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语用目的视角下注释文体中词汇的双音化作者:霍生玉来源:《语文学刊》 2018年第2期○ 霍生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语用目的原则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该原则认为任何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的语用目的。
语用目的原则也适用于注释性话语的语言研究,训诂家在一定语用目的的驱使下会对自身注释的语言形式进行选择和组织。
根据训诂家作注时具体的语用目的,注释文中双音词的产生主要有多义限定式、修饰中心词式、补出中心词式、补说动作结果式、补出施受者式五种基本类型。
[关键词]语用目的;注释文体;双音化[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8)02-0020-07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8.02.004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词汇的双音化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但取材范围多集中于一些热门语料和同质文献,且多采用句法与构词法同一的方法进行研究。
王宁先生(2008)说:“在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中,采用句法与构词法同一的纯形式方法成为主流。
近年来,学界已经感到用这种方法研究双音合成词有明显的局限。
”[1]她还曾经指出(1997):“要运用训诂学的原理,来解决汉语双音词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们的构词理据。
现代汉语里的许多双音词,两个语素结合的原因必须从先秦文献语言及训诂材料中去探寻。
”[2]王宁先生的这段话,提出汉语词汇双音化研究必须改变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单一的局面,且明确指出双音化研究应与训诂研究相结合的方向。
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后代训诂家对于前代古籍中词语的训释往往使用复音词。
由于注释文体的这种特殊性,“注释文体复音词的出现频率远比其他文体为高。
注释语中复音词的出现年代也往往最早。
”[3]279-280可见,注释文体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推动作用。
因此,本文拟就注释语料中词汇的双音化理据进行讨论,以期为汉语双音化研究提供注释文体方面的解释依据。
郭璞注同素异序词语特点探析
胡晓华
【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3)006
【摘要】东晋郭璞的注释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素异序词语.本文对这类词语的形态结构、组合关系以及在共时与历时领域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认为郭璞注中的同素异序词语在发展中具有择一性、渐变性与不平衡性的倾向.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胡晓华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1
【相关文献】
1.并列式双音节同素异序词语义支点的研究 [J], 张凯波
2.《五灯会元》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考察研究 [J], 任连明
3.同素异序词语义重心考察 [J], 鲁高平
4.《雍熙乐府》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考察 [J], 晁孟杰
5.《雍熙乐府》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考察 [J], 晁孟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璞《方言注》探求词的理据析[摘要]郭璞注解《方言》时,常常阐释被释词的理据。
文章从4个方面归纳、分析了郭璞所解说的理据内容:(1)解说“词的理据”用语;(2)探求词的理据的方法;(3)所释词的理据范围;(4)寻求词的理据的价值和不足。
[文献标识码] A郭璞是我国古代训诂大师,注解文献常显大家手笔,其中之一就是释词时常常阐释被释词的理据。
采用此种释词方式的最明显益处是使读者不但知其(词义)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郭璞注《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并用了理据方式释词,但注《方言》尤多用之。
然而,注意郭璞在《方言注》中采用词的理据方式释义的学者并不多,就笔者所知,仅周祖谟、吴庆峰先生。
周祖谟先生在《方言校笺?序》中指出郭璞解释《方言》词语的条例时说:“说明《方言》中一个词语所以这样说的意义。
例如:‘慧,秦谓之谩’,注:‘言谩?q也’。
‘好,秦曰娥’,注:‘言娥娥也’。
‘眉,老也,东齐曰眉’,注:‘秀眉也’……凡注中说:言某某’的大都属于这一类。
说‘某某’,犹如说:‘意思是说什么,所以有这样的说法。
’”吴庆峰先生亦归纳了郭璞训释词义的原则之一是:“推求语源。
周祖谟先生在《方言校笺》中说:‘凡注中说言某某的大都属于这一类。
’……我们考查这些言‘某某’的例子,多是形容词,被释词和用来训释的词之间音同或音近……在郭注中,还有一部分是探求名词的语源的,其形式多是用一句话作解释,例如:‘卷一‘老,燕代之北鄙曰梨。
’注:‘言面色似冻梨。
’”周先生、吴先生虽然阐发了郭璞所探求词的理据,但着墨不多,未能全面揭示详情,而且他们的结论有的似可再议。
“词的理据(motiva -tion),作为词源学的一个分支,是指事物命名的理由与根据,它反映事物命名的特征和词之间的关系。
”郭璞在注解《方言》时继承了其前辈学者寻求理据释词的传统,但有所取舍。
下面我们对郭璞《方言注》所释词的理据作一分析。
一、解说“词的理据”用语郭璞在《方言注》中阐说词的理据时使用了一些特殊的用语,当然,这些用语有时也作一般释义用。
作者: 孟晓妍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36-140页
主题词: 《方言》;郭璞注;双音词;地域方言
摘要:汉代《方言》以及晋代郭璞作的注,揭示出汉至魏晋构词方面的两大特点。
地域方言的差异产生新词为主和社会习惯产生新词为辅。
就占主要地位的方式一地域方言差异产生新词而言,又细分为汉代单音词在晋代组合成双音词,方言口语的融合产生新词两种。
而单音词组合为双音词从结构和语义上向下分还包括汉代方言单音词直接组合,汉代方言单音词与通语组合。
