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技术规范与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201602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3
环境质量报告书空气质量部分编写方法一、空气质量部分应包括的主要内容1.空气监测情况的概述2.空气质量状况3.空气质量评价4.污染特征分析及原因分析5.污染物超标原因分析6.结论7.建议二、基础资料准备1.当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当年主要气象参数资料3.当年污染物排放情况资料4.当年有关政策措施三、报告编写1.空气监测情况的概述(1)监测点位情况有几个测点、分布情况、测点性质(国控、省控、市控)、测点基本情况介绍。
(2)监测方法、指标(3)评价的方法和标准2.空气质量状况(1) 当年空气质量状况总体平均状况、各测点状况内容应该包括:有效监测天数、各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污染指数、达标情况、超标率、超标倍数(2) 与近几年同期比较情况总体平均比较情况、各测点比较情况比较内容包括:达标率、平均浓度相对升降、自动监测(优良天数)、趋势描述该部分可以以表格、趋势图等形式进行描述。
(3) 各污染物变化情况评价区域,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首要污染物是什么,简单的月均或季度变化情况,如果有多个测点可分析各区域各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
3.空气质量评价等标污染负荷系数法 公式:P P F i i =(1) ii i S C P = (2) ∑==ni iP P 1 (3) iC ——i 种污染物平均浓度 i S ——i 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F——污染物i的负荷系数iP——污染物i的分指数iP——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例如:本地区今年二氧化硫浓度0.04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30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0.060毫克/立方米,降尘11.0吨/平方公里·年按照公式计算:二氧化硫分指数=0.041/0.060=0.68……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各污染物分指数相加=3.033污染负荷比=分指数/综合污染指数按照上表进行评价,当地污染负荷比最大为降尘,最小为二氧化氮,综合污染指数为3.033。
可以根据负荷比的情况判定当年该地区空气污染状况,首要污染物情况,并可以与上年进行比较;根据综合污染指数可以与上年进行比较,减小则空气质量好转,增大则空气质量下降。
空气质量检测报告精编版1. 概述本报告旨在对特定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和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
2. 检测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科学方法和仪器来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
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气象观测、空气样品采集和分析、以及环境监测设备的使用。
3. 检测结果根据我们的检测数据和分析,以下是我们对空气质量的评估结果。
- PM2.5浓度:根据我们的数据,该地区的PM2.5浓度平均值为X微克/立方米,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
- 二氧化氮(NO2)浓度:我们的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的NO2浓度平均值为X微克/立方米,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
- 二氧化硫(SO2)浓度:根据我们的数据,该地区的SO2浓度平均值为X微克/立方米,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
4. 影响与建议基于我们的检测结果,空气质量可能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我们建议该地区的相关部门和居民采取以下行动来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空气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特别是对PM2.5的监测和减排工作。
- 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鼓励居民减少机动车使用,鼓励步行、骑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普及环保意识,倡导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5. 结论通过本次空气质量检测,我们对特定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提出了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居民能够采纳并实施这些建议,为该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加清洁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请注意:本文档所述数据和建议仅供参考和讨论,具体的决策和行动应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质量报告书评比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7.07•【文号】环办[2011]85号•【施行日期】2011.07.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质量报告书评比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办[2011]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制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管理,依据《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我部制定了《环境质量报告书评比办法(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
本办法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划时间段的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的评比。
附件:环境质量报告书评比办法(试行)二○一一年七月七日附件:环境质量报告书评比办法(试行)一、为提高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水平,提升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能力,根据《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适用于国家规划时间段的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的评比。
三、全国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是环境质量报告书的最高荣誉奖励,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三个等次。
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一般不超过参加全国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评选数量的30%。
四、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评比过程要坚持公开、有序、透明,评比结果要保证公正、客观。
五、环境质量报告书评比的主要依据如下:(一)环境保护部下发的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二)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93);(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2002年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同时参考《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3版)、《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等常用工具书。
六、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评比工作每五年开展一次,每个国家五年规划时间段的第一年度(以下简称“评比年”)评比上一个五年规划时间段的环境质量报告书。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空气质量指标创设及其健康环境准则综合修订报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气质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保部门以及相关国际组织一直在努力制定空气质量指标和健康环境准则,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空气质量指标创设以及健康环境准则的综合修订。
空气质量指标的创设对于实施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空气质量指标是衡量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环境政策与规划的基础。
要制定合理的空气质量指标,需要考虑到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等因素。
在制定指标时,应综合考虑空气质量的多个方面,包括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气象条件、地理特点等因素,并根据不同地区和用途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划分。
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常用的空气质量指标主要包括PM2.5(细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和O3(臭氧)等。
这些指标的设定需要参考国际上的相关标准以及国内的环境保护法规。
充分考虑到不同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我们可以将各种污染物的浓度与国际标准进行对比,划分不同的级别。
例如,根据PM2.5的浓度,可以将空气质量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六个级别,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湿度等直接影响着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沉降速度。
因此,在制定空气质量指标时,需要考虑到气象因素的影响,并结合实时的气象数据进行修订。
另外,还需要注意不同地理特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例如,城市、工业区和农村等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存在差异,应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空气质量指标。
与空气质量指标创设相辅相成的是健康环境准则的综合修订。
健康环境准则是将空气质量指标转化为具体的健康效应和健康风险的评估指标,旨在为公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健康环境准则的修订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等因素。
空气质量指标创设及其健康环境准则综合修订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气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不断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改善工作,积极推进空气质量指标创设及其健康环境准则的综合修订。
本文将从空气质量指标的创设以及健康环境准则的修订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空气质量指标的创设是保障空气质量监测和治理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和监测体系,但是在指标创设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主要空气污染物指标包括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等。
根据任务名称的要求,我们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和修订。
首先,针对PM2.5指标,由于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应适当降低其监测标准。
目前我国PM2.5的日平均浓度标准为75微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相比较高。
因此,可以考虑将日均浓度标准适当调整为更低的水平,以更好地保护民众的健康。
其次,针对臭氧(O3)指标,由于臭氧的形成与光照强度、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因素有关,因此应结合具体地区的气象条件和排放源情况,制定不同地区的标准。
此外,鉴于臭氧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对于敏感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应建立更严格的健康风险指标,以保护他们的健康。
此外,为了更全面地监测和评估空气质量,还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新的指标,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聚集态辅助测量物(PMcoarse)等。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空气质量,并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空气质量指标的创设外,健康环境准则的综合修订也是当前工作的重要方向。
健康环境准则是根据人体暴露于污染物中引起健康风险的情况,建立相应的健康限值和行为规范。
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使人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针对任务名称提到的综合修订,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状况、人群暴露情况和危害特征等因素,重新评估已有的健康环境准则,并对其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