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往往作为同一术语使用,都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映象。
心理现象包含的内容: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心理现心理状态——注意、心境、激情、犹豫、灵感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二、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的形成阶段1、萌芽阶段(古代心理学思想)2、独立形态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即(1732—1879)1879年德国心理学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的多样化阶段(主要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20、30年代)这个阶段是心理学派别林立的时期,因而又叫繁荣阶段(二)西方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2、行为主义;3、精神分析学派;4、认知心理学;5、人本主义心理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主体因素2.教师:主导因素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考查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2.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赫尔巴特 B.霍普金斯C.桑代克 D.卡普杰列夫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 )A.《教育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C.《实用教育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A.桑代克——联结说 B.格式塔——场论C.勒温——完形说 D.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C.潘菽 D.廖世承6.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7.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巴普洛夫 B.奥苏伯尔C.皮亚杰 D.桑代克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后期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9.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C.詹姆斯 D.桑代克10.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A.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C.教师的工作压力 D.教师的社会地位11.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的任务是( )A.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B.阐明学习的过程C.阐明有效学习的环境 D.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12.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这一要素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别差异。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4。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指导地位,关键作用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
1.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引入教育心理学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讲解:教师讲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现状。
总结:教师总结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4 作业与评估: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分,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2.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掌握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代表人物。
理解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桑代克的试误说。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观点。
2.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引入学习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学习理论的兴趣。
讲解:教师讲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不同学习理论的原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总结:教师总结不同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2.4 作业与评估:评估: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评分,并进行课堂讨论。
三、第三章:学生差异与教育策略3.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差异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掌握不同学生差异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理解学生差异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学生差异的基本类型: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性格差异等。
学生差异的教育策略: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等。
学生差异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调整、学生激励和参与等。
3.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引入学生差异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学生差异的关注。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XXX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探讨学生研究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内容。
3.教育心理学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XXX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教育心理学诞生。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早从西方引进,1924年XXX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研究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别性。
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XXX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别。
是前苏联心理学家XXX提出的。
4.XXX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⑴感知运动阶段(——2岁)这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⑵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入手下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5.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3.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具体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
1)五要素①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研究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2)三过程①研究过程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教学后的检测和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是XXX。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概念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学过程的五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个大的方面,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三种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D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评定与测量(5)个别差异(6)课堂管理(7)教师心理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A、2.D、3.B、4.B、5.D 6.B 7.C二、填空题:1.成熟;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成熟和学习;3.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4.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 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