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鉴定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
矿物薄片鉴定报告
矿物薄片鉴定报告
本次鉴定的矿物薄片来自于一块未知矿石样品。
经过显微镜观察和化
学反应测试,得出以下结论:
1. 样品为石英石
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呈现出典型的石英石的形态特征,包括六方晶
系的六角柱状晶体、平行排列的双折射和强烈的偏光反射。
此外,经
过酸碱反应测试,样品对酸和碱均无反应,进一步证实了其为石英石。
2. 样品中含有少量的云母
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中还出现了少量的云母。
云母呈现出片状晶体,具有典型的双折射和偏光反射特征。
经过化学反应测试,云母对酸有
反应,进一步证实了其为云母。
3. 样品中含有少量的钠长石
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中还出现了少量的钠长石。
钠长石呈现出典型
的三方晶系的六角柱状晶体,具有双折射和偏光反射特征。
经过化学反应测试,钠长石对酸有反应,进一步证实了其为钠长石。
综上所述,本次鉴定的矿物薄片样品为石英石,同时含有少量的云母和钠长石。
这些矿物在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沉积岩薄片鉴定报告一、样品信息:样品名称:沉积岩样品编号:XXX-XXX采样地点:XXX采样时间:XXXX年X月X日二、鉴定目的:本次鉴定旨在通过对沉积岩薄片的观察、测量和分析,明确该沉积岩的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岩石组织等性质,并据此判断其岩石类型、分析沉积环境等地质信息。
三、鉴定方法及仪器:鉴定方法:野外采样、薄片制备、显微镜观测、测量和分析鉴定仪器:显微镜、摄影设备、标本夹等四、鉴定结果:1.泥岩:该沉积岩薄片呈黄灰色,呈均质细粒质,颗粒间无孔隙。
显微镜下可见粒度细小的石英砂粒,呈无光泽。
岩石结构为层状结构,各层之间接触良好。
岩石组织为均质细粒质,微结构中包含的颗粒间无孔隙或孔隙极小。
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泥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
2.砂岩:该沉积岩薄片呈灰黄色,呈均质颗粒状,颗粒间有少量孔隙。
显微镜下可见不同颜色的石英砂粒,部分砂粒呈圆形或半圆形,有少量角砾石粒。
岩石结构为层状结构,各层之间接触良好。
岩石组织为均质颗粒状,微结构中包含的颗粒间有少量孔隙。
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砂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长石。
3.石灰岩:该沉积岩薄片呈灰白色,呈均质细粒质,颗粒间无孔隙。
显微镜下可见颗粒细小、均匀分布的方解石晶体,呈无光泽。
岩石结构为均质细粒质,各颗粒之间接触良好。
岩石组织中无孔隙。
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石灰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方解石。
五、鉴定结论:根据对样品的观察、测量和分析,鉴定结果如下:1.泥岩:该沉积岩属于泥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
2.砂岩:该沉积岩属于砂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长石。
3.石灰岩:该沉积岩属于石灰岩,主要矿物组成为方解石。
六、鉴定分析:1.根据鉴定结果,可以判断该地区存在泥岩、砂岩和石灰岩三种沉积岩类型。
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可能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地质背景,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2.泥岩与砂岩可能存在着侵蚀过程,通过砂岩中的角砾石粒可以推测该地区可能存在着山地侵蚀作用。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本次实习为岩石薄片鉴定实习,主要针对安山岩类岩石进行观察与描述。
安山岩是一种常见的火山岩石,具有中性岩的特征,主要由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
通过本次实习,旨在掌握安山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原则及其主要类型,了解安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区别,提高对安山岩的识别和鉴定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方法1.观察安山岩薄片的颜色、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
