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格式:docx
- 大小:15.11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完整版
本文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完整版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歌在许多场合使用。
国定假日常演奏。
体育竞赛也常用。
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锦标赛颁发奖牌时,演奏金牌得主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佚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作为国歌的尾句,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已经被广大群众传唱已久。
在今年的陕西两会上,政协委员李玉先对这句歌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代战争“不需要冒着炮火前进,不提倡冒着炮火前进,也没必要冒着炮火前进”,并建议以《2009阅兵曲》作为新的国歌。
政协委员李玉先认为,我国国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沿用《义勇军进行曲》,已经不太符合现代环境。
李玉先提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其中有一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在当时条件下激励了无数先烈义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但现在技术隔空交战,不需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也没必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也不提倡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当时提倡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但现在不提倡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也不吉祥,应把敌人覆盖在我们的炮火之下消灭。
政协委员李玉先提出,现在提倡人性化的和谐管理,不能用我们的军人血肉之躯去抵挡敌人先进武器;现在不同了,我们的武器虽然在某些方面还赶不上某些先进国家,但在某些方面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现代战争,也不主张用人的生命,不惜一切生命代价,取得胜利。
现代战争,先进的新型武器,也不是用落后的武器和用血肉之躯能容易挡住敌人进攻的。
《2009阅兵曲》其中一句歌词为“中国军队不可阻挡”,李玉先委员认为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勇猛和不可阻挡。
也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军事实力的强大,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斗志、发展经济的潜力。
因此建议将国歌改为《2009阅兵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1949年建国时全国政协一致表决通过支持《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国国歌,为何选《义勇军进行曲》为新中国的国歌,毛泽东讲过,为的是提醒国人安不忘危,不要忘记中国人民曾惨遭外国侵略的历史,激励国人万众一心,不怕牺牲,不屈强敌,奋发图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目标:一:在欣赏和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能用庄重坚定和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表达一个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
三:学会模拟鼓号队的演奏,并能用其中的几件打击乐器编配节奏型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伴奏活动。
教材分析与教法(一)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5年。
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歌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很快传遍了全国。
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曾多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1949年9月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被定为正式国歌。
歌中那号角式的音调激越高昂,鼓舞人心,催人前进。
层层推进的六个乐句一气呵成。
歌曲中的弱起节奏、四度跳进、同音反复以及三连音的运用很有特色,使乐曲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
歌曲结尾连续三个上行四度音程构成的“前进”,音区虽低,却显得那么顽强有力,有如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坚定有力的壮阔步伐。
教学方法:1 .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在感性上积累了欣赏和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初步经验,因此,他们都认为自己会唱《国歌》了,其实学生只是凭听觉上的经验进行哼唱而已,往往学生在演唱《国歌》时,歌词唱不清楚、节奏不准确、情绪懒散等等。
这些演唱中的问题在学校每周的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中尤其明显。
本课是学生首次正式地学唱《国歌》。
因此老师可以开门见山地交待本课学习的主题——“我们的国歌”。
2 .欣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用语言相互交流心中对国歌的印象。
播放《国歌》,老师请学生仔细欣赏,再谈谈听后的感受。
3 .议论:了解国歌歌词及国歌的作者。
请学生参考课本或根据自己平时了解到的信息讲讲《国歌》的由来及创作花絮,老师也联系当今日本政党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丑行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国歌歌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下面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知识:
1.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具有浓郁革命情感和豪迈壮丽风格的军歌,由聂耳创作于1935年,用于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后来成为中共党歌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确立为国歌。
2. 1949年10月4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将《义勇军进行曲》正式确认为国歌。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共有4节。
每次演奏时通常只演奏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歌曲中所表达的主题是团结、英勇和奋斗。
4. 《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被认为是极具威武雄壮感,也因其悠长而易于吸引人们注意。
它在国内外的各种庄重场合和重要外交宴会中都会被演奏。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之一,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愿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和赞美,它象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崛起和人民的团结精神。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国歌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国歌的由来与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于1949年9月27日诞生,它的词曲作者分别是田汉和聂耳。
这首国歌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创作的,他要求为新中国创作一首鼓舞士气、激励人民的国歌。
聂耳根据这个要求,作曲了《义勇军进行曲》,并把它交给田汉填词。
经过几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创作出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国歌。
二、国歌的歌词和旋律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一共有四节,每一节都表达了爱国、团结、奋斗和胜利的情感。
歌词由简单而深刻的内容,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旋律上,国歌采用了行进曲的形式,表达了革命胜利和进军新时代的豪情壮志。
整个曲调音高适中,旋律流畅优美,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歌的意义和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团结力量。
这首国歌寄托了全国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坚定信念。
国歌激励着人们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国歌的演唱和传承每当举国有重大庆典和盛会时,国歌都会被演唱出来。
全国各地的学校、机关、军营等地也都有国歌的传唱。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广场上、赛场上,每当奏响国歌的时刻,人们都会满怀激情,肃立起立,凝视着国旗,表达对祖国的敬爱之情。
国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将激励和团结人民的力量代代相传。
五、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的词曲娓娓道来,旋律激昂激励,代表着全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国歌激发了人们爱国热情,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首国歌,让它成为我们心中的永恒之歌,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崛起!。
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田汉词聂耳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
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把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又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很多人对这首歌想追根寻源,报刊上也多次刊登过介绍文章,但说法不一。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说这首歌的歌词,是田汉同志于1935年在上海被捕以后,在国民党监狱里,用一张包香烟的纸写的。