以及原方言单音词双音化产生新词几种方法。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作者:胡晓华杜伊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0期在专书或专类词汇研究中,词汇所反映时代语言的“典型性”特征总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不过,不同语料中词语所具备的“特殊性”特征,同样是词汇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分析专类文献语料的词汇时,值得就语料的特质、体例与词汇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即以东晋郭璞的注释为研究对象,探讨语料性质与词汇研究的关系。
一、以双释单——双音化对注释体例的影响不少学者都将注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章体裁,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出义疏体的注释应当算作一种独立的文体。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王、何注经,其文体亦与汉人迥异。
……厥后郭象注《庄子》,张湛注《列子》,李轨注《法言》,范宁注《谷梁》,其文体并出于此,而汉人笺注文体无复存矣。
”严格来说,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文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这里将“注”与“赋、颂、铭、诔”等相提并论。
可见,当时认为注释属于文体的一种。
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魏晋南北朝人在使用‘文体’和‘体’这一概念时,含义丰富,往往随文置义,变化多端,或综合而言”,但一般指“体裁、篇体、风格”三方面。
无论注释是否具有“文体”之名,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注释学的不断发展,注释题材自身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套语言体系,并能够及时吸纳时代的语言特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士彪指出:在魏晋南北朝骈文文学盛行的影响下,许多体裁几乎到了“无文不骈”的地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历来用散文写作的注释文体也受到骈文的冲击”,以李轨的《法言注》与刘昞《人物志注》为代表,“这类注释著作讲究骈俪、驱使语典、斟酌声韵,显然是把当时做文的一套方法带到注文中了”。
郭璞注释语言中双音词的同素反序现象
王霁云
【期刊名称】《重庆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4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王霁云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略论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双音词中的同素反序现象 [J], 张惠珠
2.切脚语--联绵词中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兼论单音词与双音词的对应关系 [J], 戴连第;冯立静;王海英
3.汉语的同素反序现象及其意义——也谈词与短语的界分 [J], 王龑
4.双音节同素反序词的语法、语义考察 [J], 徐根松
5.郭注双音词中的同素反序现象 [J], 何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东晋郭璞注释中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逐渐明晰,尤其表现在俗称中。
这种“表征”性的命名方式之所以能得以实现,正是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结果。
标签:郭璞注动植物名称复合词内部形式俞敏先生曾说:“研究语源学的人,每逢遇见汉语的草木鸟兽虫鱼的名字,总要感觉意外的困难。
这些名词所代表的观念,往往内延极广,让人和一团极繁杂的印象对了面之后,弄得茫然不知所措。
在遇见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的时候,我们因为他所代表的观念比较抽象一点,外延大一点,很容易在较早一期的辞汇里,替他找着祖先。
至于草木虫鱼鸟兽的得名的由来,就复杂多了。
”[1]的确,在上古汉语中,由于这类动植物的名称往往用单纯词来表示,其内部形式往往隐没其中,很难辨明。
但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在东晋郭璞注释中可以发现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往往比较明晰,这种明晰性特别表现在一些俗称中。
如:遵,羊枣。
【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
《孟子》曰:“曾皙嗜羊枣。
”】(《尔雅·释木》)鹈,鴮鸅。
【今之鹈鹕也。
好群飞,沈水食鱼,故名洿泽。
俗呼之为淘河。
】(《尔雅·释鸟》)鶭,泽虞。
【今婟泽鸟似水鸮,苍黑色。
常在泽中,见人辄鸣唤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
俗呼为护田鸟。
】(同上)“羊枣”在晋代被称为“羊矢枣”,“矢”即“屎”,得名之由即枣的颜色、形状皆如同羊屎。
“泽虞”则因其常在田泽中逗留,故被称为“婟泽鸟”。
《说文·女部》:“婟,嫪也。
”《释文》卷三十《尔雅音义》“婟”注:“《声类》云:‘婟嫪,恋惜也。
’”玄应《音义》卷十三“恋嫪”注引《声类》:“嫪,惜也,谓恋不能去也。
”又因为见人即鸣的习性,又被称为“护田鸟”,以示其叫声能警示来人的意思。
“鴮鸅”之所以被称为“洿泽”“淘河”,也与其在水中捕鱼的习性有关。
“淘河”之名,尤其形象。
郭注动植物名称中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即同一事物往往拥有不同的名称。
作者: 唐莉
作者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社会科学院510030
出版物刊名: 中国语文
页码: 321-321页
主题词: 郭璞;尔雅;俗语;说文;左传;训释;语言;变迁;注释;阴阳
摘要: <正> 晋代语言大家郭璞一生著述颇丰。
在其训释中以'轻重'一语来解释方俗语之变迁。
对郭璞注释中的'轻重'一语,后人或言是指韵之开合之别,或言是二音与一音的缓急之别,或指声之清浊之别。
可以肯定以上几种观点是郭注'轻重'所包含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考察郭注《尔雅》所用'轻重'之语,我们发现它还包含了另一方面的音理上的区别。
郭璞用'轻重'释《尔雅》全文只一例,即《尔雅·释诂第一》:'陨、磒、湮、下……,落也。
'郭璞注:'磒犹陨也。
方俗语有轻重耳。
''磒'与'陨'二字义同。
《说文》:'磒,落也。
'又'陨,从高下也。
'《左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
'《说文》'磒'引作磒石于宋五'可见二字通用,均为下落之义。
郭注言'陨'、'磒'存在方俗语轻重之别,应该是指二字韵部的阴阳之别。
#语言文字学研究#5天府新论62000年第1期从郭璞注看晋代的方言区划李恕豪[摘要]文章对晋代著名学者郭璞的注释体例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对郭注中的方言词语及其出现的次数作了全面的统计。
