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互动的生态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1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依存与互动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能超越自然的边界。
他指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且要善于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
他主张人类不能盲目剥削自然资源,否则将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有着深远的启示。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人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将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
我们应当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也对于我们理解当代城市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土地开发、水资源消耗、空气污染等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城市化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我们应当倡导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谷 星1 引言法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和各国对其重视程度的提高,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在众多环境法学基本理论问题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思想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然而人类中心主环境义完全无视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价值,一切以人类短期经济利益为中心,既使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一种是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在思想领域彻底解决了人与自然地位不平等的问题,但它却忽视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积极作用,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环境变化听之任之,有悖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的初衷。
吸取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各自精华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既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无道德可言的传统观念,承认人与其它生命体都享有同样的发展机会,都是生物圈平等的成员,又强调人在自然环境良性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这不仅是环境伦理学的一大进步,也会促进环境法理念的进化,使之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有序、持续、良性的发展。
2 人与自然的关系20 世纪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
然而,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和自然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首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植根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依赖于自然资源。
因此,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赢,提出了人的活动应该与自然界相协调的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和使用价值。
但是,这种改变和利用的同时也对自然界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进一步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应和符合这些规律,不能违背它们。
只有通过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还注重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但是,这种改造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且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只有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全局来思考问题,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导,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 《野性的呼唤》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解读郭秀伟(辽宁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郭秀伟,女,1970.1.6,民族:汉籍贯:辽宁葫芦岛市,辽宁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攻方向:文化翻译。
邮编:110032摘要:杰克.伦敦是蜚声世界的美国著名文学家,他的许多作品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尤其是他的那本有关动物的小说《原野的呼唤》。
对这篇作品的解读也因人而异。
有的人从文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来解析这部著作,另外一些人关注的是这篇作品的自然主义和环境对动物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两种不同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关系也会给人类和自然带来不同的结局。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旧金山。
他来自于占美国人口十分之一的贫困阶层。
他成长于一个没有固定居所和固定职业的家庭。
美国小说家伊尔文.斯通称他为美国无产阶级之父。
他的作品阳刚气息十足,为广大男性读者所喜爱,甚至在女性读者当中也颇受欢迎。
菲利普•方纳这样评价杰克.伦敦:“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的明确出色的发言人。
因为他打破了解冻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
〔1〕”杰克.伦敦的生态主义思想源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他对于其它思想的借鉴与吸收。
他有一个狄更斯式的童年,长大后,贫困使他四处漂泊谋生。
美国育空地区发现金子的消息使他成为淘金大军中的一员,这使他对美国的荒野有了直观的接触和深刻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最初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在另外一方面,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各种思潮兴起并且相互碰撞。
这激发了他积极的阅读激情。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尼采的思想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生态批评思想得以萌芽和发展。
杰克.伦敦又把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生态主义认知蕴含于他的著作当中,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中。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
出现了人,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层面上讲,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囊括其中。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之间的协调。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便是以人为万物的尺度,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对立,宣扬人是自然的主宰,以人类为中心,强调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
这一思想固然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激励人类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西方文化强调主客二分,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所产生的认识误区,是把人与自然摆到了对立的位置,过分放纵主体的创造能力,不顾客观自然规律去发挥主体的能动性,造成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甚至到了危害人类自身生存的地步。
自工业大革命以来,一方面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另—方面生态环境也日益遭到破坏。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萌发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
六十年代末以降,环境保护运动勃兴,表明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担忧。
