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酶的特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7
《酶的特性》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的特性。
(2)进行相关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验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2)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的活性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酶的活性的条件”的实验设计。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二课时酶的特性
一、酶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二、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按照通过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结论总结的教学思路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但通过课下了解学生的反应,我从中得到一些反思。
在教学中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酶的专一性时,联系口腔里有唾液淀粉酶,但吃的瘦肉进牙缝里,并没有被分解,解释为什么呢?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讲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联系平时生活中使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服的例子,顺便就能把这个实验的设计轻而易举的解决。
还有课后联系实际问题,对衣物上的油的去除,可以用什么酶?加酶洗衣粉能否洗毛制品和真丝。
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能提高一些。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特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探究,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2.学会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以及分析曲线坐标图得出结论。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高效性、专一性。
2.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的设计。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①酶的作用②活化能的概念③酶的本质,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酶的特性。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通过实践探究,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2.学会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以及分析曲线坐标图得出结论。
三、科学设计,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81-82探究实践之前,回答下列问题(4min)1.酶的高效性是指什么?2.P81探究实践的实验目的、原理(需要借助糖类相关的知识)、具体操作步骤?3.分析P81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怎样选择其中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5.用什么检测或观察因变量?四、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学生展示(二)点拨1.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
①与未加催化剂相比,说明酶具有_________;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
②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③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2.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方案一:酶相同,底物不同方案二:底物相同,酶不同3.(1)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
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
在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中分别加入淀粉酶,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2)实验步骤一取两支试管,编号1、2二三2支试管均加入______________2mL,振荡,试管下半部浸到60℃的热水中,反应5min。
四各加入_____________→振荡→60℃水浴加热2min(或水浴煮沸1min)(3)实验现象(4)实验结论六、课堂小结,构建体系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总结了酶的高效性,还用实验验证了酶的专一性,共学习了两种方案,分别对应的实验现象不同。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二酶的特性课题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探究酶的作用和特性)学习阶段新授课学习目标1.自主设计探究酶的特性、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总结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2.构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模型,以物质变化为主线,阐明细胞生命活动中贯穿的能量变化。
3.综合分析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之间的关系,能用物质和能量观解释葡萄甜度差异的原因。
重点难点酶的作用和特性;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学习过程设计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什么作用?酶具有哪些特性?酶的活性受哪些条件的影响?完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分组实验,得出实验结果。
分析控制变量的方法和对照实验。
完成“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夯实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
(酶的专一性)完成“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实验,形成温度、PH 影响酶活性的观点,构建数学模型。
情境导入酶的作用列举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酶的特性影响因素拓展应用一、课前准备1.271BAY资源创建与上传。
2提前熟悉学程中探究建构的内容。
3.准备好课堂活动用具。
二、情境创设通过创设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和酶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
通过问题创设,引入酶的作用、特性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三、解读学习目标关键词:探究酶的特性、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探究学习学习任务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学习活动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初步构建探究实验的控制学生活动:做好课前准备,开始复习回顾本单元的课整体感知的内容,落实好相关基础核心内容,熟悉本节课的内容及重难点。
生物酶牙膏含有溶菌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多种酶,可以杀灭有害菌,清除淀粉等食物残渣。
情境设问:1.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什么作用?2.酶具有哪些特性?3.酶的活性受哪些条件的影响?学习目标解读注重突出核心内容和活动,分析如何通过活动突破本阶段的重难点,描述核心素养的提升方面。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 教材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Ⅰ(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中的“二酶的特性”一节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不是平铺直叙直接讲述酶的特性,而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的实验现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实例、打比方及设计探究实验得出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特性及酶发挥作用需要较温和的条件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轻松的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策略(1)以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主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自主探究得出实验结论为重点,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探究的快乐。
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在提高实验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享获取的信息和实验成果,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
3、课前准备每小组整套的探究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温和的分组实验材料,器材。
有关实验视频的课件。
二、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以及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自主探究得出实验结论。
2、技能目标:(1)进行有关的试验和探究,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
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
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
(2)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活动,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1)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和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体会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酶的特性主要四点: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5、活性可调节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7、易变性: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2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1课前分析1.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探究与分析”三大内容。
其中“酶具有高效性”的内容,在前一课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学生已自我构建。
有关“酶具有专一性”的内容,隐含着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作用和不同的酶对同一种底物的作用的内容, 对于这一内容,只要引导学生对前一节所学实验就底物和酶进行改变,通过亲自实验及分析,很容易突破。
因此,“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心所在,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素养非常好的内容,对学生学习与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1.2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以下与本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一表达和交流一进一步探究”。