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的材料,勾画出了晋代方言区划的大致轮廓,并与汉代的方言区划作了对比研究,从而窥见到从汉代到晋代数百年间汉语方言在地域上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郭璞5尔雅注65方言注6[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4)0633(2000)01)0067)071[作者]男,1981年于复旦大学毕业,文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汉语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川成都61006魏晋南北朝时期方言词汇的描写研究成绩最大的要算郭璞。
他是晋代著名的诗人、学者、辞赋家和语言学家。
平生著作很多,注释过多种重要的典籍,其中包括5尔雅6、5方言6、5山海经6、5穆天子传6、5三苍6、5楚辞6,以及司马相如的5子虚赋6、5上林赋6等。
另外还著有5尔雅音6、5尔雅图6、5尔雅图赞6等。
其对方言词语的描写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5方言注6和5尔雅注6中。
郭注的最大特点,是用当时活的语言来作注释。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从5尔雅6以及汉代学者那里继承来的。
王国维在评论5尔雅6以及5尔雅6郭注时说:/物名有雅俗,有古今,5尔雅6一书,为通雅俗古今之名而作也。
其通之也谓之释。
释雅以俗,释古以今0[1],又说:/汉人注经,不独以汉制说古制,亦以今语释古语。
,,郭景纯注5尔雅6从之[2]。
0这里所说的/今语0,既包括当时的/通语0,也包括当时的各种方言。
至于5方言6及其郭注,王国维说:/读子云书可知汉时方言,读景纯注并可知晋时方言。
张伯松谓5方言6为县之日月不刊之书,景纯之注亦略近之矣[3]。
0因此,对郭注进行仔细的研究,可以窥见包括通语和方言在内的晋代实际语言的大致情况。
在郭璞的5尔雅注6和5方言注6中,用来解释的词语,凡是没有注明是某地方言的,即是汉代的通语,如下列中的/高大0、/幽静0、/和协0便是:5尔雅#释诂6:/乔、嵩、崇,高也。
义近双音动词的语义认知与释义效度以 遏制 扼制 为例王㊀浩㊀㊀动词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格语法㊁配价语法㊁管辖约束理论以及我国语法学界的 三个平面 理论,对动词及其共现成分进行了研究㊂深入到动词义位内部的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索:Jackendoff倡导概念语义学,莫斯科语义学派提出了 情景 的概念和 语义配价 的概念;Fillmore 提出了 场景 的概念和框架语义学㊂在国内,符淮青先生(1996)对动词义位的释义模式进行了深入㊁详尽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动词义位释义的构成模式;张雁(2004)划分出动词的六个范畴,又进而将每个范畴分成若干小类,提出了十五个和动作有关的概念成分;章宜华先生(2002)从 多维释义 的角度,认为一个动词义位完整的释义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释义的语法条件㊁概念特征和附加意义的注释;于屏方(2007)在动作义位的意义结构式中,概括出21个概念范畴,并认为这些概念范畴是动作义位释义的元语码㊂前贤时彦对动词的研究为动作义位系统性的词典描写拓宽了视野㊂一㊁问题的提出㊀㊀ 遏制 与 扼制 是两个音同义近的双音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释义如下:㊀㊀遏制èzhì㊀动制止;控制:~对方的攻势|~不住的激情㊂㊀㊀扼制èzhì㊀动抑制;控制:~心头的怒火|~通往内河的航道㊂㊀㊀从释义形式看,‘现汉“中两词的注释均采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两两对释的形式,这在词典的释义体例中是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从释义结果看,释词揭示了被释词的意义,释义是准确的㊂问题是,两词同音,在实际使用中容易造成困扰,而同义词或近义词两两对释的超浓缩性,掩盖了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使用者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解读释义,也就是说,释义的效度大打折扣㊂对于这类音同义近双音词的释义,从语义认知的角度分析,可能会增进释义的效度㊂二㊁ 控制 类动词的语义范畴㊀㊀Lakoff和Johnson(1999)在语言认知研究中指出: 人类思维具有体验性和互动性,客观世界通过人的感知体验进入思维和心智,从而被人认识,概念的形成是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㊂ 国内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李红儒㊁孙赫杰(1999)认为: 就本质而言,词的意义就是人对非语言世界中的事物的认知结果,能指与所指各自都有自在性,二者因认知才结合起来,形成符号㊂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意象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一定的概念,概念固化,语言符号便应运而生㊂可见,语词的产生及意义的形成与认知密切相关㊂共同的民族语言因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大致相同的语言认知方式,这时将会忽略认知的个人知识背景差异㊂㊀㊀认知语义学的一个主要观念是概念语义理论,即以词汇概念为出发点建立了基031㊀辞书研究2021年第1期于概念结构的概念语义学㊂Jackendoff (1983,1987,1990)指出概念语义学的语义解释是以范畴化为理论模式,概念就是本体范畴㊂章宜华(2009)114也提到: 在概念化过程中,本体范畴涉及一定数目的普遍语义范畴㊂具体反映为一组概念元,包括事物㊁事件㊁状态㊁地点和路径等㊂人们可以利用有效的概念元来解释语词普遍的语义特征㊂ 动词本身也是人们认识的范畴化,不同的动词又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每一个类型下又有多种词项,每一个词项中又包含着这个范畴的特征概念㊂我们认为一个动词的概念结构主要有四个语义范畴:动作本身㊁动作主体㊁动作客体㊁动作路径/方式㊂㊀㊀ 遏制 与 扼制 属于 控制 类动词,动作主体通过用力改变动作客体之行动㊂其语义范畴如图1所示: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动作本身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动作客体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动作路径/方式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控制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人或事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事态)由有到无图1㊀㊀ 