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4
西方文论选读资料1.哲学角度划分西方文论的三个阶段:1)本体论。
A.柏拉图文艺模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B.亚里士多德所谓模仿,同传统说法也不同,传统说法只回答了艺术模仿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艺术如何模仿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亚里士多德解决了,它体现在“艺术即形式"命题中.在他看来,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对自然进行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进行能动的创造。
亚里士多德不仅认为艺术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而且还认为艺术能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本质。
根据这一思想,他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应该是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2)认识论。
A.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理性主义。
B.弗洛伊德“我感主体”非理性主义。
C.鲍姆加登创立了感觉学,即美学。
D.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实现了诗歌表现中"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E.唯意志论是非理性的开端.叔本华、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价值体系的根基正在分崩离析,因此提出“重估一切价值”。
首先是高呼“上帝已死",并且对道德谱系做出相应的研究,提出“超人理论”和“你要成为你自己”.3)语言论.“语言是认识的边界”“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是被理解的存在”A.研究文学本质向研究文学作品转变。
B.研究文学作品向研究文学读者转变。
2。
柏拉图的理式论:这是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美的理式是感性事物没的源泉。
3。
柏拉图的灵感说: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西方文学理论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重点:一、古希腊文化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从数而产生,数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他发现了万物都存在某种数量关系,提出了数和谐的基本思想理论,毕达哥拉斯的数理精神成为理论创新与技术变革的内在动力,极大促进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
他把“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
整个天体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运动过程,其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
(1)“对立和谐”理论。
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
(2)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3、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德谟克利特是西方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4、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1)“艺术模仿自然”,不是摹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
(2)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5、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1. 理式论摹仿说。
柏拉图的“理式”是指不依赖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
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柏拉图从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诗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以及培养城邦保卫者建立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指出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a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b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伤感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是“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西方文论选读是一门重要的自考课程,涵盖了众多思想家和流派的理论观点。
以下将为您梳理这门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他也承认艺术能够激发人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了修正。
他强调艺术模仿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对悲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悲剧的“六要素”。
二、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文论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圣奥古斯丁认为艺术应该为宗教服务,宣扬上帝的伟大。
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认为艺术是上帝创造力的反映。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神学束缚。
薄伽丘的《十日谈》通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多样和自由。
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强调诗歌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认为诗歌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启示。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秩序和规则。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提出了“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性。
这一时期的文论注重对古代文学的模仿和借鉴,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典雅。
五、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和个性。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主张诗歌应该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拜伦、雪莱等诗人的作品充满了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六、现实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
巴尔扎克主张文学要成为社会的“书记员”,通过作品展现社会的全貌。
福楼拜注重对细节的精确描写,追求艺术的客观真实性。
七、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点。
