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普外科手术并发症.doc
- 格式:doc
- 大小:50.05 KB
- 文档页数:10
国匾处型堂苤查生!旦筮i!鲞筮!塑里坐i!!堂』!!里塑垡坠竖翌』塑!!翌:!!!:!!:盟!:!围手术期常见手术并发症探讨李东生外科手术是治疗一些疾病的主要或关键性措施,但是,手术处理不当,会造成并发症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很多手术并发症是由于对外科操作的基本要求贯彻不到位引起的,较为严重的是违反外科基本原则,自创手术方式,没有相应的并发症防范措施,导致严重的后果。
如果按照外科的基本操作要求进行手术,可以避免很多手术并发症的出现。
同时,与外科手术密切相关的、非手术部位的并发症也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这些并发症,往往使原本非常成功的手术最终因治疗中的连锁反应归于失败。
在当今的医疗社会环境下,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可以避免一些医疗问题。
下面笔者就普外科手术的手术部位并发症和非手术部位并发症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减少或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出现。
1手术部位并发症1.1切口的选择与术野暴露Morgenstern¨o在他的文章中,详尽的描述了外科手术切口的时代性变化,对目前蓬勃发展的微创手术的小切口大加赞赏。
并且宣称,传统意义上的外科手术切口“biggerisbetter”的时代已经结束。
纵观全文,其中心思想是随着技术和器械的长足进步,很多手术可以通过切口的“微创”进行,几乎不再需要“上起剑突,下至耻骨”的大切口,但也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手术切口,纵观外科手术切口的变化,微创手术已经逐渐为外科医师所接受。
但是,在传统与进步并存的时代,很多手术依然要通过大的切口来进行,这仍然是外科医师不能放弃的选择,因此,我们还要强调手术切口这个外科的基本问题。
恰当的切口选择:几乎所有的手术,都要涉及手术切口的问题。
选择恰当的手术切口,对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术后恢复以及美容问题至关重要。
对于手术切口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充分进行显露、减少组织创伤和符合局部解剖和生理特点。
切口的选择要求尽可能直达病灶,同时,如果手术前对诊断有疑问,还应注意切口的位置和方向是否利于DOI:10.3760/cma.j.issn.1673—4203.2012.01.024作者单位:255200淄博,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普外三科·手术并发症·刀口的扩大和延长。
常见手术的术后并发症有哪些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了解这些并发症有助于患者和家属做好心理准备,也能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术后护理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手术的术后并发症。
一、普外科手术1、切口感染这是普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手术切口可能会被细菌污染,导致切口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
切口感染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影响切口的愈合,导致切口裂开。
2、出血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或者术后血管结扎线脱落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术后出血。
少量出血可能表现为伤口渗血,大量出血则可能引起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3、肠梗阻腹部手术后,由于肠粘连、肠麻痹等原因,可能会发生肠梗阻。
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4、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在下肢手术或腹部大手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一旦脱落,可能会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二、骨科手术1、伤口愈合不良骨科手术切口较大,若患者营养状况差、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者术后伤口护理不当,都可能导致伤口愈合不良,出现伤口裂开、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情况。
2、感染骨科手术植入物的使用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一旦发生感染,可能需要取出植入物,进行长时间的抗感染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3、神经损伤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病变本身的影响,可能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肢体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
4、关节僵硬关节手术后,如果患者没有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可能会出现关节僵硬,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
三、心血管手术1、心律失常心脏手术后,由于心肌受到刺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危及生命。
2、心力衰竭心脏手术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术前心脏功能较差,术后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3、出血心血管手术中,需要使用抗凝药物,这增加了术后出血的风险。
普外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普外科(普通外科)是一门致力于对各种疾病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疾病、肠梗阻、疝气、术后并发症等。
下面将讨论这些疾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中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因酸性胃液的腐蚀而形成溃疡。
常见的护理诊断包括疼痛、营养不足、胃肠道出血和焦虑。