遏制 与 扼制 的语义结构可以分解为:控制+人或物+止㊂㊀㊀这样就形成了以 控制 类动词为中心的语义结构,揭示了动词所蕴含的语义内容㊂而关于具体的区别语义特征,概念语义学利用语词的认知域或意象图式来描述㊂我们便可以利用运动形式㊁运动轨迹㊁运动变化㊁程度等认知因素对各个具体动词进行解释㊂具体到每一个动词,用哪些认知因素来描写,则需要看使用此语言的群体认识各类动作的角度和焦点,这要从汉民族古代文献及大量的训诂材料中寻找线索,使用核心特征揭示同类动词之间的细微差别㊂三、探寻认知因素的线索㊀㊀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生存的空间,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与外部世界沟通互动,对周围事物感知㊁识别㊁想象和记忆的关注点不同,表现出特定的认知域和意象图式㊂汉民族先民如何将同一范畴中的事件㊁动作放在一起,又如何区分有关联对象的认知因素?我们可以从汉民族古代文献㊁训诂注释㊁同源词系联中探寻,找到语词意义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形成的认知域之间的有效联系㊂㊀㊀(一)文献㊁训诂资料中蕴藏的线索㊀㊀1. 制 是 遏制 与 扼制 的共同语素, 制 在文献使用中与 断止 义相关㊂‘说文“: 制,裁也㊂从刀,从未㊂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断㊂一曰止也㊂ 制 本指裁割㊁截断的意思,如‘淮南子㊃主术“ 贤主用人,犹巧工之制木也 , 制木 是裁截木料制作家具㊂裁断木料犹如裁制衣服,如‘诗经㊃豳风㊃东山“: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㊂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製 ,意义同于 裁 ,都是割断某物之义,如‘管子㊃地形“ 裁大者众之所比也 ,尹知章注: 断也㊂ ‘广雅㊃释诂一“ 制,折也 ,王念孙疏证: 制狱,即折狱也㊂ 折狱 即是 断狱 ,断决狱讼,如‘墨子㊃尚贤中“: 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㊂ 断 止 二义又相因,连则续,断则止㊂可推 制 有 断而使止 之义㊂‘说文“用 一曰 收录了 止 义㊂‘广韵㊃祭韵“ 制,止也 ,如‘淮南子㊃修务训“ 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 ,高诱注: 制,禁也㊂ ‘黄帝内经㊃素问㊃至真要大论“ 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 ,王冰注: 制,谓制131义近双音动词的语义认知与释义效度㊀止㊂ 制 在文献使用中既注重截断的方式 量体而裁 ,也注重截断的动作 制作㊁规定 ,还注重截断的结果 禁止 ㊂到底哪一种意义凸显,要看具体的语境及与之组合的语素而定㊂㊀㊀2. 遏 在文献使用中为 止 义㊂‘说文“: 遏,微止也㊂ ‘尔雅㊃释诂“ 遏,止也 ,郭璞注: 以逆相止曰遏 ,郝懿行义疏: 遏,盖谓止之于微也㊂ 遏 本指阻止行进,后演变为阻止物的运动或事的发展㊂其一,它表示用强力去抑制,如‘周礼㊃秋官㊃禁杀戮“ 遏讼者,以告而诛之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 遏讼者,遏止欲讼者也㊂ ‘楚辞㊃天问“ 永遏在羽山 ,朱熹集注: 遏,犹禁止也 ,蒋骥注: 遏,禁绝也 ;其二,它的对象主要是事或物,如‘易㊃大有“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书㊃舜典“ 四海遏密八音 ,孔安国注: 遏,绝也 ,孔颖达疏: 遏,止绝之义㊂ 遏 在文献使用中既注重 制止 的强力,更注重 制止 的结果,两者意义不分,一直蕴含在 遏 之中㊂㊀㊀3. 扼 ,‘说文“作 搹 ㊂ 搹,把也㊂搹或从戹 ,段玉裁注: ‘丧服“ 苴絰大搹 注曰:搹,扼也㊂中人之扼围九寸㊂此言中人满手把之㊂ ‘康熙字典“:亦同搤㊂ 可知 扼搤 同词异字㊂ 扼 本指手指收拢握物㊂其一,它强调由两侧逼近,即使力的方式和过程,段玉裁注 搤 曰: 搤其咽,炕其气,皆谓捉持之 , 搤其咽 是双手掐住咽喉,即两手向要害部位使力,控制住对方, 扼吭 也是掐其喉,后引申为控制要害,扼制要冲之义,‘汴都赋“ 扼襟控咽 ,比喻据守险要之地,即在要害部位使力,形成压迫,控制对方的势力;其二,它一定要带宾语,对宾语产生影响,即控制住某物或某种形势,如‘汉书㊃李陵传“ 力扼虎,射命中 ,班固‘西都赋“ 掎僄狡,扼猛噬 ㊂㊀㊀(二)同源词系联中蕴藏的线索㊀㊀1. 制 与 折㊁断㊁滞㊁辍 为一组同源词㊂它们上古音相同或声母端定旁纽㊁韵部元月对转㊂㊀㊀‘说文“: 折,断也㊂ 本指草木及草木制品的折断,如‘诗㊃齐风㊃东方未明“: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㊂ 后泛指细长之物的折断,如‘礼记㊃少仪“ 太牢,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箇 ,郑玄注: 折,断分之也㊂ 其比喻用法,如 挫折 是行为的受阻而停止, 夭折 是生命的受阻而停止㊂㊀㊀‘说文“: 断,截也㊂ ‘释名㊃释言语“: 断,段也,分为异段也㊂ 本指截断,将物一分为二,如‘易㊃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㊂ 也用于生命的受阻而停止,如‘汉书㊃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幸臣有罪,大者立断 ,颜师古注: 断为斩也 ,斩首即生命停止㊂㊀㊀‘说文“: 滞,凝也㊂ 本指液体因自身黏稠或由于通道环境等而造成停止流动,如‘魏书㊃田畴传“: 时方夏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㊂ 后经常被广泛用于受阻止而不通畅,如‘周礼㊃地官㊃廛人“: 凡珍异之有滞者,敛而入于膳府㊂ 也用于比喻人性格㊁行事上固执,不知变通,如‘楚辞㊃渔父“: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㊂ 凝滞 ,即止而不动之义㊂㊀㊀‘说文“: 辍,车小缺复合者㊂ 段玉裁注: 凡言辍者㊁取小缺之意也㊂ 本指车出了小毛病又修好㊂车出了毛病即停止了运动,所以‘尔雅“释为: 辍,已也㊂ 辍 经常用作中止㊁停歇义,如‘论语㊃微子“ 櫌而不辍 ,何晏引郑玄曰: 辍,止也㊂ ㊀㊀2. 