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记忆实验(一)
- 格式:ppt
- 大小:998.50 KB
- 文档页数:57
记忆的编码实验报告1. 引言记忆是人类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记忆的编码过程一直是神秘的研究领域之一。
为了进一步理解记忆的编码,本实验旨在探索记忆编码的不同策略以及其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2.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两个条件组:条件组A和条件组B。
每个条件组中,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记忆编码策略。
2.1 实验条件- 条件组A:受试者接受语义编码策略。
- 条件组B:受试者接受视觉编码策略。
2.2 材料- 实验使用的材料为50个单词,这些单词被随机分配到条件组A和条件组B中。
2.3 过程实验包括三个阶段:学习阶段,记忆检测阶段和记忆测试阶段。
1. 学习阶段:受试者在学习阶段被要求阅读一个由25个单词组成的列表。
在条件组A中,受试者需要理解和记忆这些单词的含义。
在条件组B中,受试者需要将这些单词进行形象化处理,例如将它们与图像或场景联系起来。
2. 记忆检测阶段:在学习阶段结束后的短时间记忆检测中,受试者被要求回忆尽可能多的学习阶段中出现的单词。
3. 记忆测试阶段:在学习阶段的一周后,受试者再次被要求回忆尽可能多的学习阶段中出现的单词。
3. 结果与分析3.1 学习阶段在学习阶段,条件组A和条件组B的受试者表现出相似的学习效果。
两组受试者都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他们所接收的信息。
3.2 记忆检测阶段在记忆检测阶段中,条件组A的受试者相对于条件组B的受试者表现出更好的记忆效果。
这表明通过语义编码策略编码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可以更好地被召回。
3.3 记忆测试阶段在记忆测试阶段中,条件组A的受试者再次相对于条件组B的受试者表现出更好的记忆效果。
这表明通过语义编码策略编码的信息在长期记忆中得到更好的保持。
4. 结论本实验结果支持了通过语义编码策略进行记忆编码的有效性。
相比之下,视觉编码策略在短期记忆中表现出更差的效果,并且在长期记忆中也有所限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应用这种基于语义编码的记忆策略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
心理学基础题库(全9章)含答案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_。
神经冲动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_来说明。
动作电位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_传导。
电传导、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_来完成的。
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_,另一种是__。
兴奋,抑制。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_。
反射,反射弧。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交感神经。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__、__、__、_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__;__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_。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语言。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_;无条件抑制包括:__。
抑制。
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考察短时记忆的再认能力,并探讨识别时间、干扰因素对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组设计,共有30名被试参与。
每位被试参加5个实验条件,随机次序呈现。
实验条件包括识别时间为2秒、4秒、6秒、8秒和10秒,并分别控制了干扰因素(无干扰、数字干扰、颜色干扰、形状干扰、音频干扰)。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图片,共有50张图片,包括物体、动物、风景等。
实验过程:每个实验条件下,被试首先观看15张图片的幻灯片,每张图片停留1秒。
随后,被试接受再认测试,根据幻灯片中呈现的图片,被试需要选择图片是否在之前的幻灯片中出现过。
当呈现一张新图片时,被试需要选择“否”,当呈现一张之前出现过的图片时,被试需要选择“是”。
被试需要尽可能准确地选择。
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的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被试测试结果的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统计,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识别时间:在所有的识别时间条件下,被试的准确率都随着识别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从2秒到10秒,准确率分别为68%、72%、80%、85%和90%。
2.干扰因素:各种干扰因素对再认的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有不同的影响。
数字干扰和颜色干扰对准确率没有明显影响,但音频干扰和形状干扰会显著降低准确率。
同时,在形状干扰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明显增加。
3.平均反应时间:平均反应时间在不同条件下也存在差异。
随着识别时间的延长,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也增加。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识别时间对短时记忆的再认能力有重要影响。
较长的识别时间可以提高再认准确率。
2.干扰因素对再认准确性有明显影响。
形状干扰和音频干扰对再认准确率造成重要的干扰。
3.在进行短时记忆任务时,被试需要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再认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短时记忆的再认准确率受到识别时间和干扰因素的影响。
较长的识别时间和较少的干扰因素可以提高再认准确率。
第8章记忆1.什么叫做部分报告法?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怎样进行实验获得系列位置曲线?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答:1974年Simon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
后来,Zhang和Simon接受了Baddeley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公式为:T=C[a+b(S-1)] ①公式中C是组块数,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T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息的发音时程。
公式中C与S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与a、b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S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S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s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量的);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
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
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公式(3)的意思是,F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成比例。
F是单位时间内(如lmin)背诵的音节数目,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
同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可以直接测量,但s不能测量,因而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F= S·k/5,如果设a=k/5,那么:F=aS ④在公式④中,F与S都可直接测量,a作为一个常数可以由④给出。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第4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第5章 心理学实验设计第6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第7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第8章 反应时测量技术第9章 听觉实验研究第10章 视觉实验研究第11章 注意与意识实验研究第12章 知觉现象与知觉组织实验第13章 语言认知实验第14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第15章 情绪、动机与归因的实验研究第16章 如何独立选题、设计与实施实验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研究,并对心理学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 )。
[统考2014年研]A.韦伯B.费希纳C.缪勒D.赫尔姆霍茨【答案】B【解析】1860年,费希纳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2波斯纳(M.L.Posner)采用大、小写字母组合的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了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时既有视觉编码也有听觉编码。
他采用的方法是( )。
[统考2014年研]A.减法反应时法B.加法反应时法C.开窗实验法D.心理旋转实验法【答案】A【解析】波斯纳应用减法反应时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一个处理阶段,并在其他方面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3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灯的亮度是( )。
[统考2014年研]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B【解析】此研究需要控制交通信号的亮度来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所以交通灯亮度是自变量。
第10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的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的时间应在识记后()。
(统考2011研)A.1小时内B.2-12小时C.13-24小时D.24小时后【答案】D2.根据米勒(G.Mil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统考2010研)A.3±2组块B.5±2组块C.7±2组块D.9±2组块【答案】C3.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统考2010研)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答案】C4.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是()。
(统考2009研)A.脑机能定位说B.突触生长说C.反响回路说D.记忆分子说【答案】C5.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
(统考2008研)A.视觉编码B.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D.形象编码【答案】C6.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
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08研)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D.近因效应【答案】D7.小王正在向他的室友演示一个新的计算机程序。
当他告诉他的室友怎样启动软件和创建文档时,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
(中山大学2007研)A.程序性记忆B.语义记忆C.情景记忆D.陈述性记忆【答案】A8.在下列选项中,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和回忆的重要条件的是()。
A.识记B.保持C.再认D.再现【答案】B【解析】①识记既是记忆过程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②保持是记忆过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巩固和储存,即已经识记了的信息在头脑中得以巩固的过程。
它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
③再现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使之能够被利用的过程,是记忆和保持的结果和经验,包括回忆和再认两种主要形式。
9.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