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探测技术教学大纲-曹立华
- 格式:docx
- 大小:31.51 KB
- 文档页数:5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海洋探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地球及其演化的过程,海洋物探测量系统介绍了海洋地球物理测量的各种方法和原理。
本课程包括海洋定位技术、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地震勘探、海洋重力场、海洋磁力场、海洋电法勘探、热流测量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海洋物探测量手段的原理和方法,并着重介绍各种地球物理测量数据的获取、整理与处理流程,本课程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原理方法的公式推导,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该课程是海洋物探测量课程的实践课程,该课程是将海洋物探测量课程中讲授的理论知识部分结合学校现有的装备开展室内观摩、演示以及水槽试验等,使学生能直观认识海洋物探测量的工作。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海洋不同深度层面的测量方法和目标为主线,结合大量实例和观摩的方式进行,使同学们掌握海洋地球物理测量的各种方法和原理,并能够在后续的海洋物探测量实践和海洋学实习中得到应用,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海洋物探测量课程的实践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和工程设计能力,达到华盛顿公约规定的国- 1 -际工程师认证的标准,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1)了解海洋物探测量的各种不同目的和要求,并能够针对工程目的和要求提出对应的测量方法和流程;(2)掌握各种不同方法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并能够通过查阅文献等及时追踪各种方法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领域;(3)培养学生运算、整理数据、绘图等工程师的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力求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三、学习要求海洋物探测量是一门涉及到国家安全、工程和技术等诸多内容综合性的课程。
作为具有海洋背景的地球物理工程师,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更要求学生要对本专业在国家安全尤其是海洋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有着一定的认识。
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69121070课程中文名称: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英文名称:Ocean Exploration and Survey学分:3.0 周学时:2.5-1.0面向对象:预修要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海洋技术导论、海洋实验技术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在海洋探测与调查中常用仪器及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传感与测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多种传感器的原理、信号转换及应用,(3)海洋调查的主要原理方法、仪器设备,(4)海洋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英文简介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introduce knowledge on target detection and survey in ocean. The curriculum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1)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concepts on sensors and measurement, (2) working principles of different sensors, signal convers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3) main principles, apparatus, equipment for ocean hydrographic survey, (4) marine survey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海洋探测与调查技术是海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感与检测技术、海洋调查方法两大方面内容。
传感与检测技术是自动化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工程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运用这些传感器测量诸如压力、温度、位移、物位、转速和振动等参数的方法。
海洋地质勘探方法实验教学大纲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根据2006级海洋技术专业(遥感与信息处理)培养计划和“海洋地质勘探方法”课程教学大纲制订本实验教学大纲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海洋沉积物粒度分析实验是海洋地质勘探方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实验范畴。
作为与相关教学内容配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在海洋地质勘探方法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开设。
学生应具有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基础知识。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通过实验学生应加深对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认识海洋沉积物特征,学会正确进行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的方法。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实验一筛析法1. 实验的基本内容(1)原样搅拌均匀,按四分法取样,取样质量参照粒度分析取样量估算表。
(2)分析样烘干后移入烘箱,于105℃恒温3h,再置于干燥器15-20min,然后在感量0.001g的天平上称量。
(3)将样品移入玻璃杯后加蒸馏水,加20cm3的0.5mol/dm3的六偏磷酸钠([NaP03]6),浸泡12h使样品充分分散。
(4)将分析样倒入孔径为0.063mm的小筛中,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使小于0.063mm的物质充分冲洗入量筒中,把大于0.063mm的物质烘干称量后做筛析分析;(5)用孔径间隔为φ/2的筛子由粗到细振筛15min,将各粒级样品烘干后在感量0.0001g的天平上称量;求出各粒级的质量百分数。
2. 实验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熟悉筛分法的实验方法、原理,掌握实验步骤、操作程序使用以及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方法。
(2)使学生对沉积物的颗粒组成有一个感性认识,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来描述。
(3)学生应掌握实验所需的基本仪器设备和耗材。
蒸馏水、实验筛子、感量0.0001g的天平、烘箱、玻璃杯、六偏磷酸钠([NaP03]6)、量筒、沉积物样品。
