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技术规范与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201602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3
环境质量报告书空气质量部分编写方法一、空气质量部分应包括的主要内容1.空气监测情况的概述2.空气质量状况3.空气质量评价4.污染特征分析及原因分析5.污染物超标原因分析6.结论7.建议二、基础资料准备1.当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当年主要气象参数资料3.当年污染物排放情况资料4.当年有关政策措施三、报告编写1.空气监测情况的概述(1)监测点位情况有几个测点、分布情况、测点性质(国控、省控、市控)、测点基本情况介绍。
(2)监测方法、指标(3)评价的方法和标准2.空气质量状况(1) 当年空气质量状况总体平均状况、各测点状况内容应该包括:有效监测天数、各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污染指数、达标情况、超标率、超标倍数(2) 与近几年同期比较情况总体平均比较情况、各测点比较情况比较内容包括:达标率、平均浓度相对升降、自动监测(优良天数)、趋势描述该部分可以以表格、趋势图等形式进行描述。
(3) 各污染物变化情况评价区域,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首要污染物是什么,简单的月均或季度变化情况,如果有多个测点可分析各区域各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
3.空气质量评价等标污染负荷系数法 公式:P P F i i =(1) ii i S C P = (2) ∑==ni iP P 1 (3) iC ——i 种污染物平均浓度 i S ——i 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F——污染物i的负荷系数iP——污染物i的分指数iP——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例如:本地区今年二氧化硫浓度0.04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30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0.060毫克/立方米,降尘11.0吨/平方公里·年按照公式计算:二氧化硫分指数=0.041/0.060=0.68……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各污染物分指数相加=3.033污染负荷比=分指数/综合污染指数按照上表进行评价,当地污染负荷比最大为降尘,最小为二氧化氮,综合污染指数为3.033。
可以根据负荷比的情况判定当年该地区空气污染状况,首要污染物情况,并可以与上年进行比较;根据综合污染指数可以与上年进行比较,减小则空气质量好转,增大则空气质量下降。
空气质量检测报告精编版1. 概述本报告旨在对特定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和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
2. 检测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科学方法和仪器来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
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气象观测、空气样品采集和分析、以及环境监测设备的使用。
3. 检测结果根据我们的检测数据和分析,以下是我们对空气质量的评估结果。
- PM2.5浓度:根据我们的数据,该地区的PM2.5浓度平均值为X微克/立方米,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
- 二氧化氮(NO2)浓度:我们的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的NO2浓度平均值为X微克/立方米,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
- 二氧化硫(SO2)浓度:根据我们的数据,该地区的SO2浓度平均值为X微克/立方米,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
4. 影响与建议基于我们的检测结果,空气质量可能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我们建议该地区的相关部门和居民采取以下行动来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空气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特别是对PM2.5的监测和减排工作。
- 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鼓励居民减少机动车使用,鼓励步行、骑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普及环保意识,倡导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5. 结论通过本次空气质量检测,我们对特定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提出了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居民能够采纳并实施这些建议,为该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加清洁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请注意:本文档所述数据和建议仅供参考和讨论,具体的决策和行动应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