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法制史之历代刑事立法原则及罪名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古代的刑事立法(一)在《中国法制史》中刑法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比较重要。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制定的刑法典的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丰富。
通过学习传统的刑法,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
通过学习法律制度,了解历史上的法律发展状况,进而认识当时的社会情况。
然后分析总结,为现在的法治建设寻找出路。
(一)定罪量刑的原则1.西周(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耄指八十,九十岁的老人;悼指七岁少年。
总起来讲,是说80、90岁的老人和7岁以下的孩子,其行为虽构成犯罪,法律不再追究责任。
这表明西周统治者重视犯罪主体的意识能力,并据此慎重考虑用刑问题。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眚”系指过失,“非眚”,则指故意;其中的“非终”系指偶犯,“惟终”系指惯犯。
总起来讲,西周注意区分犯罪主体主观形态,人有小罪,但属故意和惯犯,则不能不处以死刑。
相反,人有大罪,但属过失或遭际不可抗御的自然灾害而偶然发生的,则可不杀。
(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凡断狱,审判官吏首先要考虑,犯罪者的罪行严重的程度,谨慎测度罪人的动机,以此区别量刑的轻重。
这表明西周刑罚适用原则有了新的进步,即不但考虑犯罪者的主观动机的善恶,同时也兼顾犯罪对社会危害的轻重,综合起来使用刑罚手段的立法意图。
(4)罪疑从赦指在施刑之时,如罪犯所犯罪行有疑问时,量刑又在可轻可重之间,则要施以轻刑。
同时,上文和“赦从重”,是指罪犯所犯罪行已由故意入重罪,需要大赦时,则可以从重罪之上而赦之。
这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有利于被原告原则的最早萌发,它对后世的慎刑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刑罚世轻世重”即所谓:“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刑罚适用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依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
其适用须有节度,不能一味使用重刑手段。
西周统治者把刑罚适用与稳定社会结合考虑,灵活处理各种不同犯罪,是当时刑罚适用原则的重要发展,在中国刑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法制史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法律制度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数千年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学科。
一、早期法制史(夏、商、西周)不公开的习惯法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朝,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
特点: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不公开、不成文的。
立法:夏代的《禹刑》: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
主要刑法为死刑。
商代的《汤刑》:最重的是不孝罪。
刑事立法: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司法制度:夏“恭行天罚”、商“神兽断狱”。
西周法律制度:立法概况:“以德配天”:认为“天”或上帝不死哪一个族独有的神,二十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属于谁,就要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
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也使统治者感到仅靠神权已补足语维系其统治,还必须兼顾人事,重视民心的相背。
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治国方略运用于法制方面,就是要求“明德慎罚”。
即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法更要慎重。
周公《九刑》、吕侯《吕刑》、周公制礼(以维系宗法等级)。
西周的法律主要形式:礼、法两种,此外患有誓、诰、命等王德命令。
礼:《周礼》,西周发得基本形式之一,涉及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法典制度和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礼节、仪式等。
刑: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
