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教育:浙江(1993年至2016年)
- 格式:xls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纷纷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我们知道: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指标。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太合理。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
现在已经是2006年,分析我国1993-2002十年的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离目标相距甚远。
虽然从96年开始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缓慢上升,但是如果从计划应投资金与实际所投资金方面分析,2000-2002年全国计划投入的教育资金为11662.938亿元,实际投入的教育资金为9192.98亿元。
这就意味着三年间政府欠下的短缺额达到了2469.958亿元,无形中使我国几亿贫困儿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在15%以下、20%、30-40%、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达到2%、3%、4-5%、5-6%。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还严重偏低。
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比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
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
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1/10。
历年各省市财政支出指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地区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北京市4524.674173.663685.313245.23天津市2884.72549.212143.211796.33河北省4677.34409.584079.443537.39山西省3085.283030.132759.462363.85内蒙古自治区3879.983686.523425.992989.21辽宁省5080.495197.424558.593905.85吉林省2913.252744.812471.22201.74黑龙江省3434.223369.183171.522794.08上海市4923.444528.614184.023914.88江苏省8472.457798.477027.676221.72浙江省5159.574730.474161.883842.59安徽省4664.14349.693961.013302.99福建省3306.73068.82607.52198.18江西省3882.73470.33019.222534.6山东省7177.316688.85904.525002.07河南省6028.695582.315006.44248.82湖北省4934.154371.653759.793214.74湖南省5017.384690.8941193520.76广东省9152.6484117387.866712.4广西壮族自治区3479.793208.672985.232545.28海南省1099.741011.17911.67778.8重庆市3304.393062.283046.362570.24四川省6796.616220.915450.994674.92贵州省3542.83082.662755.682249.4云南省4437.984096.513572.662929.6西藏自治区1185.511014.31905.34758.11陕西省3962.53665.073323.82930.81甘肃省2541.492309.622059.561791.24青海省1347.431228.051159.05967.47宁夏回族自治区1000.45922.48864.36705.9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317.793067.122720.072284.49注:地方财政支出均为本级支出,2000年以前不包括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利用国外借款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
开展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工作情况汇报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促增长、保稳定、重民生的重要举措。
根据中央、省、市对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的要求,我县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工作的通知》(景政办发〔2016〕113号)文件,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布署,把清理化解其他公益乡村债务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为债务清理核实奠定了一个好的工作基础。
为顺利推进和完成债务清理债务核实认定工作,根据景政办发〔2016〕113号文件要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决定,从财政、农业、审计、监察等职能部门抽业务熟练8人组成两个工作组,于2016年8月25日—9月15日对全县10个乡镇进行乡村债务核查和审计认定工作。
一组负责永平、民乐、半坡、勐班、碧安,另一组负责威远、凤山、××、益智、正兴。
核查认定工作已全面结束。
现将开展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工作核查认定情况向县人民政府汇报:一、乡、村两级债务基本情况经县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核查和认定全县10个乡镇,132个村,1955个村民小组债务自查情况进行了核查,共查出涉及到债务的有10个乡镇,76个村委会,233个村民小组。
清查出乡、村两级债务总共1176笔,债务总额万元,其中:其他公益性债务1035笔,债务总额万元;经营性债务86笔,债务总额万元;其他债务55笔,债务总额万元。
经核查小组清理核实,按照“五个明确要求,对所清查出乡、村两级债务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给予了认定。
(一)负债情况1、乡镇级债务基本情况。
经核查组对10个乡镇债务自查情况进行核查和认定,共清查认定债务565笔,债务总额万元。
其中:其他公益性债务460笔,债务总额万元;经营性债务70笔,债务总额万元;其他债务35笔,债务总额万元。
近年来我国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的情况金融1301班郏贺伟20135107001一、财政教育支出定义财政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
按用途分类中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一部分,是财政支出按费用分类中社会文教费的一部分,是财政支出按职能分类中的教育支出。
二、财政教育支出现状财政教育支出从1978年的75.05亿到2012年的21994亿,投入总量上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十分迅速,是财政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仍不足。
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直增加,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达21165亿元,占GDP 519322亿元的4.08% 。
*1财政教育支岀统计表财政救市i曲政支出占財政丸出GD卩〔亿c^GDPbt出(亿內比例(沟例eo200862542 M T1由.码21B514.4 3.132009J 2231.0976299.9316.03265SW32010146TO.07K9874J6314045.4 3 &520111S5S6.7O109247.7915.1034X)402 S佃20122H6J.0C12^52.9717.46$19322.0 4 .OS密剂来腔Y中国统it年瘩2012》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投入不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上虽然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21%并且在2012年达到财政教育支出占GDP4%&目标。
然而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豕。
表2各国2012年财政裁肓支出统计表肘旳教育英出(亿美用学空人均材政救育丸出]美心美国7T43英国1226,如巴两L1401粽3中152195S73资料来源:经济现察网(二)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80流右,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2%-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匮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
4%: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的分配规律――基于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蒋义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摘要: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引起社会对4%的新一轮讨论。
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教育投入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效应,4%的教育投入水平事实上成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的一种分配规律。
关键词:公共教育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分配规律一、研究背景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以下简称4%)的目标,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申了这一目标。
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该目标都未能实现,以至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质疑这一目标合理性的声音。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56条又一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2012年4%的目标是否应该实现,是否能够实现,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从国际范围看,一国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以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国际上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或政府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度量和评价政府教育支出水平。
严格地说,测算和确定公共教育支出水平最直接的方法是经费供求法,但由于这一方法需要准确测算教育经费需求和供给能力,操作难度大。
因此,国际上通常采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表明,4%的目标是合理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厉以宁、陈良焜、王善迈、孟明义组成的课题组,以计量回归模型探讨了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或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该项研究以38个人口千万以上的市场经济国家1961—1979年公共教育支出和GDP统计数据(换算成1980年美元)为依据,提出了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的方法,根据此法测算当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为4.24%。
中国历年财政支出一览表中国的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在特定时间内用于各项开支的资金,主要涵盖了政府运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建设、国防军事等方面。
这是一个反映国家财政状况以及政府政策方向的重要指标,对了解国家发展、民生改善以及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中国历年财政支出的一览表:年份财政支出(亿元)1980 57.361985 292.231990 827.941995 3022.862000 5045.502005 6817.502010 9990.702015 19080.202020 31030.5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财政支出在过去数十年间呈现了显著的增长趋势。
在1980年代初,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初期阶段,财政支出规模还相对较小,只有57.36亿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财政支出也日益增加。
到了1990年代,中国的财政支出超过800亿元,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需求。
到了1995年,财政支出已经超过了3000亿元,标志着国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增长。
在2000年,财政支出已经超过5000亿元,到了2010年更是接近1万亿元。
国家对教育、医疗、文化、环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巨大努力。
到了2015年,中国的财政支出已经超过了1.9万亿元,接近2万亿元。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财政支出的增长主要用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动能以及改善民生。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支出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了3.1万亿元。
总体来说,中国的财政支出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标,也展示了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
正是通过持续增加财政支出,中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状况,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