护理措施应包括给予疼痛管理,采用药物治疗如抗酸药、胃粘膜薄层保护剂和抗生素。
此外,还应设计低刺激饮食,增加营养摄入,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
对于胃溃疡伴有出血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其血压、脉搏、呼吸、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以及组织灌注状态。
如果情况严重,可能需要输血和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焦虑的患者,应提供情绪支持和安慰,有效的沟通和信息提供也是重要的。
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和胆囊癌。
常见的护理诊断包括疼痛、呕吐、恶心、肝功能异常和焦虑。
护理措施应包括疼痛管理,如使用镇痛药物和冷敷。
对于恶心和呕吐的患者,应鼓励他们多喝水和进食能量密度高的小份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高脂肪食物。
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如肝酶和胆红素水平。
对于焦虑的患者,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信息提供,让他们了解疾病和治疗的过程。
肠梗阻是指肠道腔内的内容物无法通过肠道的疾病。
常见的护理诊断包括剧痛、腹胀、肠功能障碍和液体容量不足。
护理措施应包括疼痛管理,如使用镇痛药物和热敷。
对于腹胀的患者,可以使用止胀药物,并且鼓励他们定期排气,如俯卧位、按摩等。
由于肠功能障碍导致排便功能受限,可以采用肠道排气管的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液体容量不足的患者可能需要补液治疗,如静脉输液或局部液体置入。
此外,由于肠梗阻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需要通过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解决肠道梗阻。
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缺陷突出的疾病。
常见的护理诊断包括疼痛、肠功能障碍和焦虑。
护理措施应包括疼痛管理,如使用镇痛药物和热敷。
胃部手术常见手术方式胃大部分切除:毕1式胃大部切除术(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毕2式胃大部切除术(缝闭十二指肠残端,残胃与上段空肠吻合)胃癌根治术:按癌肿部位整块切除胃的全部或大部、大、小网膜和区域淋巴结并重建消化道1、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术后胃出血:术后24小时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毕2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近期的严重并发症,一般术后3~6日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术后5~7日(有明显腹膜炎症状和体征:高热、腹痛、腹胀,肌紧张)残胃蠕动无力或称胃排空延迟:术后7~10日术后梗阻:输入段梗阻、吻合口梗阻、输出段梗阻倾倒综合征普外科常见手术记录胃癌姑息切除术,远端胃次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前诊断:胃癌穿孔,局限性腹膜炎术后诊断:胃癌穿孔伴胰腺、横结肠系膜、肝门侵犯,局限性腹膜炎手术方式:胃癌姑息切除术,远端胃次全切除,毕Ⅱ式吻合,肝门部淋巴结无水酒精注射麻醉方式:插管全麻术中所见:腹腔内未见明显腹水,胃小湾侧胃角处后壁巨大溃疡性病灶,6*8cm大小,质硬,浸出浆肌层,侵犯胰腺,横结肠系膜,及肝门。
胃小弯侧,肝门部多枚肿大淋巴结。
,肝脏、胆囊、脾脏、双肾、腹壁及盆腔等未见转移性结节。
手术经过:1.气插全麻,常规导尿,消毒铺巾。
2.取上腹部正中由剑突至脐下1cm切口。
3.逐层进腹,探查腹腔,见肝、胆、脾、腹壁及盆腔未见明显转移。
4.在横结肠上缘剪开胃结肠韧带,见胃后壁肿瘤广泛侵犯横结肠系膜。
分离胃后壁与横结肠系膜后见肿瘤侵犯胰头部,同时见肝门部多枚肿大淋巴结,难以根治切除,决定行胃癌姑息切除术,远端胃次全切除,毕Ⅱ式吻合,肝门部淋巴结无水酒精注射。
5.分离胃后壁与胰腺组织,游离胃网膜右动脉根部,将胃网膜右动脉由胰十二指肠动脉分支根部离断结扎。
6.游离小网膜,在肝下缘切开小网膜,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总动脉旁淋巴结,离断胃右动脉。
7.在幽门右侧约4cm处离断十二指肠。
采用2-0Vicycle线全层连续缝合和丝线浆肌层间断缝合法关闭十二指肠残端。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手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治疗效果。
切口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虽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不同手术类型对切口感染的影响是否有所差异?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是否会影响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后护理和感染预防措施的执行是否得当?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系统分析,探讨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通过对术前因素、手术操作、术后护理、感染预防和院内感染管理等方面的分析,深入了解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为普外科Ⅰ类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可靠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同时,通过对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有效的院内感染管理策略,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通过本研究的推动,我们希望为普外科Ⅰ类手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做出积极贡献,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手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切口感染会导致患者的并发症增加,治疗费用增加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切口感染疑难病例讨论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在医院外科感染发生率可超过40%,在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也可达到14.02%。