遏 与 喝㊁歇㊁竭 为一组同源词㊂它们上古声母是旁纽或准旁纽关系,韵部231㊀辞书研究2021年第1期均为月韵㊂㊀㊀喝,上古多义㊂‘说文“: 喝,也㊂ 即 渴 字,是干渴的意思,人缺水欲饮,有身体接近水尽之意㊂‘说文通训定声“: 喝,音之歇也㊂ 又指声音嘶哑㊁噎塞,即声音的休止,如:‘论衡“ 儿生,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喝湿下者夭 ㊂‘集韵“: 喝,噎声㊂ 噎 指不能发声,即发声有噎止㊂而 喝 的 饮 义出现得很晚㊂㊀㊀‘说文“: 歇,息也㊂ 本指止息,如颜延之‘赠王太常“: 豫往诚欢歇,悲来非乐阕㊂ ‘尔雅“: 歇,竭也㊂ 如‘左传㊃宣公十二年“ 得臣犹在,忧未歇也 ,杜预注: 歇,尽也㊂㊀㊀竭,从语词分化的角度看, 竭 是 渴 的分化字,如‘周礼㊃地官㊃草人“: 凡粪种,骍刚用牛,渴泽用鹿㊂ 可知 竭 最初用于表水的枯竭,如‘墨子㊃亲土“: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㊂ 又表力量的衰竭,如‘论语㊃学而“: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㊂ 后常用作止㊁尽义,如‘淮南子㊃原道训“: 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乏,凝竭而不流 ,王念孙杂志: 竭之言遏也 ;‘盐铁论㊃疾贪“: 货赂下流犹水之赴下,不竭不止 ;‘礼记㊃大传“: 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 ,郑玄注: 竭,尽也㊂ 使用时又常常与 尽 对举,如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 ;苏轼‘赤壁赋“: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㊂ 文献用例中也可以看到先民认知中 塞止 义与 尽头 义的关联,如‘诗经㊃豳风㊃七月“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毛亨传: 穹,穷;窒,塞也㊂ 句中 穹 窒 同义, 穹 亦训 塞 ㊂ 穷 本有尽义,此句 尽 与 止 义相成㊂㊀㊀3. 扼 与 轭㊁隘㊁嗌 是一组同源词㊂它们上古音相同㊂㊀㊀‘说文“: 隘,陋也㊂ 段玉裁注: 陋者,阨陕者㊂ ‘玉篇“: 隘,急也,狭也㊂ 本指险要的通道,通常处在陡峭山谷的两个山峰之间,如‘蜀都赋“: 一人守隘,万夫莫向㊂ 后常指一种两侧逼迫㊁通道狭窄的地形,如‘诗㊃大雅㊃生民“: 诞置之隘巷,牛间腓字之㊂ 隘 做动词用是扼守要害㊁紧逼对方的意思,如‘战国策㊃楚策“: 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㊂ 今之 狭隘 指宽度小,后指心胸㊁气量㊁见识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㊂㊀㊀‘说文“: 轭,辕前也㊂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辕耑之槅皆名轭,以其下缺处为軥,所以扼制牛马领而称也㊂ 本指附于 衡 上,夹于马颈两侧,向马脖颈使力,压制马脱出车辕的一种工具,如‘周礼㊃冬官㊃考工记“ 辀人衡任 ,郑玄注: 衡任谓两轭之闲也 ,孔颖达疏 服马有二,一马有一轭,轭者,厄马领不得出也㊂㊀㊀‘说文“: 嗌,咽也㊂ 段玉裁注: 嗌者,扼也㊂扼要之处也㊂ ‘释名“: 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㊂ 本指咽喉,食管气管处狭窄的通道㊂因为 咽喉 上连鼻腔口腔,下连气管食道,是一个十字口的交点,所以人们用扼守要到的关隘比喻它㊂ 嗌 是 隘 的分化词,它是通过比喻造词造出来的㊂㊀㊀从文献㊁训诂材料㊁同源系联中可知, 制 是 断止 义, 遏 是 用力使之止 义, 扼 是 由两侧逼近逐渐用力以控制对方 义㊂从认知因素的角度看, 遏 制 强调 控制 动作中的认知结果, 扼 强调的是 控制 动作中的认知过程㊂可以说, 遏制 与 扼制 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在控制的程度和方式上㊂四㊁ 遏制 与 扼制 释义的改善331义近双音动词的语义认知与释义效度㊀㊀㊀‘现汉“对字头 扼 的解释很好地体现了 扼 在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发展方向:㊀㊀扼㊀①动用力掐住:~杀|~住喉咙㊂②把守;控制:~守|~制㊂㊀㊀第一个发展方向即义项①, 扼 的对象是具体事物,体现了两手逐渐使力的过程;第二个发展方向即义项②, 扼 的对象是要道或抽象事物,脱离了 手 作为动作主体的特征,但不再体现 扼 的 逐渐施加压力 的核心意义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词义内涵不再清楚,从而致使 扼 的核心词义特征完全丧失?还是人们虽然已经不明确词义的内涵,但在使用中仍遵循了核心词义特征的制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对 扼制 的解释稍有不同:㊀㊀扼制㊀动极力抑制或控制▷~感情|~咽喉要道㊂㊀㊀ 极力 修饰语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控制的过程,但还是不够清晰㊂㊀㊀笔者又考察了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㊁北京语言大学BBC语料库㊁国家语委语料库以及人民网㊁百度网上的大量语料,发现 遏制 的对象多指不正当行为㊁犯罪㊁战争㊁腐败㊁环境危机㊁走私㊁资金跨国流动㊁恶意经营㊁台独㊁恐怖主义㊁超期羁押㊁疫情等,因为都是负面的对象,所以强调制止的结果㊂这些遏制的对象是贬义的,是主体渴望被控制住的,希望得到绝对的制止,多与 坚决 有效 连用㊂如果不是贬义色彩的,多用 遏制 的否定形式,如:反对遏制科学的宗教神学㊁摆脱了遏制劳动积极性㊂㊀㊀ 扼制 的对象也多是贬义的,但让人感到可恶的程度较 遏制 的对象轻㊂如经济过度膨胀㊁生态破坏㊁ 假劣 蔓延㊁效益下降趋势㊁发展的瓶颈㊁滑坡势头㊁投资风险等,句中表达的意义主要不是制止的结果,而是不断施压的方式,以及事态逐渐变小以致逐渐消失的动态过程㊂如:㊀㊀(1)吴克利认为,票贩子是一个社会问题,要扼制或彻底根除,单靠警方打击还远远不够,这需要综合治理,清除其生存的土壤㊂(‘人民日报“1996年)㊀㊀(2)美联储先前为扼制经济过旺的 火势 而提息6次,现在以减息改善经济颓势大有回旋余地㊂(‘人民日报“2000年)㊀㊀例(1)中 扼制 和 彻底根除 一起使用,这里的扼制是不断加强对票贩子问题的打击力度,致使票贩子的情况逐渐减少㊂ 彻底根除 才是解决的结果㊂例(2)中美联储希望扼制经济过旺的火势,共提息6次㊂这两个例子都准确体现了 扼制 主要突出不断施加压力,逼迫不希望出现的事态逐渐改观㊂㊀㊀由以上分析可知, 遏 和 制 都是 止 义,是并列式合成词,强调制止的结果㊂而 扼 是 制 的方式, 扼制 为偏正式合成词,强调制止的过程㊂㊀㊀其语法关系如图2所示:㊀㊀㊀㊀㊀㊀遏制 ㊀㊀㊀㊀遏+㊀㊀㊀㊀制㊀㊀㊀㊀㊀联㊀㊀合㊀㊀㊀㊀㊀㊀扼制 ㊀㊀㊀㊀扼+㊀㊀㊀㊀制㊀㊀㊀㊀㊀偏㊀㊀正图2㊀㊀其语义结构可分解为:㊀㊀遏制:控制+事态+止(控制住,使不再继续)㊀㊀扼制:(逐渐施加压力)控制+事态(逐渐减弱)+逐渐趋向止㊀㊀从契合语法关系和语义结构分解的角度看, 扼制 遏制 的释义最好均采用定义式释义方式,突出各自的词义特征㊂具体释义如下:㊀㊀遏制èzhì㊀动坚决地制止;有效地控制431㊀辞书研究2021年第1期住而不再继续:~对方的攻势|~通货膨胀㊀㊀扼制èzhì㊀动逐渐施加压力,迫使事态减弱从而逐步得到控制:~心头的怒火|~事态的发展㊂㊀㊀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分析动词词义的认知模式,进而描写动词语义结构的内部要素,将笼统的词义分化为一个个更小的㊁所指更明确的㊁相互关联的语义单位,这样可能会更清晰地找到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㊂参考文献㊀㊀1.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73-87.㊀㊀2.李红儒,孙赫杰.认知链条上词的意义与指称对象.外语学刊,1999(1).㊀㊀3.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㊀㊀4.