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史》简要提纲
- 格式:pdf
- 大小:822.84 KB
- 文档页数:20
日本近现代教育史总结《日本近现代教育史》:藏佩红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10.10第二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初创(1868—1879)第一节、近代教育的原点—“学制”前的教育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1872年8月《学制》颁布为日本政府教育发展方向的摸索阶段。
这其中的教育政策存在着“复古主义”与“开明主义”两种路线。
这两种路线有以1870年3月为界,此前是复古主义,此后是开明主义。
1.“皇道主义”的教育政策《五条誓文》第五条:求知识与世界,大振皇基。
日本近现代教育发展的总方针。
目标定位为“大振皇基”。
具体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a)1868.4《学舍制》将神典、皇籍等内容列为首要内容。
b)改祭祀天皇的皇祖天神社c)1868年9月在京都设立皇学所和汉学所,“皇道”居于核心地位d)1869年8月设立的大学校以祭拜皇祖大神,以“皇道”居于核心地位社会教化领域:a)明治政府重视有关天皇的节日《大教宣布诏书》(70.2)、《宣教室须知》(70.5)、《三条教宪》(72.4)总而言之,明治维新以后,皇国思想支配教育。
这一时期的为国教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2.“富国强兵”下的教育发展富国:1871年8月《昭明国体确立政体意见书》、1868年12月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建议案》、1869年2月伊藤博文《国是纲目》均有提出富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同时,在政府“强兵”方针下,教育与军事发展这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a)作为旧军人武士参与到教育领域中去b)重视兵学,教育中有了体操课,兵学局c)专设军事学校3、“文明开化”下的教育发展1870年3月《大学规则》和《中小学规则》、1871年12月《学制》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学制”之前的教育政策及其实践,复古的“皇道主义”、实用的“富国强兵”、先进的“文明开化”三方面的因素像话交融发酵,使得日本近代教育中皇国主义、军国主义特征的资本主义教育有根可循。
二、“学制”与近代教育体制的初创p28表详见2、“学制”下的教育行政文部省|各大学区的督学局(8个),每个大学区又包括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有210个小学区 |各中学区的学区管理人明治政府通过集权式的行政组织机构,将教育政策贯彻到全国每一个学区,对于其教育政策的贯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谈日本近现代的发展日本的古代史也许称不上辉煌,但日本的近现代史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也算是叱咤风云了。
然而,日本的近代化对于东亚地区来说却是重大的灾难,现在的辉煌与这百年历史是分割不开的。
一、文明的曙光当日本进入德川幕府的时候,欧洲国家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地理大发现,正当欧洲人的脚步踏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东方的巨龙——中国,和周围的邻藩小邦却更加的固步自封。
1639年,德川幕府下达“锁国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全副武装的四艘黑色蒸汽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史称“黑船事件”。
然而在此之前的日本人对世界的局势并不是一无所知,日本贵族通过唯一的一个开放门户长崎,一边了解东方的巨龙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十七世纪的海上霸主荷兰学习近代科学和了解西方世界。
1840年的大清帝国败于日不落帝国,这也给日本人敲响了警钟。
正如日本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所言:“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因此,识时务的日本幕府敞开了国门迎接这位米国来的海军准将。
佩里将军在炫耀武力同时,用蒸汽机、钟表、电报机、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日本官员真正的感受到了自己同米国的差距。
1854年3月31日(嘉永七年三月三日)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本国米利坚合众国和亲条约》,此后的欧洲各国纷纷涌入日本,与其签订条约,在日本开辟市场,争得利益。
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达法国参加了巴黎万国博览会,西方的工业产品让涩泽荣一目瞪口呆,他决定留在欧洲学习西方的产业发展和制度。
此时的日本刚刚经历倒幕运动,1868年,武士们打着“王政复古”的口号扶持14岁的明治天皇登基。
内忧外患的日本已经处于亡国的边缘,1868年4月15日明治政府颁布了维新变法的总纲领——《五条誓文》,其中立下了维新之志“求知识于世界,大拯皇基”。
《日本近现代社会史》读书报告摘要:日本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为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为日本的统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日本日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的许多历史经验这的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借鉴,这是我们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作为紧邻国家、与中国有着密切文化渊源的日本现代化,无疑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参照点。
