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一览表
- 格式:docx
- 大小:11.82 KB
- 文档页数:2
河北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试行)目录1 总则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与分级配置3 教育设施规划4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5 文化体育设施规划6 集贸设施规划7 社会保障设施规划8 附则1 总则1.0.1为了加强对河北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技术指导,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得到科学合理的布局,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河北省发展的实际,编制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河北省城市、县城以下建制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中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区位优势明显、规模大、发展快的个别建制镇,可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配置。
1.0.3中心镇、一般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应根据镇区发展的阶段目标、总体布局和建设时序,按照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来确定。
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确定,除考虑为全镇服务外,还应考虑为周边乡镇服务。
乡和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确定。
1.0.4在发展较快的村镇,规划中应预留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1.0.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考虑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2根据村镇区位、环境、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
3尊重地方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创建能够承载历史记忆和时代特点的精品公共建筑。
4历史风貌建筑以及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的改、扩建,在规划中应予以保护,改扩建部分要与原有建筑相协调。
1.0.6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环境景观规划应满足以下要求:1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在村镇风貌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体的村镇景观。
2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的建筑及公共艺术品、园林景观必须与主建筑协调,共同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风貌区。
3公共服务设施地段其他建筑的色调应与公共服务设施协调一致,突出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志性。
4 应控制公共服务设施周边建筑物的尺度、体量、高度、距离等,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视觉形象。
河北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河北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试行)目录集贸设施规划8 附则1 总则1.0.1为了加强对河北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技术指导,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得到科学合理的布局,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河北省发展的实际,编制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河北省城市、县城以下建制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中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区位优势明显、规模大、发展快的个别建制镇,可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配置。
1.0.3中心镇、一般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应根据镇区发展的阶段目标、总体布局和建设时序,按照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来确定。
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确定,除考虑为全镇服务外,还应考虑为周边乡镇服务。
乡和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确定。
1.0.4在发展较快的村镇,规划中应预留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1.0.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考虑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2根据村镇区位、环境、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
3尊重地方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创建能够承载历史记忆和时代特点的精品公共建筑。
4历史风貌建筑以及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的改、扩建,在规划中应予以保护,改扩建部分要与原有建筑相协调。
1.0.6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环境景观规划应满足以下要求:1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在村镇风貌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体的村镇景观。
2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的建筑及公共艺术品、园林景观必须与主建筑协调,共同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风貌区。
3公共服务设施地段其他建筑的色调应与公共服务设施协调一致,突出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志性。
4 应控制公共服务设施周边建筑物的尺度、体量、高度、距离等,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视觉形象。
威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南(讨论版)威海市规划局2012年11月为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有效控制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为基础,结合2011年修编的《威海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与本地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制定《威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南》(讨论版)。
1、威海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两级配置,部分设施达到组团组。
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需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当居住人口规模达到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规模时,应按照相应的规定配置本级及以下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当居住人口规模介于居住区与居住小区之间时,除了按照低一级配置所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还应根据需要选配高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相邻联系紧密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结合城市级公共设施集中形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2、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宜相对集中,便于居民使用。
3、旧区改造地段内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可按低限执行。
建设用地严重受限的,可适当调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用地规模。
旧区改造地段内居住用地达不到居住小区规模,可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的居住组团要求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4、本指引未尽事宜,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威海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1年版)的规定执行。
安排幼儿园注:1、表中●为必须设置的项目,○为可选择设置的项目。
2、家庭户规模调整:人口户均规模由原3.0人/户下调至2.6—2.8人/户,建议统取2.8人/户。
(依据《威海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1))PS:1.新建或改造住宅小区时,建设单位应按建筑面积每5万平方米,室外不低于200平方米、室内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建设老年人活动场所。
新乡市居住区公建配套一览表1、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精【2004】219号):各地在城市的旧区改建或新区开发建设中,必须配套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地级以上城市要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人口规模在30000—50000人以上的居住区应(按照每千人用地200—600平方米、每千人建筑100—200平方米)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人口规模在7000—15000人的居住小区(按照每千人用地40—60平方米、每千人建筑20—30平方米)建设文化活动站;重点镇和县城关镇也要设置文化活动站或青少年之家。
对未配套规划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开发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建设。
