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课程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882.00 KB
- 文档页数:22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儿科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儿科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后期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崔焱主编的《儿科护理学》(第6版)为教材,将护理程序有机地贯穿于教材始终,突出了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突出了儿科护理专业的特点,力求反映当代儿科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儿科护理教学与临床的需要。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将教材内容按照按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来规定各章的考核目标与考核要求,以使考生便于理解及掌握好该门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讲授、示教、操练、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块、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一)教学模块《儿科护理学》教学包括两个模块。
儿科护理学I主要包括理论课教学和儿科临床基本操作的示教和操练,在学院完成。
具体教学单元和时数安排如下。
儿科护理学II为床旁教学实习,为期2周,内容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实践、儿科护理技术示教、儿科护理专题小讲课、儿科护理查房、儿科CBL教学、儿科护理临床进展讲座、儿科高级护理实践见习等。
(二)教学方法包括课堂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专题汇报和研讨、高仿真模拟的教学、床旁教学、在线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评价包括闭卷考试、技能考核、专题汇报、阶段测验、个案考核在内的多元化教学评价。
三、《儿科护理学》具体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及儿科护士角色与素质的要求。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识记1.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所涉及的范围。
2.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理解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了解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儿科护理学部分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儿科护理操作,具备初步的儿科护理能力。
4.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儿童疾病护理等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儿童营养与喂养的原则和方法儿童保健的内容和措施儿童疾病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教学难点: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儿童营养与喂养的个体化和特殊需求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儿童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儿童疾病护理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儿科护理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3. 操作演示法:演示儿科护理操作,讲解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护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儿科护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2. 讲解:讲解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儿童疾病护理等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儿科护理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4. 操作演示:演示儿科护理操作,讲解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儿童护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儿科护理的操作规范和护理理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操作演示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包括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
小儿疾病的护理强调连续性、整体性、系统性,将小儿保健、住院护理和家庭作用紧密融合在一起。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护理范畴的拓展,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预期目标、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进行讲述。
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临床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总之,《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主干课程之一,跟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学几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及评估方法,熟悉儿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了解和认识现代儿科护理的观念及原则,为今后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及小儿保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改革1.临床场景的设置及多媒体的应用相结合,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形象。
2.逐步探索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新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0.1学时知识点:儿科护理学服务及研究的对象、任务、研究范围。
第二节儿童年龄分期 0.4学时知识点: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护理内容,以整体、动态的观点来考虑小儿的健康问题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第三节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0.4学时知识点:儿科的基本特点;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第四节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0.1学时知识点:儿科护士的角色、素质要求。
第五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自学)知识点:儿科护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章小结重点:小儿年龄分期、各期特点及护理要点;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难点:小儿年龄分期。
思考题:1.儿童年龄分几期?哪个年龄段生长发育速度最快?2.儿科护理应遵循哪些原则?教学方法:理论讲授(CAI课件);讨论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2学时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0.2学时知识点:生长、发育的概念;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儿科护理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儿科护理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儿科护理学的定义、任务和重要性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护理程序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2 教学内容儿科护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儿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护理程序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科护理学的定义、任务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儿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护理程序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4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定义和任务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2.1 教学目标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儿童各年龄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2.2 教学内容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儿童各年龄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图形演示法:通过图表和图片展示儿童各年龄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实践操作法:示范和指导学生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的测量2.4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章:儿童营养与喂养3.1 教学目标掌握儿童营养需求的特点和营养素的作用了解儿童喂养方式和饮食安排的原则掌握儿童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的预防和处理方法3.2 教学内容儿童营养需求的特点和营养素的作用儿童喂养方式和饮食安排的原则儿童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的预防和处理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营养需求的特点和营养素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儿童喂养方式和饮食安排的原则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的预防和处理方法3.4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儿童营养需求的特点和营养素的作用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喂养方式和饮食安排的原则的理解程度第四章:儿童心理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儿童各年龄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和促进措施4.2 教学内容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儿童各年龄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和促进措施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儿童各年龄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和促进措施4.4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各年龄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理解程度第五章:儿童常见疾病护理5.1 教学目标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掌握儿童药物应用的特点和注意事项5.2 教学内容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儿童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儿童药物应用的特点和注意事项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药物应用的特点和注意事项5.4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的理解程度第六章:儿童急性症状护理6.1 教学目标掌握儿童急性症状的识别和处理原则了解儿童急性症状的护理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掌握儿童急性症状的预防方法和健康教育6.2 教学内容儿童急性症状的识别和处理原则儿童急性症状的护理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儿童急性症状的预防方法和健康教育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急性症状的识别和处理原则情景模拟法:模拟儿童急性症状的护理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紧急处理训练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急性症状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6.4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儿童急性症状的识别和处理原则的掌握情况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急性症状的护理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七章:儿童慢性疾病护理7.1 教学目标掌握儿童慢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了解儿童慢性疾病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护理掌握儿童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7.2 教学内容儿童慢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儿童慢性疾病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护理儿童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慢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儿童慢性疾病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护理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7.4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儿童慢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慢性疾病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护理的理解程度第八章:儿童感染性疾病护理8.1 教学目标掌握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了解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掌握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8.2 教学内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8.4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理解程度第九章: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护理9.1 教学目标掌握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了解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护理掌握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预防方法和健康教育9.2 教学内容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护理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预防方法和健康教育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情景模拟法:模拟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护理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急救处理训练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9.4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的掌握情况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创伤和意外事故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护理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十章:儿童临终护理10.1 教学目标理解儿童临终护理的概念和伦理问题掌握儿童临终护理的措施和心理支持了解儿童临终护理的家庭支持和丧葬安排10.2 教学内容儿童临终护理的概念和伦理问题儿童临终护理的措施和心理支持儿童临终护理的家庭支持和丧葬安排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儿童临终护理的概念和伦理问题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儿童临终护理的措施和心理支持小组讨论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重点关注章节内容: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儿童各年龄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课程编号: N2070001英文名称:Pediatric Nursing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9 实训学时:9学 分:3适用对象: 护理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门课程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式、基本实践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小儿心理、情感发育问题的干预和认知行为的护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能够叙述小儿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任务;复述小儿保健措施及预防接种程序;解释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识别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解释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制定儿科常见疾病患儿的护理计划。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小儿,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小儿健康服务的思想,以更好地胜任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及教学工作。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本门课程主要内容有:小儿年龄分期、生长发育、营养及喂养、住院儿童的护理及小儿护理记录书写;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及护理。
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儿童的护理;儿童营养;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及护理(包括新生儿及新生儿常见疾病患儿的护理,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小儿急性传染病的护理,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等。
教学方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讲授重点,采用课堂讲授、录相、见习、实训等多种方法及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人文知识向专业知识渗透,力求反映本学科教学、科研的先进成果;充分利用多媒体示教室等现代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