饰词以掩之。
许武取多与寡,实默存抑己扬弟之心,故假种种贪行以显之。
事若相反,而其用心之苦,则尤甚也。
【注解】1.析,分也。
2.劣:优之反,犹言不佳也。
3.鄙,鄙薄也。
4.反比例:算学名词,喻事之相反者。
【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
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
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
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4 姜肱大被【原文】汉姜肱,字伯淮,与二弟仲海季江,友爱天至。
虽各娶,不忍别寝,作大被同眠。
尝偕诣郡,夜遇盗,欲杀之,兄弟争死,贼两释焉,但掠衣资。
至郡,见肱无衣,问其故,肱托以他词,终不言。
盗闻感悔,诣肱叩谢,还所掠物。
李文耕曰,人伦有五,惟兄弟之日长。
父之生子,夫之娶妻,蚤者皆以二十年为率。
惟兄弟相聚,自幼至老,多者至七八十年之久。
若恩意浃洽,猜忌不生,其乐岂有涯哉。
姜氏兄弟,乃真知此味矣。
【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
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
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
有一次,兄弟们一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
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
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
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
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
5 缪彤自挝【原文】汉缪彤、字豫公。
少孤。
兄弟四人同居。
及各娶妻。
诸妇遂求分异。
数有争斗之言。
彤愤叹。
乃掩户自挝曰。
缪彤、汝修身谨行。
学圣人之法。
将以齐整风俗。
奈何不能正其家乎。
弟及诸妇闻之。
悉叩头谢罪。
更为敦睦。
李文耕曰。
骨肉之间。
无责善之理。
父子既然。
兄弟可知。
观缪公返躬自责。
而诸弟及诸妇。
遂人人知悔。
转为敦睦。
可知天地间除自责自尽外。
更无道理矣。
【白话解释】汉朝时候。
有一个人。
姓缪单名叫做彤。
表字豫公。
他在幼小年纪的时候。
早已没有了他的父亲。
兄弟四个人。
一同住在一块儿。
等到后来各自娶了妻子。
这几个妇女们就要请求均分家产。
已经有好几次了。
甚至于屡次有争闹的言语发生。
缪彤听见了很感愤叹息。
就关了门。
自己打着自己说道。
缪彤呀缪彤。
你勤修身体。
谨慎行为。
学了圣贤人的法则。
想去整齐世界上的风俗。
为什么不能够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
他的弟弟们和那几个妇女听到了。
就都在门外叩着头、谢了罪。
缪彤才开了门出来。
从此以后。
他们一家的男男女女。
就更加敦好和睦了。
6 王览争鸠【原文】晋王览、母挞其异母兄祥。
览辄流涕抱持。
母虐使祥及祥妻。
览与妻亦趋共之。
祥渐有时誉。
母疾之。
乃酖祥。
览知。
取酒争饮。
母遽覆酒。
遂感悟。
吕虔有佩刀。
相其文。
佩者至三公。
虔与祥。
祥以授览。
后果九代公卿。
许止净曰。
祥览二人。
颇与卫公子伋寿相类。
惟彼则均不得其死。
此则富贵寿考。
声施烂焉。
则有幸有不幸也。
而彼朱氏者。
徒以我执太甚。
爱其子反以伤其心。
贻恶名于后世。
亦太愚哉。
【白话解释】晋朝时候。
有个著名友悌的人。
姓王名览。
他的母亲打他不同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时候。
王览每每流着眼泪。
抱了哥哥。
他的母亲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
王览同了他的妻子。
也一定赶去同做。
后来王祥在社会上。
渐渐地有了名誉。
王览的母亲很妒忌他。
就用毒酒要药死他。
王览知道了。
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
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
因为了这一件事。
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
当时吕虔有把佩刀。
看佩刀上面刻着的字。
带了这佩刀的人。
做官可以做到三公。
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王祥了。
王祥拿来给了弟弟。
果然后代的子孙。
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7 庚衮侍疫【原文】晋庾衮、字叔褒。
时值大疫。
二兄死焉。
次兄毗复危。
疠气方炽。
父母诸弟悉外避。
衮独不去。
诸父强之。
衮曰。
性不畏病。
遂亲自扶持。
昼夜不眠。
间复抚柩哀泣。
十余旬。
疫止。
家人乃反。
毗病得瘥。
衮亦无恙。
父老异之。
衮不畏疫。
父老异之。
以为守人所不能守。
行人所不能行。
然疫非不足畏。
第骨肉至情。
自不当舍去。
亦不忍舍去耳。
此中原不容畏避心。
亦不容侥幸心。
世人一涉计较,便失之矣。
【白话解释】晋朝时候。
有一个人姓庾。
单名是一个衮字。
表字叫做叔褒。
那时候正逢着了大瘟疫。
他的两个哥哥。
都传染了疫病死了。
第二个哥哥名叫庾毗的。
又病得很危险。
疫气非常的盛。
所以他的父亲母亲和弟弟们。
都避到外边去了。
独剩了庾衮一个人不肯去。
他的伯父叔父们硬要他也出去躲避。
庾衮就说道。
我的生性。
是一向来不怕病的。
竟不肯出外。
他并且亲自扶持病人日夜不睡。
有时候还抚着死去的两个哥哥的灵柩。
哀哀的哭。
这样的过了一百多天。
流行的时疫、没有了。
家里的人才回到家里来。
这时候庾毗的病已经好了。
庾衮也没有传染。
地方上的父老们。
都觉得很奇怪。
8 刘进束带【原文】南齐刘琎,字子敬,瓛之弟也,方毅正直。
宋泰豫中,为明帝挽郎。
其兄尝于夜间隔壁呼之,琎不答,至下床着衣正立,然后应。
瓛怪其迟,琎曰,向因束带未完,故不敢应耳。
其敬兄如此,是以为一代名臣。
兄弟非疏远之人,卧室非几席之地,夜睡非进退之时。
乃以束带未完,礼貌欠周,一应对且不敢,其敬兄可知矣。
《孝经》云,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立操如此,宜其为当代名臣矣。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南齐朝有一个人,姓刘,单名是一个琎字,表字子敬,就是刘瓛的弟弟。
他的做人,是很刚方并且很正直的,在南宋朝泰豫年间,曾经做过明帝的挽郎。
有一次,他的哥哥刘瓛,半夜里在隔壁房间里,叫着他的名字,但是刘琎并不去答应他。
等到下了床,穿好了衣服,到了哥哥床面前立正了以后,才答应了。
刘瓛很怪他的弟弟,怎么答应得这样迟。
刘琎从从容容对他的哥哥说道,以前我因为身上的带子还没有束好,深恐防礼貌不周,得罪了兄长,所以不敢随随便便答应的。
刘琎的敬重哥哥,是这个样子,所以做了一代有名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