关键词:近现代化;天皇;华族;武士Absract:Change of modern social structure of Japan is conducive to social stabilit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Japanese rule to lay, but also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of japan. Modern world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many experiences that are commit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is is we studies the process of world modernizatio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the modernization of Japan near the national, and China have close cultural origin, is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the main reference point.Keywords: Modern Chinese; Samurai; emperor近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长期历史过程,它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指经济和技术的近代化,还包括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在近代化过程中,经济技术发展是核心,人是近代化的主体,两者同样重要。
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1、为什么说1840年的第⼀次鸦⽚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命性质开始发⽣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命。
2、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段有哪些?在⽂化上对中国进⾏渗透的主要⽬的是什么?其中掠夺中国领⼟最多的侵略者是哪个国家?⼿段:A军事侵略B政治控制C经济掠夺D⽂化渗透⽬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醉中国⼈民的精神,摧毁中国⼈的民族⾃尊⼼和⾃信⼼。
俄国2、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如何看待“西⽅对落后地区的殖民统治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现代⽂明”的观点?影响:1.中国的主权被破坏,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2.⼤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
3.列强在进⾏侵略的同时,也把西⽅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化传⼊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4.进⼀步⽡解传统经济,有利发展资本经济。
近代西⽅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在掠夺资源奴役殖民地⼈民的同时,为了更⼤程度上榨取在殖民地所在的利益,⼤⼒发展⼯业,掠夺⼈⼝和劳动⼒,同时也把先进的⽣产⽅式传播到殖民地,打破了殖民地原有的落后制度和经济⽂化的格局,并且将殖民国先进的思想⽂化和制度带⼊到当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近代化,成为近代⽂化传播不可否定的巨⼤⼒量。
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主要⽭盾有哪些?⾯临的两⼤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压在中国⼈民头上的“三座⼤⼭”指的是什么?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
使命:1,实现国家完全统⼀。
2,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任务:1,争取民族独⽴,⼈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民富裕。
57大正14年の貴族院改革西尾 林太郎大正14(1925)年、護憲3派内閣の下で実現をみた「貴革」は、一部有爵(華族)議員による清浦貴族院内閣成立への政友会総裁派や憲政会など政党勢力の強い反発によるものであった。
従って護憲3派内閣すなわち第1次加藤高明内閣は、有爵議員中心の貴族院から非有爵議員=勅任議員中心の貴族院への転換を改革の主な目的とした。
こうして多額納税者議員制の廃止とそれに替わる公選議員制の設立と官職議員、学士院議員の新設が図られた。
しかし、学士院議員以外は貴族院で認められることはなかった。
加藤首相は江木内閣書記官長らを通じて貴族院最大会派の研究会の領袖・水野直らとの意思疎通をはかりつつ、貴族院令改正案の第50議会における貴族院通過を目指したが、改正案上程後は水野に代わってもう一人の研究会の領袖・青木信光と交友倶楽部の岡野敬次郎とが江木ら政府側との協議に応じ、審議をリードした。
はじめに原敬横死を受けて成立した高橋内閣の倒壊以来、加藤友三郎内閣、第2次山本権兵衛内閣と超然内閣が続き、清浦内閣成立によってさらにまた政権が政党を素通りしたことは政友会を始めとする政党勢力を失望させた。
第2次護憲運動はその政友会総裁派=非改革派の指導者・横田千之助の主導で計画され、展開された1)。
政友会は清浦内閣への対応をめぐって分裂し、反総裁派=改革派は脱党して政友本党を立ち上げたが、清浦擁立に動いた研究会幹部に対する横田ら政友会幹部の反発は強く、政友会は憲政会や革新倶楽部とともに反研究会・反貴族院のスローガンの下に第2次護憲運動を展開したのである。
従って、第2次護憲運動の勝利は、「普選」とともに貴族院改革すなわち「貴革」を護憲3派内閣である第1次加藤高明内閣の最重要課題とさせた。
ちなみに『萬朝報』編集局長の坂口二郎は、普選と貴革に関する関連法案が政府により議会に提出された第50議会の最中に小冊子『国民常識としての貴族院改革』(B6版、全94ページ、帝都書院、1925年2月刊)を上梓し、その中で次のように述べる。
2011-2012学年度第2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一、知识点: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3.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进行的是军事侵略4.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5.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天京事变。
6.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7.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与《南京条约》相比较,《马关条约》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9.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
