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期间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各幢教学楼疏散地点:第一教学楼,疏散到灯光球场。
第二教学楼:一楼、二楼沿走道疏散到工会办公楼旁空旷地带;三楼、四楼、五楼经三楼出口疏散到学生宿舍1幢前空旷地带。
第四教学楼:疏散到该教学楼与传习馆之间的空旷地带。
第五教学楼:疏散到该教学楼与学工部后面的空旷地带。
第六教学楼:疏散到原化学系旁篮球场。
第七教学楼:疏散到第七教学楼前空旷地带。
风雨馆:疏散到风雨馆前面空旷地带。
第八教学楼:一楼、三楼沿左侧楼道,二楼、四楼沿右侧楼道分别经相应出口疏散到商学院前篮球场。
第九、第十教学楼:疏散到9教、10教之间空旷地带。
11教学楼:(为方便表述,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下同)左半部分:靠食堂方向一侧的实验室、机房或语音室:一楼:(101、102、107、108)二楼:(201、202、207、208)三楼:(301、302、307、308)四楼:(401、402、407)五楼:(501、502、507)六楼:(601、602)沿左侧楼道撤离、疏散到11教学楼与食堂之间的空地上;右半部分:靠13教方向一侧的实验室、机房或语音室:一楼:(103、104、105、106)二楼:(203、204、205、206)三楼:(303、304、305、306)四楼:(403、405、406)五楼:(503、505、506)六楼:(603、604)沿右侧楼道撤离、疏散到11教与13教之间的空旷地带如下图所示:12教学楼:左半部分:靠食堂方向一楼:(101、103)二楼:(208、209)三楼:(301、303、309、310)四楼:(401、403、409、410)五楼:(501、503、509、510)沿左侧楼道撤离、疏散到12教学楼与食堂之间的空地上;右半部分:靠14教方向一楼:(104、105、106)二楼:(207、204)三楼:(304、306、307、308)四楼:(404、406、407、408)五楼:(504、506、507、508)沿右侧楼道撤离、疏散到12教与14教之间的空旷地带。
学生集中上下楼疏导、指导制度
学生集中上下楼时,可以采取以下疏导和指导制度:
1. 制定上下楼时间和地点:学校可以设置固定的上下楼时间和地点,确保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上下楼,并避免堵塞现象发生。
2. 分流上下楼路线:根据学生的年级、班级或宿舍楼层,设立多条上下楼的专门通道,使学生按照规定的通道行走,避免拥堵和混乱。
3. 提供引导人员:学校可以派遣专门的教职工或学生管理者担任引导人员,负责指导
学生上下楼的路线和顺序,并引导学生有序排队,避免拥挤和冲撞。
4. 引入楼梯行走规定:对于大型教学楼或宿舍楼,可以规定只允许学生在楼梯中间或
一侧行走,保持双向通行,以确保学生上下楼的安全和顺畅。
5. 提供上下楼安全教育:学校可以定期进行上下楼安全教育,教导学生如何遵守规定、维护秩序以及避免拥堵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6. 设置安全设施:为了保障学生上下楼的安全,学校可以设置护栏、扶手等安全设施,并定期检查维护,以确保其正常使用。
7. 加强监督和管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上下楼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对
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和通报相关信息。
通过以上疏导和指导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确保学生在上下楼过程中的安全、有序和
顺畅。
同时,教育学生遵守规定,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安全意识。
楼梯22班21班楼梯20班19班楼梯15班16班楼梯17班18班楼梯14班13班楼梯12班11班楼梯7班8班楼梯9班10班楼梯6班5班楼梯4班3班1班2班按照就近原则学生疏散到校道与篮球场,安排如下:校道校门东边5班8班13班16班21班22班15班14班7班6班西边(注:每班排成1列纵队)篮球场东边靠近围墙西边校道2班20班19班班18班11班12班9班10班4班3班1班(注:每班排成1列纵队)第二幢学生宿舍撤退路线图:第三幢学生宿舍撤退路线图:第四幢学生宿舍撤退路线图:主校道301 302 303304 305 中厅 306 307 308 309 310 篮 球 场 201 202 203 204 205 中厅 206 207 208 209 210 101102103104105中厅106107108109110教 学 楼 前 空 地 体育馆前空地2 号 实 验 楼 校 道106----108室的班级迅速有序往体育馆前空地(3、4、5班);109、110室的班级迅速有序往篮球场(6班)。
2楼班级逃生路径:201---204室的班级从西梯迅速有序往河口桥靠书法馆校道(14班、15、16、17班);205、207室的班级从中梯迅速有序往体育馆前空地(18班、8班);206室的班级从连廊到2号实验楼楼梯迅速有序往到河口桥靠校医室校道(7班);208、209、210室的班级从东梯迅速有序往篮球场(9班、10、11班)。
3楼班级逃生路径:301、302、303室的班级从西梯迅速有序往河口桥靠校医室校道(19班、20、21班);304、305室的班级从中梯迅速有序往体育馆前空地(22班、23班)。
高二学生教室撤退集合点:第一幢学生宿舍撤退路线图:第二幢学生宿舍撤退路线图:第四、五幢学生宿舍撤退路线图:高三学生教室撤退路线:1.一楼班级的学生听到警报后,由老师统一指挥从课室就近门口迅速离开课室,课室1、2的学生由教学楼西边出口沿宿舍前校道跑步到运动场最北面集中,课室3、4的学生由东边出口迅速跑步到运动场最北面集中,以免防碍楼上学生撤离。
一、制度背景为确保学生放学时的安全,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校特制定本放学疏散制度。