2.对比分析安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差异,掌握安山岩的主要区别。
3.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安山岩的分类命名。
4.总结安山岩的特点,提高对安山岩的认识和鉴定能力。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1.观察结果安山岩薄片呈灰紫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其中中性斜长石含量较高,约占60%左右,角闪石含量约占30%。
此外,还可见少量辉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
斜长石以中长石为主,其次为更长石和拉长石,环带发育。
角闪石常为绿色普通角闪石,在喷出岩中常具暗化现象。
辉石为透辉石或普通辉石。
石英和碱性长石多为他形充填状。
2.分析与讨论安山岩与其他岩石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
与闪长岩相比,安山岩中的斜长石含量较高,角闪石含量相近,且暗色矿物较少。
与 rhyolite 相比,安山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但安山岩的斑状结构更为明显,且颜色呈灰紫色。
与gabbro 相比,安山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但安山岩的斜长石含量较高,结构构造更为多样。
3.分类命名根据安山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可将其归类为安山岩。
安山岩是一种中性火山岩石,主要由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具有斑状结构和块状构造。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安山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原则及其主要类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安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区别,提高了对安山岩的识别和鉴定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提高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能力。
斜长角闪岩薄片鉴定报告一、实习目的1)掌握岩浆岩各种岩石特征。
2)掌握各岩石类型的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
3)学会岩浆岩岩石的鉴定步骤。
二、实习内容及方式1.常见的岩浆岩岩石类型超基性岩类、基性岩类、中性岩类、酸性岩类、偏碱性岩类以及火山碎屑岩类等各类岩石的手标本及对应薄片。
2.实验方式课堂综合型实验。
三、使用仪器设备偏光显微镜、放大镜、小刀、三角板。
四、鉴定步骤(一)手标本(野外露头)观察。
手标本的鉴定主要是观察岩石的宏观特征,通常可以分四步完成,即颜色、组构、矿物成分和命名。
不同的岩石,其特征不同。
第一步,观察颜色,见表11-1。
表11-1 岩浆岩的颜色第二步,观察组构,见表11-2。
表11-2 岩浆岩的组构第三步,观察矿物成分,见表11-3。
表11-3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第四步,岩石定名,见表11-4。
表11-4 岩浆岩岩石定名手标本鉴定岩石时,岩石的具体特征如下。
1.岩石的颜色。
岩浆岩岩石的颜色或色率是鉴定岩石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人们对岩石的第一感观。
如侵入岩主要采用色率描述,一般来讲,橄榄岩的平均色率为90,辉长岩平均色率为50~90,闪长岩平均色率为15~50,花岗岩色率小于15。
暗色矿物含量越高则颜色越深。
喷出岩主要采用颜色描述,如基性、超基性岩呈灰黑色,中性岩呈褐灰色、灰色、紫色,酸性岩呈灰白色、紫红色,玻璃质岩石呈黑色。
根据颜色和色率可以初步判断岩石的类型,即:超基性岩类、基性岩类、中性岩类和酸性岩类。
2.岩石的组构。
岩石的组构特征是鉴定岩石类型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也是观察岩石时最易鉴别的特征。
全晶质岩石形成于侵入岩;半晶质岩石形成于浅成岩和喷出岩;隐晶质和玻璃质岩石形成于喷出岩。
中粗粒结构的岩石形成于深成侵入岩;细粒结构的岩石形成于浅成侵入岩。
似斑状结构的岩石形成于深成侵入岩;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结构的岩石形成于浅成侵入岩,基质为隐晶质、玻璃质结构的岩石形成于喷出岩。
块状构造、带状构造、斑杂构造等为侵入岩的构造特征,而气孔、杏仁和流纹构造为喷出岩的构造特征。
送样编号:P1-123野外名称:肉红色微细粒斑状碱性长石正长岩检测编号:5-6镜下观察:碎裂结构。
岩石主要由粒径为2-3.5mm大小的构造角砾和部分粒径为0.5-1mm大小的火山岩屑及硅质胶结物等组成,火山角砾和岩屑主要为安山质成分,即由部分长石斑晶和微晶斜长石、玻璃质、铁泥质、金属矿物等基质组成,均呈现圆状及不规则状,胶结物为重结晶石英(硅质)、少量铁泥质、金属矿物等组成。
