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实用版

  • 格式:docx
  • 大小:57.75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F-ED-J7056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实用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

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

2、中间产物(过程物)

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

4、夹杂物(杂质)

(二)形态与接触机会

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

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

2、按作用性质分类

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

(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

1、毒性的指标

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

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2、毒性的分级

按毒性大小为5级

(1)剧毒(4)低毒

(2)高毒(5)微毒

(3)中等毒

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按生产与使用中危害性大小为4级Ⅰ级(极度危害)

Ⅱ级(高度危害)

Ⅲ级(中度危害)

Ⅳ级(轻度危害)

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吸入

2、经皮肤吸收

3、经消化道食入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三)损害作用中毒、局部刺激、腐蚀、致敏、致癌、致畸、致突变(四)中毒

1、急性中毒:短时、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发病急、变化快

2、慢性中毒:长时、少量毒物进入人体,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五)症状

1、呼吸系统

2、消化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神经系统

5、泌尿系统

6、生殖系统

7、皮肤

8、其他(六)中毒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1、中毒发生的条件:接触剂量超过人的耐受力

2、外因

(1)接触机会

(2)接触状况:接触的方式、时间、浓度和劳动强度。

(3)毒物固有特性: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联合作用。

3、内因——人的耐受能力

(1)性别(2)年龄(3)营养状况

(4)健康状况(5)遗传缺陷

4、职业禁忌症

5、职业卫生标准GBZ2002-2

三、预防中毒的措施

(一)预防中毒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二)技术措施

1、工艺措施:采用无毒、低毒的工艺、物料。

2、合理布局:生产与生活分开,有毒与无毒分开、高毒隔离。

3、生产过程密闭:生产连续化、设备密闭化、输送管道化、操作机械化、控制自动化。

4、隔离操作:通过隔离室将人与排放毒物

的设备隔离。

5、通风净化:通过风通系统将毒物排走并净化处理。

(三)个人防护措施

1、呼吸防护

2、皮肤防护

(四)卫生保健措施

1、健康检查

2、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3、倡导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4、配备现场医疗救护

(五)组织管理措施

1、设立机构、配备专业人员。

2、落实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增加防范能力。

4、加强生产现场检查。

5、定期监测和评价。

6、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

7、制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装备、人员。

四、高毒作业管理

1、作业场所要求

2、特殊管理措施

3、作业人员管理

五、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

1、确保救护人员安全。

2、使中毒者尽快脱离接触,促使毒物排出。

3、呼吸、心跳停止的立即并持续进行心肺

复苏。

4、检查有否外伤、注意保暖。

5、迅速通知医疗救护部门。