二、制度目标1. 保障学生在放学期间的人身安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2. 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3. 优化学校放学秩序,提高放学效率。
三、制度内容1. 放学时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放学时间。
2. 放学区域:放学区域为学校门口两侧的人行道及校内指定区域。
3. 疏散路线:各班级按照既定路线有序疏散,不得随意更改。
4. 疏散人员:(1)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有序放学,确保学生安全。
(2)值班教师:负责维持放学区域秩序,确保学生安全疏散。
(3)校保安:负责维护校门口及周边区域秩序,确保交通安全。
5. 放学流程:(1)放学铃声响起后,各班级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按照既定路线有序走出教室。
(2)学生到达指定区域后,班主任清点人数,确保学生全部到齐。
(3)值班教师和校保安分别站在校门口两侧,引导学生有序通过校门口。
(4)学生通过校门口后,按班级顺序排队,依次走出校门。
6. 疏散注意事项:(1)放学时,学生必须佩戴好校徽,保持队形整齐。
(2)放学途中,学生不得追逐打闹,不得擅自离开队伍。
(3)放学后,学生不得在校园内逗留,应立即离开校园。
(4)放学期间,如遇恶劣天气,学校将采取紧急疏散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四、制度执行与监督1. 班主任负责监督本班学生放学疏散情况,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值班教师和校保安负责监督放学区域秩序,确保学生安全。
3. 学校将定期对放学疏散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五、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遇特殊情况,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XIB IZ I I O西北职教期事件SHIJIAN业界广角高层GAOCENG教育部:禁止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抢险活动教育部、公安部等10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将从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
其中规定,学校禁止组织学生进行抢险活动。
该办法首次明确了教育部门、建设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卫生部门等应履行的职责。
根据新管理办法,学校应当健全门卫制度,建立校外人员入校的登记或者验证制度,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禁止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和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
新生入学应当提交体检证明。
托幼机构与小学在入托、入学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应当采取安全措施。
根据办法,学生在教学楼进行教学活动和晚自习时,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同时安排人员巡查,防止发生拥挤踩踏等伤害事故。
晚自习学生没有离校之前,学校应当有负责人和教师值班、巡查。
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等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人从事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烟花爆竹、有毒化学品等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
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
以下五种情况追究负责人刑责:(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学生和教职员工伤亡的;(二)发生事故后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三)瞒报、谎报或者缓报重大事故的;(四)妨碍事故调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五)拒绝或者不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
教育部新政策为高招落榜生另辟成才路从今年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有了一项新的任务,就是动员和组织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创业。
这是国家为高中毕业生铺就的新的成才路。
教育部文件指出,对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学习时间一年,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学习期满或修满学分,考核合格者,学校发给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对于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可以根据特定专业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培训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者,学校发给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并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中学楼梯、楼道安全管理规定我校主教学楼、中教学楼(行政)、前教学楼(成教)、实验楼、公寓楼(宿舍)楼梯均为步行楼梯,所有楼道平整通畅,护栏设计符合安全要求。
