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三章内能(预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一、本节知识归纳: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1)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2)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平衡位置。
(2)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
(3)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
(4)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例题分析:[例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扩散的是()A.湿衣服晾干了B.在公共场所吸烟,污染环境C.房间几天不打扫,就有一层灰尘D.腌制咸鸭蛋[例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的是()A.腌制咸菜时,放盐后经过较长时间菜才变咸;炒菜时,放盐后菜很快就有了咸味B.固体的体积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洗过的衣服冬天比夏天干的慢D.气温高时植物生长快[例3]下面物理实验中能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是()A.两个橡皮碗压紧后,很难拉开B.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的泡沫塑料小球C. 磁铁吸引铁屑D.两块接触面锉得很平的铅块,压紧后下面能挂很重的重物,而不被拉开【例4】如图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气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例5】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例6】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B.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D.把蔗糖放在水中变成糖水,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例7】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_,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这是_______________现象,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优秀2篇)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篇一教学目标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3、会解释扩散现象。
4、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重点:①分子和分子的运动。
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特点。
难点:①分子间的不规则运动。
②分子间相互使用力特点。
一、课题引入提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讲解: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一粒大米可以破碎成更小的米粒,小米粒可以磨成粉,粉可以研磨得很细很细;一桶水,一杯水,一滴水……这样分下去能得到什么呢?我国古代庄子曾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400多年前,希腊有一位学者叫德漠克利特,他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多微粒组成的,17世纪以后,科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前人提出的猜想,并建立了分子的概念。
一、任何物质均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讲解:把一根粉笔分成两段,再把每段分成更小的两段,直到还能保持粉笔的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这就是构成粉笔的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讲解:分子有多大呢?经科学家大量实验测定如果将分子看成球体,球体直径仅为10-10米,分子的质量大约为10-27~10-26kg。
打个比方,1cm3的HO分子数,全世界60亿人若每秒数一个分子,需要20万年2数完。
一个水分子与一个苹果比大小,就相当于一个苹果与地球比大小。
所以说物质是由大量微观分子组成。
分子是无法用肉眼观测的,只能用特定的仪器显示其踪迹。
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思考:为什么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两体积的和呢?讲解: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不是一个个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有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可以进入彼此缝隙中,使得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小于原来两者体积之和。
上述说明液体分子之间有空隙,还有大量的实验可证明气体分子,固体分子之间同样存在间隙。
有人曾用两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压缩钢管中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逸出,说明钢分子之间也有空隙。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引言分子动理论是描述物质微观世界的一种理论模型。
它通过分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解释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热力学行为。
本文将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物质微观世界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每个分子都具有确定的质量、形状和运动方式。
根据分子的构成元素和结构,可以分为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三维空间中不断运动,这种运动可以是平动(平移运动)、转动和振动。
平动是指整个分子的位置在空间上发生改变,转动是指分子围绕其重心轴心进行旋转,振动是指分子中原子围绕化学键发生的相对振动。
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电离力、氢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由于电荷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一种引力,电离力是带电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力,氢键是分子中氢原子与氮、氧、氟等原子之间的弱键。
热力学性质的解释分子动理论对物质的热力学性质提供了解释。
根据分子动理论,温度是分子平动、转动和振动的平均能量,而热量是热运动能量的传递。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守恒原则可以通过分子运动的角度进行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可以从分子的混乱程度和碰撞频率角度来理解。
大气压力的解释分子动理论还可以解释大气压力的产生。
根据分子动理论,气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在容器内不断自由运动,并不断与容器壁发生碰撞。
这些分子与容器壁的碰撞产生了压力,从而解释了气体的压力现象。
布朗运动的解释布朗运动是具有随机性的微观粒子在物质中的运动现象。
分子动理论可以解释布朗运动的发生。
根据分子动理论,布朗运动是由于分子与周围分子不断碰撞而产生的随机运动。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分子动理论不仅是解释物质性质的基础理论,还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材料科学中,分子动理论可以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制备。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动理论可以预测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在生物领域中,分子动理论可以帮助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直径大小的数量级。
(2)理解扩散现象,能够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探究扩散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扩散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2、教学难点(1)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2)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理解,特别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红墨水、清水、两个相同的广口瓶、玻璃板、铅块、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分子动理论的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花香四溢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闻到花香?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二)新课讲授1、物质由分子组成(1)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并举例说明常见物质的分子组成,如氧气由氧分子组成,水由水分子组成等。
(2)介绍分子的直径大小的数量级约为 10^-10 m,让学生对分子的微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演示实验:在一个广口瓶中装半瓶清水,用滴管在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红墨水是如何在水中扩散的?扩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扩散现象的特点。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前言分子动理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分析分子在运动中的行为和特性,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现象。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解释温度、压力等热力学量的性质,也可以研究化学反应、热传导和电导等物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初步的了解和入门。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分子动力学是研究分子在距离分子直径尺度的范围内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种分支学科。
基于分子动力学,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分子的位置、速度、寿命等参数,来预测和解释分子的行为和性质。
在分子动力学中,分子的运动被视为一种三维的布朗运动。
每个分子在每个时间点的运动是无规律的,它将根据当前位置、速度和碰撞等因素而改变方向和速度。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也会影响它们的行为。
分子运动的基本参数分子动力学描述了分子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参数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特性。
1.位置 - 分子在空间中的位置,通常使用x, y, z坐标来表示。
2.速度 - 分子在空间中的速度,单位通常是米/秒。
3.加速度 - 分子在空间中的加速度,通常使用米/秒²表示。
4.动能 - 分子的动能与其速度成正比,是分子在空间中的运动能量。
