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 格式:pptx
- 大小:7.47 MB
- 文档页数:18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域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二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4)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知识清单三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开发内地与边疆,主要表现为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人口向城镇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2)人口向东部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温馨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知识清单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温馨提示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
根据人口流动的时间,可以把人口流动划分为:(1)长期人口流动。
即离开户口登计地在1年以上,在外寄居,而户口仍留在原地。
(2)暂时人口流动。
指离开户口登记地1天以上、1年以下,在外寄居或停留,而户口仍在原地。
(3)周期性人口流动。
即有规律地定期离开户口登记地和返回户口登记地。
第二节人口迁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能够通过人口迁移的图表和资料,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2.对比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分析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和原因。
(区域认知)3.通过探讨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树立趋利避害、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1.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 学会分析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4.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主要围绕《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内容如下:1. 基本知识梳理:- 要求学生整理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和特点,并思考这些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要求学生列举并解释影响人口迁移的内外因素,如经济、社会、自然等。
2.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如某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该案例中人口迁移的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
- 学生需将分析结果以表格或图示的形式进行呈现,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其分析过程和结果。
3. 思考与讨论:- 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 讨论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来优化人口迁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 案例分析需基于真实数据和资料,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思考与讨论部分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4. 作业需按时提交,并按照教师要求的格式和标准进行整理。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作业进行评价:1. 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是否准确掌握了人口迁移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深度: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分析所选案例,并得出有深度的结论。
3. 思考与讨论的独创性:学生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4. 作业的整洁度和规范性:作业是否按时提交,格式和标准是否符合教师要求。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反馈将包括:1. 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和建议。
2. 对案例分析的点评和指导,指出学生分析中的优点和不足。
最终决定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最终决定因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因素:经济机会和就业机会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人们通常会迁往经济发达地区,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水平。
2.教育因素:教育资源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可能会迁往拥有更好教育体系和更高教育水平的地方,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给自己和家人。
3.政治因素:政治不稳定、战争和政府政策等因素也可以促使人口迁移。
人们可能会逃离不安定的政治环境,并选择到稳定和安全的地方居住。
4.社会因素:人们可能会迁移到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方,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待遇。
5.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可能导致人口迁移。
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天气更宜人、环境更清洁的地方,以避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总的来说,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教育、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口迁移的最终结果。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4期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案 第二课时(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流动(外籍劳工)和国内人口流动(民工流)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项目 要点来源 19世纪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在是国际人口移动的主流 概念 以劳务输出形式出现的短期性、临时性或季节性向异国流动的工人 总趋势 (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国家 (3)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分布和来源美国、加拿大(是外籍劳工最大的聚集地) 拉丁美洲中东波斯湾产油国 附近阿拉伯国家 巴基斯坦 印度 菲律宾4、民工流产生的原因(背景):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5、方向:由农村到城市,由内地到沿海,由贫困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二、人口迁移主要原因1、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地区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最根本、最主要因素②交通、通讯 ③文化教育 ④家庭和婚姻(家庭主要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
婚姻主要是青年人) (2)自然环境因素①气候(美国老年人口从五大湖区迁往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②淡水;③土壤;④矿产资源。
(3)政治因素 ① 政策 ②战争 ③政治中心变动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1) 积极作用: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②促进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
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人才,节省培训费用,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2)消极作用:①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 ②给社会治安管理等带来问题;③可能引发种族纠纷,导致排外情绪; ④增加就业压力;⑤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迁出地(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导致人才和劳动力外流,影响经济发展 3、闯关东的原因?①经济因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加剧。
高中地理教案: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一、引言•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教案关注的内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二、人口迁移的概述•定义人口迁移:指人们从一个地区永久或暂时性地搬到另一个地区居住•分类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城市化导致农民工流动增加;区域发展不平衡引发劳动力外流等•国际人口迁移: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驱使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跨国界迁徙三、人口迁移的原因3.1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劳动力进入城市•薪酬差异:寻求更高收入是劳动者流动的一大原因,尤其在国际间有着明显差距的情况下•教育机会: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家庭会选择迁移到教育条件更好的地区•医疗条件:寻求更好的医疗服务是人们迁移的一大动力因素之一3.3 政治因素•战争和冲突:战争、政治迫害等因素引发大规模人口流离失所和难民潮•国家政策: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来调控人口流动,如优惠政策、限制性政策等3.4 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洪涝、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引发大规模人口流动•环境恶化:环境质量下降使得居住地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促使人们选择搬离四、人口迁移的影响4.1 经济影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流动对源地和目的地经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就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变化:人口迁移导致消费市场扩大或缩小,促进或阻碍了经济增长•文化冲击:不同地区背景的人口迁移会带来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冲突和碰撞•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迁移使得目的地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和挑战4.3 环境影响•资源压力:人口迁移增加了目的地地区对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增大了环境压力•生态破坏:大规模人口流动可能导致土地开垦、森林砍伐等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五、教学活动建议1.同学分组讨论:请同学分组讨论一个具体案例,如中国内部人口流动或国际难民问题,并分析案例中的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
2.小组报告分享: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报告和分享,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学习指南】1.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什么?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知识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1.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机械变化+人口自然变化。
2.人口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数=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增长的快慢。
只考虑自然增长的情况,当自然增长率由正转为0的时候人口最多。
(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①根本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其他因素:经济发达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文化教育水平、妇女就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①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
②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2)人口机械增长数=人口基数×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3)考察的地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知识点2: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按照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时间尺度永久性或长期性临时或短期空间距离一定距离无限制居住地变更,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不变更,不改变户籍主要原因灾荒、战乱、宗教文化差异、政策、经济差别等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离开原居住地,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举例“闯关东”“下南洋”、定居海外获取“绿卡”外出探亲、出国考察、外出打工意义人口迁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都有积极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条件(与人口移动的区别)(1)改变居住地。
(2)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一年)。
(3)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3.人口机械增长(1)含义:人口迁移引起的区域人口数量变化。
(2)影响: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3)人口机械增长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计算公式: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100%年平均人口数4.人口自然增长: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即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出生数减去人口死亡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口数−年内死亡人口数×100%年平均人口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是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拉力因素:收入、教育、工作、食物、城市生活、和平、医疗。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主观行为。
可分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等都会影响人口迁移。
②经济因素区域间经济差异越大,越能影响人们迁移。
如人们从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
③政治因素国家的政策法规、军事也能影响人口迁移。
如巴西将首都迁至内陆的巴西利亚导致的人口集聚。
④社会文化因素婚姻、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能影响人口迁移。
如唐人街、印巴分治导致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能够运用人口迁移的图表和资料,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2.对比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原因。
(区域认知)3.通过探讨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入区与迁出区的影响,树立趋利避害、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易误辨析]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一定是经济因素。
提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知识清单二国际人口迁移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和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