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关注西南地区百年大旱
- 格式:doc
- 大小:26.51 KB
- 文档页数:5
西南地区连年干旱气象地理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孙洪泉;高辉;张海滨【摘要】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连年干旱,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西南地区干旱灾害具有受灾面积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连年受灾以及因旱农村饮水困难突出和农业因旱成灾率高、损失大等特点.从地理和气象角度分析,西南地区连年干旱灾害是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质和地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致.建议今后从加强水源工程建设、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等几个方面提高该地区的抗旱能力.【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西南地区;干旱;气象地理;应对措施【作者】孙洪泉;高辉;张海滨【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西南地区(特指云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特别是贵州、云南两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气候以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00~1600mm,水资源相对丰富。
近年,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上旬,云南、四川、重庆和贵州西部等地又一次遭受严重干旱,3月中下旬以后旱情才略有缓解,局部地区旱情仍在持续。
云南、四川省分别启动了抗旱Ⅱ级、Ⅲ级应急响应。
西南五省作为水资源丰沛地区近几年遭受连年干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本文在对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灾害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干旱灾害的机理入手,分别从地理、气象和经济社会等角度对旱灾成因进行剖析,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一、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灾害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共发生9次严重及特大干旱灾害,其中1950—1989年 3次,1990—2012年 6次,2006—2012年仅7年间,共发生严重及特大干旱灾害4次,发生频率高达57.1%,严重及以上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
西南大旱的启示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编者按不久前,一场百年大旱肆虐西南大地,大旱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引发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在极端气候现象增多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极度缺水的省份,陕西的决策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敏感而现实的问题“假如百年大旱在陕西”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所谓未雨绸缪,方可防患未然。
西南大旱期间,省水利厅厅长王锋同志及时撰写了《西南大旱的启示》一文,较全面地剖析了西南大旱的特点,客观地分析了我省抗旱设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务实地提出了强化水利设施建设的六条具体措施。
今天本报全文刊载这篇启示,一方面,是通过本文向读者解析我省水利系统应对大旱的能力和措施;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刊发能够向全社会再次敲响警钟,在陕西这个缺水地区要有防抗极端干旱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切不可“临渴掘井”。
善治秦者先兴水。
正如王锋同志在文中强调的,无论从陕西实际情况出发,还是从西南大旱的启示来说,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西部强省和小康社会的基础牢牢地扎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南五省刚刚遭受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看西南,想陕西,值得我们深思。
一、西南旱情的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
自去秋以来,西南五省出现秋、冬、春连旱,持续受旱时间已长达半年以上,目前旱情仍呈发展态势。
截至3月30日,西南五省耕地受旱面积达9716万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250万亩,其中云、贵两省占全国一半以上。
因旱受灾人口达613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二是饮水困难突出,威胁民生。
西南大旱造成五省1939万人、1189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75%,而云南、贵州两省占到全国的58%。
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马帮驮队和男女老少齐参战背水的景象,饮水困难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
三是江河来水严重偏枯,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今年春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更是加剧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
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旱情还在持续,我们的同胞还在受苦,对于我们来说,关注灾情的同时,还应主动去了解它的原因。
对此次大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其的反思。
一、自然原因1、极地涡旋出现反常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3、“世界屋脊”的影响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低碳生活倡议书同志们、朋友们:你们好!当我们看到祖国的北疆面临严重的冰冻雪灾时,当我们听到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时,当我们从T恤直接过渡到羽绒服时,当我们偶尔抬头发现天空已经不是那么湛蓝时,我们是不是都在不约而同的问一个问题:我们的地球到底怎么了?随着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生活也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最时尚的词汇。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积极提倡并从点滴做起,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节煤。
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绿色新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此向开发区管委会的广大干部、职工发出倡议:一、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提升环保理念,做低碳生活的引领者牢固树立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理念,将科学使用资源、保护地球家园、节能降耗的低碳生活方式自觉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
坚持学习低碳生活知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形成低碳生活共识,做“低碳生活”的引领者。
积极主动参加低碳活动,把低碳生活落到实处。
二、学习“节能减排”知识、倡导绿色生活,做低碳生活的宣传者自觉学习运用生活领域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使用并开发有效的节电、节油、节气、节煤、节水和资源回收及废物利用的方法,积极探寻和总结低碳生活小窍门,征集应用低碳生活金点子,把学习到的节能减碳的好点子、好方法带生活中。
再将好经验推广给大家,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带头推广低碳生活行为,做到低碳生活“1+2”甚至“1+更多”,以点带面,争做节能减碳的宣传者。
三、应用“节能减排”技巧,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做低碳生活的实践者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和消费模式,戒除“便利消费”,摒弃“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努力推进人与资源环境、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克油、一张纸”做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低碳一族”。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的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可是这种变化里面, 成本是巨大的。
首先, 我们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换取了高速度带来了一系列损失已经济显现。
空气质量和水环境的报复十分明显。
北方的沙尘暴、东边的十年治淮、去春的北方产粮区域的春旱、西南五省今年的春旱, 无一不在大考着我国富裕的资源已经成为了过去!