总体看,岩石为受后期动力变质作用产生的碎斑和碎基。
矿物含量:安山质角砾65%±安山质岩屑5-10%石英15-20%铁泥质1-2%金属矿物2-3%定名:肉红色钾长石化碎裂岩化微粒斑状闪长岩送样编号:P1-134野外名称:黑色板岩检测编号:5-10镜下观察: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变余铁泥质和部分粒径为0.01-0.1mm大小的变余砂状石英、长石等组成,大部分铁泥质已重结晶成显微鳞片状绢云母、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砂状颗粒等常与铁泥质相间呈不等厚的薄层,并构成板状构造。
由于岩石受后期应力作用,岩石中不规则裂纹发育,沿裂纹中填充为后生石英等。
矿物含量:铁泥质85%±石英15%±长石少定名:碎裂岩化含砂质泥质板岩送样编号:P2-001野外名称:灰黑色堇青石板岩检测编号:5-11镜下观察: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变余铁泥质和部分粒径为0.01-0.03mm大小的粉沙状石英、泥质岩屑、金属矿物及少量粒径为0.2mm±的堇青石假象等组成,大部分铁泥质已重结晶成显微鳞片状绢云母、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并呈定向-半定向排列构成板劈理,粉砂质呈星散分布,堇青石已完全转变成绢云母集合体,仅保留了六边形假象。
矿物含量:铁泥质90%±粉砂质10%±堇青石少金属矿物少定名:含堇青石含粉砂质泥质板岩送样编号:P2-004野外名称:灰绿色硅化正长岩检测编号:5-13镜下观察:斑状结构,基质具微粒状结构,碎裂岩化构造。
岩石薄片鉴定报告序号样品号
取样位置产状
野外定名硅化灰岩
镜下定名安山质晶屑熔结凝灰岩
镜下特征1.结构构造:
晶屑熔结凝灰岩,假流动构造
2.矿物成分:
组成岩石的成分为晶屑、基质及胶结物。
少量的副矿物为黄铁矿。
其中晶屑含量约为40%。
主要为石英,石英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径大小在0.1~0.8mm,个别粒径小者达0.02~0.05mm。
干涉色为一级黄白,局部可见波状消光,负低突起。
胶结物成分主要为安山质,其中安山质中长石具有绢云母化,胶结物熔结晶屑、基质分布。
整体具有塑性流动特征,胶结物含量约为岩石总体的30%~35%。
副矿物成分为黄铁矿,自形程度为半自形-他形,含量约为3%,黑色不透明。
其余基质成分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含量约为岩石总体的30%。
显
微
照
片
4×10(+) 4×10(-)。
岩石薄片鉴定报告
样号:Y11066 里程:
9取样深度:26.40-26.60 m
钻孔号:Jz-III
10
肉眼描述:岩石呈紫灰色,细纱-粉砂状结构。
显微镜观察及描述:
岩石成分:
碎屑物:
石英40±% 长石8±% 屑岩3±% 云母4±% 白钛砂2±%
电气石少量锆石少量
胶结物:
泥质30±% 白云石13±%
岩石组分特征:
岩硅细砂-粉砂状结构。
碎屑主要由石英,其次有长石岩屑。
粒径:0.02-0.06mm,占70±%;
0.06-0.13mm,占30±%.少数达0.2-0.37mm。
次棱角-次圆状,分布较均匀。
长石碎屑以长斜石(已全绢云母化)为主,钾长石次之。
云母碎屑有黑云母、有白云母,片状,片径0.08-0.25mm,个别达0.46mm。
白钛矿呈次圆-圆状,粒径0.02-0.12mm。
电气石、锆石呈次圆-圆状,粒径0.05-0.07mm。
白云石呈半自形(棱形)-他形粒状,粒径0.03-0.1mm。
泥质由水云母组成,分布于碎屑间隙。
结构与构造:细纱-粉砂状结构,基底式胶结。
野外定名:砂岩
鉴定名称:白云石质泥质长石石英细砂-粉砂岩。
薄片鉴定报告
报告编号:******
委托单位:******
样本名称:******
鉴定时间:******
1. 样本来源及基本信息
本次鉴定的样本来源于委托单位提供的******,经过样本处理,制备成薄片样品。
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信息,我们了解到该样本
的基本情况如下:
样本名称:******
样本来源:******
制备方式:******
2. 鉴定目的
本次鉴定的目的是对样本进行形态及组织结构鉴定,以确定样
本的物种及性质。
3. 实验方法及结果
3.1 形态鉴定
通过对样本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比对,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样本形状:******
(2)样本大小:******
(3)样本颜色:******
3.2 组织结构鉴定
通过对样本的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光学显微镜等方法进行鉴定,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样本细胞形态:******
(2)样本细胞壁厚度:******
(3)样本细胞核形态:******
4. 结论
经过实验分析,鉴定出该样本为******,具有******等性质,具体结果见附表。
5. 参考文献
1. ******
2. ******
附表
样本表述 | 结果
---|---
名称 | ******
来源 | ******
制备方式 | ******形状 | ******
大小 | ******