《九刑》、《吕刑》。
礼与刑的关系:目的一致,都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区别:礼的作用是行为的禁止,而刑泽是惩治犯罪的必要手段。
刑事立法:西周的刑罚体系即《吕刑》的五刑、五罚、五过。
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定罪量刑有疑问,就罚出铜赎罪。
为五罚;五过。
当然还有鞭刑(官员)、罚丝(贵族)、流放。
主要原则:“明德慎罚”、“礼治”。
主要罪名:不孝不友罪(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兄长)寇攘奸宄罪(盗窃)杀人越获罪(杀人并抢夺财物)群饮罪()贼藏盗奸罪(毁弃礼仪、窝藏贼者、偷窃一般财物、盗人宝物)。
《九刑》罪名诽谤罪(议论天子)不从王命罪违背誓言罪民事立法:契约:三种。
(一)夏、商的主要罪名1.夏时有“昏、墨、贼、杀”的规定,“昏”是自己做了坏事而又掠他人之美名;“墨”是贪得无厌,败坏官位;“贼”是肆无忌惮地杀人。
2.商朝的罪名已明显多于夏朝,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于政治性犯罪的惩罚。
镇压“乱政”罪和“疑众”罪,后世历代王朝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形式上以此来诛杀异已,这也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西周的主要罪名西周的罪名比商朝更为发达,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性犯罪,如违抗王命罪;二是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等方面的犯罪,如冠攘奸宄(聚众抢劫)罪;三是渎职方面的犯罪,如司法官的“五过”。
所谓“五过”,其具体内容是(1)“惟官”,指畏权势而枉法;(2)“惟反”指报私怨而枉法;(3)“惟内”,是指为亲属裙带而徇私;(4)“惟货”指贪赃受贿而枉法;(5)“惟来”,指受私人请托而枉法。
二、刑罚(一)“五刑”其历史发展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两大分阶段。
所谓奴隶制五刑,是指中国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刖、宫、大辟等五种常用刑。
墨刑,又称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
非刑,也作刖刑,指砍去受刑人的手或足的重刑。
宫刑,是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大辟,是死刑的总称。
(二)其他刑罚1.圜土之制。
近似于后世的徒刑,2.嘉石之制。
近似于后世的拘役,3.赎刑。
赎刑是一种刑罚执行的变通办法,即允许受刑人拿出一定的金钱或物品折抵刑罚。
三、刑罚适用原则(一)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则(二)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三)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四)宽严适中原则四、礼刑关系(一)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
(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律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源于《礼记·曲礼》,始于西周。
庶人以忙于生产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各种礼仪行事。
古代部分 ⽴法 ⼀、西周的⽴法 西周的⽴法活动主要是“制礼做乐”,其指导思想是“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这⾥的德包括三个⽅⾯德内容:敬天、敬祖、保民。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为:实施德教,⽤刑宽缓。
汉代的“德主刑辅,礼刑并⽤”就是从这⾥演化⽽来。
礼的内容表现在两个⽅⾯:⼀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是礼仪形式:“五礼”。
礼与刑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句话:a、出礼⼊刑;b、刑不上⼤夫,礼不下庶⼈。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 春秋时期的⽴法主要注意成⽂法的公布:铸刑书(中国历第⼀次公布成⽂法的活动)、⽵刑、铸刑⿍(中国法制第⼆次公布成⽂法的活动)。
战国时期主要掌握《法经》:a、作者是魏国的李悝b、是中国历第⼀部⽐较系统的封建成⽂法典。
c、共有六篇:盗、贼、、捕、杂、具。
战国时期还应该注意的是“商鞅变法”:a、改法为律,扩充法律b、运⽤法律的⼿段推⾏“富国强兵”的措施。
c、运⽤法律的⼿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d、全⾯贯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亲罪重刑、不赦不宥、⿎励告、实⾏连坐。
三、秦汉:主要掌握汉代法律的儒家化:上请;恤刑;亲亲得相⾸匿。
(汉律儒家化在司法⽅⾯的表现是春秋决狱。