其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伤口愈合延迟,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其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为研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我院选取20XX年X月-20XX年XX月在行普外科手术病例4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46%,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很可能是由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机体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免疫抵抗能力与组织愈合能力均下降;肥胖患者由于其切口部位很容易生脂肪液化、坏死以及液体聚集,因此容易引发感染;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会下降,且糖尿病会使纤维母细胞减少,并抑制肉芽形成,从而影响切口的愈合。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很容易引发水肿,促进细菌生长,造成切口裂开并引发感染;手术时间≥3h引发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主要是由于进行手术时降落在手术区的细菌数每小时可达3.5×104-6×104个,而手术时间越长,暴露切口的时间越长,空气以及切口附近汗腺排出的细菌污染切口引发切口感染的概率越大;非清洁手术以及切口未冲洗均会大大增加细菌进入切口的机会,因此十分容易引发切口感染;Ⅱ-Ⅲ型切口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Ⅰ型切口,Ⅰ型切口为清洁切口,其感染多为外源性的,主要来自于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呼吸道以及未严格灭菌的器械等,Ⅱ-Ⅲ型切口为清洁-污染切口,切口感染多为内源性的,主要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腹腔以及盆腔的感染性渗液等,其切口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切口感染率会显著升高;而引流管数量过多,会增加引流液对各层组织造成污染的可能性,且切口的引流物会影响切口的愈合,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概率。
预防处理措施:为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手术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牵拉以及游离脂肪层;缝合脂肪层前要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以减少脱落脂肪组以及游离细菌停留在切口附近,缝合切口可使用吸收缝线,可在皮下脂肪层放置皮片进行引流,视患者的切口情况以及引流量的多少,通常术后2天即可拔除皮片。
浅谈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切口感染一直都是普外科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轻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预后,重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从可能引发感染的各方面入手进行预防,方可达到预防效果。
本文对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了合理分析,以求在实践中可以降低感染率。
标签: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预防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型治疗,高频次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医务人员之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不够清洁,使医院感染时有发生。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1、引起外科伤口感染的因素1.1、什么是外科感染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指的是由于进行外科操作,对暴露的组织、器官或体腔造成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又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器官、体腔感染,切口感染又可分为浅部(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和深部切口感染。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标准(试行)》进行诊断:手术切口感染是指发生在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一年以内,并且感染必须与手术有关,伤口内有脓样分泌物流出,活软组织培养能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伤口部位有疼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等症状。
1.2、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切口感染一直都是普外科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轻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预后,重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导致切口感染的直接原因是病菌接触切口形成感染,从理论上讲,只要消除病菌接触切口的途径,就能有效防止感染,然而实际工作效果却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我们对切口感染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发生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主要跟四个因素相关:患者自身的身体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医疗因素、环境因素。
由于无法通过有效措施具体确定患者感染原因,因此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项因素。