不久,他托人带出了监狱,转给了孙师毅和夏衍同志,另一说法是田汉被捕前写的,在他的“凤凰的再生”文学剧本之后,他为了证实这几种说法哪一种更确切,更真实,有人问过田汉同志,田汉同志说他也记不清了,直到1983年1月27日,夏衍同志为此专门给《北京晚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这件事才算有了可靠的依据,夏衍同志在信里这样说:“这支曲子是聂耳于1935年在日本谱写后寄回上海的”。
1934年,“电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请田汉同志写一个电影剧本,到这一年冬天,“电通”公司向田汉同志征稿。
田汉同志就先交了个简单的,名叫《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给“电通”公司的孙师毅同志。
1935年2月,田汉同志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标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部队的进行曲,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国歌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
1952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通过了国歌的歌词和曲谱,并且决定将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国歌的词句朴实、激昂,曲调雄壮、豪迈,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斗志。
国歌共有歌词和曲谱两部分,歌词共有四段,分别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民都是要为我们的民族捐躯!”。
整首歌曲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开头,以“每个人民都是要为我们的民族捐躯!”为结尾,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愿做奴隶的决心和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国歌的曲谱采用了西方交响乐的形式,曲调雄壮豪迈,旋律激昂澎湃,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国歌的曲调铿锵有力,旋律高亢激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激发起全体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热情和勇气。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是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量,具有很高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国歌的歌词朴实激昂,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斗志;国歌的曲调雄壮豪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激发起全体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热情和勇气。
国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和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家园。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是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量,具有很高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国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和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家园。
国歌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旗帜和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家园。
国歌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旗帜和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家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历史背景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歌曲创作的产物,具有浓厚的革命斗争气息。
以下是该国歌的历史背景资料:
1. 创作背景:《义勇军进行曲》于1934年由冯时中谱曲、田
汉填词,当时被称为《东方红》。
这首歌曲是为了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中人民的抗日斗志和决心而创作的。
2. 意义与影响:《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歌曲,具有极高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它激励着数代中国人民进行抗争与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歌曲。
3. 制定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被正式确定为国歌,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至今。
总结:《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意义,它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代表歌曲,代表了中国人民与共产党的英勇斗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音乐要素赏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音乐要素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
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即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三十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这首歌作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由于歌曲的创作背景就决定了它的调性为大调式,高亢、激昂、明亮。
歌曲为2分之4拍子,G大调。
结构严谨,是多乐句的一部曲式结构,进行曲风格。
歌词开始的前奏是旋律发展的基础,也是音乐展开和发展的动机。
音乐语言生动新颖,词曲结合紧密牢固,歌曲前奏就是“1,3,5”一个分解大三和弦构成的旋律,体现了大调式的特点。
旋律开始进行是纯四度上行跳进,弱起的节奏,给人以紧迫感,纯四度旋律音程上行时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号召性,有不断向前推动的力量。
这和《国际歌》的开始处是相同的,向人民发出了战斗的号角。
歌曲中间连续出现的三个“起来”51,13,35它们均起于弱拍,而且是后半拍,在旋律进行的音势上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强烈,一浪高一浪的向前进行,直把歌曲推向高潮。
它不仅旋律与歌词结合紧密,而且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也非常突出,产生了巨大的号召性和战斗性。
歌曲的结尾“前进”反复了三次落在一个“进”字上,是纯四度下行跳进的连续使用,纯四度旋律音程下行时则具有沉着、肯定的特点,最后结束在一个四分音符"1"上。
词曲结合得紧密,音乐语言生动新颖,结束短促有力,干净利落,给人一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感觉,坚定了人民必胜的信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首歌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催生、发展起来的革命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由冯玉祥将军(1901-1986年)作曲,田汉(1898-1971年)填词,于1932年创作而成。
这首歌以振奋人心的旋律和激励人心的歌词,表达了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和为自由、独立而战斗的决心和意志。
它充满了革命情怀和英勇战斗的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战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和梳理,《义勇军进行曲》于1982年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首国歌通过具有激情和力量的音乐和词句,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共和国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国歌在国内外各种重大官方场合、庄重的国际活动以及每天早晨升旗仪式上都要奏响。
《义勇军进行曲》凝聚了中国人民对自由、独立和国家团结的追求,同时也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价值观。
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中国人民奋斗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用雄壮有力的声音,自豪的演唱歌曲。
2、了解国歌的名称是《义勇军进行曲》
3、理解附点、三连音,重音记号,渐强记号等音乐符号的音乐表现作用。
并用歌声来表现出这些音乐符号。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附点,三连音,重音记号,渐强记号等音乐符号的理解与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的国旗是什么?
生:五星红旗
师:那我们星期一升旗时时唱的什么歌?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本首歌,一起感受大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吧。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一听歌曲,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和力度。
2、请同学们复听歌曲,在听的过程中找出里面的三连音,附点,重音记号,渐强音记号。
(三)学唱歌曲
1、学唱带有重音记号的歌段,在唱的过程中思考在带有重音的“中华民族处”,聂耳想表达什么情感。
2、对比演唱“起来,起来,起来”,讲解上行知识,用其他旋律走向对比演唱,谈谈其感受,在加上渐强记号,进一步体会这句歌词的情感表达。
3、加上重音记号演唱最后一句,并思考探究为啥最后要加多一个“进”,去掉行不行?,最后总结音乐表现作用,正确演唱。
4,再次强调情绪情感,强调各种记号的音乐表现作用,整体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请一组学生接龙唱,检查学生有没有掌握各种记号的正确演唱。
四、拓展
1、欣赏奥运会上管弦乐演奏的国歌。
2、欣赏香港,澳门回归时军乐演奏的国歌。
五、总结
由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音乐记号,在讲解下本首歌的作者以及本首歌的创作背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