)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法典结构演变定型时期,主要注意以下⼏部法典: 1、《魏律》,魏明帝时候制定,共有18篇。
这部律典有三个⽅⾯应该引起注意:a、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
b、“⼋议”⼊律。
c、进⼀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
2、《晋律》⼜称《泰始律》,20篇602条。
在刑名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刑宽禁简是这部法典的特⾊。
张斐和杜预对之进⾏了注释,注释后的律典称“张杜律”。
3、《北魏律》,20篇,其特⾊是采诸家之长,取精⽤宏。
4、《北齐律》,12篇,将刑名与法例合为名例律,其余11篇为: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五、唐代的⽴法1、《武德律》,唐代⾸部法典,12篇500条。
名词解释:1、刑事原则:1.体老恤友2.罪疑从赦3.区分故意与过失,罪犯与偶犯4. 上下比罪5.贵族特权2、商秧具体措施:1.族刑连坐2.行刑重轻 3.不赦不宥4.刑用与轻过5.奖励告奸3、债务契约:西周时期称为“责”严格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关系须有正式的债务契约。
4、婚姻制度:根据宗法制度,婚姻的目的在于延续宗法血脉,为明确嫡出庶出,西周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
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5、服制定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6、官吏职务犯罪:(1)官吏在任不能忠于职守,无论是否造成不良后果,均构成犯罪。
(2)官吏是否清廉,处理行政事务及审案断狱是否依照法律规定,事关行政机构在社会中的形象,并直接影响政权的统治效果。
(3)各级监临官不得在所管辖之内从事普通的受赠、借贷及婚姻等行为,主动索取或强要财物的,加重处罚。
7、破坏家庭秩序罪:(1)唐律规定子孙必须服从祖父母、父母的教令,违者构成“违反教令”罪,(2)子孙对于年老的祖父母、父母,在生活上必须尽心供奉,否则构成供养有阙罪(3)子孙为官,必须为父、祖讳,不得在其名称与父、祖的姓名相同的官府、职务上任职,否则构成冒荣居官罪(4)若为贪官位而离家任职,则构成委亲之官罪。
8、三不去:1.经持舅姑之丧2.要时贱后贵3.有所受无所归9、换推制:凡是主审官与当事人之间具有一定的利害关系,均属换推使用。
1.亲属关系 2.师生3.曾为本部都督制史县令者4.此前有仇嫌关系10、宋商事立法:1.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商品流通。
2.保护商人合法权益,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3.严格市场管理,保护产品质量。
11、依服制定罪:亲属间的犯罪,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
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近则定罪愈轻,反之加重。
12、象以典刑:让被惩罚者穿上有特殊标志的衣服或在身体上增加特殊的标记,使其区别于常人让被惩罚者感到羞耻和惭愧。
法硕联考法制史辅导资料:历代罪名一、罪名(一)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方面的罪名1.秦代的主要罪名有“妖言诽谤”罪,犯此罪者处死刑,严重的诛灭三族;“谋反”罪,李斯被赵高陷害,以“谋反”罪被处以“具五刑”且夷灭三族。
1.汉代的主要罪名有矫制矫诏罪、废格诏令罪、大不敬罪、阑入与失阑罪、祝诅巫蛊罪等。
(二)危害专制集权与封建政权方面的罪名1.秦代的主要罪名有(1)“不道”罪,指操纵国家政务大权,发动政变及其他一些倒行逆施的行为。
(2)“以古非今”罪,指借用前代实事讽喻非议当朝统治的行为,“以古非今者,族”。
(3)“妄言与非所宜言”罪,指煽动反动对或推翻秦朝统治的行为,“秦法,不可妄言,妄言者无类”。
“无类”者即灭绝族类也。
等等。
1.汉代的主要罪名有(1)“左官”罪,指凡官吏违犯法令私自到诸侯国任命者,构成“左官”罪,以《左官律》给予刑事处罚。
(2)“阿党附益”罪,指诸侯官吏与诸侯王结成一党,构成“阿党”罪,官吏与诸侯王交好,图谋不轨者,构成“附益”罪,凡犯阿党附益行为者,根据《阿党附益法》给予严厉的刑事处分。
(3)“出界”罪,指诸侯王擅自越出封国疆界者,构成“出界”罪,按照《出界律》或耐为司寇,或被诛杀。
(4)“酎金”罪,指诸侯王在参与祭祀宗庙时,所贡醇酒和黄金以次充好,不够成色者,构成“酎金”罪,按《酎金律》给予削地免除封国的处罚。
(三)官吏渎职方面的罪名1.秦代的主要罪名有:(1)“犯令”罪,《法律答问》解释为“令曰勿为而为之,是犯令”;(2)“废令”罪,《法律答问》解释为“令曰为之弗为,是为废令”;(3)“不直”罪,即“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4)“纵囚”罪,指:“当论而端弗论,及易其狱,端令不至,论出之,是谓纵囚”;(5)“失刑”罪,指由于过失而造成选用法律的错误。
1.汉代的主要罪名有(1)“沈命”罪,指治安官吏凡“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构成“沈命”罪,依〈沈命法〉二千石以下官吏皆处刑。
一、夏朝法制(一)指导思想:“天罚神判”的思想;受命于天,行天之罚(二)刑法(三)军事法《尚书·甘誓》是中国的第一部军事法。