当前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尖锐化、全球化,即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使整个人类陷入了严重困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已极度消耗匮乏,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等等的严重缺乏,已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加上世界人口的激增,进一步加深了人的需要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严重,大规模污染事故包括核污染事故,以及战争造成的污染不断发生,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工业污染带来了江、河、湖、海的污染,以及大气受到污染,酸雨面积扩大,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气候恶化,灾害性天气包括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出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并使一些生物灭绝。
生态环境的危机在中国也不例外,不仅工业污染给环境造成了破坏,危及国民健康,降低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而且由于大规模毁林开荒、围湖造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抵御洪水的能力下降,以致长江洪水肆虐,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生态主义批评生态主义批评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的批评和反思。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剥削。
生态主义批评认为,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资源库。
生态主义批评的核心观点是,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追求经济利益和技术进步,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短视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产生。
生态主义批评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和利益追求,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广泛应用,如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危害了农作物和人类健康。
生态主义批评还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再生性。
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浪费。
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产生。
此外,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也使得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生态主义批评呼吁人类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重要性。
生态主义批评认为,只有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和福祉。
生态主义批评还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和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导致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实现生态主义的目标,人类需要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从过度消费和浪费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追求简约、环保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人类是地球上最独特的物种之一,我们生活的环境离不开自然。
自然赐予我们空气、水、食物和资源,我们则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
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主题,它既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也包括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本文将探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人类需要自然资源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例如,我们需要土地来种植粮食和养殖动物,需要水来饮用和农业灌溉,需要森林来提供木材和氧气。
同时,自然也为人类提供了美丽的景色、健康的气候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需要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以确保我们的生存和繁荣。
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的活动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和酸雨的产生。
同时,过度捕捞和破坏森林导致了许多濒危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种无节制的行为对人类和自然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保护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
首先,我们应该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生产和消费中遵循生态原则,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政策,促进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大众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爱护自然的意识和行为。
除了保护环境,我们还需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自然界拥有着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人类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自然的规律,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我们可以关注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倡导尊重动植物的权益,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自然的力量,警惕自然灾害的发生,采取防范和应对措施,减少人类的损失。
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一场永恒的课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采取行动来改变当前的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解读《大二心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二心河》的主题,主人翁尼克体现了人类永远的绿色情结,并代表着深层生态学所提倡的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和谐共存。
《大二心河》是海明威192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的最后一篇。
故事讲述一个叫尼克的年轻人前往少年时代的故地宿营﹑钓鱼的经历.1944年马尔科姆考利在介绍这篇作品时说:《大二心河》中尼克的垂钓之行代表一种“逃避”,而这种逃避很可能是因战争引起的。
杨某某认为,尼克是一个试图把自己从战争的恐怖记忆中解脱出来的年轻人。
1950年,海明威曾抱怨说,他的《大二心河》己经发表25年,可是能真正读懂它的人寥寥无几。
描写战争的创伤可能是小说的一个主题。
不过,海明威的意图也许不仅限于此。
整篇小说只出现尼克一个人物,小说所叙述的是关于他在野外徒步旅行、野营、钓鱼的过程和细节,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几乎退出了画面之外,而人与自然的对话和交流占据了小说最重要的位置。
因此,《大二心河》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容忽视。
一、深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是因现代环境危机而发展起来的哲学运动,其创始人是李某某,他的经典之作《沙乡年鉴》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自然主义经典作品,被生态学界奉为“绿色圣经”。
李某某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地伦理”的观念。
他认为,伦理关系不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应当包括“大地伦理”,即:在草木.山水、动物的“生物社区”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其中的每一件事物,与任何其他事物均有关联和依赖性,组成一个有情与无情世界交融共舞的生命共同体。
深层生态学强调万物平等、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生物圈平等的观念,超越了以往仅仅把自然物、非人类的生命体看作工具或资源的狭隘认识,肯定所有的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都有生存与发展的平等权利。
深层生态学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它认为人类不过是错综复杂的生命之网中的一环,所有形式的生命都有权利继续存在,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认同自然的价值和地位,在直觉和感情上与周围世界保持联系。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资源和条件。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护自然,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恩格斯则强调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并带来相应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使得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摒弃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模式,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和消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将摒弃盲目的经济增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生态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需要根本解决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