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㊀㊀5.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㊀㊀6.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72-181.㊀㊀7.张雁.近代汉语复合动词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㊀㊀8.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㊀㊀9.章宜华.语义㊃认知㊃释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㊀㊀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㊀㊀11.Fillmore C J,Johnson C R,Miriam R L. Background to FrameNe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03(3).㊀㊀12.Jackendoff R.Semantics and Cognition.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1983.㊀㊀13.Jackendoff R.Consciousness and the Com-putational Mind.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1987.㊀㊀14.Jackeudoff R.Semantic Structure.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1990.㊀㊀koff G,Johnson M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s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 Basic Books,1999.(河北师范大学㊀石家庄㊀050024)(责任编辑㊀刘㊀博)531义近双音动词的语义认知与释义效度㊀dialects are diverse.The rich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the documents written by Western missionaries are of great value in this field.In the future,more documents are expected to be collated and utilized,and more studies to be done in research topics,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Keywords:Western missionaries,Chinese dialects documents,dialect history,review of the literatureThe Function of Discourse Marker zhende(真的) i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Liu ChenyangAbstract:This article finds that when zhende(真的) is located between two independent phrases with two pauses in its front and back and when it is used to highlight the speaker s subjective affirmation on the stance of both participants,it can be used as a discourse marker. The basic function of zhende is to strengthen the authenticity and certainty of affirming the speaker s stance,and,at the same time,to derive an interactive function that emphasizes the focus of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versation organization. zhende has undergone a subjectivisation process from confirming objective facts to confirming subjective stances,in which the syntactic position and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factors have both promoted this process. Keywords:discourse marker, zhende ,subjectivisation,intersubjectivitySemantic Cognition and Definition Validity of Synonymous Disyllabified Verbs:the Case of ezhi(遏制) and ezhi(扼制)Wang HaoAbstract:The accuracy and clarity of interpretation are always the core issues of lexicography.If two near-synonyms are interpreted in pairs,the definition validity will be reduced.This article, taking the two near-synonymy verbs ezhi (遏制)and ezhi (扼制)as examples,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semantic cognitive model of near-synonymic verbs and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their meanings through semantic cognitive analysis,in an effort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 of near-synonyms meanings accurately.Keywords:near-synonymic verbs,semantic cognition,definition validity, ezhi (遏制), ezhi (扼制)。
《方言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方言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扬雄《方言》最早注本。
作者: 王亚文
作者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池州学院学报