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10.维新派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11.《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2.20世纪初,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13.法国一位议员在辩论对华政策时指出:“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韧。
”“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
”这段话表明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新文化运动的少数先进分子之所以对资本主义持怀疑和保留的态度,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而不可克服的矛盾。
17.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18.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19.最能说明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1868年)提纲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1、内忧——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1)政治:幕藩体制,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阶级: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5)思想:洋学的传播冲击了封建思想;人们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和锁国的落后;实现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2、外患:1853年,黑船事件后,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使日本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3、前提:1868年,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
4、政治基础和纲领:改革派开展武装倒幕成功,建立明治政府,以《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特别提醒1:倒幕运动从性质上讲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因为它是中下级武士领导的,结果也是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新官僚集团掌握了政权;其出发点也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是要推翻卖国求安、腐朽没落的幕府统治。
特别提醒2: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开日本的大门;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设租界及协定关税。
二、改革条件的成熟(1)改革派的形成:A主体:以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成为改革的领导者;B主张:对内:抨击幕府篡权,主张天皇亲政;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驱逐侵略者。
(2)主要过程:A尊王攘夷运动:主张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赶走侵略者。
结果失败;B武装倒幕运动:主张推翻幕府统治。
结果成功;C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
(3)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特别提醒:西南强藩:四大强藩——长州、萨摩、肥前和土佐,是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明治维新的目的直接目的: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实现民族振兴,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四、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一)政治核心:政体改革(立宪政体)(二)经济核心:殖产兴业(三)文化核心:文明开化(学习资本主义文化)(1)文化教育特点: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
日本简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5X61,卑弥呼:卑弥呼(有的史书也写成“俾弥呼”)是日本弥生时代邪马台国的女王,在《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记载她是汉桓灵年间倭国纷乱时代邪马台国的女王,相传在位七十余年。
但是由于日本当时并无史书,关于她的真实身份,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2,圣德太子改革:7世纪初圣德太子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3,应仁之乱:应仁元年(1467)至文明九年(1477),日本室町幕府末期封建领主间的内乱,促使了旧势力的没落以及新兴势力的抬头,日本步入战乱期,时人称为战国时代。
4,战国大名:战国大名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封建主。
战国时期(1467——1590),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
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
1573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
5,参觐交代: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
这既限制了大名的财力,又浪费了大名的时间,还得到了大名的人质(大名的妻子),三管齐下,极大地压制了大名的反心,迫使大名对幕府效忠,这成为了德川幕府能够维持二百多年稳定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6,镰仓幕府:镰仓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