(四)司法官与监狱司法官:大理监狱:夏台(五)夏朝法律特点1.神权法的因素比较突出2.部门法数量较少2.法律内容比较简单 4.司法制度的内容十分匮乏二、商朝法制(一)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二)主要罪名1.矫诬天命罪2.颠越不恭罪3.不有功于民罪3.弃灰于公道罪5.不孝罪(四)军事法《尚书·汤誓》(五)民法1.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2.土地所有权制度归商王所有。
3.一夫一妻是商朝的基本婚姻形式。
4.从兄终弟及转向父死子继。
(六)司法制度1.司法官(1)中央设司寇。
(2)京城周边地区设有“士”与“蒙士”。
(3)其他地方,司法官为“正”与“史”。
2.关于神判天罚3.监狱商朝的监狱为圜yuán 土,羑[yǒu]里(六)商朝法律特点1.神权法的成分更多2.部门法的数量有所增加2.法律内容开始复杂化4.司法制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三、西周法制(一)指导思想: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二)家国一体与宗法原则(三)《九刑》与《吕刑》(四)周礼与礼刑关系核心是“孝”,“尊尊”是政治关系的等级,核心是“忠”。
2.礼刑关系的区别(1)二者的作用不同,礼是用于预防犯罪的积极的手段,而刑是惩治犯罪的消极手段。
(2)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
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五)西周的刑事法律制度1.主要罪名(1)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2)妨碍社会秩序的犯罪(3)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4)危害财产安全的犯罪(5)破坏家庭伦理的犯罪2.刑罚(1)五刑即墨刑、膑刑(肉刑:剔去罪犯的膝盖骨)、宫刑、大辟(九刑加上流(流放),赎,鞭(用荆条抽)、杖)(1)“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提出(2)刑罚试用原则的变革①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②不罚无辜,不杀无辜③罪疑从轻,众疑赦之。
④父子兄弟,罪止其身。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中国古代重要的刑罚和罪名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中国古代重要的刑罚和罪名。
司法考试各个科目跨度比较大,涉及内容繁多,法律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讲义,希望大家在备考的时候多加研究,多做练习。
本文重点讲述中国古代重要的刑罚和罪名。
精彩链接: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中国古代重要的司法原则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中国古代重要法典的演变及其特色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中国古代重要的民事立法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法律思想
【真题提示】
1、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
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
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
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
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 法律 敎育 网
A
B C
D
答案:A
2、关于唐律中五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B
C
D
答案:C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法制史知识框架》请配合教材阅读西周1.周公制礼:西周初年,在周公姬旦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来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吸收夏、商礼中的有用部分,制定了一套完备而严谨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
五礼:吉、凶、军、宾、嘉礼的实质即是“别”。
实现方式:“亲亲”,“尊尊”。
2.债权:听买卖以质剂,听称责(债)以傅别3.婚姻:一夫一妻(多妾)制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逆家之子不娶,乱家子不娶,世有刑人不娶,世有恶疾不娶,丧妇长子不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婚姻的解除:丈夫的解除权:“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