页码: 83-8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郭璞;注书;同词异训;主观意识;深层动机
摘要:东晋郭璞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的《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中存在着大量的同词异训现象.所谓"同词异训",即:同一注者针对相同语境下的同一个词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同词异训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注释角度相近、意义彼此相承的同词异训现象;注释角度不同、意义相互补充的同词异训现象;特殊的同词异训现象.这三种同词异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郭氏致力于呈现不同文化内涵、对统治者进行政治隐喻、推动博物学发展、展现严谨的注书态度、致力于开创注书方法等主观意识和深层动机.。
从郭璞注看晋代的方言区划
李恕豪
【期刊名称】《天府新论》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文章对晋代著名学者郭璞的注释体例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对郭注中的方言词语及其出现的次数作了全面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的材料,勾画出了晋代方言区划的大致轮廓,并与汉代的方言区划作了对比研究,从而窥见到从汉代到晋代数百年间汉语方言在地域上演变的一般规律.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李恕豪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1
【相关文献】
1.郭璞《方言注》条例再述补 [J], 李清桓
2.《方言》郭璞注异体字考 [J], 楊華
3.从郭注所引方言等材料看《尔雅注》、《方言注》完成时间及先后 [J], 萧黎明
4.从郭璞注看晋代方言词汇 [J], 华学诚
5.从《方言》郭注看晋代方言的地域变迁 [J], 张全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在专书或专类词汇研究中,词汇所反映时代语言的“典型性”特征总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不过,不同语料中词语所具备的“特殊性”特征,同样是词汇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分析专类文献语料的词汇时,值得就语料的特质、体例与词汇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即以东晋郭璞的注释为研究对象,探讨语料性质与词汇研究的关系。
一、以双释单——双音化对注释体例的影响不少学者都将注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章体裁,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出义疏体的注释应当算作一种独立的文体。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王、何注经,其文体亦与汉人迥异。
……厥后郭象注《庄子》,张湛注《列子》,李轨注《法言》,范宁注《谷梁》,其文体并出于此,而汉人笺注文体无复存矣。
”严格来说,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文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这里将“注”与“赋、颂、铭、诔”等相提并论。
可见,当时认为注释属于文体的一种。
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魏晋南北朝人在使用‘文体’和‘体’这一概念时,含义丰富,往往随文置义,变化多端,或综合而言”,但一般指“体裁、篇体、风格”三方面。
无论注释是否具有“文体”之名,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注释学的不断发展,注释题材自身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套语言体系,并能够及时吸纳时代的语言特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士彪指出:在魏晋南北朝骈文文学盛行的影响下,许多体裁几乎到了“无文不骈”的地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历来用散文写作的注释文体也受到骈文的冲击”,以李轨的《法言注》与刘昞《人物志注》为代表,“这类注释著作讲究骈俪、驱使语典、斟酌声韵,显然是把当时做文的一套方法带到注文中了”。
又如: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特性,也自然地体现在注释语料中。
从注释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双音词对释单音词是注释体例的一种,但实质上,汉语词汇双音化直接为这一体例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郭注词语在构形上的最大特点,是双音词数量丰富。
据笔者统计,郭注双音词共有2465个。
这些双音词往往对应被注文中的单音词。
周祖谟、周因梦先生很早就已指出郭注词语的这一特征。
向熹论及中古汉语复音词大量产生的特点时,以郭璞对《尔雅·释诂》的五个注解为例,认为:“中古产生的新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词。
……不少单音词,中古往往有双音词可以代替。
这一点,我们从魏晋以后学者对上古书籍所作的注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骆晓平指出:“对比《尔雅》和郭注,前者的单音词在后者中多发展为双音词。
”这些论述说明郭注词汇在构形上的最大特色——大量双音词的产生已经得到学者们充分的注意。
以双音词释单音词的体例在毛亨、郑玄、高诱等人的注释中,早见其法,并不始自郭注。
不过,郭注中双音词数量之丰富超过前人,这正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与中古时期词汇双音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这一点可以通过比较可知。
以《尔雅》为例,《尔雅》成书之后,注者众多,至郭璞时,已有“注者十余”。
这十余注家中,据《隋书·经籍志》和《经典释文·序录》记载下姓名的有西汉犍为文学、刘歆、东汉樊光、李巡、曹魏孙炎五人,其书均已佚,经清儒辑录,稍还其貌。
为便于叙述,我们称这五家注为《尔雅》古注。
对比郭注与《尔雅》古注,明显古注中的双音词使用频率远不如郭注。
古注各家释《尔雅》原文单音词多用“某,某之某也”之例,而郭注多使用双音词释之。
如:“犯、奢、果、肩、堪,胜也。
”郭注:“陵犯、夸奢、果毅,皆得胜也。
”文学注:“肩,强之胜也。
”孙炎注:“惈,决之胜也。
戡,强之胜也。
”“迩、几、昵、近也。
”郭注:“昵,亲近也。
”文学注:“昵,戚之近也。
”(以上《释诂》)“驲、遽、传也。
”郭注:“皆传车驿马之名。