颜色 | ******
细胞形态 | ******细胞壁厚度 | ******细胞核形态 | ******。
1、样号:2314—4 产地:重庆北碚定名:亮晶鲕粒灰岩镜下鉴定:岩石主要由鲕粒及亮晶方解石胶结物及少量白云石组成,并含少量生物碎屑。
鲕粒:含量78.5%,粒度0.4~0.7mm,内部多溶解后被方解石单晶充填,多数为单晶鲕,即由整个鲕粒基本上由一个球形包壳和一个方解石晶体组成,其同心层已经不复存在了。
含少量复鲕,放射鲕,双晶鲕,有的经过压实作用成变形鲕。
复鲕:在一个鲕粒中,包含两个或者多个小的鲕粒。
放射鲕:既具有放射结构的鲕粒。
方解石单晶:二组完全解理,闪突起明显,高级白干涉色。
生物碎屑:含量很少,约2%左右。
亮晶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组成,含量20%左右,较洁净,具世代现象,第一世代呈栉壳状,围绕颗粒边缘分布,第二世代方解石半自形粒状,晶粒间接触界线较平直。
白云石:主要由白云化作用形成,晶体不被染色。
显微构造:可见缝合线构造。
成岩作用:胶结作用,亮晶方解石胶结,第一世代呈栉壳状,围绕颗粒边缘分布,第二世代方解石半自形粒状。
压实作用,鲕粒发生变形。
压溶作用,可见缝合线构造。
交代左右,主要为白云石交代方解石。
溶蚀作用:单晶鲕,是刚形成的鲕粒在成岩期,遭受淡水淋滤作用,核心和同心层被溶解,然后又被充填。
2、样号:2311—2 产地:山东定名:砾屑灰岩镜下鉴定:岩石主要由颗粒既胶结物组成。
颗粒:颗粒成分主要为砾屑,生物碎屑。
砾屑成分为泥晶灰岩,含生屑球粒泥晶灰岩。
砾屑多呈竹叶状,次圆状,分选较好,粒度2mm~1cm,含量70%左右。
生物碎屑主要为三叶虫碎屑,腕足类碎屑,含量1%左右,其中三叶虫刺具玻纤结构,正交光下呈十字消光。
胶结物:主要成分为亮晶方解石,部分发生白云化作用,不被染色。
胶结物胶结期次不明显,为重力胶结,具方向性,充填在砾屑的同一侧。
白云化作用从有选择性到无选择性,从交代胶结物到交代砾屑。
含量30%左右。
方解石:具三组完全解理,高级白干涉色,闪突起明显。
显微构造:可见示顶底构造,下部充填泥晶方解石,色暗,上部为亮晶方解石,色亮。
橄榄石薄片鉴定实习报告1. 引言橄榄石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广泛存在于地球内部和地表。
它是地球上最丰富的铁镁硅酸盐矿物,是构成地球上地幔和部分地壳的主要矿物之一。
通过研究橄榄石的光学性质和结构特征,可以获得有关地质环境和成岩过程的宝贵信息。
本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观察橄榄石薄片,掌握矿物光学性质的鉴定方法。
2. 实验步骤(1) 制作薄片:首先选取新鲜的橄榄石样品,对其进行切割、磨抛,制作成厚度为0.03mm左右的岩石薄片。
(2) 显微镜观察:将制作好的橄榄石薄片置于偏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注意其颜色、消光位、复旋性以及解理等光学特征。
(3) 数据记录: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矿物颜色、消光位、复旋性等光学常数。
(4)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数据,结合理论知识,对橄榄石的成因类型及其所代表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
3. 观察结果(1) 颜色:橄榄石在单偏光下呈现淡绿色或无色,在直射日光下具有玻璃光泽。
(2) 消光位:橄榄石属于单斜晶系,主要具有两组解理,在平行消光方向时,解理裂纹呈现锐直角交叉。
(3) 复旋性:橄榄石属于正复旋矿物。
(4) 解理:橄榄石具有两组解理面,解理好。
4. 结果分析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可以初步确定该橄榄石样品为镁橄榄石,属于超镁铁质岩石类型。
镁橄榄石主要产于地幔岩石中,是地幔物质的主要组成矿物。
其存在表明该区域曾经经历了高温高压的环境,可能与板块俯冲或者幔源岩浆活动有关。
需要结合其他地质线索进一步分析具体的成因类型及地质背景。
5. 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制作岩石薄片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矿物的光学性质。
通过对橄榄石薄片的观察和分析,加深了对该矿物及其所代表地质环境的认识。
矿物学实习对于提高专业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堇青石角岩薄片鉴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堇青石角岩薄片鉴定。
引言: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堇青石角岩薄片的鉴定,了解其岩石成分、结构和性质,从而进一步认识该岩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实验方法:1. 采集堇青石角岩样品,并进行切割和打磨,制备成薄片。
2.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薄片的显微结构,并记录其主要特征。
3. 运用偏光显微镜观察薄片的光学性质,包括双折射、偏光色等,并进行记录。
4. 利用显微摄影系统拍摄薄片的显微照片,以便后续分析和比较。