只通过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解读近些年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受到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们持续不断地关注。
马尔库塞在《自然和革命》一文中认为:“把自然界当作解放的领域,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论题”。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2000年出版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一文中说:“正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②当然也有人认为:“《资本论》并不包含一种自然和生态学理论”。
③本文从奥康纳对马克思的批评谈起,论述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生态学思想。
一、奥康纳对马克思的批评詹姆斯·奥康纳是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其代表作《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中,从生态学的角度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第一,奥康纳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能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作出“系统性的质询”。
马克思的观点中的确不包含把自然界不仅指认为生产力,而且指认为终极目的的所谓生态社会的思想。
马克思虽然十分关注把总体上的劳动力生产过程和具体的商品生产过程统一起来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生态规则性”的过程,但是也必须承认,马克思感兴趣的主要是生态理性农业的条件,比如说,怎样增加土地的肥力,以恢复和增加农业生产力以面对由不断加快的都市化进程而带来的对食品和工业原材料的急剧扩大的需求。
马克思只是把自己的理论视域聚焦在科学技术的不竭力量上,认为人类有能力从自然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自然界在他看来,既促进又束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
马克思把自然界同劳动一起作为使用价值的财富的来源,并没有把自然界当作交换价值的财富的生产力来看待。
奥康纳甚至认为,马克思本人很少对自然界本身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第二,奥康纳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认知到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但他又确实没有把生态破坏问题视为其资本主义积累与社会经济转型理论中的中心问题。
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探析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探析自然从来都是人类离不开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居住的环境。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需要关注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而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则是一种相对而全面的自然观,它关注到了人类和自然相互关系的本质和互相依赖的生态系统。
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实际上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一种生态交互模式,它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协调共生,对自然不可过度开采、不可过度消耗、不可过度破坏。
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提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平等、关爱与互助的基础上,使人们开始发现并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有三个方面:先是它的全面性,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不仅关注现代化的环境问题,从宏观层面上分析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和人类文明的成长,而且也关注到了细节,对每一个细节问题进行分析。
其次,它的平衡性,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提倡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调和。
因此,必须彼此平衡,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
最后是它的协同性,在实现平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协助、互助、协调研究,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互补与协同学习。
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与传统的发展观念有很大的区别和质变。
传统的发展观念以经济提高为主要目标,建立在环境破坏和消耗上。
而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却是以生态平衡作为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
相对于传统发展观念,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注重的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人类福利等多个方面,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在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中,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文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应当与自然协调共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推动,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成为了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
尽管这种破坏可能在国家和企业发展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其最终对社会的付出是不可估量的。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性质和特点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因此基于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人类必须理性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
以这种整体论的世界观,协调当今世界环境、发展的棘手问题,避免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恶化,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呢?二.确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什么是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性。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
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第三,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它产生于生态自然进入实践领域之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在考虑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突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智力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法制化,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逐步使自然环境、人类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的自然观。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自从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自然界才进入了人的对象领域。
人类对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自然支配人、人是自然的奴隶的采集渔猎时代到原始农业的产生,人从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自然的主人,出现产业革命即创造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文明和创造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抗争,并逐渐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
冬天的骨头、大地惊雷、香奈儿传、成为简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生态主义的概念:生态(生态中心)主义是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思想,其认为人类要尊重自然,在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应当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生态法则,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主义认为意识应该是多元化的,反对意识的一元化。