解除权的阴却?:“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宝贵,不去。
4.继承王位与爵位的世袭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财产继承:嫡长子继承,诸子由嫡长子分给;妇女没有继承权。
宗祧继承:宗祧就是宗庙和祧庙,嫡长子继承。
5.吕国的诸侯兼周王朝司寇吕侯作刑书:《吕刑》6.刑罚原则: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7.主要罪名:昏: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肆无忌惮地杀人。
三者皆为死罪。
不孝:不孝顺父母,不敬祖。
后发展为不孝不友,即不尊敬父母,不尊敬兄长。
三风十愆:巫风(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淫风(殉于货色、恒于游牧)、乱风(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
8.五刑(主要刑罚):墨、劓、刞、宫、大辟9.礼与刑的关系联系:评价标准相同:礼之所区,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两者相互依存。
区别:作用不同:礼以劝善,刑以惩恶;礼者禁于未然之前,刑者禁于已然之后。
适用对象各有侧重:礼主要是调整贵族内部的关系准则;刑则主要针对平民、奴隶和异族而设。
10.司法机关:西周的司法机关分为中央、乡遂、诸侯国大司寇是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职责是佐王刑帮国,诸四方。
11.五声听狱讼: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12.司法官责任: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一张表记清中国法制史之历朝刑事立法中国历朝刑事立法及相关内容之变迁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西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政治性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破坏社会秩序罪(破坏社会监管秩序罪)、渎职罪(无过)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则。
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区分故意过失、惯犯与偶犯。
三宥:一曰过失、二曰弗知、三曰遗忘罪疑从轻、疑从赦。
从轻处断或赦免宽严适中。
讼、狱之说五听:辞、色、气、耳、目。
秦朝死、肉、徒、笞、赀(罚钱)、赎、耻辱汉朝缇萦上书,废除肉刑上请原则。
亲亲得相首匿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方面的罪名危害专制集权与封建政权、渎职春秋决狱、秋冬行刑(天人感应)曹魏“八议”入律: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贵族犯罪,享受八议减免)晋朝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越重;反之相反北魏官当入罪,封建特权法进一步发展北齐重罪十条隋封建五刑:笞(鞭)、杖、徒(劳役、流、死唐改十条为“十恶”,“十恶不赦”之由来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谋不道、谋大不敬、谋不孝、谋不睦、谋不义、谋内乱“六赃”罪。
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强盗、窃盗和坐赃。
保辜制度。
法定期限内积极救助被害人。
区分公罪与私罪,私罪从重。
共同犯罪与合并犯罪(区分首从犯,重罪吸收轻罪)自首与类推。
自首例外:伤害、强奸、损坏官文书、官印。
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
老幼废疾者减刑。
累犯加重。
特权原则。
八议、请、减、当化外人处罚。
最早涉外内容诉讼:禁止越级。
直诉之限制:限制卑幼子孙告尊长亲属。
回避制度。
死刑复奏。
法官责任制度。
宋折杖法。
重刑均可折杖。
刺配刑。
一人之身,一事犯受三刑。
凌迟刑法定。
《庆元条事法类》《重法地法》,又名《盗贼重法》。
鞫谳分司制。
即事实审和法律审分开。
翻异别推制。
纠正刑讯逼供错、假、冤案。
务限法。
定时受理案件,保证农业发展。
元民族特点强烈,同罪异罚。
明奸党罪。
充军刑。
充军并非本罪。
中国法制史一、夏朝:1.罪名:昏—强盗、墨—贪污、贼—杀人2.刑罚:五刑—墨、劓、膑、宫、大辟3.司法官:大理监狱:夏台4.特点:神权法突出、部门法少、司法制度简单二、商朝:1.罪名:矫诬天命罪、颠越不恭罪、不有功于民、弃灰于公道、不孝2.刑罚:五刑+株连3.部门法: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4.司法机关:中央—商王+司寇地方—蒙士、正、史监狱:圜土、羑里5.特点:神权法达到顶峰、部门法数量增加、司法制度复杂化三、西周:1.立法原则:家国一体与宗法原则2.法律:《九刑》、《吕刑》---五刑、五罚、五过3.周礼:吉、凶、宾、嘉、军4.罪名: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秩序、危害人身安全、危害财产安全5.特点:○1刑法--明德慎罚—道德教化+谨慎用刑○2民法—财产与政治地位相联系、民事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宗子、周天子才有对土地的处分权、民事纠纷一般采取调解手段6.