”文学注:“驿,尊者之传也。
”“洵,均也。
”郭注:“谓调均。
”李巡注:“洵,徧之均也。
”“惄,饥也。
”郭注:“惄然饥意。
”李巡注:“惄,宿不食之饥也。
”(以上《释言》)当然,古注中也有用双音词释词之例,但双音词数量远不如郭注。
而比较古注,孙炎注中的双音词使用又多于其它古注,如“端绪”“变杂”“丰多”“逃去”“很戾”等,这恰好与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的时间顺序一致。
虽然《尔雅》古注保存下来的数量有限,但可以看出,“某,某之某也”的体例至孙炎时也是较为主要的一种注释体例,而郭璞中大量“以双释单”的注释体例与此截然不同,这有力地说明了当时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模已达到较高的程度,故而有可能自如地使用这些词汇来进行注释。
“以双释单”的注释体例之所以会产生,与双音词表义的特点有关系。
向熹曾指出毛诗传解释词义的主要方法是用同义词进行解释,其中复音词释单音词的特点是:“……被解释的单音词大都是形容词或一般名词,含义较广,复音的解释词含义较窄,指明被解释词在句子里出现的一定的意义。
”在郭注中,“以双释单”体例中的双音词,往往以并列式结构为多。
并列式双音词在中古时期发展得很快,蒋绍愚认为:“这种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中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增加,为了区分词义,就要用合成词的方式把意义确定下来。
”在注释语料中,这种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
例如:遘、逢,遇也。
【谓相遭遇。
】遘、逢、遇,遻也。
【转复为相触遻。
】(《尔雅·释诂》)以上所列的两条转复为训的《尔雅》训列中,被训词“遘、逢”相同,主训词各为“遇”“遻”。
“遻”又作“遌”。
《列子·黄帝篇》:“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遻物而不慑。
”张湛注引向秀曰:“遇而不恐也。
”殷敬顺释文曰:“遻音忤,遇也。
一本作遌,心不欲见而见曰遌,于义颇迂。
”殷氏说法不可从。
“遌”“遻”同,即遇到义。
例如:《文选·班固〈幽通赋〉》:“曰乘高而遌神兮,道遐通而不迷。
”李善注引曹大家:“遌,遇也。
”《文选·马融〈长笛赋〉》:“牚距劫遌,又足怪也。
”李善注:“言声之相逆遌也。
……郭璞《穆天子传注》曰:‘遌,触也,五故切。
’”《文选·嵇康〈琴赋〉》:“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
”李善注引郭璞《尔雅注曰:“遌,相触遌也。
”《尔雅·释诂》“遘,遻也”郝懿行《尔雅义疏》:“遻训遇者,通作遌。
”以上皆可证“遌”“遻”同。
不过,《尔雅》既然分列两条训列,说明“遇”“遻”在意义上有区别,但这种区别在这两条训列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郭注采用以双释单的注释法,以“遭遇”训“遇”,以“触遻”训“遻”,相比《尔雅》原文,更好地揭示了“遇”“遻”的义别之处。
“遭遇”“触遻”在语义上有联系,都可以表示遇见、遭逢的意思,邢疏“皆谓相遭遇、触遻而相见也”可证。
不过两词的语义虽有联系,在实际使用时却有区别。
“触”“遻”连言,表示遭逢,遭遇。
两个语素为同义关系,但所表示的行为情态则不同。
“遻”,《说文·辵部》释为“相遇惊也”,比“触”更加强调行为动作的情状。
实际上,“触遻”往往用以强调一种突然遇见的意义。
姜亮夫谓昭通方言中有“触乖”一词,言行事败坏,“触”表示抵牾,亦是由不期而逢义引申而来。
《汉语大词典》“遌”下有两个义项,一为“相遇,遇见”义,一为“抵触”义。
“抵触”义下即引上《文选》马融、嵇康赋为例,又引清赵执信《平度州道中望东北诸山》诗:“海山有约易错遌,此中便可终来家。
”按:《大词典》“遌”的抵触义下所引并不符合词义。
翁辉东《潮汕方言》载:“俗以骤然惊遇为错遻。
”“错遌”“错遻”同,即为惊遇的意思。
章太炎《新方言·岭外三州语》:“《说文》:‘,惊也。
’《后汉书·寒朗传》:‘二人错遻不能对。
’三州谓猝惊为遻。
”郭璞以“遭遇”与“触遻”分别训“遇”和“遻”,用意正为了揭示“遻”比“遇”在意义上有所区别,“遻”表示的行为更为具体,更强调突然遇见的境况。
以双释单的注释体例在表义上的效果,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略窥一二。
有关问题,在下文还会具体谈到,这里只简略为证。
不过,除了语言发展的自然体现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促使郭注双音词数量激增呢?笔者认为双音化一方面促进了以双释单的注释体例的形成,另一方面,注释体例对双音化也有自身的要求。
下面进一步说明注释体例与词汇性质的关系问题。
二、双重训释——注释体例对双音化的影响王宁曾指出:古书注释中的词义训释方式,可以分为“直训”和“义界”两大类。
“直训是以单词训释单词,又分单训和互训两种”,其实质是“显示训释词与被训词之间的相同点”。
“义界是用定义和描写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以便展示词义的特点,从而把词与邻近的词或义项区分开来。
”笔者采用这些术语来说明郭注体例对词汇双音化的影响。
以《尔雅》为例,《尔雅》各篇的词语性质并不一致,《释诂》《释言》《释训》主要收录的是一般性词语,而《尔雅》其余篇章收录的则主要是专用性词语。
就具体的注释来看,前三篇大多采用的是直训的方式,如:辜、辟、戾,辠也。
(《释诂》)宣、徇、徧也。
(《释言》)廱廱、优优,和也。
(《释训》)《释亲》篇以下,用义界方式来定义说明的方式居多,如:灉,反入。
(《释水》)鰝,大鰕。
(《释鱼》)有足谓之虫。
无足谓之豸。
(《释虫》)这是易于理解的。
因为当注释目的不同时,注释的重点也不一致,训释的方式也应当有所改变。
涉及到各家对《尔雅》的注释,则有下面的例子:“廓、宇、穹、路、冢、晊,大也。
”【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
】文学注:“辂,车之大者。
冢,封之大也。
”樊光注:“晊,可见之大也。
”孙炎注:“廓,张之大也。
”“犯、奢、果、肩、堪,胜也。
”【陵犯、夸奢、果毅,皆得胜也。
】文学注:“肩,强之胜也。
”孙炎注:“惈,决之胜也。
戡,强之胜也。
”“疆、界、边、卫、圉、垂也。
”【疆埸、竟界、边旁、营卫、守圉皆在外垂也。
】文学注:“圉,拒边垂也。
”孙炎注:“圉,国之四垂也。
”“曩、尘、伫、淹、留、久也。
”【尘垢,伫企,淹滞,皆稽久。
】孙炎注:“尘,居之久,久则尘生矣。
”(以上《释诂》)“驲、遽、传也。
”【皆传车驿马之名。
】文学注:“驿,尊者之传也。
”(《释言》)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就整体的训释来看,《尔雅》原文所用的是众字一释的直训法,对被训词的语义区别未加考虑。
古注的训释则用“某,某之某也”的义界法,如“辂,车之大者”“冢,封之大也”“晊,可见之大也”“廓,张之大也”等,注释的重点在于区别意义,即为了说明虽然属于相同的训列,但被训词存在意义上的差别。
郭注中则常用“皆”字,如“陵犯、夸奢、果毅,皆得胜也”,从表面看来,注释的重点好像也是在于寻找被训词在意义上的共同点。
不过,具体到单个的被训词上,可以看出古注与郭注的训释方式明显不同,如解释“圉,垂也”,文学注:“圉,拒边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