它崇尚一种新激进主义,否定了工业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追求的是一个自然和社会生态平衡的美好“绿色社会”。
反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分析—归纳方法,特别是机械的线性思维方式和原子论等观点。
生态主义大多信奉一种后物质主义,批判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那种无休止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乐。
摘要编辑生态主义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压力和现代环境运动的激发下,伴随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的转变而兴起的。
生态主义最先表现为一种环境主义的思潮。
伴随着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主义逐渐发展为一种激进环境主义,经历了动物解放/权利论、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诸种典型理论形态并以深层生态学为其极端理论形态。
生态主义的最新发展是形成了生态女权主义和生态后现代主义的特殊理论形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ecological feminism)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既是女权主义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生态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从性别的角度切入生态问题,指出男权统治与人对自然的统治都是根植于以家长制为逻辑的认识之上的,进而进行深入的批判。
[1]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者考虑性别歧视、对自然的控制、种族歧视、物种至上主义(speciesis二)从环境主义到激进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的典型理论形态1.动物福利论1、雷根认为,某些动物,至少哺乳动物,符合成为生命主体的条件,因而具有固有价值,拥有受到道德关心的权利。
最低限度,这意味着我们有“起码的义务”不去伤害它们。
2.生态中心论生态中心论把价值的扩展推到了极限。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万本根蔡方鹿一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危害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便是以人为万物的尺度,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对立,宣扬人是自然的主宰,以人类为中心,强调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
这一思想固然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激励人类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椎动了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西方文化强调主客二分,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所产生的认识误区,是把人与自然摆到了对立的位置,过分放纵主体的创造能力,不顾客观自然规律去发挥主体的能动性,造成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甚至到了危害人类自身生存的地步。
自工业大革命以来,一方面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日益遭到破坏。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萌发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
六十年代末以降,环境保护运动勃兴,表明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担忧。
当前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尖锐化、全球化,即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使整个人类陷入了严重困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已极度消耗匾乏,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等等的日益严重缺乏,己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加上世界人口的激增,进一步加深了人的需要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严重,大规模污染事故包括核污染事故,以及战争造成的污染不断发生,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工业污染带来了江、河、湖、海的污染,以及大气受到污染,酸雨面积扩大,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气候恶化,灾害性天气包括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出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并使一些生物灭绝。
生态环境的危机在中国也不例外,不仅工业污染给环境造成了破坏,危及国民健康,降低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而且由于大规模毁林开荒、围湖造田,造成大量水上流失,抵御洪水的能力下降,以致长江洪水肆虐,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生态主义整体观生态主义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生态主义整体观是指将生态主义理念应用于整个社会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主义整体观中,经济发展不再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将生态环境纳入考虑范围,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有机结合。
在政治领域,生态主义整体观要求建立民主、公正、透明的政治机制,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参与,形成共治的格局。
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文化领域,生态主义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的文化观念。
这需要教育系统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推广绿色文化和可持续生活方式,提倡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生态主义整体观还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国际社会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主义整体观的提出和实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观念,更是一种行动指南。
只有通过生态主义整体观的引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长期繁荣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生态主义整体观,从自身做起,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建美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幸福生活。
浅析中国本土化的生态景观设计姓名:周鸽学号2011110117 指导老师:张力摘要:本文就中国本土化生态主义景观的形成背景和本土化景观的特点做以总结和概括,通过景观设计与地域的环境、本地域的艺术、本民族精神的相融合这几个方面总结,提出一些本土化的生态主义景观中的应注意一些细节化设计。
以此来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本土化生态景观设计。
关键词:生态主义;本土化;景观设计Abstrac 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formation backgroung and to sum up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 through landscape design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regional art,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integration to put forward some design details to which the localiz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of th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Key words: ecology; localization; landscape design一、引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景观和景观设计,它们都表现为不同的视觉特点和文化内涵,反映出的是不同时代景观设计的思想变迁。
所谓的本土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并带有历史传承性,能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而所谓生态景观设计,是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②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景观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其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目的是①王思元、牛萌,本土文化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北京园林/第25卷,总第88期/2009(2)②肖笃宁、李秀珍等,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10—06第二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本土化的生态景观设计形成的背景1、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对其影响中国乡土园林分布的范围广,数量多,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它虽然大都由士族阶级或者富商所为,但仍然具有浓郁的地方性和乡土气息;同时乡土园林在设计思想、布局原则、造景手法等方面不仅具有中国古典园林共有的特点,而且在很多方面独具特色,造园的目的往往带有生活化和实用性的考虑,既体现精神需求,更注重生活生产的需要。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是生态景观的典范,因此对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园林历史表格如下:表1-1-1: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引自《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时代阶段成就周朝-汉朝萌芽期以皇家苑囿为主,规模很大,但是属于圈地的性质。