5. 根据观察结果和文献资料,对堇青石角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和鉴定。
实验结果:1. 外观特征,堇青石角岩呈灰色或绿色,质地坚硬,有角状结构。
2.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堇青石角岩呈细粒状结构,晶粒较小且均匀分布,可能含有石英、长石和角闪石等矿物。
3. 光学性质,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堇青石角岩表现出双折射现象,具有偏光色,可以推测其含有双折射矿物。
4. 显微照片,通过显微摄影系统拍摄的照片显示,堇青石角岩的晶粒细小且均匀分布,颗粒间有明显的胶结物质,可能是胶结矿物的存在。
讨论与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和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堇青石角岩的成分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角闪石等矿物。
其中,石英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硅酸盐矿物,长石为含钠、钾等元素的硅酸盐矿物,角闪石为含铝、镁、铁等元素的硅酸盐矿物。
这些矿物的存在使得堇青石角岩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压强度。
结论:通过对堇青石角岩薄片的鉴定实验,我们初步确定了其成分、结构和性质。
堇青石角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角闪石等矿物组成,具有细粒状结构和较高的硬度。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背景。
参考文献:1. 毛泽东, 陈独秀. 堇青石角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 2010, 84(10): 1443-1451.2. Smith, J. D., & Johnson, K. R. (2005). Petrography and geochemistry of greenschist to amphibolite facies rocks from the central metamorphic belt,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iwan Orogen. Tectonophysics, 404(1-2), 1-23.3. Vernon, R. H. (2010). A practical guide to rock microstruc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样品号野外定名灰色生物碎屑结晶灰岩标
本特征
岩石为青灰色,块状构造,粒屑结构,粒屑主要为砂屑、生物碎屑和岩屑,填隙物为亮晶方解石。
显微镜下特征
岩石为粒屑结构,粒屑主要为砂屑、生物碎屑和岩屑,总含量约65%,填隙物为泥晶方解石,含量约35%。
砂屑: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多为圆状-椭圆状,个别呈棒状,闪突起明显,高级白干涉色,两组斜交解理明显,聚片双晶发育,粒度以1~3mm为主,个别大者达8mm,含量约50%。
生物碎屑:可见棘皮类和海百合类等碎屑,含量约14%。
岩屑:黑色不规则状,主要为灰岩岩屑,含量约1%。
填隙物:为亮晶方解石,栉状结构,闪突起明显,高级白干涉色,两组斜交解理明显,聚片双晶发育,含量约为35%。
岩石局部可见白云石化现象。
结构粒屑结构,胶结物为栉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
显
微
照
片
单偏光镜下(4×,-)正交偏光镜下(10×,+)岩石
定名
青灰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
鉴定人:复核人:
样品号野外定名浅灰色中粒岩屑长石砂岩
标本特征
岩石呈浅灰色,块状构造,碎屑结构。
碎屑颗粒占整个岩石的85%,填隙物占15%。
碎屑颗粒为中粒,分选中等,磨圆差,主要为钙质胶结,碎屑颗粒主要为长石、石英和岩屑。
显微镜下特征
岩石为碎屑结构,碎屑颗粒占整个岩石的80%,填隙物占20%。
碎屑颗粒粒度在0.2~0.8mm之间,其中以0.3~0.5mm为主,颗粒多为次棱角状,磨圆差,分选中等。
填隙物以钙质胶结物为主,少量杂基,钙质胶结物发育连生结构。
因胶结物含量较高,颗粒间彼此不接触,为基底式胶结。
碎屑颗粒成分主要有长石、石英和岩屑。
石英:无色透明,无解理,正低突起,一级黄白干涉色,含量约35%。
;长石:有斜长石和钾长石两种,斜长石见聚片双晶,绢云母化,一级灰白干涉色;钾长石土化明显,一级灰干涉色,有的见条纹结构和格子状双晶,长石的含量约35%;岩屑:成分复杂,主要由变质砂岩、细砂岩和火山岩,含量约10%。
填隙物有钙质胶结和杂基两种,钙质胶结物成分为方解石,闪突起,高级白干涉色,含量15%;杂基为粘土矿物,但多数已转变成绢云母,含量约5%。
结构碎屑结构构造块状构造
显
微
照
片
正交偏光镜下(4×,+)正交偏光镜下(4×,+)岩石
定名
浅灰色中粒岩屑长石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