此次西南大旱, 暴露出的"城市依然城市, 农村更加农村", 让人们从心里发冷!农村是供应我们生命必须品的衣食父母, 可在大灾面前, 我们才看清, 我们的父母们, 是那么的贫穷!
在发展着的目标中, 资金、政策、资源、技术, 都在全方位的向着城市倾斜。
新中国诞生之路走的那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 在人们的心里早已过时。
可是, 我们却忽视了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还有九亿农民。
若没有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亿万农民兄弟和辽阔的国土作后盾, 十三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养活不起的!对此, 西方的科学家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发出过感叹。
旱灾或许会因为老天爷的恩赐而放缓人们的记忆。
但是, 城市与农村的剪刀差可不能再由此般"高速"地发展下去了。
在资源分配和调度中, 我们必须转过视线, 救救我们自己生存的根基。
放弃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想, 过一些踏实的日子, 会省下许多担心啊。
毕竟, 人的生命第一!。
1: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受灾人口逾5000万人;仅贵州一省,由于受灾严重需要救济者就高达310万人。
同月旱灾蔓延至湖南西部。
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
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加上持续时间很长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雨季和干季分明。
去年雨季时降水量就很少,八月份后降水逐渐停了,相当于雨季提前结束。
之后降水量一直偏少,跟历史同期比较,云南、贵州都是历史最少的。
与此相反的是,在这200天里,气温平均偏高1到2℃,跟历史相比,云南气温同期历史最高,贵州排第三。
2:2010西南旱灾的感人故事●云南童喝脏水解渴位于大旱地区的灾民饮水困难,有篇网友发表《旱情加重,学生喝水告急》的图文,称是在云南南华县洒披武村拍摄的,因缺水学生们很久不洗手了,吃饭后只能到河里或几近干枯的井里打些浑浊脏水来解渴,照片被转载后,不少网友称看着让人想哭。
南华县抗灾指挥部决定,倘一个月内再无降雨,全县5000居民将集体迁徙。
●男童乞水先给妹饮天灾肆虐人间之时,同时印证人性的光辉!云南干旱最严重的村落,一位男童怯生生向前来采访的记者要了半瓶矿泉水,男童一口没喝先递给旁边3岁的妹妹!中国媒体报导,广西和云南两省三县交界处的边缘地带阿猛镇近郊,因为交通不便外界“爱心水”一直输送不进来,直到近日才有媒体发山越岭去报导当地旱灾状况,当天记者已经将随身几瓶矿泉水分送给数位儿童,不过一位没分到水的10岁男孩一直没走。
最后,他指着记者背包里那瓶喝了一半的矿泉水,很不好意思的开口说:“叔叔,给我这一瓶水吧。
”,记者将半瓶矿泉水交到男童手里,男孩迅速将盖子打开却没有牛饮下肚,而是递到旁边3岁妹妹的口中,当场让记者热泪盈眶。
●一村民为集体取水牺牲连续干旱,导致贵州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半坡村全村1350人面对饮水问题。
西南地区灾害频繁的原因西南地区,真的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山水相间,风景如画。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个地方的灾害好像频繁得有点儿过分了?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祸不单行”,有时候简直让人捉襟见肘。
我们来聊聊,这究竟是为什么。
地形真是个“罪魁祸首”。
西南地区山多,沟壑深,坡陡,这样的地形就像个“迷宫”,雨水一来,泥石流就跑出来捣乱。
想象一下,平时的山水如诗如画,一下子就成了汪洋大海,真是“山崩地裂”,吓得人心惶惶。
每次听说哪里又发生泥石流了,心里总是不由得一紧,老天爷,求您让山静一静吧!然后,气候变化也是个大问题。
说到气候,大家一定有体会,真是个“变色龙”。
今年热得要命,明年又冷得像冰窖。
雨季一来,雨水聚集得像打了鸡血,没过多久就成了暴雨。
而暴雨一来,那些原本温和的小溪,瞬间就变成了“狂暴河流”,把东西都冲走了。
简直就像电影里的场景,现实却让人无从招架。
人的活动也影响不小。
开发建设、滥伐乱砍,真的是“损人利己”。
为了发展,大家都在赶着“致富梦”,可这背后的代价可真不小。
植被少了,水土流失就开始了,洪水来了,土壤却留不住,简直像个漏斗,越漏越多,真是让人无奈。
地震也时不时造访,简直就是个“爱捣乱的小精灵”。
西南地区正好处在多个地震带上,轻轻一碰就来了个地震,房子摇摇欲坠,听得人心里直发毛。
小区里的猫狗都知道要躲起来,人更是“慌得一匹”,感觉随时都要跟地面来个亲密接触。
听说有时候地震来得毫无预警,真让人心里打鼓,像是走在刀尖上。
农田的退化也很严重。
由于各种原因,耕地越来越少,土地的肥力也降低,农作物一遇到灾害就像“见风就跑”,颗粒无收。
农民们一年的辛苦就这么泡汤,真是让人心疼。
每到这个时候,看到农民的脸,心里就忍不住想:老天爷,您能不能开开眼,给他们一点儿好运气?不得不提的是,相关部门的应对措施也在不断加强。
虽然有时候感觉措施慢半拍,但渐渐地,大家意识到灾害的严重性,开始着手做一些预警和防范。
可是,常常是“亡羊补牢”,这些措施虽然能减少损失,但真心希望能早一点到位。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过度对水资源的开采,森林植被的破坏。
特别的近几年对水利发电厂的大量建设,极度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平衡。
大家可以查一下。
自从三峡工程开始后,西南地区有多少这样的工程在建。