5.碰撞 -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碰撞,它会影响分子的运动和速度。
热力学和统计力学分子动力学的研究需要涉及到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相关知识。
热力学是研究热学和热力学性质的学科,它将热学量(如温度、压力、热能等)视为系统状态的基本属性。
而统计力学则是描述大量粒子系统微观行为的一门学科。
它分析粒子的随机行为,并根据得到的结果来推断和预测宏观热力学量的变化。
在分子动力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些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分子间相互作用、物体的温度和压力等特性。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分子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分子间引力、斥力,也可以是分子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如分子与溶液或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2.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原理。
3.能够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分子动理论的假设与实验观测的一致性。
3.分子速度的分布和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4.理解和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物理学理论,分子动理论,它能帮助我们解释这些现象。
Step 2: 阐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讲解:分子动理论是一种解释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它认为物质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组成,这些微观粒子不断运动,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
2.分子动理论的作用: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变化,以及提供科学解释和实验依据。
Step 3: 分子动理论的假设与实验观测的一致性1.分子动理论的假设:a.分子运动呈无规则运动,碰撞时具有弹性。
b.分子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之间有吸引力或斥力。
c.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占据一定的体积。
d.分子质量相等,但速度和能量不同。
2.实验观测与分子动理论的一致性:a.用布朗运动观察分子运动。
b.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分子间的斥力和吸引力。
c.通过等体积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力增加的实验验证理论。
Step 4: 分子速度的分布和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1.分子速度的分布:理解最概率分布和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
2.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温度与分子速度的平均值和分子速度分布的关系。
Step 5: 物质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的分子动理论解释1.物质热胀冷缩: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膨胀和收缩。
2.物质变形:解释物质的变形是分子之间相对位置重新排列的结果。
3.物质熔化:解释固体熔化为液体是分子振动增强、距离增大,从而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
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设计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
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扩散现象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能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4)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模型。
过程与方法:
5、通过经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活动1~活动4),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领会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这种间接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体验简单的现象里可能包含深刻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养成通过分析、理解来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做好四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可见的现象推测、想象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从而总结出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点,并抽象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的模型。
教学难点:
从现象推测分子运动和作用力并进一步建立分子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分子的相关知识点,并引出本节课要深入的学习分子的相关特性。
以香水喷洒让学生轻嗅感知以及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在水中散开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在---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分子的运动
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组成物体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猜想和假说:①分子不会运动.②分子是运动的.
进行实验:①打开香水瓶,一会儿就会满屋生香.
②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③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皮内部会变黑.
④铅块、金块长时间接触会彼此融在一起。
[总结]:上述实验中的现象都是扩散现象.扩散指的是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二)、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自主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扩散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测:扩散的快慢可能跟组成物体的分子运动的快慢有关.
教师提出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测:分子运动的快慢可能与温度有关。
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分别在两个烧杯底放入高锰酸钾片,比较两杯中水的颜色.
[总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三)、分子之间有间隙
自主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分子之间有间隙还是紧密地挨在一起?
学生猜想:分子可能是紧紧地挨在一起的?分子之间可能有空隙?
实验:用两个相同的量筒分别装上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将它们倒入同一个量筒中.观察它们的总体积与混合前的体积的和的大小?
结论:把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一个量筒中,他们混合后的总体积总是比混合前两个体积的和小一些,说明分子之问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的,说明了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总结];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自主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ppt挂在树枝上的小水滴,进行受力分析,可推断小水滴必受一个向上的力,而这个力未学过,让学生猜想此力的形成原因。
实验:
(1)将制作好的光盘水平放在液面,展示光盘在空气中测力计示数及光盘在液面用测力计拉离液面所需的最大拉力。
让学生认知液面存在一个向下的拉力。
(2)视频展示:小水滴靠近会融合成大水滴。
(3)会收缩的液膜。
见图10-13.
(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铝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如图10-14所示。
(5)不听话的活塞。
见图10-15.
[总结]:物体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教师说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何时是引力起主要作用,何时是斥力起主要作用,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分子在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五)、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
[学生阅读]:固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体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在,分子可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却可以相互滑过.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有流动性,形状随容器而变化.
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
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
教师用flash课件进行固、液、气三态分子结构模型的演示。
[学生填表]:
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分子又有了哪些方面的进一步认识?你能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知识吗?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四、作业:P112。
T3、4。
五、板书设计
10.2 分子动理论
一、扩散: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二、①分子在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三、固、液、气分子结构模型
六、教学反思
分子运动比较抽象,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由于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例题,使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研究物体热力学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整个教学活动重点突出学生为主体,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际教学我也认识到不足之处
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当成观众。
⑵对学生研讨的问题没能给予很到位的铺垫,对于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角度没能及时的给予引导,使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没有得到好的发挥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