普外科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为普外科医生,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技术问题,有些是沟通问题,有些是卫生安全问题等等。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会探讨一些普外科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1. 手术风险的评估与管理手术风险评估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对患者手术时,我们需要对患者的手术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手术风险。
通常情况下,手术风险主要包括手术本身的风险和患者的基础疾病风险。
解决方法包括:(1)根据患者的年龄、生理状态,以及手术类别确定手术风险。
(2)同时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3)组织专家讨论会,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并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
2. 确保手术安全手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手术中出现的任何一点责任问题都可能对患者造成致命伤害。
为确保手术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确保手术室的卫生安全;(2)保证手术设备的完好无损并按时检修维护;(3)制定严格的手术流程,确保手术步骤正确无误;(4)加强手术团队的协作沟通,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3.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术后凝血障碍、手术部位感染等等。
为了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术前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规避手术风险;(2)加强术后监测,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3)做好术后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身体恢复正常功能。
4. 患者心理情绪的疏导手术对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非常恐怖的体验,特别是对于那些首次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
因此,在手术前,我们需要对患者采取一定的心理疏导工作,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具体方法包括:(1)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要;(2)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3)传递正面的信息,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总之,在普外科工作中,需要我们在技术、沟通、卫生安全等多个方面做好工作,以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普外科专科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原则第一篇:普外科专科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原则2011-6-23 十病区普外科专科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造口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造口狭窄预防:对粘膜缺血、坏死、回缩、皮肤粘膜分离术应定时随访,每次换造口袋时扩张一次; 术后2周开始,每日用食指插入造口内扩张造口,上、下午各一次。
处理:用充分润滑的手指仔细检查探查;小指能通过者可采用手指扩张法:戴手套后小指涂石蜡油,轻轻插入造口内,插入深度为2-3cm,保留5-10min,每天一次。
手指扩张时避免出血、疼痛,忌用锐器扩张。
一般若能通过食指,后果都是良好的;饮食上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造口狭窄合并肠梗阻时,应禁食后急诊就医; 当小指无法通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2)造口回缩预防:避免术后体重增长过快,引起造口周围脂肪组织过多; 手术时外翻肠管长度避免过短;注意观察造口粘膜是否有缺血性坏死。
处理:回肠造口回缩者可用凸面底板加腰带固定,以抬高造口基底部,使粘膜被抬高; 皮肤损伤者用皮肤保护膜、护肤粉、防漏膏,保护皮肤不受排泄物的刺激; 结肠回缩者可选用灌洗的方法; 过度肥胖者可减轻体重;必要时手指扩张预防造口狭窄的发生。
3)造口水肿预防:加强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造口袋底板内圈裁剪要合适,不可过小; 使用腹带松紧适宜。
处理:术后轻度水肿时注意卧床休息即可;严重水肿用3%氯化钠溶液湿敷,每日3次; 术后早期造口袋底板的内圈要稍大;腹带使用时不宜过紧,造口不能完全扎在腹带内; 更换造口袋时常规检查支撑棒的情况; 密切观察粘膜的颜色,避免缺血坏死。
4)造口皮肤粘膜分离预防:避免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注意观察造口粘膜的血运情况,如有缺血性坏死及时处理; 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伤口感染; 加强营养,糖尿病者注意控制好血糖; 避免服用类固醇药物。
处理:清洗伤口后评估伤口;逐步去除黄色腐肉和坏死组织;部分、浅层分离时,擦干创面后洒护肤粉,再涂防漏膏后贴造口袋;完全、深层分离时,用藻酸盐敷料充填伤口,再用防漏膏或水胶体敷料覆盖伤口,贴造口袋;完全分离合并造口回缩者,选用凸面底板加腰带固定; 避免腹内压力增高;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监测血糖的变化;造口底板一般每2天更换一次,渗透多者需每天更换一次; 皮肤粘膜分离处愈合后,指导定期手指扩张,预防造口狭窄。
常见普外科手术并发症一、颈部(甲状腺)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甲状腺单侧叶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单侧叶全切除术,甲状腺双侧叶次全切除术(甲亢),甲状腺癌根治术,甲状旁腺切除术(甲旁亢)。
1、手术死亡(发生率约2/万),以窒息、切口下出血和甲亢危象为主。
2、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3、术中颈部血管损伤,造成手术中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4、术中喉返神经损伤(钳夹、缝扎或切断),导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严重者永久丧失功能,甚至需终生依赖气管造口。
