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

(作者:石贵龙)

日本文化对其质量管理的影响表现在危机意识、团队及学习等方面,美国文化与其质量管理的关系表现在注重逻辑思维、崇尚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等方面。借鉴日美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我国企业在质量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质量管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中在全世界影响最大、贡献最多的质量管理思想、方法、技术,当属美国和日本。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科学的发源地,世界上大部分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于美国;日本的质量管理理论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由美国传入后迅速发展和创新,在七、八十年代赶上甚至超过了英国。美国和日本的质量管理各具特色,是很多企业和学者研究的对象。质量管理是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创造出的精神财富,是存在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人所从事的管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传统相联系。本文从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出发,对美、日两国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并得出对我国企业具有借鉴意义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思路。一、日本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日本制造”是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日本质量管理大师赤尾洋二曾经将当时的情形描述为“日本需要从欧洲和美国引进技术和产品做样品以制造类似的产品”。50年后的今天,日本产品的质量受到世界的赞誉,“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象征,日本也成为大量出口先进产品的经济强国,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

1.危机意识使日本开展质量兴国运动并最终使“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象征

作为岛屿之国的日本,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恶劣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造就了日本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品质。20世纪40年代后期,日本处于战败后的困苦中,为摆脱困境、发展经济,日本意识到只有依靠产品大量出口才能发展经济,这就必须改变过去东洋货“质次价高”的形象,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国外市场,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发展经济的紧迫感使日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质量管理运动。日本企业在学习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造,创新是日本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科学技术没有多少重大的发明创造,却生产出了世界一流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创新。日本对世界质量管理的主要贡献是两种质量改进方法——“质量机能展开方法”和“田口方法”。赤尾洋二博士受到Bridgestone轮胎公司久留米工厂提出的“工序保证项目一览表”连接了真正的质量和工序要因方面的启发,提出了从顾客的需求出发,通过“质量屋”把顾客的语言转换为工程设计人员的语言的质量机能展开(Quality fnction deploy-ment)技术。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针对顾客对产品性能稳定性的要求创立的田口方法(Taguchi Methods),将实验设计和非线性技术应用于产品质量的设计阶段,提出了著名的三次设计思想。质量机能展开技术和田口方法是促使日本产品一跃成为“高质量”代名词的基本原因之一。后来这两种质量管理方法为美同所推崇。2.充分发挥“和魂”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做到持续改进

“和魂”和“洋”是构成日本文化的核心。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日本最早宪法的第一条就是“和为贵”,日本“忠于天皇、拼死无憾”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和魂”的集中表现。“洋”,是指外国的先进文化、技术或宗教。

日本企业家在质量管理中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和魂”精神。他们认为,企业不仅是一种获得利润的经济实体,而且还是满足企业成员广泛需求的场所。日本企业所采取的终身雇用制、

年功序列制等制度使企业和员工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从业人员忠于企业,劳资一家、和谐一致、共存共荣,企业员工将企业视为“家”也是必然的结果。“家族精神”使日本的质量管理方式比较微妙和含蓄,因而在明确性和模糊性之间较好地保持了一种平衡。按照日本九州大学工程学院吉村达彦教授的描述,“在日本,每个成员都对自己决定的方向有明确的理解做KAIZEN(改进),经理人员通过比喻的方法和心照不宣的理解,来领导同一方向的每个成员的每一个KAIZEN(改进)。总之,默契理解一直延伸到现场,纠正KAIZEN的方向,并发生新的明确的理解”,“两个国家的管理系统中,经理人员将明确的理论性的系统向其成员阐述,其成员将按照该系统工作,但管理理论有可能达不到其成员,于是他们就使用手册”。在日本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地达到目标是以一套信念来规定的,而掌握了这种价值观和信念宗旨本质的人,就能够从概括的陈述中推导出无数的具体规则和目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而在美国却需要明确规定,以至于颁布手册规定工作的步骤和程序,不同的文化导致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日本历史上长期以农耕为主,并且多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才能建立和保持一个灌溉系统,一家一户单干无法自给,必须有十多户共同协作。这种多户结合的劳动形式在日本历史上非常普遍,在此环境下所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氛围,个人的价值退居次要地位。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虽然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提出,但并没有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更谈不上取得积极的成果,它是在日本得到普遍推广并引起世界关注的。全面质量管理之所以在日本而不是在美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要求“全过程”、“全企业”、“全员”管理,要求有集体主义精神,而日本文化恰恰是最符合上述要求的。

1958年日本就开始推行全公司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小组是日本创造的并已为世界其他国家认可和学习的质量改进方式,也是日本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有方式。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形式一般是由6-7个人自发组成一个小组,同一个小组在某一阶段内要讨论的质量话题只有一个,他们共同寻找涉及到的质量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通过一遍遍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全员参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企业的社长、部长、课长一般亲自参加质量管理小组,这样不仅有利于领导与员工上下沟通,还有利于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提高效率。日本公司实施的“5S”活动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5S是英文整齐(Seirt)、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hke)的首字母缩写,其实质是要求公司自上到下革除“马虎和浪费”的心态,从影响质量的基础环节抓起,工作要严谨、认真、紧凑,抓好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日本向强者学习的另一见证就是日本国家质量奖——戴明奖的设立。戴明不仅是将美国的质量管理思想介绍到日本的第一人,而且他的质量管理思想使日本的产品质量、生产费用和管理原理发生了一场革命。当时的日本企业普遍认为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成本低,而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加大成本投入,企业倾向于采取低投入的产品生产方式。戴明的思想“如果开始就能建立一个生产好品质的系统,那么在持之以恒的改进过程中,品质会越来越好,产品不良率降低,顾客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最后利润就越来越高,因此在品质——成本——生产力——利润间会形成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链”,使日本企业界充分认识到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由此开始了质量兴国之路。为了永久纪念戴明对日本人民的友情和贡献,日本科技连盟设立了戴明质量奖,用以推动日本工业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活动的发展,目前戴明奖已经成为世界三大质量奖之一。

3.注重学习,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开花结果

向发达国家学习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上日本有过两次大的学习活动:第一次学习是在我国唐宋时期,学习的对象是当时的中国;第二次大的学习是在机器大工业革命开始后,学习的对象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欧美等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