这些工程建设没有多长时间。
西南就开始干旱了,西南地区干旱都和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对滇池围海造田,没几年在78滇池都见过底。
呼吁对大自然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开发,这些开发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平衡是一种严重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新的平衡。
一、干旱灾害及其分类干旱灾害是指在足够长的时期内,因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份亏损,河川流量减小,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结果是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蓄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从学科观点看,干旱可分为四大类: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二、干旱产生的原因干旱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系统相联系。
除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戈壁、沙漠地区)造成当地缺水少雨之外,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而大气环流异常,海气和陆气相互作用会导致降雨偏少,蒸发加剧,这是干旱发生的根本原因。
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
一般将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毫米至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
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
三、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区域、季节和年际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2024年西南旱情心得体会及其相关问题分析2024年西南旱情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干旱灾害,给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我在西南地区亲身经历了这场干旱,深刻地感受到了干旱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对干旱背后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首先,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我所在的地区是农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带,干旱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限,大面积的农田受灾。
由于缺水,许多农民无法正常灌溉,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
这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粮食供应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其次,干旱对水资源利用带来了重大挑战。
在干旱期间,水资源供应十分紧缺,城市供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都缺乏足够的水源保障。
这导致了供水紧张、水价上涨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同时,水资源的短缺也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干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所在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干旱导致湿地干涸、植被枯萎、生物物种减少等情况,生态系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对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产业带来了冲击。
与此同时,干旱背后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是气候变化问题。
科学家已经表明,气候变暖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气候变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使得干旱灾害成为一种常态。
其次是水资源管理问题。
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并不高,且存在部分地区过度开发的情况,这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另外,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这也导致了干旱影响的不平衡性。