1185年(文治元年)幕府在镰仓成立,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经历149年。
7,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波斯曼會談】日露戰爭之講和,由美國從中作協調,美國對日露戰爭中支援俄國的德國做出警告,告訴俄國若不進行講和的話德國也不會再提供援助,於是乎,而果便不得不答應講和的要求。
[波斯曼條約]為日俄戰爭的談和所舉辦的會談,日本要求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權益、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南滿州鐵道的讓與,此外,也獲得了薩哈林半島南部的殖民權。
→波斯曼條約的結成,使日本獲得了朝鮮的完全支配權,也擴展了前進中國的道路,可謂日本前進東亞所踏出的第一步。
【日本人與日俄戰爭】[司馬遼太郎][與謝野晶子][村內鑑三][幸德秋水](二)明治的日本社會與近代化1、足尾鑛毒事件與大逆事件【與國家主義對抗的各種社會思想】明治時代的日本由於文明開化與富國強兵政策逐漸趕上西方列強,日本國內的民族意識也隨之高漲,且在日清、日露戰爭時拿到最高潮;另一放面,歐美的民族主義底及個人人權的思想也隨之傳入,日本國內呈現了國家主義思潮以及個人權利實現的要求的矛盾風潮社會;而在這先進的思想影響下,掀起了社會行動,那就是足尾鑛毒事件以及大逆事件。
雖然發起了自由民權運動,但人民生活依舊貧困、也並無獲得其對於自由要求的回應,政府在成立地國憲法以及帝國議會的同時也消滅了民權運動,但這些人也將運動轉換成了另一種形式,於是乎在日本開始了社會主義運動以及成立了社會主義政黨───社會民主黨。
社會民主黨的主張是,人類平等、廢除軍隊、廢止階級制度、資本公有、公平的分配財產、參政權評等,對明治政府來說是非常先進的思想,但是並未受到日本政府的認可,遭到了禁黨處分。
【足尾鑛毒事件】從足尾銅山流出的硫酸銅浸入了附近的川流,使得附近的居民受到了極大的損害,調查此事件以及將實情上奏議會的議員為田中正造。
但是政府做出的回應卻是強制驅離居民,居民雖然反抗,但卻遭警察強力鎮壓,田中對帝國議會以及政府感到無力,於是辭去議員身分,直接向天皇呈報這件事情(天皇直訴),當然的眉受到任何回應,最後被當作精神狀況異常者從社會被抹煞掉。
《科技日语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近现代史-简介》大纲课程名称:科技日语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近现代史简介英文名称:Scientific Japanese and Japanese History after Meiji Reformation总学时:28 理论学时:28 实验学时:0 总学分:1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日本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中日关系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处理好中日关系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
在无锡日资企业的数量占全国日资企业数量的30%,多数都是有高科技含量的电子、机械、生物、化工等方面的生产制造企业。
我校的许多学生毕业后要到日资企业从事科技方面的工作。
科技日语有完全不同于基础日语的地方,没有一定的科技日语知识是不能适应日资企业的工作环境和需要的。
因此,了解掌握科技日语的使用方法对于毕业生查阅文献,特别是在日资企业与日本人进行科技交流是有帮助的。
另外,近年来中日关系“政冷经热”,日本领导人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历史,日本政治逐步右倾化,中日两国人民间的互不信任感日益加深,中日关系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程还将讲述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发展、侵略扩张、战后重建、经济起飞、“泡沫经济”发生、和经济停顿的历史;介绍“终身雇佣制”的经济管理模式;日本的政治制度和各类政治派别的分布、理念和势力的变化;并和同学共同探讨日本政治日益右倾化的原因、和维护由中日两国老一辈政治家精心培育的两国关系的措施。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技日语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了解日本社会、政治和其近代史;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参与到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定、实现和平外交的工作中去。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科技日语1.常用科技日语外来语与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对应关系2.常用科技日语外来语的词头或前缀3.科技日语的阅读技巧4.科技日语论文或报告的写作方法5.浅谈由日语演变而来的汉语科技词汇6.科技日语的写作例子第二章明治维新(1860年代)以来的日本近现代史1.明治维新2.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3.太平洋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4.战后重建和日美安保条约5.经济高速发展期6.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7.经济全盛期和泡沫经济8.经济停顿期和政治全面右倾化第三章日本政治1.政治体制2.各党派和政治派别的分布、理念和势力的变化和演变3.日本自民党的历史和主要派别4.战后日本主要政治家的介绍(吉田茂、田中角荣、中曾根康弘等)5.战后日本主要右翼代表人物的介绍(岸信介、滩尾弘吉、小泉纯一郎、石原慎太郎等)6.日本主要左翼和平政党(社会党、共产党等)及其兴衰历史7.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探讨第四章日本社会和经济1.日本地理简介2.日本经济简介3.日本公司4.日本公司“终身雇佣制”模式和神话的破灭5.日本媒体和对世论、政治右倾化的影响6.日本左、中、右翼报刊社论或评论的简单阅读(例)第五章日本的年轻一代1.“新人类”的产生和特点(与我国年轻学生比较)2.日本大学生在干什么、想什么3.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一代共同决定了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4.如何正确处理好中日关系(非授课内容,共同探讨内容)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不需要六.有关说明1.先修课程:无(最好有一定的日语知识)2.培养目标、适用专业:使学生对科技日语的阅读和使用,以及日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