2、社区服务中心:《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新政【2005】43号):继续执行开发商预留社区服务中心办公用房政策,不再收取社区建设配套费。
任何住宅开发项目,开发单位必须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配置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活动必要的场地,场所和设施。
住宅开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含5000平方米)组团在300户以下的,按住宅总面积的0.5%配建社区服务用房。
开发单位在住宅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公共性服务设施统一设计,规划部门将其列入规划方案审查的重要内容。
社区工作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必须与商品住宅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对未按本规定同时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交付使用的住宅开发项目,规划、建设等部门不予验收。
社区服务中心用房建好后,由市民政局统一管理,用于发展社区服务业。
3、养老服务设施:《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政【2014】8号):落实养老服务用地政策。
市、县(市、区)年度用地计划,要合理安排养老服务用地需求,明确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并向社会公布。
对社区服务类设施,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南通市新建地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指引(征求意见稿)一、总则1.1 (目的)为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新建地区的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制定本规划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及实施的参考。
1.2 (依据)本指引以国家、省、市和各相关部门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周边同类城市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南通实际情况制定。
1.3 (适用范围和应用)本指引主要用于指导城市新建设地区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
新建地区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提出的标准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
新建地区进行具体建设管理时,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在进行已建成地区的更新改造(包含插建项目)时,应按照本指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配置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
在建成区更新改造时应优先完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并保证设施配套的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规定。
1.4 (设置原则)贯彻可持续发展、节约用地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首先应符合居民分布的基本特点,并综合考虑行政区划的要求或影响,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在不产生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各层次功能和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相对集中布局,以利于形成各级社区中心,方便居民生活。
1.5 新建地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二、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分类2.1 公共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八类:⑴教育设施;⑵医疗卫生设施;⑶文化娱乐设施;⑷体育设施;⑸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⑹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⑺商业金融服务设施;⑻邮政电信设施。
2.2 根据各类设施基本服务属性的不同,公共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和经营性公共设施两类。
汕头市台商投资区濠江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公示一、编制背景:《汕头市台商投资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市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对濠江区建设产业转移园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期,濠江区政府因建设汕头轻工装备企业联盟产业园及濠江区电子电路工业园的需要,特别是珠河路以南将建设占地约500亩的“汕头轻工装备企业联盟产业园”,以提供轻工装备企业抱团进区经营的用地需求,急需局部调整园区刚性、弹性规划道路以及部分用地性质和布局。
规划项目组按照控规编制办法,并根据汕府办文【2010】1-337号《文件处理表》办理意见以及的安海路、河浦大道的最新道路修详成果,结合濠江区在招商引资、迁坟工作引起的一些产业定位、用地性质改变、区内道路的调整等进行修改。
二、规划范围和依据规划范围:位于濠江区河浦,西临深山高速公路、东临安海路、南临河浦大道、北临河中路,规划面积为1.76平方公里。
规划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指引》(2007)、《汕头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条例》(1997)、《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汕头市濠江区分区规划(2007-2020)》(方案)、《汕头市工业经济带控制与发展规划》(2006)、《汕头•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总体规划》(2008)、《汕头市河浦大道-疏港大道修建性详细规划》、《汕头市安海路修建性详细规划》、《汕头市台商投资区(濠江片)首期道路修建性详细规划》、汕府办文【2010】1-337号《文件处理表》办理意见。
三、功能定位片区定位:规划台商投资区濠江片定位为:对台贸易工业园区;汕头市工业经济带重要工业组团之一;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工业为主导产业,以台资和台湾产业转移为主要引资方向的外向型工业园区。
片区产业:以二类少污染工业为主,一类无污染工业为辅。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行业,大力吸纳和带动符合产业定位的中小企业及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努力培育并形成产业链,成为工业经济带及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表1 现状用地分类统计表注:现状人口约XXXX人。
水域和其他用地包括镇区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各类防护绿地。
附表2 规划用地分类统计表注:规划人口约XXXX人。
水域和其他用地包括镇区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各类防护绿地。
附表3 公共配套设施一览表附表4 市政设施一览表电信交换局(所)公共停车场(库)其他图例摘自《成都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下摘自山区乡村供水研究高压线防护走廊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的高低可以反映城市中小学生源总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城市中小学校布局的空间密度。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目前**市中心区的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基本维持在小学55-57座/千人、中学44-46座/千人的水平。
由此确定**市中心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服务人口为:小学2—3万人,中学3—4万人。
水源一级保护区环保要求: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
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
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
禁止设置油库。
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
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级保护区环保要求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
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环境空气功能区划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1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1.1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原则1.强化城市中心,完善城市功能。
2.合理利用土地,发挥经济效益。
3.理清服务等级,建立完整服务体系。
4.重点与均衡相结合,完善基本功能,培育特色区域。
5.适应发展需要,适当超前布局。
1.1.2在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3个城市副中心、4个边缘组团中心。
1.市级中心包括:苏州主城中心、东部新城中心。
苏州主城中心主要承担城市级的行政、大型商业零售、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综合服务功能;东部新城中心主要承担市级商务办公、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功能,同时配备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两大市级服务中心各自的主导功能应辐射至市域范围。
2.副中心包括:古城中心、平江片区中心、吴中片区中心。
古城中心主要承担旅游服务、文化产业功能;相城区中心结合未来高速铁路车站建设,应具备商业零售、商务办公、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吴中区中心应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功能,建设辐射范围覆盖南部城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3.边缘组团中心包括:浒关片区中心、木渎片区中心、越溪片区中心、车坊片区中心。
各片区中心为本片区提供相应的商业、文化、医疗、体育、娱乐、办公等配套服务设施。