最后是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足,灌溉设施老化等问题,使得农田灌溉能力不足,面对干旱的抗旱能力较弱。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认为应当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划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权和水资源保护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源地的环境。
云南,广西,四川,贵州,重庆集中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这五个省区市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
另外,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已经达到2043万人,也是主要集中在西南五省区市。
像云南大部和广西、贵州这些地区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并且目前仍在发展。
严重干旱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核心提示西南大旱致全国六成水电告急,多地火电机组吃力。
南方电网发电能力大幅下降,各地用电出现紧张局面,给群众生活和抗旱造成困难。
四川部分火电厂库存量已低于7天警戒线,广西干旱已致九成水电“瘫痪”。
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电力运行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今年国内部分地区仍将存在电力供应紧张的可能。
尽管没有“点名”,但云南、贵州、四川等“水电大省”如今已捉襟见肘,不得不靠外省调电缓解供应紧张态势。
四川某电力公司原料供应科负责人2日对记者说,目前四川部分火电厂的电煤库存已接近“警戒线”。
多地外调电力救急事实上,连日来的严重旱情已经使得不少西南地区饱受煎熬,部分水电机组几近停产,各地水电发电量大大低于历史同期。
随之而来的是火电需求大幅攀升,电煤再一次吃紧,电厂电煤库存也随之紧张起来。
在四川,部分电厂库存量已低于7天的警戒线,而广西,干旱已致九成的水电陷入了“瘫痪”。
记者从国家电网获悉,为尽量支援西南,华中电网在国家电网调度下,组织了电力支援西南。
其中,100万千瓦电力来自江西、河南火电,100万千瓦由三峡水电输入。
专家测算,干旱至少会使全国60%以上的水力发电遭受严重影响。
资料表明,2009年西南五省(市、区)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比重达到44.7%。
电煤库存逼近“警戒线”国家电网专家测算,若按正常年份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比重12%计算,则本次干旱将每月新增电煤需求3.5%左右。
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额外增加电煤需求,极易打破此前电煤供应平衡态势,从而引发煤价上涨,进而影响全国的供电形势。
“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西南5省区市的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自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遭遇特大旱灾,农作物绝收、饮用水奇缺,牵动了社会各方的心弦。
严重龟裂的土地,温总理紧锁的双眉、沉重的语气,让我们无不为这一罕见的旱情所震撼。
1、受灾省区及各地灾情:云南——最大粮仓130多天无降雨。
全省已有超过800万人、48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最大粮仓陆良县125天无降雨。
贵州——84县230天滴雨未下。
230余天无雨,84个县(市、区)沦为重度受灾。
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417.5万亩,153.3万人、75.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广西——31万人靠送水度日。
13个市77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782万人,饮水困难人口达219万人。
四川——稻田无水拟种烤烟。
13个市(州)55个县(市区)616万人受灾,131万人饮水发生困难;水稻田拟改种耐旱烤烟,流了500年的泉眼干涸。
重庆——两江枯水大船难靠岸。
34个区县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270万亩,94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低水位使大吨位船舶只能“蹲”在江心没法靠岸……蔓延——湖南、甘肃未能幸免。
湖南5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3700多个村民小组38万多人饮水困难;甘肃受旱面积达1628.3万亩,143.6万亩地下种困难,72万人饮水困难。
2、灾情成因:(1)降水偏少蓄水不足系造成旱情主因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邱瑞田认为,降水偏少和蓄水不足造成南方旱情的主要原因。
今年降水量,南方五省严重偏枯,一些河道来水量不足常年平均的50%,部分河道少于九成,造成整个西南五省出现严重干旱。
由于持续时间长,这个面积逐渐扩大到目前的状况。
现在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几乎处于不饱和状态,蓄水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严重的供水不足。
中国西南地区水荒是“天灾”还是“人祸”?