用刑原则的变革:区分犯罪主观方面、不罚无罪-不杀无辜、罪疑从轻-众疑赦之、父子兄弟罪止其身、用刑适中-罚当其罪7.民法:土地所有权—周王,债法—质剂、傅别,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8.婚姻法:○1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要有庄重的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3七出: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窃盗、妒忌、恶疾○4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丧、前贫贱后富贵9.司法制度:○1中央司法机关:司寇,下设大小司寇,大司寇主管刑事政策,小司寇主管审理案件。
○2地方有自己的司法,周王不干涉。
○3特点:司法职能的泛化、中央与地方司法两套重叠机构的设置10.诉讼制度:○1民事为讼,刑事为狱。
○2民事必须双方到场、刑事需提供诉状或答辩状。
○3告诉方:民事缴纳束矢(一百支箭)刑事缴纳钧金(三十斤铜)○4禁止卑告尊11.审判制度:○1盟誓:双方对神赌咒发誓。
○2五听:辞、色、气、耳、目。
○3三刺:征求意见—讯群臣、讯群吏、讯万民。
○4五过之疵:惟官、惟货、惟内、惟反、惟来春秋战国一、春秋法律变革:1.楚文王制定仆区之法:惩治隐匿逃亡人员和窝藏盗窃物品的行为2.楚庄王制定茆门之法:规定宫廷警卫方面3.晋文公制定被庐之法:用以选贤任官,建立官僚制度二、春秋立法原则:1.世俗化原则:以世俗法为主导、排斥神权法2.公开化原则:春秋时期开始公布成文法,使法律内容广为人知3.重刑化原则:诸侯国采用法家重刑主义思想,主张轻罪重罚,并且株连三、春秋法律制度:1.公布成文法的活动:○1郑国子产铸刑鼎,邓析造竹刑。
朝代刑事立法刑法适用原则主要罪名刑罚制度备注夏商1、罪及本人,刑不株连2、疑罪从轻3、不杀无辜的恤刑4、过失从轻1、不孝罪2、不从王命罪3、不事农业罪4、弃灰于公道罪1、奴隶制五刑:墨(黥)、劓、剕(髌)、宫、大辟2、法外酷刑:炮烙、剖心等西周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1、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
(眚、非眚、非终、惟终)2、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3、宽严适中。
4、因地、因时、制宜。
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安全犯罪:寇攘奸宄罪3、渎职犯罪:五过(惟官、惟反、惟货、惟内、惟来)上下比罪。
春秋战国秦1、刑事责任能力区分(身高为界)2、区分故意和过失(端、补端、告不审)3、盗窃按赃值定罪4、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5、累犯和教唆犯罪加重6、自首减轻处罚7、诬告连坐8、连坐原则1、死刑(戮、腰斩、车裂、枭首、弃市、夷三族、具五刑)2、肉刑(墨、劓、剕、宫)3、作刑(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can、隶臣妾、司寇)4、财产刑(赀刑)5、赎刑6、耻辱刑(多作为徒刑附加刑使用,髡、耐)汉1、上请原则1、侵犯皇帝人身、权利及尊严:矫制1、危害中央集权制犯罪:阿党附2、亲亲得相首匿矫诏罪、大不敬罪、阑入与失阑罪、祝诅巫盅罪2、危害专制集权与封建政权:左官、阿党附益、出界、酎金3、官吏渎职:沈命、见知故纵4、侵犯生命与财产安全:杀伤罪、盗窃罪益罪、左官罪、非正、出界、僭越、漏泄省中语、酎金2、危害君主专制罪:欺谩、诋欺、诬罔,废格诏书,怨望诽谤政治、左道3、危害皇帝尊严和安全罪:不敬大不敬罪、阑入与失阑罪4、危害政权犯罪:沈命、见知故纵、群饮酒、通行饮食三国两晋南北朝1、准五服以制罪2、官当制度3、八议入律4、重罪十条5、封建五刑的形成1、绞、斩等死刑制度。
2、流刑。
五等,两千五百里第一等,五百里为差,至四千五百里。
同时施鞭刑3、鞭刑与杖刑。
(北魏增)4、废除宫刑。
(北朝西魏废)隋唐1、区分公罪与私罪2、共同犯罪,以造意为首3、合并论罪从重4、自首原则减免刑罚5、类推原则6、老幼废疾减刑7、累犯加重8、贵族官员犯罪减免刑罚特权原则(议、请、减、赎、当)9、同居相隐不为罪10、良贱相犯以身份论处11、化外人有犯12、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1、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2、六赃罪: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强盗、窃盗、坐赃3、六杀(谋、故、斗、误、过失、戏杀)4、保辜制度1、五刑制度(隋确立):死刑(绞斩)、流刑(二千里、两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流三千里外要居三年)、徒刑(五等,徒一年到三年)、杖刑(五等,杖六十到一百)、笞刑(五等,笞十到笞五十)保辜制度宋重法地法1、折杖法2、刺配刑3、凌迟刑(首用于五代,属于法外刑,宋代确立为法定刑)4、元实行民族分治、蒙汉异法1、受理机关不同:蒙古人犯罪有专门机关2、刑罚适用不同:刺字;烧埋银3、刑罚执行不同:蒙古人在监狱中享有特权1、强奸幼女罪(10岁)沿袭唐宋五刑制度,死刑分为凌迟和斩,五刑之外保留了奴隶制时期的刺字、劓刑、黥刑等肉刑和剥皮等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