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意识流文学则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意识流动。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其创作与美学原理的学科,也是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
西方文论涵盖了许多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常见名词进行解释:1. 文艺理论:文艺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创作方法和审美原则等问题。
文艺理论可以分为多个流派或学派,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每个流派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阐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2. 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技巧和文学语言运用的学科,旨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隐喻和象征等,以揭示文本的美学意义和感染力。
修辞学包括对诸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分类和解读,以及对修辞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作用的研究。
3. 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旨在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本解读注重对作品内部结构、语言运用、主题与意义等方面的解析,常涉及批评、解构、理论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4.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以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基础,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文化批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政治、性别等文化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文化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特征。
5.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并认为结构和形式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方面。
结构主义主张对作品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关注作品中的二元对立、符号体系和内在结构模式等,强调了作品的自成系统性和普遍性。
6. 代表作:代表作是指某个作家、作品、时代或流派在一定领域或历史时期中代表性的作品。
代表作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或文学传统的最高成果。
以上只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些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实际上西方文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还有许多其他名词和概念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与文学作品的学科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主题和意义。
在西方文论中,存在许多重要的名词,以下是其中几个的解释和拓展。
1. 《隐喻》(Metaphor):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或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隐喻在文学中经常被使用,能够产生强烈的意象和情感效果。
在文论中,隐喻也被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隐含意义。
2. 《叙事》(Narrative):叙事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和角色的行动来传达信息和意义。
在叙事理论中,研究者关注故事结构、叙述者角色、叙事技巧等方面,以揭示故事的效果和作者的意图。
3. 《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cism):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它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文论方法,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和结构组成的,通过研究这些符号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文本的意义和结构。
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文论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断裂、混杂和碎片化现象,以及文学作品对权力、真理和现实的挑战。
这些名词和概念在西方文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运用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西方文论整合版西方文论绪论一.西方文论1、定义“文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就是文学实践得概括、总结与对文学发展得希望与预言,反过来它又指导与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
“西方文论”就是西方对文艺现象与规律得认识与瞧法。
文学理论涉及作品、宇宙、作家、读者等文学得四要素。
2、西方文论与哲学、美学得联系西方文论得主要来源:哲学家;作家;专门得文学批评家与哲学得联系: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出自哲学家得理论体系,依托一定得哲学思想。
与美学得联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得关系。
二.西方对文学本质得瞧法模仿说模仿说就是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得学说。
模仿就是指两项事物及其对应关系。
模仿:艺术模仿现实世界表现说文学艺术本质上就是艺术家内心世界得外化,就是她们得感受、思想、情感得共同体现,就是艺术家激情下得创造。
强调艺术家得主观能动性。
“诗只不过就是诗人思想情感得载体”——华兹华斯形式论形式论认为艺术得本质在于它得特殊得存在方式,在于它得审美特性。
康德“美在形式”瓦尔德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三.西方文艺理论得发展概况古代:(分古希腊与古罗马两部分)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对话录》《诗学》古罗马:贺拉斯《诗艺》古典主义及“寓教于乐”;朗吉纳斯《论崇高》中世纪:文艺理论也成为神学得附庸。
奥古斯丁《忏悔录》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锡德尼《为诗一辩》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
布瓦洛《诗得艺术》就是古典主义得法典。
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论得主要目得就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
功利性。
代表:狄德罗、莱辛、歌德德国古典美学与文艺理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
浪漫主义文论:主要就是一些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得宣言。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雨果《克伦威尔》序;史达尔夫人《论文学》。
