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的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的探索

姓名:胡君教龄:17年职务:年级组长地址: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街道新惠幼儿园

邮编:214174 电话号码:83562280

摘要: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要有序有质量的开展好区域活动,那首先就要制定出有效的规则:1、在讨论中共同商讨2、在试误中逐步形成3、在活动前明确规定。另外是区域活动规则的遵守,我们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来更好的帮助幼儿来掌握:1、暗示法。2、图示法。3、提醒法。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而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再加之,区域活动的规则所承载的独有的教育价值,如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的重要前提。

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起适宜有效的规则,并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呢?通过多年的实践,下面就此问题浅淡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某一方都是不妥的。在实践中,我们慢慢的总结出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的三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在讨论中共同商讨

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

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

如;有一次我在建构区域增加了一种新型的积木,于是吸引了很多活动的小朋友,他们对搭建积木游戏的兴趣日趋盎然,以往冷淡萧条的建构区如今成了孩子们争相选择的地方。然而,相继出现的人数爆满、争抢玩具、乱丢积木、追逐打闹、破坏他人作品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于是,我把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一些不良行为以图画、照相或文字记录下来,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这样玩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玩?小朋友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要按脚印进区,脚印满了就不能再进来”;有的说:“坐下来安静的玩,不能大声讲话,这样会吵着别人”;有的说:“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可以一个人霸占或争抢积木玩具”……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建构区活动的规则很快就定出来了。采用这种方法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建构区活动规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图样,张贴在建构区最明眼的地方,让每一个幼儿都清楚地看到规则内容,使其成为小朋友不会说话的“老师”。由于幼儿直接参与了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活动中幼儿能自觉而良好地遵守规则,而且互相监督,保证了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

2、在试误中逐步形成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应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在试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如在玩橡皮泥的活动中,幼儿玩得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呈现,为什么呢?当我请幼儿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收拾玩具时,我们自己弄坏了。”“别人把我的弄坏了。”“我在摆放的时候,不小心给弄塌了。”“我在印橡皮泥时,把印好的作品都叠在了一起,不小心弄坏了。”……“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们再来告诉老师好吗?”以后每次玩之前,我都会特别提醒幼儿一下。玩过多次后,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我:“玩时小心一些,就不会弄坏别人的了。”“捏的时候要捏牢固些,就不会塌了。”“收拾玩具时,小心不要去碰着别的小朋友的作品。”“把做好的作品放在一个指定的空地方。”“不要太多人挤在一起玩,就不会弄坏把别人的弄坏了。”……在大家的建议下,小朋友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爱护劳动成果的规则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活动规则,不仅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前明确规定。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时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例如,涂鸦区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区之一,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玩过后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你一笔我一笔的把笔画出涂鸦区的范围,如室内的墙面上,小朋友的衣服上,脸上……也许幼儿玩得很尽兴,但遭殃的是教室洁白的墙面,小朋友漂亮的衣服。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涂鸦时一定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并要非常小心的不要去画到小朋友的身上衣服上……

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时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如在娃娃家的区域活动中到了一定的阶段人数的限制可以适当的放宽,可以从两人到三人甚至更多,因为由于更多角色的参与和区域之间的流通,会有一些流动的角色加入到娃娃家来,但流动的角色必须通过主人的同意方可进入,原则是本娃娃家能够容入这些客人,而不是拥挤的呆不下去。

二、区域活动规则的遵守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可依”,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规则的性质,主要运用三种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遵守活动规则。

1、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门挂牌、戴手环、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图书角,我们通过投放适量的椅子,要求幼儿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探索角,我们投入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2、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比如,我们在娃娃家入口处的地板上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