为保证楼梯、楼道的正常秩序和师生安全,特作如下规定:1、师生上下楼一律靠右行走,楼梯口等出入处慢上慢下,先下后上。
2、师生上下楼时,尤其在课间操前后、放学、集会解散等人流相对密集时段,要求宁停一分,不抢一秒,礼让他人。
3、上下楼时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50厘米左右间隔,严禁相互推挤,严禁在楼梯间、教室前楼道内追逐打闹、跳跃、躲藏、恐吓他人或开其他玩笑。
4、严禁在不同楼层之间上下穿行,大声喊叫;严禁在楼梯间的扶栏上滑行;有特殊情况时,严禁在教室前楼道内、楼梯间及转弯处围观、起哄。
5、严禁将身子探出楼道前护栏,更不能坐、站到护栏上;遇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应在楼道内侧靠墙行走。
6、住宿生就餐、提开水、搬行李时,上下楼梯要注意安全,不争先恐后。
确需搬动行李应由家长负责;楼道内晒收衣物不得私自攀爬,有困难可求助住宿生辅导员。
7、值日生打扫楼道、楼梯时,劳动工具应靠墙放置;路过同学较多时可暂缓打扫。
8、不得将杂物、垃圾、吃剩的冷饮、零食、烟头等丢弃在楼梯、楼道走廊内;冬季严禁将雪团、冰块等带进教学区和生活区。
9、晚自修期间或特殊天气状况时,楼梯间的灯要保持正常照明,不要随意关熄。
10、楼道内墙、楼梯间的宣传标语、安全标志,各种附属设施均要爱护,不得故意撕毁、损坏。
以上规定,各班加强宣传教育,全校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中学楼梯、楼道安全管理规定(2)中学楼梯、楼道的安全管理规定如下:1. 楼梯和楼道的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堆放杂物或障碍物。
楼梯口和楼道口不得设置门或其他封闭装置,以便紧急疏散时能够顺利通行。
2. 楼梯和楼道的扶手应保持完好,不得松动或有缺损。
扶手的高度和宽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以便学生能够牢固地抓住。
3. 楼梯的踏步应保持平整,不得有裂缝或凹凸不平的情况。
一、预案背景为确保我校师生在发生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安全地疏散,降低事故损失,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1. 疏散指挥部:由校长担任总指挥,副校长担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疏散工作组:由政教处、保卫处、班主任、舍管人员等组成,负责具体实施疏散工作。
三、疏散路线1. 楼梯疏散:各班学生按照指定的楼梯口,有序疏散至操场。
2. 楼梯间疏散: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学生应利用楼梯间进行疏散。
3. 楼顶疏散:在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时,学生应按照指定路线迅速撤离至楼顶。
四、疏散要求1. 疏散过程中,学生必须服从指挥,不得拥挤、推搡。
2. 学生应按照疏散路线迅速撤离,不得擅自改变路线。
3. 学生在疏散过程中,应保持冷静,听从指挥,不得慌张。
4. 学生应携带书包、课本等个人物品,确保自身安全。
5. 疏散过程中,各班主任、舍管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确保每位学生安全撤离。
五、疏散演练1. 定期组织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应急疏散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火灾疏散、地震疏散等。
3. 演练过程中,各参演人员要严格遵守疏散要求,确保演练效果。
六、应急处置1. 发生火灾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师生进行疏散。
2. 发生地震时,立即组织师生进行疏散,确保学生安全撤离。
3. 发生其他紧急情况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师生进行疏散。
七、预案修订本预案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修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各部门、班级要认真学习本预案,确保预案落到实处。
4. 本预案如有未尽事宜,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补充。
疏散顺序及路线安排:一、第一疏散班级【3年级】从教室单列出发,沿出口1楼梯的靠右边至操场。
【5.1班】从教室双列出发,从出口2楼梯右侧至到操场。
【6.1班】从教室双列出发,从出口2楼梯的左侧至操场。
【6.2班】从教室单列出发,从B3楼道靠右行驶经过综合会议室,教师办公室,A3楼道靠右下至A2楼道,在沿出口1楼梯的靠中间至操场。
【4年级】从教室单列出发,从B3楼道靠右行驶经经过综合会议室,教师办公室,A3楼道靠左下至A2楼道,在沿出口1楼梯的靠左边至操场。
【7.2班】从教室出发,然后从出口4的右侧,进过花台走廊到操场。
【8.1班】从教室出发,然后从出口4的左侧,进入花太走廊到操场。
【幼小班】从教室出发,从出口5的右侧进过花台过道到操场集合。
【幼大班】从教室出发,从出口5的左侧进过花台过道到操场集合。
二、依次疏散班级【1年级】待5.1和6.1班撤离完毕后。