双侧神经损伤时可导致急性窒息须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发生率约2~3%,甲状腺全切术、甲亢、甲状腺癌手术发生率较高)。
一过性发生者可在3个月至半年内恢复。
*5、喉上神经损伤,导致呛咳、误吸发生和发音改变(发生率约0.5%)。
6、术后气管软化发生,导致窒息甚至死亡(甲状腺肿物体积较大者容易发生,发生者须行气管切开或插管)。
7、术后头痛(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手术体位所致(发生率约40~50%,对症止痛等处理即可)。
8、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暂时性或永久性(发生率<1%,多见于甲亢、甲状腺癌术后)。
9、术后胸导管瘘或淋巴瘘(胸骨后甲状腺、甲状腺癌根治术偶可发生)。
10、术后气胸及皮下纵膈气肿,严重者须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罕见)。
*11、甲亢术后甲状腺危象,出现高热、大汗、心悸,严重休克死亡(发生率约3~5%,死亡率约1%,积极治疗,控制症状)。
12、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出现低钙抽搐和神经精神症状。
13、切口并发症,包括血肿需二次手术、切口积液、感染、愈合延迟等)。
14、远期复发(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等)。
15、舌下神经及副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节损伤。
16、膈神经损伤致膈肌麻痹。
17、远隔器官功能意外及脑供血失常。
二、阑尾切除术并发症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髂血管损伤等,罕见)。
3、术中肠管损伤(回肠、结肠等,需手术修补)。
4、术后腹腔内出血(阑尾系膜血管、阑尾残端出血,需二次手术治疗)。
*5、术后腹腔感染,以盆腔脓肿最多见,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发生率约2~5%)。
6、术后阑尾残端破裂致脓肿形成(发生率约0.5%)。
7、术后门静脉炎、肝脓肿及脓毒症(较少见)。
8、术后粪瘘、腹壁窦道形成(少见)。
*9、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率<5%,但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可达20%以上)。
10、阑尾残株炎,残端囊肿、残株癌(发生率<1%)。
1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12、术后切口疝。
13、女性不孕症(约20~30%女性不孕症有阑尾切除史)。
14、按现代医学水平,慢性阑尾炎误诊率高达30%以上,因此术后症状不能缓解甚至加重不是罕见现象。
三、疝修补/成形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斜疝修补/成形术,直疝修补/成形术,滑疝修补/成形术,复发疝手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损伤腹壁下血管、髂血管等,罕见)。
3、术中损伤肠管、膀胱(滑疝、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
4、术中损伤重要神经(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致术后切口疼痛)。
5、术中损伤精索,致睾丸萎缩,丧失性功能、生育功能。
5、术后阴囊血肿、水肿(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
7、切口积液、血肿、感染、裂开,愈合延迟。
8、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者)。
9、切口感染严重者需取出疝修补网片)。
10、疝复发(复发率2~3%,需二次手术)。
11、术中损伤血管或神经致下肢永久性麻木、肢体供血障碍。
四、肝脏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肝癌切除术,肝血管瘤切除术,肝脓肿切开外引流术、肝囊肿切开内引流术,肝内结石、肝部分切除术,肝外伤、肝修补或切除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门静脉、下腔静脉、肝动脉等重要血管损伤)。
3、肿瘤无法切除。
4、术中损伤胆道(术后胆漏,胆汁性腹膜炎)。
5、术中损伤肠管,肠漏。
6、术中损伤肾、肾上腺等。
7、术中损伤膈肌,致气胸(需胸腔闭式引流术)。
8、术后腹腔内出血,需二次手术(发生率<5%)。
9、术后急性及慢性进行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肝性脑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顽固高热、顽固腹水等,严重者死亡。
10、术后肝肺综合征(动脉低氧血症),呼吸功能衰竭,严重者死亡。
11、术后肝肾综合征,肾功能衰竭,严重者死亡。
12、术后胃肠道出血,应激性溃疡,严重者死亡。
14、术后膈下积液、脓肿和肝内感染。
15、术后胸腔积液。
16、粘连性肠梗阻。
17、切口积液、血肿、感染,愈合延迟。
18、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远处转移。
五、胆囊切除、胆道结石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单纯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门静脉等重要血管损伤)*3、胆道损伤,胆汁性腹膜炎,至肝胆管狭窄、黄疸、胆管炎等(发生率约1~2%)。
4、肝脏、胰腺、胃肠道损伤(发生率<1%)。
5、术后出血,需二次手术。
6、术后胆漏、胰漏、肠漏发生(发生率<1%)。
7、术后早期胆总管T管脱出或部分脱出,胆汁性腹膜炎,须立即再次手术。
8、术后2周拔除T管后胆瘘或胆汁性腹膜炎发生。
9、长期带管或T管折断。
10、术后肝肾功能衰竭、DIC、ARDS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11、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逆行性感染、肝脓肿。
12、术后胆道感染、腹腔感染。
13、术后胆管残留结石(发生率约2~3%)。
14、术后结石复发(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约20~30%)。
上述二者需胆道镜取石或二次手术,6~8周后经胆道镜反复多次取石,最终仍可能残留结石。
15、应激性溃疡,胆道出血。
16、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长期腹泻、疼痛症状不能缓解)。
17、粘连性肠梗阻。
18、切口积液、血肿、感染,愈合延迟,切口疝。
19、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手术死亡率约25~30%。