1.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1.2.1现状及问题现状行政办公用地规模为2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93%,人均1.19平方米。
虽然比例适宜,但市属行政办公用地主要位于苏州主城,尤其是原古城内的市属行政用地与居住、商业用地混杂,既增加了古城交通压力,又不利于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因此市属行政功能应逐步退出古城,向新的苏州主城中心集中。
1.2.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56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96%。
其中各级行政办公用地布局规划如下:1.市属行政办公功能逐步退出古城,集中布局在现高新技术开发区。
2.园区行政中心搬迁至金鸡湖东。
在金鸡湖西商务中心集中布局市级办公用地。
3.相城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局于相成区行政中心现址。
附件(试行)二〇二一年六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和《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号)的要求,科学指导和规范贵州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在自然资源部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省地方实际,补充细化规划编制的内容要求和技术规定,制定本指南。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指南侧重于原则性和导向性,后期将结合自然资源部相关政策要求以及各地村庄规划编制反馈情况,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贵州省第一测绘院、贵州省城乡规划计研究院目录1总则..................................................................................................... - 1 -1.1编制目的 ................................................................................... - 1 -1.2规划定位 ................................................................................... - 1 -1.3适用范围 ................................................................................... - 1 -1.4规划评估 ................................................................................... - 1 -1.5规划范围与期限 ....................................................................... - 1 -1.6编制原则 ................................................................................... - 2 - 2编制要求............................................................................................. - 3 -2.1工作流程 ................................................................................... - 3 -2.2工作底图 ................................................................................... - 4 -2.3编制方式 ................................................................................... - 5 - 3规划内容............................................................................................. - 6 -3.1村域规划内容 ........................................................................... - 7 -3.1.1村庄发展目标 .................................................................. - 7 -3.1.2国土空间布局 .................................................................. - 8 -3.1.3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 - 10 -3.1.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 10 -3.1.5安全和防灾减灾 ............................................................ - 14 -3.1.6产业发展布局 ................................................................ - 14 -3.1.7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 ............................................ - 15 -3.1.8历史文化保护 ................................................................ - 16 -3.1.9近期实施项目安排 ........................................................ - 16 -3.2自然村(组)规划内容 ......................................................... - 17 -3.2.1自然村(组)空间布局 ................................................ - 17 -3.2.2村庄配套设施建设 ........................................................ - 18 -3.2.3农房住宅建设管控与风貌引导 .................................... - 18 -3.2.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 19 - 4成果要求........................................................................................... - 20 -4.1 报批成果 ................................................................................ - 20 -4.2 报批附件 ................................................................................ - 21 - 5附则................................................................................................... - 22 - 附录1 规划文本附表 ...................................................................... - 23 - 附录2 贵州省原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评估内容 .............. - 27 - 附录3 现状调查内容参考 .............................................................. - 28 - 附录4 制图要求 .............................................................................. - 30 -1总则1.1编制目的为规范“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贵州省实际特制定本指南。
英德市大站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规模 (2)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 (2)第四章地块划分及地块编码 (4)第五章建设用地性质控制 (5)第六章建设用地使用强度控制 (7)第七章道路工程的控制要求 (9)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1)第九章竖向规划 (13)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14)第十一章六线规划控制 (14)第十一章城市设计导则 (16)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规划 (20)第十三章居民搬迁规划 (22)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23)第十五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5)第十六章实施管理 (27)第十七章附则 (28)第十八章名词解释 (29)附表1:规划用地汇总表附表2: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一览表附表3:市政公用设施配套一览表附表4:绿地一览表附表5:道路控制一览表附表6:配建停车一览表附表7: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8: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定附表9:英德市大站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分图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使英德市大站镇新区的开发建设能依程序逐步展开,并且使城市整体形象更加整合,本规划特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控制要求和控制标准,作为英德市大站镇新区的建设管理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次规划区位于位于英德市区东部门户,西临北江,南近大站镇旧城区,东临京广铁路,处于北江经济发展带之中,规划范围北至规划三桥,南至浈阳东路,规划面积4.58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3、《清远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19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7、《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20058、《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实行),20059、《大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0、《英德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维护生态的原则2、规划的适度弹性控制原则3、强化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原则4、与周边建设协调的原则第五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英德市大站镇新区范围内各类用地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是对英德市大站镇新区各地块进行规划管理控制的实施性技术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