现实主义文论: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为主。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左拉;托尔斯泰《艺术论》;别林斯基;泰纳(种族、环境、时代) 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新历史主义。
西方文论课程西方文论课程是一门研究西方文学理论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掌握相关的批评理论和方法。
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不同流派的文论观点以及对经典作品的批评分析等。
一、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解读的活动。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西方文论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理论会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意义。
二、不同流派的文论观点西方文论课程还会介绍不同流派的文论观点,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点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观点,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和审美趣味。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对不同流派的比较和分析,探讨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普遍性。
三、对经典作品的批评分析西方文论课程还会以经典作品为案例,进行批评分析。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解读,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象征分析等。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发现其中的细节和深层意义。
四、相关研究领域和理论西方文论课程还会介绍一些与文学批评相关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如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分析文学作品,探讨其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学习西方文论课程,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水平。
同时,他们还可以学习到西方文论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为将来从事文学研究或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方文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文学理论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意义,并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
公园前387年在雅典城外建立学园开始授徒讲学,撰写对话。
柏拉图的作品即《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讨论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较多的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德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柏拉图《伊安》和《斐若德》内容:主要阐述了"迷狂说"和"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灵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当诗人获得了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诗神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下创作出来的。
这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理想国》阐述的问题(1)("模仿说"):文艺模仿现实事物,现实事物模仿理念,因而文艺与真理隔着两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2)文艺的这种属性,使得它无原则地同情和滋长了人的不良心理和原始情欲,颠覆了人的理性,成为一种低贱的东西。
这也正是柏拉图要在他所构想的理想国中驱诗人的理论依据。
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
17岁到雅典,成为柏拉图高足。
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院。
现存著作47种,文艺理论著作只有《修辞学》《诗学》及对话《格律罗斯》论文《忒俄得克忒亚》。
▲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涉及诗的起源、分类、真实性、以及悲剧观念等问题。
(1)艺术模仿说:①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或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
因模仿对象不同,而有悲剧和喜剧;因模仿方式不同,而有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②艺术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出来的是可能发生的事;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艺术体现的“可然律和必然律”,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高度真实性。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不一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悲剧成分(形象、性格、思想、情节、言词、歌曲)中,情节是最重要的,人物性格居第二位。
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
3.贺拉斯:罗马帝国时代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一生创作了多种诗歌,留下多种书信,其中一封名为《诗艺》。
▲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
(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
(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
(4)提出"寓教于乐"。
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
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4.朗吉弩斯《论崇高》:公元前3世纪,雅典修辞学家。
(1)《论崇高》是罗马时期朗吉弩斯的一篇文论;主要讨论了崇高的含义,崇高的构成因素,崇高与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
朗的文艺观与《诗艺》有相似的古典主义倾向,但《论崇高》更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
他尊重古代传统,突出天才、激情和想象,推崇强烈的艺术效果,具有某种浪漫主义观念的成分。
(2)朗吉弩斯认为崇高语言的主要来源有五个。
①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
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③运用(思想、语言)藻饰的技术。
④高雅的措词(恰当的选词、使用比喻和其他措词方面的修饰)。
⑤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5.普罗提诺:又名普洛丁,是古罗马哲学家,希腊人。
是古希腊最后一位重要美学家。
