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解放战争各重大战役及时间解放战争历次重要战役(按时间排序)(1)上党战役 1945年9月至10月,我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均区部队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古属上党郡),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城打援战役。
(2)邯郸战役 1945年10月至11月,我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均区部队在河北省邯郸以南地区对国民党军的反击战役,亦称平汉战役。
(3)中原突围 1946年6月至8月,我人民解放军中原均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
(4)苏中战役 1946年7月至8月,我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在江苏省中部地区,对进攻之国民党军进行的一系列作战。
(5)定陶战役 1946年9月2日—8日,我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对进攻山东省定陶、曹县等地的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6)新开岭战役1946年10月至11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安东省(今辽宁省、吉林省各一部)宽甸以西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围歼战。
(7)四平战役(四平保卫战) 1946年4月至5月,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北省(今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
(8)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我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为保卫南满根据地,在安东省(今吉林省南部、辽宁省东部地区)临江、通化地区和松花江以南长春、吉林以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防御和进攻相结合的作战。
(9)宿北战役1946年12月,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江苏省宿迁以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
(10)鲁南战役1947年1月,我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山东省南部地区对国民党军发动的进攻战役。
(11)莱芜战役 1947年2月,我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临沂以南至莱芜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12)豫北攻势1947年3月至5月,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在河南省北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反攻作战。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三大战役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2解放战争从多少年到多少年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指导:战略
大决战
1、三大战役(P93-96):
(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
(2)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3)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4)三大战役的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P96):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初二上册历史四单元知识点指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新学期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讲解。
解放战争重要战役时间表(1945-1950)解放战争重要战役(1945-1951)一、局部冲突1945年1.上党战役(9-10):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山西长治。
意义: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共两党发生的首次军事冲突,是1945年国共冲突的一部分,成为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序曲。
该战役由中共发动,且发生于重庆谈判期间,以作为配合谈判的重要军事动作。
这次战役歼灭了阎锡山所属的11个师的部队,使得阎锡山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未能对中共发动攻势,并且不得不借助中央军守卫山西。
2.邯郸战役(10-11):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邯郸。
意义:此战,除新8军等部起义外,解放军共毙伤国民党军3000余人,俘马法五以下1.7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物资,自己伤亡4000余人。
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很大震动,对阻止和迟滞国民党军沿平汉路北进,掩护其他解放区部队向东北进军和展开,争取国内和平的斗争均有重大作用。
1946年1.四平保卫战(4-5):东北民主联军(林彪,彭真);辽宁、吉林、内蒙。
意义:四平保卫战持续月余,民主联军以损失8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
此战是党中央从全国的战略出发,为配合谈判斗争而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
在这次作战中,解放军推迟了敌人的北进计划,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全面战争(一)战略防御2.中原突围(6-8):中原野战军(李先念,王震);鄂豫皖边区。
意义:中原军区部队在突围中,以无比的毅力,多次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主力,创建了两块游击根据地,并留置小部分兵力坚持鄂东和鄂中地区的游击斗争。
同时钳制了国民党军的大量兵力,从战略上配合了其他地区解放军的作战。
3.苏中战役(7-8):华中野战军(粟裕,谭震林);苏州中部。
意义:苏中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线作战的著名战例(七战七捷),同时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也是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的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十大经典之战按战役发起时间排序(一)苏中战役(指挥员:粟裕)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集中兵力进犯苏中解放区。
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采取依托苏中解放区内线歼敌的作战方针,以5.5万人民解放军对抗12 万国民党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军5万3千余人,缴获各种炮160门,取得了苏中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树立起依托内线作战的模式,堪称战史上的用兵奇略。
中央军委称此役是“伟大胜利”,并“希望各区仿照办理”。
(二)孟良崮战役(指挥员:粟裕)在全面进攻山东解放区的计划遭到失败以后,国民党军又向山东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
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以20万人民解放军对抗45万国民党军的进犯,先以诱敌深入的方法寻得战机,再以“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和胆识,集中优势兵力割歼敌进攻主力,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歼灭国民党军3万8千余人,缴获各种炮267门,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在敌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战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同时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歼灭蒋介石集团五大主力的先河,初步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鲁西南战役(指挥员:刘伯承)鲁西南地区是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实施战略进攻的要点,遵照中共中央南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作战的指示,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鲁西南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此役,为阻挡刘邓大军南进和确保陇海路安全,国民党先后调集兵力进击南渡黄河的刘邓大军,刘伯承指挥12万人民解放军面对18万国民党军的进围,冷静地审度敌情,紧紧抓住国民党军逐批来援的弱点,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来援之敌,歼灭国民党军6万余人,缴获各种炮872门,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华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作战。