巩前文;郭丽楠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中国西南地区是大江大河纵横交错的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何2009年9月以来的大旱,西南地区却成为重灾区?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同时致灾原因也成为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首先采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可能的致灾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同时,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旱灾成因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经验检验,识别两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发现,在致灾因素中,人为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来说影响更大,或者说,西南地区水荒是“人祸”.【总页数】14页(P108-121)
【作者】巩前文;郭丽楠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天津30019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3
【相关文献】
1.中国成克杰被判死刑印尼苏哈托将被审判巴西、美国天灾、克什米尔人祸巴以和平进程引人翘首 [J], 蒋晓娜;丁海影;
2.飓风奇劫:\"天灾\"中的\"人祸\" [J], 徐鹤群
3.人祸抑或“天灾”?——反思1848~1849年英国兰贝斯霍乱 [J], 柴彬;李文慧
4.天灾与人祸:1923年日本关东震灾下的华人境遇
——以《华人侨日被灾纪略》为中心的考察 [J], 代华
5.天灾与人祸:飓风中的枪林弹雨
——警匪片《飓风奇劫》的成规与创新 [J], 邓雪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一分钟演讲稿(通用篇)一分钟演讲稿篇1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这两天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大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农作物绝收,百姓吃水艰难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云南,那曾经是风景秀丽、雨水充沛的地方啊!我就西南的旱灾原因发表三点意见:第一、全球温室效应加剧,造成气候异常现象增多。
第二、西南地区发生的旱灾主要是由于人为的乱砍乱伐、种植有害植物、破坏原始植被从而造成地表水汽循环严重紊乱,最终造成该地区降雨量逐年减少。
第三、对河流水资源的无序开发,例如云南中小型的水电站立项建设混乱,对当地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基于上面三点原因,最终西南地区出现今天的灾难性局面。
所以我要说: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呵护植被,人人有责!节能减排、杜绝浪费从我做起!谢谢!一分钟演讲稿篇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同志们: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市委、市政府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公开竞争副科级领导职位的机遇。
我的履历想必大家刚才已经看到了。
12年的机关工作经历、6年的秘书生涯、4年3次的中心工作经验,使我积累丰富的办文、办会、办事、协调、沟通、文字综合等方面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正是由于这些理由,使我觉得自己适合而且也能够胜任这一岗位,相信这一岗位会使我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更大的工作潜力!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谢谢!!一分钟演讲稿篇3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你们好!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砾转化为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气。
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有一次的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大家都来关注西南地区百年大旱- 农田水利
极端天气事件,使云贵地区在去年夏秋连旱基础上,延续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
引起了政府、各界媒体及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本人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这次特大干旱是在去年的夏秋连旱的基础之上,连续发生的冬春连旱,受旱时间长,土壤失水严重,可谓是天灾。
这次特大干旱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主要是时间太长,有些地方缺水已达200天。
大家如有机会可来云贵地区看看,即使不是在这样长的缺水年份,而在正常平水年份,山区老百姓也常会有十几天或一两个月缺水期,要去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云贵地区,前些年搞的“三小”工程就是针对这种平水年和一般的缺水年,老百姓只要挖个水池、水窖,搞个小山塘就基本可以解决一两个月的喝水问题。