秦、汉时尽管也出现过人工开池、堆山活动,但是园林的主旨、意趣还是很淡漠。
魏、晋、南北朝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把园林主要当作观赏艺术来对待。
除皇家苑囿外,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隋、唐、五代成熟期园林作品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而且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文人直接参与到园林活动之中,从而把园林艺术与诗、画联系起来,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宋朝首次达到高潮期园林活动热情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文学、诗歌,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的认识不断深化,当时出现了很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元朝停滞期园林活动不多,理论和实践均无太大的建树。
明、清再次达到高潮期园林活动在数量、规模和类型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园林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文人、画家积极参与园林活动。
出现了专业的工匠师傅,而且也出现了一些园林的理论著作。
2、西方生态主义景观对其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城市工业化的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人们正在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污染担忧时,景观生态设计产生了。
生态主义产生之前一批设计大师和团队如奥姆斯特得、斯特格尔学派、菲利普·路易斯(Philip Lewis )、哈普林等从曾也是从生态科学的角度进行一定的研究。
但是最具影响力的是1969年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咯(Lan Lennox McHarg,1920——2001年)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在该著作中,其核心是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与自然资源性能,对其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以确定土地利用方式与发展规划,从而使自然的开发利用与人类活动、场地特征、自然过程协调一致。
他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生态系统可以承受人类活动带来的压力,但该承受力是有限度的。
人类应与大自然结合,而不是与大自然为敌;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甚至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危。
③他由土地本身的特性出发,而不是单纯的以人的便利为出发点,将景观设计扩展到了生态系统的领域,并将整个景观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其“因子叠加”的方法和生态规划理论将景观设计引向了一个更加科学的层次④。
总之,从文化层面来讲,在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牺牲人的个性为代价;在西方,自然是满足人的优越感的牺牲品,因此东方是自然主义艺术的宝库,而西方则是人文主义的艺术殿堂。
两者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使之产生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生态主义景观。
三、中国本土化生态主义景观的特点1、景观设计与地域的环境的相融合景观设计首先要尊重地方性,这地方性是因为环境形态与当地不同的气候、环境、地理特征并综合了当地人们在此地世代生活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形成的。
景观设计与地域环境相融合,是设计的基础,这样才能做到只属于本地的设计,而不是一种适用于各种地区的设计模版。
中国地理差异明显,就北京同苏杭相比,其气候、背景以及形成的颜色风格大相径庭,北京干燥多风,色调偏灰,京城味道为其色彩的绚丽提供了背景;江南风光秀丽,肖家比喻,色彩也偏素雅等等。
在进行设计时,要从场地环境入手,对场地有充足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③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黄经纬,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10.④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创新。
(1)、对环境的补偿与适应对区域的生态因素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
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为人干扰因素,保护着基地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基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江洋畈生态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江洋畈生态公园(如图1、2、)的前身是西湖淤泥浚的堆积的场所,在整治的过程中,设计师几乎没有拔掉一株原生态植物,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植被。
在斯菊等,与西湖淤泥自然生长出来的植物浑然一体。
这样设计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的适应同时也使景观更好的发展起来。
江洋畈生态公园,拥有湿生林、浅水沼泽、湖泊池塘等多层次的湿地景观,为鸟类、鱼类、水禽、两栖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舒适的栖息环境,同时也为公园增加了一份生机。
另外,公园里的房屋、道路建设,都是以生态为前提,路面大部分采用砂石路,园内基础设施的承重材料都为可回收材料。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是对环境的补偿,设计成为辅助,提供了更加适宜生态发展的环境。
另外,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更加体现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
(2)、对地域文化的保护。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以此来补偿人类对自然所犯的“罪恶”。
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这些设计师的愿望,现在,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通过自然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上海徐家汇公园中徐家汇公园位于上海城市副中心徐家汇范围内。
其中大中华橡胶,中国唱片厂和周边居民旧住宅区地块为公园的旧址。
在公园的设计中,通过置换大型污染企业,兴建大型公共绿地,改善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耸立在原大中华橡胶厂的那根烟囱(图3)非但没有拆除反而增高了11米,用光导纤维发出的光亮寓意烟囱顶端冒出的白烟,这样既尊重了原有场地的历史又具有现代公园的独特之处。
同时,在贯穿公园的湖上,架设了象征徐浦、卢浦、南浦、杨浦大桥的4座桥(图4),在桥的中央又设计了上海老城厢等。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山岐江公园—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原是粤中造船厂所在地。
设计师在公园的设计上,利用老厂的门式析、铁轨、龙门吊等等组成新的景点利用芦苇、水草等野生的植物构筑新的风光.利用一些旧机器作为重温历史文化的硬质雕塑等等。
这些都是对地域文化及原有场地的保护,让人们在公园中感受到历史的存在。
2、景观设计与本民族精神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
而“仁”的人道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要。
(1)、景观中主客体的统一景观中的人和景观外的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景观的表达,后者是景观的印象。
实际上景观与人是一体的,景观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我们对我外部世界最直接的最具体的感触。
它也是通过人们在特定场合下体验所定义的。
如果我们与所在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互动,那么我们对场所的认同度就比较高,也就使自己对该场所产生较为强烈归属感。
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该地方的自然过程和格局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更是个体人的秩序和与其周围环境秩序协调融合的结果。
这是景观成为人的一部分,人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⑤如秦皇岛汤和公园的设计的最具没有一丝的造作,运用本土的植物和一些本地廉价的材料进行设计,使走进来的人就能马上融入到环境中,人们去享受这个环境。
红色的飘带贯穿其中,与木栈道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而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而成为一条指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