(四)胶东战役(指挥员:许世友)为了达到全面占领山东解放区的企图,国民党组成胶东兵团向华东野战军最重要的后方基地胶东解放区发起进攻。
解放战争的胜利一、三大战役1.概况: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辽沈战役(1)时间:1948年9~11月。
(2)作战部队及指挥员: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
(3)战略战术:关门打狗。
(4)主要战斗地点:战役开始后,东北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切断了敌人向关内逃跑的通道。
(5)结果及意义: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多人,解放东北全境。
这是人民解放军在军事形势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
3.淮海战役(1)时间:开始于1948年11月。
(2)作战部队及指挥员: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3)战略战术:中间突破。
(4)主要战斗地点: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安徽宿县的双堆集和河南永城的陈官庄与敌人激战。
(5)结果及意义: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多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4.平津战役(1)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2)作战部队及指挥员: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3)战略战术:瓮中捉鳖。
(4)重大事件:1949年1月31日,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5)结果及意义: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1.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
2.南京解放(1)时间:1949年4月23日。
(2)意义:宣告了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问题1】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主力展开的大决战。
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探究: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①解放军兵力占优,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内容,具体内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详细定稿版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着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党中央、毛泽东决定从东北战场开始同***军队展开战略决战。
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实施“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与***军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共歼灭敌人万2千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而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此战役称为辽沈战役。
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陈毅、***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精兵,以徐州为中心,与***军队在中原地区展开决战,整个战役共歼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等部55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该战役称为淮海战役。
从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与***军队展开了决战,这次战役共歼灭和改编***陈长捷、傅作义等部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和天津,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这一战役被称为平津战役。
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人民)。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辉煌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有三大战役被公认为特别重要,它们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本文将对这三大战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重要的战役,也被称为东北战役,它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期间,在辽宁省的沈阳、本溪、锦州等地进行。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剿灭国民党军在辽东半岛的主力,为解放东北打下基础。
辽沈战役的战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主动布防,以牵制和迫使敌人暴露自己的路线和意图。
第二阶段是反击阶段,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击败国民党军,解放了大部分沈阳。
第三阶段是追击阶段,解放军主力向南追击,逐渐控制了辽宁省。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战局,打破了国民党军队长期优势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
其次,此战役不仅解放了辽宁省,也为之后的解放工作开辟了道路,为接下来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被公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地点跨越了江苏、安徽和山东三个省份。
这场战役的目标是打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力量,解放长江以北的中心城市。
淮海战役分为攻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攻击阶段,解放军采取先从北线突破国民党军防线,然后在南线实施包围的战术。
第二阶段是防守阶段,国民党军队从北线撤退,解放军针对南线进行清剿,最终解放了苏北和苏中。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突破。
首先,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力量在这场战役中被彻底摧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主要城市。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接下来的解放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
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战役,它于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地点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和山东两省。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
决战,包括辽沈、淮河、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变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
计共154万余人。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被
消灭殆尽,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
利的巩固基础。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四十七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淮河战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五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等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二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等
三大战役的意义: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
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示意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人口有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歼敌数量:歼灭敌东北“剿总”总部、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及非正规军等共计万余人。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
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
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
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