但这次干旱时间确实太长了,小水池、小水窖的容量小,那能承受这样长时间的干旱,这些地区的乡镇供水工程抗旱能力根本抵抗不了这样长时间的干旱。
这也暴露出了一些乡镇或人饮工程标准定得过低,设计供水能力无法保证长期受旱对水的需求等问题。
二、云贵地区特有地形地貌,使之本身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
通过这次大旱的发生、发展能看出,受旱情况首先是高山地区,其次是半高山地区,再蔓延到各地;而受旱最严重的地方,基本上是在
高山和半高山地区。
云贵高原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大多岩层没有隔水层,不能阻止降水下渗,地表径流直接流入地下暗河和地下溶洞,导致高山区和半高山区缺水现象严重。
一个网上转载很广的事例“云南一老百姓到几百米深的溶洞中去找水,就是这一地区特有地形的真实写照”。
山区还有一个特点是高差大,有些地方的落差甚至达到几百米,河水一般引不到老百姓家中,有些地方要搞三到四级泵站才能将河水提到村寨,成本很高。
比如:某些座落在乌江边的村寨也会发生干旱缺水的原因,就是由于落差太大了。
近年,水利部门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多投向“三小”工程,骨干水源工程少,这些“三小”工程对一个月、两个月的轻旱作用效果到是明显;但对于这样罕见的特大干旱,作用不大。
起码有95%以上的“三小”工程都已干枯。
因此,在云贵地区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东部平原地区捐献的一批抗旱应急机具,如扬程才19米的水泵,而流量却达800米/时,由于扬程低、流量大,运来这些地区,基本派不上用场,只能作摆设罢了。
不过,水利部派出支援干旱地区的地下水钻探队、钻探设备和地质专家的到来,钻探深井、抽取地下水作为抗旱应急水源点的措施,对缓解云贵地区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石漠化现象,土壤、植被不能含养水源,储存不了水份。
云贵地区属于我国特困区,就同当地广为流传的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这一地区土壤覆盖层厚度低,好多地方挖十几公分可见沙石,而老百姓为了生活,开垦种地,造成严重的石漠化。
土壤层薄、森林覆盖低,进一步导致雨水大量流失,加剧了旱情的蔓延。
这一现象随着近年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已大为改观,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还应该加大力度。
另外,近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种地的人渐少,开垦荒地的人也渐少,林木和草皮就慢慢多起来,这无疑对缓解石漠化、治理石漠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很多地方水源被污染,导致旱情加剧。
一些河从老百姓家门口流过,也还缺水饮,就是由于河流上游水被污染,水质差,达不到饮用水条件而导致缺水。
这一问题相信会在下一步“十二五”规划中解决,刚刚结束的两会就有代表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报道称国家将于经后的五年中,在全国县级以上的城市建污水处理厂。
这些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无疑将大为改观各地水质。
五、水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虽然云贵地区区有多条大江大河,水资源相对全国较为丰富,但还缺乏科学规划,存在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等现象。
当前,对各地水资源的规划正在进行中,完成后,必然会极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深,缺乏节约用水意识。
应该大力提倡节约用水的新风新貌,倡导人水和谐理念。
六、除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原因,就是“重洪灾轻旱灾”思想。
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较重视洪涝灾害,而不怎么注重旱灾。
因为洪水,会导致人身伤亡,对政府政绩的冲击和社会舆论的导向很大;而旱灾只不过是取水远一些,老百姓生产、生活不方便,不会导致伤亡。
各地在洪涝灾害方面的投入往往大大高于旱灾,在洪涝灾害方面的防御能力也远远大于旱灾。
这一现象应该不仅仅存在于云贵地区。
其实,大家都存在侥幸心理,总以为“过几天就下雨了”,没必要采取什么特别的蓄水措施,因此,大旱一来,大家都慌了。
政府出面了,各界媒体也来了,到处都开始疯传了。
加上各种各样的宣传报道,将这些地区的灾情推到了风口浪尖。
惊动了政府高层,惊动了社会各界人士。
不过,云贵发生灾害的同时,也许是云贵的机遇吧!一直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水利方面的投入都是小打小闹,较少侧重大中型抗旱水源工程的建设投入(想想也是,修一个中型水库投入的资金,可以修上千个小水池、小水窖咯,国家那有这么多钱投给这些连地方配套资金都拿不出来的穷地区嘛)。
还是旱灾把温总理请来了,也把社会各界都请来了,大家开始来关注西部的落后了,水利部对西部水利的发展也开始重新审视了,不能再搞什么“三小工程”来忽悠我们西部地区的老百姓了,还是得搞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才能对全国人民有个交待。
(此段无任何别意,仅自嘲耳)
这也许该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吧,很少有人能提前预见这样的灾害,即便有人预见了,“因为没有发生过,就应该不会发生吧”,最重要的是国家也不重视,社会更不会关注。
现在发生了,就确确实实存在了,再也忽悠不过去了。
还是得考虑下这些穷苦的地方,多给他们投入点民生工程才是。
(此段无任何别意,仅自嘲耳)
最后,要感谢全国各地还支持和关心我们的社会各界人士,正是由于媒体和广大网友的普遍关注,才有全社会来帮助我们云贵地区的抗旱救灾。
特别是来关注这个全国最欠发达、最落后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