他对古代柏拉图以来的文艺美学思想作了较大的改造与发展,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新柏拉图主义”。
他的54篇讲稿由门徒辑成《九卷书》。
他关于美的本质在于分享了美的理式的观点成为中世纪把美的本原归于上帝的先声。
▲“太一流溢说”:这是普洛提诺的思想基础。
他将"太一"视为宇宙和艺术的本源。
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归结为流溢与回归,于是把美的现象也做了同样的理解,因而否定了包括艺术在内的客观事物的现实依据,堕入了神秘化的唯心主义泥潭。
他的“太一”是从柏拉图的“理念”发展而来的,他对于审美对象的形式特点的论述也出自前代思想家。
但他对具有生命的、活动的美的论述和对于整一性的强调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
而将“太一”视为宇宙和艺术的本原,则对基督教神学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奥古斯丁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学神学代表作家。
著作《忏悔录》《上帝之城》等。
将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教义结合,强调人的“原罪”,高举教会地位,为中世纪教权至上及信仰主义奠定了基础。
▲学说影响:学说的思想依据是当时流行的斯多葛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及《圣经》中禁欲主义和柏拉图的正统意识。
他的“禁欲主义”和“原罪”理论发展而成对自然和人的本能的全面排斥,中世纪的破坏偶像运动、教权至上理论、镇压异端活动都与他的学说有密切关系。
他提出的“人的三位一体”和神的“三位一体”的无间契合显示了他的虔诚基督教理想,同时,他的信仰主义的宗教激和蒙昧主义的说教相结合,给包括古典艺术在内的整个古典文化带来了不亚于蛮族入侵的破坏之灾。
7.波伊修斯:中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政治家,他在狱中写的《哲学的安慰》流传甚广,所译亚里斯多德著作促进了亚里斯多德学说在欧洲的传播。
▲《哲学的安慰》理论内容:以望教者身份所写,通过问答形式阐发了摒弃现实名利,追求神所恩许的永恒幸福的主张。
他认为自然和人所陈设的美并不能增加人的价值,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上帝的认同,以及按照上帝所启示的哲学生活。
为此,他劝诫世人弃绝低级造物,舍弃名利直至舍身。
与此相应,他遣责世间的追名逐利和争权夺势,厚古非今的鼓励反朴归神,同时赞美了神圣的联合万物的爱的力量。
他的思想主张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否定了古代的多神教信仰和哲学美学观念,助长了虚无厌世和玄学思辩的风气,反映着欧洲思想领域的历史转变。
但是他对人的根本价值的看法包含着合理的因素,即人要保持自身的尊严和地位,努力提高人的主体意识。
8.安瑟伦:意大利人,中世纪欧洲著名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被誉为厄里根那之后第一个重要思想家。
在教俗之争中坚持教权高于世俗政权。
其本体论主张关于上帝的观念本身就可证明上帝的存在。
著作有《独白》《论道篇》。
▲《论道篇》思想内容(证神理论):力图通过主观演绎推理出上帝的存在,虽比《圣经》依据启示和神迹断言上帝的存在进了一步,但他主观的认为主观和客观之间并无根本的区别,因而把“上帝”这个主观虚拟的对象当成客观事存的对象加以论证,不仅抹杀了主客观之间的根本性区别,而且在思想方法上也陷入了混淆概念的境地。
他认为上帝作为终极对象,不仅是人的终极主观能力的标志,而且人的终极主观能力本身回过头来证明着这个终极对象的实存。
这就把人的主观对象人为地客观化和人格化了,结果便暴露出了“主观上存在客观上必存在”的荒谬。
——安的理性证神比柏拉图的唯心主义退了一步,其原因在于他所采用的方法是主观演绎的,因而置换了概念。
他的论证反应了形而上的迷误和宗教神学在实践上的失败,也反映了神学本身受到的诘难。
9.高尼罗:1.简介:法国教士,因反对安瑟伦的证神理论而闻名。
他用类比的方法论证说,一个人头脑脑中“无比美妙的海岛”的概念并不表示这个地方真的存在。
▲高尼罗《以愚人的名义答安瑟伦的本体论》内容:这篇论辩文揭露了安本体论的逻辑错误,首先指出人的头脑中可以产生关于实存之物和非实存之物的认识,因此头脑中的上帝还不就是实存的上帝。
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
这种大逆的口吻表明他所处的时代基于客观经验的理性已经开始了觉醒。
此外,还深刻地指出了观念中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产物。
这无异于告诉人们,意识的对象在本质上首先是意识本身,其次才是基于物质的。
10.阿奎那《神学大全》:阿是中世纪重要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神学和哲学理论企图调和奥古斯丁主义的神秘信仰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逻辑理性,奉上帝为宇宙本体的始因和目的,把理性及信仰看作人赖以了解上帝的工具,而美是普遍存在的,且与功利相异,丑是由于美的丧失造成的,正如恶是由于善的丧失一样。
阿的神学在中世纪后期乃至更长的时期里成了基督教的正统理论。
▲阿奎那美学文艺观:1)阿的文艺思想以神学的本体论为前提,在他看来,神学之所以必要,是出于人要得救的缘故,知性和理性并不代表善,也不足以解决信仰问题,因为上帝是超理性的目标,除了人的理性的有限努力,还要靠信仰获得关于上帝的真理。
2)阿还把爱与善联系起来,力图把人的情感和上帝联系起来,同时,美是不关欲求的,但仍与善一样,最高的美属于最高的神。
3)阿对于人的区别于动物的能力给予了肯定,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萌发,其中包含着人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自有其普遍的尊严、使命和类本质的意义,这是一个神学家难得的对人的高度评价。
▲阿奎那理解美和善的联系和区别: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人们通常把善良的东西也称为美,但是美和善究竟有区别。
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靠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美。
他在这里把善和美的品格做了区分,断定善关乎欲念,而美消除欲念;美同感官有独特的联系;感性的审美经验有助于理性的审美判断。
▲阿对真理的看法有助于对审美规律的认识:在认识论问题上,阿奎那论证了真理寓于人的理性和它的对象的一致中的观点。
这对于解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作用规律问题,解决美的本质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11.阿伯拉尔《我的苦难史》:法国哲学家和神学家,哲学上持温和的唯名论观,神学上主张信仰要以理性而非宗教信条为基础,遭教会权威谴责。
著作有《神学导论》《是与非》《我的苦难史》《认识你自己》等。
▲唯情论:阿伯拉尔一贯主张和行为,特别是同爱洛绮丝的恋爱悲剧都能证明,他具有强烈的、与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针锋相对的艺术唯情主义倾向。
他作的情歌脍炙人口,他写的书简感情真挚。
阿拉伯尔坚持人本主义性质的审美理想终生不渝。
对圣灵的突出赞美实际上是因为把人的理性、智慧、自由意志和进步精神理解为圣灵的恩赐,对圣灵的赞美在此已经含有明显的对人性、特别是人的主体的赞美,因此也已经含有近代人文主义的思想萌芽,只不过这种赞美和萌芽还笼罩在宗教情愫之中而已。
▲对苦难的理解:他对自己和人类的苦难有着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认为苦难具有安慰他人、净化自己的作用,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可能体会并同情别人的苦难,因此他的苦难史也意在教谕后人。
虽然他把苦难理解为上帝的意志,但从他的愤懑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苦难所反映的历史要求只作了神秘的理解,还没意识到现实的合理性和必然实现的历史前景。
12.但丁: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
代表作《神曲》《飨宴》《致斯加拉大亲王书》《论俗语》《论帝制》。
▲但丁的地位和思想:作为欧洲历史接近转折时期的代表诗人,但丁以他的史诗性作品和文学、政治论著表达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意识,其中,既包含着对人类以往历史的严肃裁判,也融会着对未来社会的全面的崇高理想,,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