②探究H2O2酶对H2O2分解的实验技能,即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然而,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加上课时限制,因此课堂只要求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思路,然后自主完成实验。
1.3课时分配:1课时。
2教学设计思路新课前先对学生所熟悉的实验进行更改探究,用以在复杂的实验设计与活动之前,给学生一个思考与设计的启示,以便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在“pH、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与探究的过程中,利用预设的一些思考性问题辅助学生建立实验思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予以引导与控制。
同时, 学生实验过程中,述可能会因诸如试剂的用量、量筒与试管的洗涤、滴管的混用等许多原因,导致实验岀现误差,对此,教师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预设,以便在教师巡查学生实验过程中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更止或者当实验结果岀现误差时能迅速合理地找岀原因。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依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
”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概述酶的特性。
2.分析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学生在操场奔跑或者踢球的图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酶具有高效性。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教师:设想一下,假如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很低会怎样?你在踢球或奔跑时,肌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如果有关的酶催化效率很低,供能的化学反应只能慢悠悠地进行,你还能跑那么快吗?教师:这就涉及到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之一—酶具有高效性。
2.新课讲授一、酶具有高效性教师:展示过氧化氢酶与铁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催化的相关实验,讲解酶具有高效性。
教师:通过展示曲线图,讲解酶具有催化剂的特点:①反应前后性质、数量不变;②能改变反应速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③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不改变平衡点(即产物的量不变)教师:讲解酶具有高效性的意义是保证了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保证了细胞内能量供应稳定。
二、酶具有专一性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并进行讲解。
教师:展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的实验视频。
(若有条件带领学生做实验)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结果讲解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的化学反应。
三、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教师:引导学学生阅读课本关于“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相关内容。
引导着学生从提供的实验材料中进行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变量的控制以及对照组的设置。
教师:分别展示探究温度、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
教师:由于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温度、pH等条件不适宜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酶的贮藏、运输和使用过程都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pH。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的细胞的代谢如: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酶的催化特性的特点,教材中首先安排了有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切身体会到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酶催化需要温和的条件的特点。
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通过数字化生物实验的操作,使学生能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科学探究方面得到一定的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酶的生物活性及其特性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培养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条件2.教学难点:(1)酶的特性实验设计与实施(2)数字化实验的熟练应用四、本节课教学的地点:生物数字化实验室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酶的特性的讨论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酶的特性。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知识结构。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酶的特性》教案(5篇)《酶的特性》教案 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
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能力目标: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概述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了实验操作基础,这节课的三个实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酶的高效性的实验,导入新课。
提问:酶的催化效率如此高效,酶能否催化任意一个化学反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酶的专一性教师演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学生边看边做此实验,仔细观察根据现象可知: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说明生物体内某些酶只能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物质,而不能催化所有物质。
如二肽酶能水解任意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
所以,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课前分析
1.教材分析
本专题为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酶的特性相关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探究与分析”三大内容。
其中“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心所在,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素养非常好的内容,对学生学习与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在前一个课时学生已对酶的作用和本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且通过实验已对酶的催化效率有了感性认识,所以“酶具有高效性”这一特性在回顾前一课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及现场演示实验,学生可以自我构建。
同时,学生已接触了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然而,有关《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实验设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为此采取“引导——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思路来突破这一难关,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课堂上安排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实验耗时较长,“酶具有专一性”本节课暂未涉及。
第2节酶的特性一、说教学设计(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能说出酶的概念、酶的本质、总结出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并能分析应用。
2、能力方面: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网络探究,让学生体验酶发现的艰辛,让学生关注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说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本说课内容是在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特别是反应条件的温和性,为后面学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1)教材的编排特点:本章节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特性,如新教材将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实验编排在教材正文内容之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而在影响酶活性的探究性课题中也布置了不少讨论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再次,本章节的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教学重点: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影响;(3)教学难点:对照性实验设计中的几个主要原则。
(三)说教学对象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步提高全体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策略1、教学设计思路(本内容计划用两课时完成)1) 网络查找感性认识收集有关酶的发现历程资料;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贴近生活激趣导入:课前让同学们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3)设计实验探索问题(1)如何证明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给予以下实验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的可操作性进行实验设计可溶性淀粉、过氧化氢、NaOH (5%)、Hcl (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过氧化氢酶(新鲜的设计方案。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力目标: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说明酶的特性。
2.难点:酶的`特性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看视频:“生物酶牙膏”的广告,并展示课前找到的生活中所用的加酶产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应用如此广泛肯定跟其特性有密切联系。
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来一起研究吧。
(一)酶具有高效性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高许多,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教师: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一叁倍;正是因为酶的这一特性才使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设疑:酶还有什么特点呢?(二)酶具有专一性教师出示资料: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的范围比较广,比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的水解;多酶片是消化酶制剂,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每片含胃蛋白酶不得少于48单位,含胰蛋白酶不得少于160单位,含胰淀粉酶不得少于1900单位,含胰脂肪酶不得少于200单位。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为什么许多加酶产品中的酶有多种类型?这说明酶还有什么特性?学生:酶还具有专一性。