六、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脾切除,食道胃底周围血管离断,食道横断吻合术,门腔人工血管搭桥分流术,脾肾分流术。
*手术只能减少消化道出血机会,无法治疗肝病。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手术死亡(发生率约3~5)。
3、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门静脉、下腔静脉等重要血管损伤)。
4、术中胆道损伤(术后胆漏发生,胆汁性腹膜炎)。
5、术中脾切除时胰尾损伤(术后胰漏及感染发生,严重者死亡)。
6、术中胃壁损伤(脾切除术)、肠道损伤,消化道漏发生。
7、术后腹腔出血,需二次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减退所致)。
8、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不理想,近期上消化道再出血,死亡率增加,以及远期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约10~20%)。
9、术后膈下积液、感染(脾切除术后常见)。
10、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发热、腹痛,严重者死亡。
11、脾切除术后脾热。
12、断流术后食道胃瘘、吻合口瘘、出血,食道狭窄,纵膈及胸腔感染。
13、术后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
14、术后肝性脑病,肝昏迷,严重者死亡。
15、术后肝肾综合征,肾功能衰竭,严重者死亡。
16、术后肝肺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严重者死亡。
17、术后肝功能衰竭,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导致死亡。
18、术后顽固性腹水。
19、粘连性肠梗阻。
20、切口积液、血肿、裂开、感染导致愈合延迟,切口疝等。
21、术后深静脉、肠系膜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
22、胃肠道功能障碍,顽固性胃潴留。
七、脾脏手术并发症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脾动、静脉损伤)。
3、术中胰尾损伤(术后胰漏及感染发生增加,严重者死亡)。
4、术中胃肠道损伤,胃漏、肠漏。
5、术后腹腔内出血,需二次手术。
6、术后急性胰腺炎发作(发生率约1~2%)。
7、术后肠系膜血栓形成。
8、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PSI)(发生率约3~5%,儿童较多见)。
9、脾切除术后脾热。
10、膈下积液、血肿,胸腔、心包积液,感染。
11、腹腔内感染。
12、残脾感染、梗死。
13、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减退。
14、粘连性肠梗阻。
15、切口积液、血肿、裂开、感染导致愈合延迟,切口疝。
八、胰腺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胰腺囊肿切除术,胰腺囊肿内引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肠吻合术,胰体尾切除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肠系膜血管、门静脉、下腔静脉等重要血管损伤)。
3、术中周围脏器损伤,包括脾、胃肠道、胆道、肾脏、肾上腺等。
4、术后出血,需二次手术(腹腔内出血或吻合口出血)。
5、术后胰瘘,胰皮肤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率约10~20%,死亡率约10%)。
6、术后胆漏。
7、术后胃肠吻合口瘘和十二指肠瘘。
8、术后腹腔感染。
9、术后胃排空障碍,出现腹胀、恶心、呕吐。
10、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1、胰性脑病(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约10~20%)。
12、术后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
13、术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14、全胰切除术后糖尿病。
15、术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顽固性腹泻等。
16、术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等。
17、术后胰源性胸水和腹水。
18、切口积液、血肿、裂开、感染导致愈合延迟,切口疝。
19、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远处转移。
九、胃十二指肠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胃大部切除术(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根治术,胃癌姑息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全胃切除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腹腔动脉、肠系膜血管、脾动静脉、门静脉等重要血管损伤)。
3、肿瘤不能切除,只能行短路手术。
4、肿瘤侵犯周围脏器,需合并切除胆囊、部分胰腺、结肠或肝脏等。
5、胆总管损伤,致胆汁性腹膜炎、术后胆管狭窄、黄疸、肝功能衰竭。
6、胰腺损伤,致术后胰瘘。
7、术后腹腔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吻合口出血,需二次手术(发生率约1~2%)。
8、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发生率约1~5%)。
9、术后胃肠吻合口瘘或胃残端瘘。
10、术后胃排空障碍,出现腹胀、恶心、呕吐。
1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12、输入袢、输出袢梗阻,狭窄性肠梗阻。
13、术后倾倒综合征。
14、碱性返流性胃炎(BillrothⅡ式多见)。
15、吻合口溃疡(发生率约2~3%)。
16、残胃癌。
17、脂肪泻。
18、切口积液、血肿、裂开、感染致愈合延迟,切口疝。
19、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远处转移。
20、体重下降,营养不良,贫血。
21、远期胆石症发生率增加。
十、结直肠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结肠癌根治术,结肠癌姑息切除术,短路手术,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经腹直肠癌根治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骶前静脉、髂血管、肠系膜等重要血管损伤)。
3、肿瘤不能切除,只能行短路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