实验二沉析法1.实验的基本内容(1)将筛析法冲入量筒中小于0.063mm的物质稀释至1000cm3,在吸液前读取悬液温度;(2)用搅拌器匀速搅拌lmin(60r/min),在最后ls内轻轻提出搅拌器,沉降时间由此起算;(3)吸液前15s将吸管轻轻置广悬液的特定深度,按照规定沉降时间和深度吸液,应在20s内匀速准确地吸取25cm3悬液;(4)将吸取的悬液置于小烧杯烘干后称量,求出各级粒级质量百分数。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为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主要讲授水深测量、海底地貌探测、海底浅部地层探测等海底声学探测数据的处理、资料解译及成图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质环境背景,进行海底探测数据资料的地质解释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processing, mapping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seabed acoustic detection data such as water depth, seabed geomorphology, and sub-bottom stratum. Through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perform data processing, analysis and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seabed exploration data based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of data analysi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ill also be promoted.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海底探测数据处理方法为主线,结合实测的样例数据,辅以大量的训练和实训,使学生掌握海底探测数据处理、成果成图、资料解译的方法和流程,并能够结合地质环境资料进行海底探测结果的地质解译。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导航定位、侧扫声呐探测、单波束及多波束测深、浅地层剖面探测及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资料解- 1 -译以及海底探测案例分析与综合解译。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海底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
东海北部中陆架水下暗礁新探
龚良平;曹立华;庄振业;张林
【期刊名称】《海洋湖沼通报》
【年(卷),期】2010()3
【摘要】利用现代海底探测技术手段,对东海陆架区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多波束和浅地层剖面系统所采集数据资料的处理,分析浅地层剖面探测成果图,发现原在东海海图上标注的三处水下暗礁并不存在,并探讨分析暗礁不存在的原因。
此新发现对我国进行海区区域调查和航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137-141)
【关键词】陆架;水下暗礁;多波束;浅地层剖面
【作者】龚良平;曹立华;庄振业;张林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14.6
【相关文献】
1.台湾东北部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 [J], 赵瑞祥;刘志亮
2.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 [J], 石丰登;程振波;石学法;吴永华;李小艳;刘东生;鞠小华
3.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灾害地质体特征及成因研究 [J], 陈珊珊;王中波;张勇;张志珣;赵维娜;钟伟杰
4.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储层致密化过程分析 [J], 张武;蒋一鸣;肖晓光;陈浩;苗清;徐志星
5.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及古环境演化 [J], 陈珊珊;王中波;陆凯;祁江豪;赵钊;张志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底探测技术是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产品,实现海底信息获取的技术方法。
该课程的讲授,可有效提高学生海洋调查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课程系统介绍了海底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作业程序和工作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海底探测原理、海洋声学探测解译方法、探测解译范例剖析及方案设计3个组成部分。
该课程的教学,为学生以后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工作做好了探测方面的知识贮备。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获取海底信息的方法为主线,结合海洋地质知识,通过实际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以及作业方案的讨论与编制,使同学们将掌握的地质理论知识与探测方法联系起来,具备了其他实习和科研工作所需的探测方面的先期知识,再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的实际动手训练,可实现海底探测技术方法从理论到实际动手作业完整链条的教学训练。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海洋地质学、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后置课程:海洋地质调查与资料处理技术、海洋测绘与3S技术综合实习、多波束
- 5 -
处理软件实习、浅剖处理实习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洋调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初步掌握海洋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掌握海洋声学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原则,培养学生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实际动手工作能力,满足后续教学和科研实习对学生探测方面的知识需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具备如下能力:
(1)、了解海底探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动态;
(2)、掌握海底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提高海洋地质调查实际工作能力(3)、了解海底声学调查现场作业方法和工作程序,提高野外科考控制能力;
(4)、初步掌握海底声学探测资料的处理和解译,提高地质考察科研和分析能力;
(5)、初步掌握海洋地质调查和工程勘察技术方案的制定原则,提高解决海洋地质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海底探测技术课程计是一门涉及到测绘学、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和地震设备的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合理的工作预算,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要达到以上学习目的,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课堂讨论和动手演练。
(2)收集实际工作资料,独立思考,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课下作业。
(3)根据个人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制定实施方案(甚至标书),不断
- 5 -
提高个人能力。
四、教学内容
- 5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海道测量规范(GB 12327-1998)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
[3]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 12763.8)
[4] 麦克奎林等,地震解释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
- 5 -
[5] 赵建虎,现代海洋测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 于舟,海底声波探测的基础与应用.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3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E.其他: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