教师: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举例解释酶的专一性。
知识应用:小方早晨起来发现昨晚塞进牙缝里的瘦肉丝依然存在,为什么瘦肉丝还没被分解呢?学生:……。
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第二学时一、课题导入回顾导入二、目标引领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酶活性的条件(重点)2.能够说出影响酶作用的因素(难点)三、独立自学阅读课本P83-84酶的催化特征内容,思考:1、酶的定义是?2、酶的特性有哪些?3、什么是酶活性?酶活性的表示方法?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4、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四、引导探究1、如何设计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实验步骤?2、如何设计探究PH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实验步骤?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五、目标升华酶的这些特性对生物体有何意义呢?六、当堂诊学1、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的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至2.0,保存在37℃的温水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A 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B 唾液淀粉酶、麦芽酶、胃蛋白酶、多肽C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D 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2、将胃液的PH从10降到2的过程中,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活性的变化是()A 一直上升B 没有变化C 先升后降D 先降后升七、强化补清1. 复习本节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完成相关同步练习。
3. 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一、酶的特性1、高效性2、专一性3、作用条件较温和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反思:本节课整体教学内容较难,对知识迁移要求较大,需要做到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探究实验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实验的讲解欠缺直观的实验演示,建议学校开设实验课。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里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新陈代谢的概念(A:知道)。
2、酶的发现过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应用)。
3、酶的特性(D:应用)。
教学重点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
教学方法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
教学用具实验五、实验六所需用具和药品(见课本),光合作用反应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反应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引言: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一些知识。
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生物新陈代谢的知识。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才会表现出其他生命活动。
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那么,新陈代谢究竟是指什么呢?提问:请一位同学说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回答:略。
)讲述:上面几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我们都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
(教师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的反应式。
)讲述:上述反应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
就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
讲述:生物体内这些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常温、常压)很快就能完成,这全靠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作用。
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这些都是本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酶的发现”。
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讨论后学生回答: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实验,其巧妙之处在哪里?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20世纪30年代以来。
第2课时酶的特性(答案在最后)[学习目标] 1.阐明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
2.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一、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1.酶具有高效性(1)酶的高效性是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2)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1)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而无机催化剂催化的范围比较广,如酸能催化蛋白质、脂肪和淀粉水解。
(2)实例: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
判断正误(1)二肽酶能催化多种二肽水解,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2)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答案(1)×(2)√解析(1)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二肽酶能催化多种二肽水解,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2)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由蛋白酶水解。
任务一: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但淀粉水解后会生成麦芽糖,蔗糖水解后会产生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糖。
如表为比较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催化作用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试管编号 1 2可溶性淀粉溶液 2 mL -蔗糖溶液- 2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 mL 2 mL60 ℃水浴保温5 min新配制的斐林试剂 2 mL 2 mL水浴加热2 min实验现象有砖红色沉淀没有砖红色沉淀(1)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什么?你能从该实验得到什么结论?提示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产生了还原糖,淀粉被水解;2号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没有被水解。
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2)上述实验中能否使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作为鉴定试剂?提示不能,因为碘液只能检测淀粉的有无,而蔗糖分子无论是否被水解都不会使碘液变色。
(3)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提示自变量:底物的种类;因变量:底物是否被淀粉酶水解。
酶的特性一.教材版本及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第二部分。
二.内容分析酶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物质,是多项生物化学反应的联系纽带。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两个过程由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组成,这些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
因此,本节内容即酶的三个特性是本章的基础。
即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酶的特性;理解酶特性的实质和意义;②能力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参与酶的特性的实践,使学生体验设计对照实验的科学思想,促进质疑、求实、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通过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
四.教学重点酶的特性和实质及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设计,实践,主动探究酶的特性,分析实验结果,准确描述影响酶活性的各种因素。
六.多媒体及实验器材电脑、投影仪、视频展示仪、POWERPOINT课件;试管、滴管、试管架、火柴、卫生香、酒精灯、试管夹、小烧杯、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玻璃棒、pH试纸、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稀释200倍的新鲜唾液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3%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蒸馏水、热水、冰快、碘液、斐林试剂。
八.教学过程九.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本人始终认为教会学生怎么学比学的知识本身更重要,所以旨在把科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载体,从课堂上的实验设计到交流讨论,再到实验操作、发现探索,为学生搭设一个自主学习、发现探究的“平台”。
《第五章第1节二、酶的特性》教案优质课教案1 教学内容分析“酶的特性”一节系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的内容,有较多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在学习酶的特性时,学生对于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对设计和探究已掌握了基本技能,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鉴别,如何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等已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判断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时应具备哪些特点?如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说明酶的特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2.2.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的设计,学会设计控制自变量。
2.2.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2.2.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3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的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4 教学过程4.1酶的定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给出Taq酶的资料,请同学从中归纳总结出酶下的较完整的定义。