从教室单列出发,靠楼道右侧行进,进过B2楼道口,6年级1班教室,然后从出口2楼梯右侧进入操场。
【2年级】待5.1和6.1班撤离完毕后。
从单列教室出发,靠楼道左侧行进,进过B2楼道口,6年级1班教室,然后从出口2楼梯左侧进入操场【5.2班】待6.2和4年级撤离完毕后。
从教室出发,沿楼道右侧经过图书室,B4楼道,IP资源室从A4楼道右侧下,在道道A2楼道时等待5.1班后6.1班学生疏散后再通过舞台右侧楼梯右侧下操场。
【7.1班】待6.2和4年级撤离完毕后。
从教室出发,沿楼道左侧经过图书室,B4楼道,IP资源室从A4楼道左侧下,在道道A2楼道时等待5.1班后6.1班学生疏散后再通过舞台右侧楼梯左侧下操场。
【8.2班】从双列教室出发,然后从C2楼道右侧靠墙,经出口3进入操场三、完结撤离【7.3班】待8.2班撤离后从教室单列出发,沿C3楼道右侧下楼梯,行至C2时等待8.2和9.2班通过后在行进至操场【9.1班】待8.2班撤离后从教室单列出发,从C3楼道左侧下楼梯,行至C2时等待8.2和9.2班通过后在行进至操场。
篇一:《学校重点部位重点时段通行制度》XX学校重点部位重点时段通行制度为切实加强我校重点部位(学生聚集场所的教学楼、食堂、宿舍、实验楼、校门口以及厕所等的楼梯间和通道)和重点时段(上学、放学、集会、课间<操>、午休、晚自习后)学生通行的管理工作,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杜绝拥挤踩踏事故发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一、对学生集中通过的楼(通)道,必须保证出口全部开启畅通,楼(通)道中不得存在门坎及其它障碍物,雨后的积土必须及时清除,楼梯踏步上要画出中线标识,栏杆安装牢固且高度符合国家建设要求,楼梯坡度及踏步高度、宽度达到标准,且有醒目标识;落实专人检查重点部位楼(通)道、过道的照明灯具并确保照明亮度,经常检修应急照明灯,确保正常使用;出口处必须安全无隐患,周边的排水沟必须加盖;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二、重点部位的工作人员在重点时段应对所辖部位学生集中通过时进行值守(巡查),指导学生有序通过;重点部位的工作人员发现楼(通)道内有障碍物要及时报告学校;学校值周领导在重点时段要加强对重点部位的巡视,督促检查值班情况,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要及时予以纠正。
三、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楼(通)道安全宣传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相互礼让的文明习惯,掌握正确通过楼(通)道的和在拥挤场所自我保护的知识,尤其是在集中通过楼(通)道和散会时,教育学生养成不得追、跑、推、搡、挤以及搞恶作剧,禁止俯身或蹲下系鞋带、拾东西的习惯;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学生集体活动中不得片面强调快速、整齐,活动结束要组织学生按要求依次、慢速撤离会场,班主任要做好集会的全程监管。
四、如遇晚自习停电,参加晚自习的学生必须坐在教室的原来位置,不得喧哗、起哄或走动,辅导教师负责组织、管理好本班学生;如果是自习课间或下自习,学生已走出教室进入楼梯间,辅导老师必需要求学生不得起哄、拥挤,要尽量靠墙或栏杆,切勿站在过道中央,上下楼梯必须靠右行,借助应急灯的灯光组织疏散学生,按低楼层向高楼层的先后顺序缓慢下楼、离校。
阿扎克乡麦玉中学教学期间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
下顺序
阿扎克乡麦玉中学
2015年3月
阿扎克乡麦玉中学教学期间学生疏散时间
和楼道上下顺序
学生踩踏事件不是一个个案,是很长时间存在的问题,这些时间一次一次的给人们惨痛的教训。
可是即使发生过很多学生踩踏事件,但是为什么还在继续,这种事情却没有得到禁止。
首先,学校应未雨绸缪,特别是社会实践,预案先行,并有针对性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防范各种突发事件。
比如在早锻炼、课间操时,学校必须安排好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培养孩子们安全意识。
一、演练目的
为了提高师生防范自救能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使全校师生熟悉逃生路线,以达到有序、迅速的引导学生安全疏散,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通过紧急疏散演习,让学生学到安全防护知识,达到遇事不慌、积极应对、自我保护的目的,提高全体师生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演练时间及地点:
2015年3月21日下午五点在学校教学楼。
三、演练组织机构:
总指挥: 王德路(书记)
副指挥:卡斯木(副校长)
现场指挥: 艾尼江(教务主任)
四、疏散保护安排:
楼道护导老师安排: 一楼:艾尼瓦尔。
二楼:德育主任。
疏散路线:学生分别从前后门有序、快速跑出教室。
教学楼主楼梯疏散顺序按七(1)、七(2)、七(3)、八(1)、八(2)、的顺序从主楼梯下到前场集合。
教学楼侧楼梯疏散顺序按八(3)、九(1)、九(2)、九(3)、的顺序从主楼梯下到前场集合。
其次,在建立健全具体安全教育及管理制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们秩序“常识”,比如,乘坐公共车辆,应该遵守公共秩序,不要争先恐后,注意交通安全。
校园安全重在预防。
认真做好孩子们安全教育,提高孩子们的秩序意识,学校和家长责无旁贷。
另外,定期检查校园的各种设施,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对孩子们的安全都不可或缺。
如果孩子们拥有这些为人的基本能力的话,这些踩踏事件的悲剧,就能从源头可以避免。
阿扎克乡麦玉中学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