教师活动: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学生从来源、功能、本质等方面给酶下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表述很准确,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在学案上再次填写巩固学习成果。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来源功能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的酶是RNA和DNA此处应用一个生产上的酶的应用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4.2 酶具有高效性引入:酶的催化功能与无机催化剂有什么不同呢?温故知新:学生回顾,教师演示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酶的特性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酶对催化作用具体实例的讨论,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及酶的本质、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有认识上的局限性。
3、通过相关的实验和探究,尝试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设置对照组和重复组。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酶的作用和本质”,即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学生认真回忆上节课所学。
便于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新课讲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无机催化剂、酶以及加热等条件都能催化化学反应,同学们知道酶的催化作用和无机催化剂等有什么不同吗?1、展示未加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三种条件下某物质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曲线并结合上节课图5-1,将学生分为5人以小组讨论图中包含的信息总结出酶第一个特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出图中暗含的信息:(1)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不增加产物的量)总结:酶具有通过提供相关的曲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另外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有助于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
性。
高效性。
【提问】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我们知道无机催化剂能够催化多种化学反应,如酸能够催化蛋白质、脂质、淀粉等水解,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酶能否也能像无机催化剂一样,催化多种化学反应呢?请学生阅读课本86页探究实践的相关内容,大致了解“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等。
教师在PPT上以学生认真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初步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写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1底部出现砖红色沉淀、试管2不出现砖红色沉淀,溶液颜色呈蓝色。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关于酶的三大特性,重点和难点在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
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加酶洗衣粉、溶菌酶含片、生物酶牙膏、多酶片、果汁等2、实验材料:可溶性淀粉、NaOH (5%)、Hcl (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PH=5、6、7、8、9的缓冲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酶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设计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自选课题,预先先完成实验设计,再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指导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通过修改和交流,形成较严谨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外,还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网络查找感性认识收集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
(二)复习提问巩固知识上节课我们归纳出酶的定义,回忆酶的概念,其概念告诉我们,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酶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学生回忆酶概念回答相关问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作用;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三)贴近生活激趣导入课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信息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展示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哪些特性使它的应用这么广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酶的特性。
(四)师生互动探讨新课1、酶的高效性(1)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比较其中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学生回忆实验,能准确答出实验现象: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中都有气体放出,但后者气泡产生速度快于前者,后者让卫生香复燃更旺)(2)请学生回答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找出科学结论推导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中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程度,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和剂量)(3)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怎么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呢?通过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①从这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速度。
但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改变效率更显著。
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
②3号和4号试管只是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即自变量)不同,其余的反应条件均相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反应结果或反应现象(即因变量)。
这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是由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不同)所造成的。
)(4)教师总结并拓展: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总结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高效性的含义即极少量的酶也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
教师拓展:酶的这一特性保证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也让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2、酶作用的专一性(1)联系生活,结合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导入酶的专一性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3页第三段内容: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目前已发现了4000多种酶,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①以上事例说明酶还具有哪个特性?(专一性)②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③根据酶的专一性,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什么?请一位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原料之衣服)其他同学思考其原因,(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主要是蛋白酶,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若用其洗涤蛋白质类纤维织物会使纤维受到破坏。
)④联系生活,哪些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羊毛、兔毛、蚕丝等蛋白质类纤维织物)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1)提供资料,导入酶的作用条件的探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展示资料: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资料三:阅读课文第1到3段文字。
问:①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②请结合酶的化学本质提出有关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条件的理论猜想。
(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
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
)(2)教师精讲实验方案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教师精讲并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实验假设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用具⑤实验方法步骤⑥实验结果预期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等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3)修改、展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各小组长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质疑,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寻找错误,最终完善本小组实验方案。
最终确定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4)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
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④曲线的绘制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
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
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知识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二、酶的特性1、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2、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1)单因子变量原则(2)等量原则(3)对照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